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外交、戰爭,英國憑什麼把法國“拉下”霸主寶座

英格蘭和法蘭西,這對歐洲歷史上永恆的世仇國家,寬闊的英吉利海峽也沒有終結掉他們之間的恩怨與鬥爭。

從十一世紀法蘭克的諾曼底王朝企圖入侵英格蘭的“諾曼底征服”事件,到1337-1453年英格蘭和法蘭西進行了長達116年的爭霸戰爭,戰爭以英格蘭的失敗而告終。

自此,英格蘭喪失了它在法蘭西的幾乎全部領地,英格蘭也自此退出了歐洲大陸霸權的爭奪。百年戰爭之後,英法兩國的王權都得到了極大地加強,各自建立了統一集權的民族君主國家。

到了18世紀,隨著工業革命帶來的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英法兩國先後在世界範圍內的主要運河和島嶼都建立了自己的殖民據點。

在各國掀起的殖民地掠奪戰爭中,英國作為後期之秀,先後打敗了“無敵艦隊”西班牙和“海上馬車伕”荷蘭。

1756年,英法爆發了爭奪海上霸權的決定性戰爭---即七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英法兩國是如何準備的?戰爭又對二者產生了什麼影響?

海軍、外交、戰爭,英國憑什麼把法國“拉下”霸主寶座

一 18世紀歐洲傳統勢力格局打破,英國爭奪統治權

1.歐洲各國心懷鬼胎,聯盟體系急需重組

早在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由於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王位繼承人的空缺,法國與奧地利王室為了爭奪西班牙王位發起了一場橫跨歐洲範圍的大戰。在這場戰爭中,英國就與奧地利、荷蘭三國結成同盟防止法國的崛起。

隨著荷蘭勢力的持續衰落和奧地利一直懼怕普魯士的崛起,將其視為自己的頭號敵人,英國在反法陣營中漸漸失去了原有盟友的堅定支持。

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英國更是對奧地利喪失掉西里西亞完全不在乎,奧地利為了應對普魯士的威脅只好將目光轉向法國這一歐洲大陸強國,尋求它的幫助。

海軍、外交、戰爭,英國憑什麼把法國“拉下”霸主寶座

隨著普魯士陸軍實力的強勢崛起和英國海上力量逐漸達到頂峰,歐洲原有的權力分佈格局已經不再符合強國的要求。

1740-1748年間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後,雖然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西亞得以繼續保留奧地利王位,卻不得不將西里西亞割讓給普魯士。

英法兩國在戰爭期間所獲得的經濟和領土也悉數歸還對方,由此可以看出,英法兩國在這場戰爭中白白浪費了人力、物力最終卻一無所獲。

歐洲原有的法普同盟,英奧同盟此時都有了自己新的打算,歐洲各大國急需一場新的戰爭重新分配自己的利益。

海軍、外交、戰爭,英國憑什麼把法國“拉下”霸主寶座

2.工業革命之後,英法急需爭奪全球貿易原料和市場。

第一次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開始興起,此時機器化大生產在為英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的同時,也為英國帶來了巨大的原料和市場缺口,這使得後者不得不走向對外擴張這條道路。

為了與法國搶奪原材料和全球貿易市場,英國將目光轉向了非洲、印度、美洲殖民地和遠東地區。這些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物產富饒,人口眾多,多為平原可以大大解決英國工業生產所面臨的諸多難題。

但是毫無疑問,英國要想取得對這些地方的控制和使用,就必須爭奪法國在該地的統治權,削弱法國的海外霸權力量。

英國在七年戰爭的最終勝利,使得它最終擁有了商品與市場,黑奴貿易也開始繁榮發展起來,曼切斯特、利物浦等一些從前名不見經傳的村莊搖身變身為國際化都市。

海軍、外交、戰爭,英國憑什麼把法國“拉下”霸主寶座

二 戰前英法雙方互有優劣,紛紛壯大自己勢力

1.英國海軍裝備與作戰實力強於法國。

根據史籍記載,1756年七年戰爭爆發之時,英國方面有60艘載有大炮的快速帆船和130艘可以作戰的主力艦,而法國此時只有30艘載有大炮的快速帆船和75艘可以作戰的主力艦。

除此之外,當時的英國海軍,海上作戰經驗富足,具有敢於冒險的海洋探險精神,而法國海軍的海上作戰經驗較之英國稍顯不足,可以說交戰之前英國佔據了數量和質量的絕對優勢。

海軍、外交、戰爭,英國憑什麼把法國“拉下”霸主寶座

2.法國在北美和東印度殖民地遼闊,牢牢控制著制海權。

為了爭奪海上交通要塞,英法兩國在北美洲、印度次大陸和非洲都展開了攻防態勢。

在北美洲,法國先是佔領了布里頓角島上的路易斯堡要塞,控制住了聖勞倫斯灣,杜絕英國由大西洋進入加拿大,英軍多次想攻破路易斯堡要塞均以失敗告終。

此外,法國還試圖將自己在伊利湖和路易斯安那的殖民地連接起來,在俄亥俄河、密蘇里河和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起龐大的法蘭西帝國。

在印度,英法兩國殖民地呈現犬牙交錯之勢,英國死死地佔據著孟買和加爾各答,法國不斷增加向印度派兵企圖排擠英國勢力。在非洲西部海岸,英法也建立有自己的殖民地,從事黑奴貿易,掠奪當地的香料與黃金等等。

海軍、外交、戰爭,英國憑什麼把法國“拉下”霸主寶座

3.英法展開外交革命,歐洲聯盟分化重組。

自從百年戰爭英格蘭戰敗以後,英國為了彌補自己不在歐洲大陸的地理劣勢,積極推行大陸聯盟政策,即聯合歐洲大陸國家,通過不斷變換與他國的軍事結盟,抑制任何一個國家過分強大,也防止任何一個國家因為弱小而消亡。

在七年戰爭中,英國就與普魯士結成了政治同盟,英國試圖藉此讓普魯士牽制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力量,自己全力去爭奪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英國與普魯士的結盟條約無疑激怒了俄國、奧地利和法國,1756年3月俄國先與奧地利簽訂了攻守同盟條約,同年5月,奧地利與法國簽訂了第一次凡爾賽條約,確定了法奧夥伴關係,自此交戰雙方的同盟關係正式確定下來。

海軍、外交、戰爭,英國憑什麼把法國“拉下”霸主寶座

三 七年戰爭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

由於戰爭規模空前宏大,七年戰爭深深影響著世界格局的轉變。戰爭過後獲勝的英格蘭和普魯士紛紛完成了國家的統一,法國自此淪為歐洲二流強國,美國開始尋求獨立,國際秩序重新洗牌。

1.英國戰後確立了自己的海上霸權,從此成為正式的“日不落帝國”。

七年戰爭不僅使得英國海軍在遠洋作戰的戰略戰術和實戰經驗方面更加豐富,更使得大英帝國從此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指揮策略、兵力運輸和後勤保障作戰體系,這無疑會為以後大英帝國的崛起提供一定的實力基礎。

一支強大的海軍和高超的海上作戰能力不僅可以維護英國在海外殖民地的廣大利益,甚至是維護大英帝國全球霸主地位的決定力量。

七年戰爭以《巴黎條約》的簽訂而告終,自此英國獲得了北美殖民地、西印度群島、西非海岸和遠東地區等橫跨全球範圍內的港口、海岸線、海峽及其資源的享有權。

由於這些地區為英國提供了巨大的原材料基地和商品傾銷市場,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獲得飛速發展。七年戰爭推動的英國工業革命發展雖然並非其直接影響,但卻不能忽視。

可以說這場戰爭給英國帶來的直接收益和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所引發的一連串鉅額收益使得近代英國的崛起已經成為歷史大勢。

海軍、外交、戰爭,英國憑什麼把法國“拉下”霸主寶座

2.法國喪失大量海外殖民地,復仇心理由此產生。

由於法國海軍實力較弱,七年戰爭後,法國喪失了自己在西印度群島、北美洲和印度殖民地的統治權。在北美大陸,法國僅存在紐芬蘭地區捕魚的權利,在印度,法國的政治統治者地位遭到削弱,英國商人逐漸控制了當地大權。

法國海外霸權自此逐漸衰落,法國也開始淪為歐洲的二等強國。

更為嚴重的是,法國海外殖民地和霸權的喪失直接導致了法國國際市場大大縮減,國際貿易份額也呈直線下降趨勢,法國資本累積速度大大落後於英國。

這種經濟衰退趨勢也造成了法國國內經濟凋敝,法國綜合國力下降。面對自己的戰敗,法國社會開始視英國為復仇對象,英法矛盾無可調和。

法國從上層王室貴族到下層民眾都試圖找到一雪前恥的機會。最終,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法國毫無疑問的站到了支持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立場,宣佈對英開戰。

海軍、外交、戰爭,英國憑什麼把法國“拉下”霸主寶座

3七年戰爭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美國開始尋求獨立。

由於七年戰爭的數年征戰,英國國家財政稅收產生了巨大虧空,為了轉移這種財政壓力,英國開始向自己的殖民地加收印花稅和茶稅等一系列稅種。

此舉大大損害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經濟利益和自由,最終北美人民奮起反抗,對英開戰。在北美獨立戰爭期間,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加入到戰爭行列,紛紛支持殖民地的獨立戰爭,以求削弱英國實力,恢復到以往的均勢體系。

因此可以說七年戰爭對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和結果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李雲飛:《七年戰爭對十八世紀中後葉國際關係的影響》,載《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趙軍秀:《試析七年戰爭中英普同盟的建立和破裂》,載《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馮志偉:《“七年戰爭”與美國獨立戰爭的關係研究》,載《商丘師範學院院報》,2007年第2期;

麻光炳:《七年戰爭呢和歐洲國際關係》,載《貴州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