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逼得以死相報的,正是「大人們」的美好期望


把孩子逼得以死相報的,正是“大人們”的美好期望

2017年9月1日凌晨,南昌某小區的一個13歲小孩,因為父母的一句“快開學了,你暑假作業還沒做完”,就縱身從17樓一躍而下,結束了稚嫩的生命。

不知從何時起, 年紀輕輕就輕易結束自己生命的事件頻頻發生,被老師批評自殺、被家長批評自殺、考試沒有考好自殺、跟同學起矛盾自殺、感情問題自殺……

還沒好好看這個世界,就匆匆和這個世界告別

2015年4月7日晚

江蘇揚州市花園小學11歲男孩陽陽放學回家後,在廚房縊亡。警方初查稱陽陽系自殺身亡。事發前一天他發QQ空間稱“學習太累、活著太累。

杭州一名小學四年級女生因未完成作業被老師叫家長來學校,在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後,女孩回到家就從七樓跳下,最終搶救無效離世。

2015年3月30日

2014年10月9日

深圳寶安區松崗第一小學5年級同樣才10歲的柯姓男孩因與同學發生衝突,當日13時30分,他在學校午休時間幾乎是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衝出4樓教室,翻越圍欄墜樓身亡。

一個個稚嫩的生命本該像是一朵朵即將含苞待放的花朵,最後卻是連這個世界都沒有好好看看就匆匆而走。

“大人們”對孩子未來的美好期望,卻最終逼得孩子們以死相報

對於孩子來說,認識這個世界的第一步,都是大人們給的,爸媽、老師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天,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

“爸媽要我好好學習,學不好的話以後就只能去要飯了”

“我怎麼這麼蠢啊,爸爸說我除了吃飯,什麼也幹不了,還不如可以賣錢的豬”

“怎麼辦,這次又沒考好,爸爸上次說再考不好就要打斷我的腿”

“老師說我很笨,什麼都學不會,我是不是真的好差勁啊”

“才考這麼點,回家媽媽又要失望了,我還不如死了算了”

……

這些話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在大人們眼裡,這些話只是我們生氣的時候情緒失控或者習慣性的罵的幾句話,可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是爸媽和老師真實看法。

大人們在孩子一出生的時候就會告訴他們只有讀好書的人才能在這個世界上活得好,但卻在他們最應該鼓勵和安慰的時候卻用這一句句扎心的話,把他們一點點壓迫的無法呼吸。

把孩子逼得以死相報的,正是“大人們”的美好期望

對於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花朵們,學校和家裡就是他們世界的全部,眼裡只剩下學習的他們被全盤否定的時候,就像是天塌下來了,一邊是老師的否定,一邊是對爸媽的愧疚,生活已經無路可走了,唯有以死相報。

不是小孩子太脆弱了,而是爸媽太不合格了

每次看到有孩子自殺的新聞是,總會聽到有人說,現在的小孩太脆弱了,一點小事就要死要活的,哪像我們小時候,經常被爸媽打,還不照樣該玩的玩。

但是這裡我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客觀因素,那就是環境因素。

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手機、電腦、互聯網迅猛發展,我們哪怕是不出門也能隨時知曉天下事。

網絡上又充斥著良莠不齊的各種信息,就連成年人都無法做到有效的刪減選擇,可能分分鐘都被刷三觀,更可況是思想和三觀都才剛剛萌芽,還沒完善的孩子呢?

把孩子逼得以死相報的,正是“大人們”的美好期望

讓他們毫無防備的暴露在充斥著腦殘電視劇,低俗小說、三觀無下限綜藝節目、毫不分級的電影,一搜索一大把的黃色網站、打各種色情擦邊球的活動的環境下,如何健康的成長?如何去面對這些誘惑?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性格和三觀又會是怎樣的扭曲?

記得小學上社會課的時候,說孩子的成長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共同來幫助和培養。

而現在往往是老師為了補習費為了獎金,學校為了升學率,家長為了在鄰居面前有面子,一個個去脅迫孩子好好學習,把所有壓力放在一個還不知道世界是個什麼樣的孩子身上。

卻忽略了周邊環境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總是“你應該怎樣怎樣”,卻從來不會問“你認為是怎樣的呢?”

學不好就是沒用,沒完成作業就是貪玩,愛玩就是不務正業,交的朋友都是狐朋狗友,跟女生玩得好就是早戀。

本該是對所有都好奇,心中懷有陽光和微笑的孩子,成了疲憊不堪的學生,小小年紀就感覺人生無望。

把孩子逼得以死相報的,正是“大人們”的美好期望

本該綻放的花朵,最後綻放的卻是一墜而下的血花,身體與水泥碰撞的聲音,是否狠狠地砸在了“大人們”的心上呢?

把孩子逼得以死相報的,正是“大人們”的美好期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