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形如羌寨的文化中心見證了震後新北川

這座形如羌寨的文化中心見證了震後新北川

“設計是尋找原生態的人居環境。”

——崔愷

這座形如羌寨的文化中心見證了震後新北川

“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因為老北川已經完全震毀了,不適合原址重建。”

關於重建,崔愷跟一般建築師的做法不一樣,他選擇從傳統鉅作的空間體系當中傳承和表達羌族文化。

這座形如羌寨的文化中心見證了震後新北川

新縣城為了避免任何自然災害的危險所以選擇了一塊非常平坦的地。崔愷想在這裡做一個羌族文化的再現。於是崔愷從羌寨聚落中汲取靈感,以起伏的屋面強調建築形態與山勢的交融,讓這個建築看起來像在一個山上起伏,而不是一個平地上建的。

這座形如羌寨的文化中心見證了震後新北川

北川羌族自治縣文化中心位於北川新縣城中心軸線的東北盡端,有展覽空間、圖書館、報告廳和交流空間幾個部分組成。從整體上看,就像是一個立體的村落拔地而起。

其中的博物館總共分三層,一樓為臨時展區,主要用於展出其他博物館送往的交流展品,去年羌歷新年加拿大原著民送往北川的圖騰柱就存放於此。二樓為歷史展區。三樓是社會展區和文化展區。主要展出羌族民俗生產生活實際用品,也展示了羌族從青海甘肅南遷徙到北川的歷史過程。

這座形如羌寨的文化中心見證了震後新北川

這個博物館原本包括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三個建築,被分成了很多部分。比如博物館就是六七個方體的羌樓來組成。當你進入到這個博物館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外面羌寨的形體一直延伸到室內,一個白色的樓梯逐漸上升,聯繫到各個展館。

這座形如羌寨的文化中心見證了震後新北川

在羌族文化中,白石是眾神的象徵,白色代表著公眾合力和至高的地位。所以博物館選用白石來作裝飾,希望給參觀者更強的文化感受。

這座形如羌寨的文化中心見證了震後新北川

這座形如羌寨的文化中心見證了震後新北川

博物館中崔愷也是用了羌寨的嵌入體形。裡面的那個空間實際是一個大的書架系統,可以用來擺書,就像一幅很大的畫。既是書的主人,又是知識的核心。

“我們希望這個就像一個村寨一樣。”

這座形如羌寨的文化中心見證了震後新北川

就像原來的羌族村寨當中用很多不是很規則的石板來鋪路。而且也因為這個小縣城人不會很多,所以我們設計了這些石板,在人走的不多的地方,並且用很多的自然的材料讓它看上去非自然,比如石板縫裡還能長出草。

除了文物、民俗實物的支撐,博物館的特點是以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復原羌族生產生活的歷史場景和自然場景,以活態的展示手段與參加者進行互動,體驗羌族的一些民俗文化活動。試圖通過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結合、靜態展示與動態演示相配合、館內館外互動。

• END •

旁白:田川 導演:劉逍然 劉怡 攝影:袁博聞

這座形如羌寨的文化中心見證了震後新北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