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抗戰,陳紹寬領導的海軍爲何一炮未發?揭祕背後三大疑團

淞滬抗戰,陳紹寬領導的海軍為何一炮未發?揭秘背後三大疑團

圖:日本精心設計的“日僧”事件前夜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抗戰爆發,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和軍長蔡廷鍇的指揮下,奮起反擊,血性擊殺,然而面對近在咫尺的日寇,海軍卻未開一槍一炮,且以“與日軍維持友誼”為名避匿無蹤,成為世界戰爭史上之奇觀。

淞滬抗戰,陳紹寬領導的海軍為何一炮未發?揭秘背後三大疑團

圖:日軍瘋狂轟炸上海市區,閘北區火光沖天,哀嚎遍野

淞滬抗戰,陳紹寬領導的海軍為何一炮未發?揭秘背後三大疑團

圖:日軍瘋狂進攻

5月23日,高友唐、邵鴻、周利生、王平政4人聯名,提交了一份《彈劾海軍案》,引發了一場問責海軍的風潮。

彈劾案如下:

查自暴日在東三省發難以後,迄於淞滬失寧,

所有吾國海軍,不獨未開一炮,且避匿無蹤,更未於海防江防佈置水雷,以致日艦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環球萬國,無此怪事!外報評論,譏吾國海軍為“收藏家”,聞者羞之。……乃以友唐等所聞,當滬事發生之始,該部長陳紹寬密令各艦隊,略謂:準日海軍來函,此次行動,並非交戰,如海軍不攻日艦,日艦亦不攻擊中方軍艦,以維持友誼等情,凡我艦隊,應守鎮靜態度,……海軍各員兵稍有血氣者,無不悲憤。十九路軍曾向海軍部借大炮、鐵板,均被陳紹寬拒絕。日軍運輸艦擱淺於白龍港三日之久,我海軍如當時前往轟擊,必可捕獲多數軍火,陳紹寬接得報告,置之不理……

淞滬抗戰,陳紹寬領導的海軍為何一炮未發?揭秘背後三大疑團

圖:當時的海軍編隊

此案提交後,迅速引發了輿論風暴,南京、上海、北平、天津各大城市報紙爭先披露,言辭犀利,激憤之情躍然紙上,國人無不咬牙切齒,譴責聲討,紛紛要求對海軍從嚴查處。然而,海軍部長陳紹寬訓斥所說之事為“構詞誣陷,全系捏造”,隨後正式由海軍部次長李世甲代表海軍,發表了《申辯書》,完全否定了彈劾案的真實性。

李世甲在《申辯書》中說:“藉報章為攻擊工具,原亦高之慣技,此次報端傳播,恐亦不免有受人指使之嫌,倘再投鼠忌器,自守緘默,彼將不計政府威信,監察尊嚴,愈演愈烈,外間不察世甲退讓之苦心,轉以為有所畏蕙,不敢剖辯。茲特就該彈劫案捏造各節,逐項加以辯駁,以明真相。”

隨後,李世甲分別從“十九路軍商借炮械,事難私授,逸論其無”;“野村同車參觀戰壕,系道聽途說之讕言氣“在日訂造‘寧海’軍艦浮冒濫支,均非事實”;“種煙分肥,不辯自明,海軍剿匪,事實俱在”等方面,對高友唐等《彈劾海軍案》加以批駁。

淞滬抗戰,陳紹寬領導的海軍為何一炮未發?揭秘背後三大疑團

圖:十九路官兵奮勇抗擊日寇

儘管海軍一再辯駁,社會各界仍有很多人對《彈劾海軍案》中所舉各項深信不疑,孰是孰非,我們來冷靜的分析一下。

疑點一:海軍是否未放一槍一炮?

1932年6月1日,陳紹寬在海軍部成立三週年紀念會上發表開會詞時明確承認:“在國難期間,本部發號施令,所採應付的方針,一面是當局之意旨,一面是不但為本軍打算,尤其是為了國家打算,為了民眾打算,為了地方打算。”6月18日,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進一步指出:“海軍非畏暴日,實因未奉命令,不能妄動”。7日,他在反駁高友唐彈劾海軍時又強調:“中日未經實行正式宣戰,海軍非奉政府命令,安敢擅自行動。”

這充分說明海軍在當局旨意麵前沒有越雷池一步。通過翻閱海軍部在1932年1月至3月的重要工作,結果發現,海軍部從1月至3月共發佈重要工作50項,其中沒有一項與抗戰有關,相反卻有13項是“剿赤”的內容,這進一步說明當時海軍的工作重點在“安內”,而不在“攘外”。所以在淞滬抗戰中沒有開一槍一炮是符合事實的。

淞滬抗戰,陳紹寬領導的海軍為何一炮未發?揭秘背後三大疑團

圖:陳紹寬(1889—1969),中國航母設想提出者,江陰海戰指揮員

淞滬抗戰,陳紹寬領導的海軍為何一炮未發?揭秘背後三大疑團

圖:難民湧入租界

疑點二:海軍為什麼不開炮?

據《中國抗日戰爭史》載:“當時日本有海軍艦隊4個,大型艦艇20艘,共77.1萬噸,中方僅有艦艇66艘,共5.9萬噸。日本陸海軍有航空兵中隊91個,飛機2625架,中方只有空軍中隊31個,飛機600架(其中作戰飛機305架)。”力量對比懸殊一目瞭然,且日本海軍擁有4艘航空母艦,強大的航空兵團對中方海軍構成了極大威脅,直接作戰就如雞蛋碰石頭,不堪一擊。

淞滬抗戰,陳紹寬領導的海軍為何一炮未發?揭秘背後三大疑團

圖:海軍艦船

海軍的情況與陸軍大不相同。海軍如果沒有充足的糧、煤、油及彈藥的有力保障,就無法生存和發展,就談不上有較強的戰鬥力,這就決定了海軍對當局的依賴性較之陸軍要大得多,不可能單獨地進行作戰。就淞滬抗戰而言,海軍艦艇的速率和淞滬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海軍的作戰方式,只能是海上決戰或堅守港口,不可能與日寇進行海上對抗。

在得不到當局物質支持的情況下,中日海軍的實力就決定了海上決戰或堅守港口的結果必然是我海軍第一艦隊的全軍覆沒。這個可能就是不開一槍一炮的主要原因了。所以海軍由於作戰能力低下,常被國人嘲諷為“江軍”。

淞滬抗戰,陳紹寬領導的海軍為何一炮未發?揭秘背後三大疑團

圖:蔣視察部隊

疑點三:《海軍彈劾案》藏著什麼陰謀?

1932年4月,當局在洛陽召開了國難會議,以圖解決危機。會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丁默村等人,提出了《徹底改造海軍並整飭海防以抗暴日》的提案。案中指出:“海軍各艦早成廢物”,而海軍將艦艇“視作鋼飯碗,甚至販土運鹽投機自肥”,“除鳴禮炮外,另無其他效用”。有鑑於此提出了“八項改造方案”。無論是丁默村的“八項改造方案”,還是高友唐的“彈劾陳紹寬案”,都滲透著對海軍的忌恨。

答案或許還有複雜的派系鬥爭,海軍由於歷史原因,上層軍官多為閩系出身。“閩系”控制海軍歷史上也曾為此展開過激烈的派系鬥爭。1920年就曾發生過山東人溫樹德、廣東人陳策等聯絡非閩籍官兵,用武力奪取“海圻”等艦,驅逐閩籍官兵1100餘人的事件。然而,“閩系”人員又佔據了海軍內部的重要位置,但“閩系”的反對派也從沒有消失過。“閩系”海軍將領陳紹寬等人和老蔣都明白,這支海軍始終沒有成為蔣介石的嫡系。所以海軍一直停滯不前,矛盾重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