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傷在“聽話”上

別讓孩子傷在“聽話”上

“你這孩子怎麼又不聽話啦?”“聽話,媽媽買汽車模型給你。”“你什麼時候才能聽話,讓人省點心” ……聽話,幾乎是每個孩子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兩個字。從小聽家長話,上學聽老師話,工作聽領導話,乖巧順從的人固然讓父母、老師和領導省心,但習慣於聽別人的話,彷彿溫水煮青蛙般,孩子會慢慢地喪失獨立思考,缺乏個人主見,沒有創新精神。所以我們不應該把“聽話”當成教育孩子的捷徑,淪為束縛孩子思想、捆綁孩子行為的鎖鏈。父母要不要讓孩子聽話,讓孩子什麼時候聽話,什麼時候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我?值得我們深思。

別讓孩子傷在“聽話”上

很多時候,我們把“聽話”當成了教育孩子的捷徑

女兒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是老師心目中比較聽話的孩子之一。老師非常喜歡她,她經常請我和妻子向其他家長傳授經驗。我們也樂此不疲。和大部分家長一樣,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培養一個聽話的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後來發生在女兒身上的一件事,讓我開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那是伊伊上小班的時候,一天回到家裡,外婆心疼地告訴我,伊伊在幼兒園尿褲子了,穿了一天的溼褲子,等她去接的時候,褲子都半乾了。我問伊伊為什麼不報告老師要上廁所呢?伊伊告訴我們,她本來想舉手報告老師,可是老師說過,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聽講,不能到處亂跑,她實在憋不住就尿在褲子裡了。

“那可以請老師幫你換條褲子呀。”妻子說。伊伊的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她說她才不要讓老師和小朋友知道。因為老師說,聽話的孩子,老師組織上廁所時一定要去。結果她忘記了。

從這件事上,我們還了解到,如果不是在老師提醒上廁所的時段,伊伊通常都不敢把自己的生理需求及時告訴老師。後來,我們發現伊伊不怎麼愛喝水了,無論我們怎麼勸說,伊伊就是不肯多喝一滴水。夏天喝水少很容易生病,沒多久,伊伊就生了一場病。即使在病中,她也不怎麼多喝水。妻子和幼兒園的老師勸說了好多次,伊伊才開始正常喝水。

通過這件事,我和妻子意識到之前對伊伊的教育存在嚴重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把“聽話”當成了教育孩子的捷徑。比如,我們常常會以“聽話”作為標準來讚揚和獎勵孩子。

長期這麼做,就會讓孩子認為“只有聽爸爸媽媽的話,他們才愛我”。於是,孩子就會用“聽話”來換取爸爸媽媽的愛,這又會進一步強化孩子的“聽話”。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孩子慢慢缺乏主見、不敢表達自己的正當要求。

不讓孩子傷在所謂的“聽話”上

對一個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主要來自他們心目中具有權威的大人,這種要求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和能力。作為大人,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如果為了自己省事和省心,僅用“聽話”來要求孩子,那麼孩子為了達到大人的要求,會下意識地討好大人,比如在幼兒園的時候,當有困難的時候,就會不敢輕易驚動老師;當需要幫助的時候,就不敢麻煩老師;當不開心的時候,更不會直接向老師傾訴。

長此以往,勢必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做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會受到影響,還容易養成慣於看人臉色的消極行為,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和妻子決定有意識地引導伊伊學會正確面對大人的要求,並能夠表達自己的正當需求,不讓孩子再傷在所謂的“聽話”上。

隨後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們覺得機會來了。一個週六,我和妻子打算先帶伊伊去商場買衣服,然後再去看兒童劇《白雪公主》;伊伊則想先看兒童劇,再去買衣服。妻子故意說道:“伊伊是個聽話的孩子,這件事爸爸媽媽說了算。”伊伊很不開心,但是沒再說什麼。

我悄悄問伊伊,為什麼她想先去看兒童劇?伊伊告訴我,每次媽媽帶她去買衣服,總是逛好久,回家的路上她經常睡著了。可她不想看《白雪公主》的時候也睡著。我動員她把想法告訴媽媽。伊伊擺擺手,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說:“算了,你們說了算。”我聽了很心疼孩子,真沒想到她看似聽話的背後,竟然有這麼多的無奈。

我繼續鼓動她,要是不想睡著,就一定跟媽媽說。我還保證,如果媽媽覺得她說得有道理,一定會同意她的要求的。最後白雪公主佔了上風,伊伊去找媽媽了。妻子認真地傾聽了伊伊的話後,決定同意她的提議。那天伊伊看得非常高興,回家的路上小嘴嘰裡呱啦說個不停。

我趁機說:“多虧你跟媽媽說先來看兒童劇了,要不你睡著了,多可惜!”妻子也附和說:“伊伊是個大孩子了,可以告訴我們她的想法了。以後我們也要多聽聽伊伊的意見呢!”第二天我送伊伊去幼兒園時,特意當著伊伊的面向老師提起這件事,由衷地表揚她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鼓勵孩子敢於說“不”

我們儘可能給伊伊營造寬鬆的成長環境,平等地對待她,讓她多表達自己的意見,鼓勵她敢於說“不”。同時,還引導她認識到,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說的話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大人們也會經常犯錯。如果大人做得不對、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孩子完全可以向大人提出來。

為了讓伊伊在幼兒園也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還經常陪她玩模擬幼兒園的遊戲。先是伊伊當幼兒園老師,我們做小朋友,讓她給我們不斷提出要求。如果她提出的要求不妥,我們就會舉手告訴她。接下來我們又互換角色,讓伊伊做小朋友,我當老師。當我提出的要求比較過分時,她就會和媽媽一起舉手表示抗議。

因為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揚,伊伊逐漸敢於對大人的決定提出反對意見,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她說得有道理,我們就會認真地照她的想法去做;即使她說錯了,我們也不輕易否定她,而是把發現錯誤的機會和改正的空間留給她。

“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這是大部分中國家長秉持的教育觀念。在國內的教育體制下,聽話的孩子也往往會更多地得到老師的喜歡和青睞。但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一個實驗:對2——5歲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在兒童期有反抗傾向的人中,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兒童期沒有反抗傾向的人中,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74%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作為家長,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是在“引導”和“培養”孩子,其實是在傷害孩子,這一點是需要我們警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