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自:有書少年 文 | 墨花

1

不久前,我把3歲的女兒送到婆婆家住。

婆婆跟我說,孩子身上有很多壞習慣,不過現在已經被她調教好了。

比如:晚上睡前,喝完一次奶粉,還要喝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奶奶不肯,孩子就央求“再喝一點點”,奶奶依然拒絕。

後來,孩子就這麼睡著了。

吃飯時,孩子吃著吃著就把飯含在嘴裡,含幾分鐘咽不下去就吐到垃圾桶。奶奶不允許,要求她必須把飯嚥下去。

孩子怯怯地望著奶奶,不敢吐,硬生生地嚥了下去。

家裡有一個玩具收納箱,孩子喜歡把所有玩具都倒出來,一個人坐在地板上玩。

奶奶嫌家裡太亂,要求孩子把玩具收起來,不許再拿出來。

之後,孩子真的再也不敢玩這些玩具了。

聽話,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婆婆跟我說這些的時候很得意,可我聽著聽著卻很難過。

孩子才3歲,很多事情還不懂,她還無法分辨對與錯,但她一定能分辨開心和難過。

很多奶奶認為“對的事”,對孩子來說是“難過的事”,可她必須要聽奶奶的話,忍耐不愉快,甚至壓抑自己的感受,這是一件多麼殘忍的事情。

我總覺得,對孩子來說,只要不是太過分或者傷害別人、傷害自己的事,都應該儘量滿足她的天性和生理需求。

餓了就多喝一次奶粉,吃飽了或飯菜不好吃就吐掉,想玩了就把玩具拿出來,這些都是正常的需求。

婆婆想調教出一個聽話孩子的初衷沒有錯,可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即使孩子表面上溫順如小綿羊,實際上內心已經住了一隻小獅子。

孩子所有的聽話背後,都是違背了自己真實感受的委屈。

聽話,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在《少年說》節目中,初一學生徐嘉唯上臺吐槽自己的媽媽。

她說媽媽特別有條理,為她列了非常詳細的暑假日程表,細化到每一天、每一個小時,甚至是每一個細節。

聽話,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徐嘉唯拿出一張紙,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某一天的日程。

學習上,幾點到幾點上課,課程內容、地點、老師名字、聯繫方式;

生活上,幾點到幾點吃飯,幾點到幾點睡覺,幾點到幾點寫作業,幾點到幾點玩遊戲。

飯前必須洗手,飯後必須漱口,在家不可以翹腿,不可以抖腿,早上必須疊被子,刷完牙必須喝溫水……

聽話,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徐嘉唯說:

“媽媽,你真的很有條理,但我做不到。請求媽媽“能不能不要再對我做這麼細緻的規劃了。”

聽話,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或許等到高中時自己會變得有條理,但現在實在是不喜歡條條框框的生活,想要過得無拘無束一些。

可這位媽媽卻拒絕了孩子的請求,她說:這是一個媽媽應該做的,最基本的。

聽話,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她還說:我比你早出生早經歷,所以才會把我所經歷的提前告訴你。

潛臺詞就是:孩子你今天所經歷的一切,媽媽都已經經歷過了,你只要乖乖聽媽媽的話準不會錯。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想讓孩子少走點彎路的心思沒有錯,但這未必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就如節目中主持人說的一句話:

如果媽媽給自己制定這麼詳細的計劃表,是好事,因為這是自律,但把自律變成他律的時候,就變成了壓力。

作家三毛對此深有體會,她說:

大部分的中國父母認為,自己人生的經驗,百分之百都可以轉移和教育到下一代的身上去,又以為孩子是必須無條件聽命於父母而不可反抗的,壓力便由是產生了。

聽話,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父母常常喜歡對孩子說“你要聽話”“你要懂事”“否則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之類的話。

孩子害怕父母不再愛自己,於是默默地壓抑自己的情緒,隱忍地像個大人。

可是,孩子的內心卻經歷了太多,有難過,有孤獨,有無助,甚至絕望。

小斯曾是四川渠縣的一名高三學生,高考結束後,他跳江自殺了。

他在QQ空間寫下了內心感受——爸爸脾氣不太好,我感受不到愛。

小斯說,父親對自己動不動就打罵,考98分被罵,用手機登QQ被罵,吃飯打隔被打,夾菜姿勢不對被打,電腦中毒也被打……

總之,如果不聽爸媽的話下場就會很慘。

小斯寫到:或許爸爸這麼做是因為“愛我”,可我感受不到他們的愛。

近3000字的內心獨白,我看了兩遍,邊看邊哭,字裡行間的壓抑和無助是孩子最後的求生慾望。

聽話,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但是,當記者採訪小斯父母時,他們絲毫沒有感覺到孩子有輕生的徵兆,他的爸爸說:

小時候對兒子管教確實比較嚴,要求他聽話懂事,那都是為了他好。

最悲哀的莫過於,父母拿著一把隱形的刀,上面刻著:你要聽話,我是為你好。

一昧聽話的孩子會放棄自己真實的感受,會失去傾訴和交流的慾望,會任由委屈和壓抑在心中慢慢積壓,甚至連求助的念頭都消失了,最後選擇了輕生。

作家張悅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孩子是最堅忍的人群,他們還不懂得用逃脫抵制痛苦,也不懂得用宣洩反抗折磨,他們只能伸著冰涼的小手小腳,甚至根本不會有人察覺到他們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悸,所以我總是想,孩子是可憐又可敬的。”

要求孩子服從父母命令的愛,是最膚淺的愛,甚至是一種傷害。

千萬別讓父母的一句“你要聽話”成為一副重擔,壓得孩子喘不過氣,讓孩子揹負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而真正的愛是:我尊重你的感受、你的想法、你的選擇,尊重——你的人生。

聽話,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怎麼樣才算尊重?尊重的反面是限制和強迫,尊重的正面是寬容和自由。

心理諮詢師李雪在書中提倡:放棄對孩子的限制。也就是說父母不要強求孩子聽話。

當父母放開對孩子的限制,孩子可能反而更能朝著希望的方向去發展。

李雪說,她自己小的時候,父母很少要求她要順從的聽話。

比如,很多孩子的家長會要求孩子聽話,少吃甜的零食對牙齒不好。

但是李雪的父母並不這樣要求,他們的態度向來是“你愛吃多少就吃多少”。

正因為沒有被限制,所以李雪能夠感受到自己真實的需要。

當身邊的孩子都很喜歡吃甜食,常常揹著父母偷吃時,她卻更喜歡吃水果,因為她感覺到“甜食吃多了會累,而水果中的甜味不會有負擔”。

聽話,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李雪的父母很明智,他們並沒有口口聲聲說“你要聽話”“吃糖不好”這類的話,可正是因為足夠的自由和寬容,反而讓她更容易滿足,以及分辨自己的喜好。

紀伯倫在詩中寫到:

父母可以庇護孩子的身體,但不能禁錮他們的靈魂。孩子的靈魂棲息於明日之屋,那是你們在夢中也無法造訪之境。

別把孩子的隱忍當成懂事,也別把孩子的壓抑當成乖巧,無論孩子看起來有多麼成熟,他依然只是個孩子。

別讓孩子在本該天真和放肆的年紀,提前學會偽裝和掩飾,刻意迎合和討好。

孩子不聽話,父母或許更值得慶幸吧,那意味著你的孩子學會了尊重自己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