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不能和媽多說幾分鐘話嗎……」一位媽媽的話引人深思

“你就不能和媽多說幾分鐘話嗎……”一位媽媽的話引人深思

“你就不能和媽多說幾句話嗎?每次打電話來就是為了錢,難道除了錢你就沒有別的理由打電話給媽嗎?”地鐵上一位40歲左右的媽媽正在和電話那頭的孩子打電話。我想他的孩子應該是在大學裡面沒有錢用了。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和父母交流的東西越來越少了,交流的時間越是越來越短。

是啊,現在的人能和微信上的陌生人聊上幾個小時,卻和父母聊不到兩句,就急著掛電話。

“你就不能和媽多說幾分鐘話嗎……”一位媽媽的話引人深思

我曾經問過我身邊的一個同事小微:你一般多久會和你的父母打一次電話。

小微是一個職場小新,畢業沒多久剛參加工作,按道理剛出來工作的人,一般都會經常向父母打打電話,說說自己工作的情況

可是小微給我的回答卻是比較意外,她說:一個月一次吧,有時候可能會更久。

當我問起為啥這麼久聯繫一次。

她也是嘆了口氣:我也不想這麼久啊,我也知道長時間不和爸媽聯繫,他們會擔心。可是我實在不知道和他們說些什麼,每次給他們打電話都是想好久,然後打通了心裡又想著快點把電話掛了,而且每次吧也都是說那麼一兩句話。

我又問道:那你是什麼時候,和爸媽交流的越來越少了?

她說:很久之前,在我上學的時候就開始了,他們十分的關注我的學習成績問題,基本上每次回家的第一句話,都是說學習的事,每次都是叫我好好讀書,問我的成績怎麼樣,除了學習的事就很少說其他的事。時間久了聽到他們說學習的事情就煩,漸漸的什麼事都不想和他們說了。到現在也是不知道跟他們說些什麼。

“你就不能和媽多說幾分鐘話嗎……”一位媽媽的話引人深思

她的話讓我沉思起來,孩子不願和父母交流是孩子的錯嗎?

小時候孩子最喜歡的就是和父母交流,可是當孩子上學之後,父母的一次次硬性話題,讓孩子漸漸的失去了和父母交談的興趣。等孩子長大之後,就出現了敷衍式的交流,就像小微一樣,像是在“孝”這個道德觀下,被迫和父母打一次電話。

而今這樣的現象也是越來越嚴重,在家的孩子一回到家吃完飯就是回到房間要麼看書,要麼玩手機。在外上學的孩子打電話給家裡則主要是為了拿生活費,否則是絕不會給家裡打一個電話。孩子們不再是把家當作一個港灣,而是想著如何能夠快速逃離父母的“魔抓”。

這裡面絕大部分的原因就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缺乏有效溝通,缺少親子間的互動。

“你就不能和媽多說幾分鐘話嗎……”一位媽媽的話引人深思

所以在這裡想和廣大的父母說一句;

多和孩子說說學習之外的話,做些和讀書無關的戶外活動。

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是不要把它掛在嘴邊不停的說,不然在孩子出門遠行的時候,他們和你說的最多的一句就是:你們身體還好不,嗯,那就好記得注意照顧身體,我這有事掛了,有空打電話給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