爲什么小時候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卻越痛苦

為什麼小時候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卻越痛苦

“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是我們從小到大聽爸媽老師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聽話。聽爸爸媽媽的話,聽老師的話,聽長輩的話。

可是那些從小就很聽話的孩子,很多在長大後生活的卻很痛苦,媽寶、自卑、啃老、巨嬰,沒有了自我,成了父母手中的傀儡。

李斐一直都是周邊鄰居家口中的別人家孩子,聽話懂事學習好。

李斐很喜歡畫畫,也很有畫畫的天賦,但是爸媽覺得畫畫屬於不務正業,要以學業為主,學習才是最重要,作為一個聽話的好孩子,他放棄了最喜歡的畫畫。

當年高考李斐決心考廈大,按照自己的成績應該沒問題,但是他爸媽要求他留在省內,作為一個聽話的好孩子,他放棄了去廈大。

大學畢業,李斐想去大城市看看,大城市的機會要多的多,也能開闊一下眼界。而爸媽卻要求他留在本市考公務員,穩定也有面兒。作為一個聽話的好孩子,他放棄了去大城市發展。

如今,李斐已經三十多歲了,當年班上所有人看好的潛力股,現在只是在一個小部門裡做著每個月收入3000元的公務員,每次聚會都是滿肚子的怨言,抱怨生活,抱怨爸媽,但是一旦到了晚上十點,他爸媽就要打電話來要他回家,他就得回家。

三十多歲已經是為人父母了,依舊還跟孩子一樣不敢跟爸媽多說一句,還是那個聽話的好孩子。

為什麼小時候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卻越痛苦

平時在工作中也是一個唯唯諾諾的人,工作了七八年還是一個小職員,領導說什麼就是什麼。李斐就像個木偶,一切都聽他爸媽的,爸媽怎麼說,李斐就怎麼做。

李斐已經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反抗的意識,習慣了順從別人、討好別人,不會、也沒有勇氣說“不”。

朋友小光是家裡的長子,從小家裡就對他要求很嚴格,他就是家長眼裡最懂事的孩子。

小時候,出去逛街,爸媽不同意的,不能碰任何商品,哪怕再喜歡都不行。

有小朋友來家玩,就要把自己所有的玩具拿出來給小朋友玩,玩具爸媽想要給誰玩就給誰玩。

有次,表弟看上了他最喜歡的一個奧特曼手辦,爸媽說弟弟喜歡就送給弟弟,他眼巴巴地看到弟弟拿走了奧特曼,卻什麼都不敢說,怕被爸媽說自己不懂事。

直到現在,他都不知道怎樣學會“不懂事”。

對於朋友請他幫忙,他再忙都不會拒絕,因為他怕朋友對他失望,而自己遇上什麼困難,絕對不會輕易找別人幫忙,哪怕對於別人來說很簡單的事,因為他怕別人覺得自己麻煩。

工作的時候,遇上大家都不想做的項目,他都會主動去承擔,因為他覺得這樣可以讓別人覺得自己是一個好人。

心情不好的時候,跟朋友抱怨了幾句都會覺得自己很愧疚,覺得自己把負能量帶給了朋友。

為什麼小時候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卻越痛苦

他費勁心思去討好身邊的人,不想給任何人帶來麻煩,帶來的卻是卑微與心累,到最後都不知道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的了。

從小聽話的孩子,會被周邊的人誇“人好”。可是,他們的“好”不是出於愛,而是出於恐懼。

從小爸媽的教育就是:只有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有好孩子才能得到周邊人的關注和愛,一旦不聽話,就會失去周圍人的愛。

所以,為了不失去別人的愛,他們只好一點點的讓出自己的利益,犧牲自己來換取大家的愛,並且覺得付出的越多,得到的愛就越多。

最後,懂事已經成為他們討好別人的方式。

蔡康永說,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是給他們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一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到這個世界,他最終要面對的就是真實的自己。

為什麼小時候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卻越痛苦

美國總統尼克松寫了一本書《領袖們》,他說,中國的教育制度可以為群眾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卻失去了中國的達爾文和愛因斯坦。因為中國的教育制度過分強調每個人要樣樣都好,樣樣搞統一,從小把他們訓練得十分馴服,不允許有獨立見解,更不允許有愛因斯坦稱的“離經叛道”,這樣只能培養出守業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熱愛創造型孩子,就不要對孩子求全責備,不要用傳統的觀點把孩子訓成“小老頭”。

為什麼小時候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卻越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