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存本能正在威脅你

一、生存本能帶來的傷害通過六個階段完成

1. 產生焦慮

我們總是希望,生活能處於協調或平衡的狀態,但是因為環境總在變化,人也在變,失調與失衡在所難免,更多的時候,我們還面臨各種壓力,就會產生焦慮。

2. 產生不適感

焦慮像暗流一樣影響我們的身體,讓人產生不適感,起初程度比較輕,但是經過長期積累,就會導致不適程度超過每個人能容忍的界限,出現問題。

3. 產生恐懼

大腦中有一個部分,叫做大腦核區,掌管人的生理。當我們的身體有不適感時,大腦核區會發出信號,信號進入大腦邊緣系統,就催生了相應的恐懼感。

人們之所以有各種害怕,是擔憂對周圍的事物失去控制。失眠、疲勞等症狀的出現,源於我們的安全感與掌控感的失去。為了消除恐懼感,產生安全感,我們的身體就會產生一些反應,這時候,生存本能就悄然登場了。

4. 產生生存誤判

隨著文明的發展,現代社會已經給我們提供了足夠的生存保障,但也形成了“舒適悖論”——儘管生活中令人舒適的條件觸手可得,但我們對不適因素卻變得過度敏感,生存本能的耐性在降低。

為此,人們總是渴望更加快速地滿足自己的衝動。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哪怕外界因素只帶來一點不適,我們都會迫不及待地想要進行緩解,以規避風險,保證安全。

但生存本能只記得原始世界的簡單條件反射,無法辨別現代社會的複雜情況,所以它對各種不適感都一視同仁,統統看作是生存威脅,促使大腦邊緣系統做出反饋,催生一系列更誇張、更強烈的反應。

5. 出現嚴重的身心症狀

生存本能在感覺受到威脅時,會在不同的人身上呈現不同的反應。有的人會不斷感覺到飢餓,有的人總是會覺得皮膚髮癢,有的人會覺得自己身體虛弱。這些長期症狀,本來都是在病人無意識的狀態下,由於焦慮引起的,最初可能就是一次小感冒,一次胃痛。但積累到一定程度,遇到一些外部因素,就像是火藥遇到了火花,“砰”地爆炸。

6. 陷入不良習慣的惡性循環。

由於我們的耐性在降低,所以總是在行為選擇上犯錯誤,去求助於一些短效的不良習慣,刺激多巴胺分泌,以使自己有“快感”。有時這種習慣是某種強迫性行為,比如反覆洗手、不停打嗝;有時候是成癮行為,比如酗酒、吃藥甚至吸毒。

這些習慣能暫時抑制恐懼感,但它們也同時會使多巴胺水平出現新的驟降,導致惡性循環出現,使我們對於某些事物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最終出現成癮性傷害。

二、用雙重感知能力應對焦慮

現代社會,我們的生存已經越來越依賴於外部刺激,一旦外部刺激減少,焦慮就會出現。

但我們的大腦生理決定了,焦慮的產生難以控制。我們只能嘗試與焦慮情緒相協調。這要應用到雙重感知能力,也就是獲得雙重的感官體驗。

掌握雙重感知能力,意味著我們可以一邊感覺到焦慮或不適,一邊能感覺放鬆。

同時感覺到舒適與不適,聽起來有點矛盾。但這就是雙重感知能力的目的所在。它會讓我們瞭解到,既然我們能在不適感面前放鬆,那麼也就意味著,在不適感面前,我們仍然是安全的,我們因此可以直面生活中的焦慮和不適感。

三、緩解內心不適感的具體方法

1. 減少對即時滿足感的需求

由於我們越來越習慣於獲得即時滿足感,而這會增加我們的焦慮,因此可以嘗試延緩或減少這種滿足感的獲得。比如當你感覺到飢餓的時候,可以嘗試多等一段時間再去吃東西,培養生存本能的耐性。或者我們還可以嘗試擺脫對現代技術的依賴,限制感官受到的刺激。

2. 學會接受不完美

完美並不是生活的常態,如果我們總是期待完美,就會在現實中獲得挫敗感,產生焦慮。因此我們要學會接受不完美,同時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這會拓展我們的心理舒適區,使困擾我們的外界因素越來越少。

3. 建立有規律的生活

在自己熟悉的、可預測的情形中,我們會獲得舒適感,而建立有規律的生活,有助於建立可預測的生活模式。

金句

1. 看一下自己周圍的人,你會發現人們的恐懼程度遠遠超過了20年前的程度。這就是我所說的“舒適悖論”:儘管我們的生活中令人舒適的條件唾手可得,但我們卻對不適因素變得過度敏感。

2. 我們揹負的壓力越大,焦慮水平就越高,出現不適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不適感越強烈,生存本能被喚醒的概率也就越大。隨著生存本能被喚醒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們對不適因素的忍耐能力就會降低。

3. 我們感覺到不適的時候就會產生恐懼感,這是人性的體現。但我們的恐懼往往會觸發生存本能,這又會促使我們採取某種行動來獲取安全感。這種行動可能是培養某種能夠暫時帶來安全感的日常習慣或行為模式,但實際上,這是人們不願意直面恐懼感的表現。

4. 所謂健康,並不是完全不存在痛苦,而是能夠在痛苦和不適面前尋覓到舒適和安全。

5. 如果我們不依賴自己的力量去營造內心的安全感,那麼我們就會依賴於藉助外力創造安全。要緩解恐懼感並實現內心安全,就要學會利用內心的力量,學會運用信心、毅力或應變能力等內在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