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蚩尤與堯舜禹之間是什麼關係?他們同屬一個文明傳承體系,還是各自單獨發展的?

JAYNEE318


炎黃、蚩尤以及堯舜禹的傳說可信嗎?這些傳說有多少可信度?這些傳說帶著民族的信仰和崇拜流傳幾千年。

不能在歷史中說遠古,只能在文化中說遠古。

中華遠古歷史基本上以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這種歷史中有大量的神話而不可能被史學界認可。他的意義在於文化上民族的歷史,傳送過程中加入了很多後人對先人的嚮往,是傳說有了很多不可靠的內容。但對於這類歷史我們不能簡單的認定其不可靠,因為這類歷史不能證實,也不可能證偽。就起本身很難判別。但從一般人類進程看,世界遠古文明基本都形成於河流、平原。中華遠古文明應該起源於黃河流域下游的華北平原。黃帝來自陝甘區域的渭河流域。炎帝傳說比較多,相互之間也有很多的矛盾。關於炎帝有神農氏、黃帝之弟、南方部落首領比較多的傳說。我認為炎帝神農氏說法相對可靠。炎帝神農是當時中原之地主宰,也是中華文化的根源。

來自西北部落的黃帝在中原戰勝神農氏,兩個部落合併形成新的部落,這就是華夏一族的前身。這次勝利也可看成第一次華夏被入侵。就世界歷史看,河流平原文化受周邊遊牧文化侵略,而形成一種新的文化,這是人類世上常見的事兒。炎黃之戰體現在傳說裡的就是阪泉之戰。

蚩尤九黎部落首領,與炎黃部落爭奪華北平原,蚩尤部落戰敗,蚩尤核心部落被打散退出華北平原,而部分留下來部落成為以後的東夷部落。應該還有一部份作為戰俘或戰利品融入炎黃部落裡。現在華北一些地方還有蚩尤崇拜,有些人也認為中華三祖,炎帝、黃帝、蚩尤。

關於中華遠古歷史“三皇五帝”的傳說也有多版本。我選擇了“三皇”是伏羲、神農、黃帝,原因是三皇是不同部落政治的開啟者,“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五帝是黃帝開啟的部落政治的五位天下共主。禹繼舜成為天下共主。幾乎所有的“五帝”版本都沒有禹。

一般傳說都把“五帝”與黃帝有血緣關係,這可能後世傳說中依據家天下的傳承方式安排了“五帝”繼承方式。部落政治很多共主都是天下部落首領推舉出的,並沒有父子、兄弟間直接傳繼。蒙古人的烏里臺大會、滿清早期的八王執政 都是帶有部落政治的特點。中國儒家推崇的堯舜禪讓,其實也是在老主未死,新主既任的推舉制現象,經傳說裡篡改美化成禪讓。

大禹傳說比炎帝傳說更加豐富,各種傳說相互矛盾更多,還有很多傳說自身都有很多矛盾。在禹的不同傳說中,禹的出生地、死處、活動區域都有不同的說法。現在很多歷史學界專家認為大禹的傳說是不同的民族融入中華民族後,將自已原來民族中的治水英雄改編而成。無論氣象、地理、地質學都有很多證據,地球曾經歷過多次大面積的水患,而各民族都有治水英雄,民族在融合,傳說也在這種民族融合中融合,變成了很多不同形象、身份的大禹。

遠古傳說多版本,各說各的話,我們也很難根據一本書去說歷史,史記雖為二十四史之一,但他的遠古傳說也只算其一家之言。

我們在文化上怎樣看待那段歷史?應該在大體上把握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特點和民族發展的基本規律,在各種傳說中理清歷史脈絡。

首先一個民族都在一直融合,民族融合,文化也在融合,民族文化也比定帶有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原中華文化的形成,他也在不同時期融入其他文化。二遠古歷史時期,是部落政治,部落政治與家天下的朝廷政治不同,天下共主,權力遠遠小於家天下的皇帝。共主應該是其勢力、威望公認得到認可。誰為天下主,並非能主宰天下。堯、舜、禹都有其他部落的傳說。但中華文化有一個明顯的傳承途徑,他僅僅是一種融合的方式。我們很難去認識遠古的當時,古代時期的蒙元、滿清統治,並沒有改變中華文化的發展方向,只是出現了另一種的融合。








耕讀186


近年來,關於中國的歷史,特別是上古史,學者們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包含有三種歷史——文獻記載的歷史;文獻記載的驗證歷史;考古歷史。

第一種,是文獻有較明確的記載,尚無考古等實證的證明,但文獻本身已被證明是可信的——如《史記》。第二種,文獻有記載,也已被考古等證實——比如,《史記》對商朝王系及歷代大事件的記載。第三種,未見文獻記載,但通過考古發現,“填補”或叫“書寫”的歷史——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商代“婦好”墓的發現及甲骨文卜辭的印證。

關於炎黃蚩尤和堯舜禹,應該大部分屬於文獻記載的歷史;其中的大禹,則歸入基本被證實了的文獻記載的歷史為妥。 呂思勉先生,是研究中國歷史的現代史學四大家之一。他即認為,前面說到的這幾個人,是“當有所本”的歷史——總體上不是神話,也不全是傳說——儘管細節上,不排除有神話和傳說的成分。

炎黃二帝,實為同族。

《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賈子.益壤》曰,“黃帝者,炎帝之兄”。《制不定》說,“炎帝者,黃帝之同父母弟”。司馬遷說,他的《史記》,也採用了《國語》等書的內容,他還專門考察了黃帝的行蹤;他說,黃帝就是軒轅氏。亦有人說,炎帝就是神農氏。

由此可知——炎黃二人的爹媽是誰清楚了;他倆為何一個姓姬另一個姓姜——因為生於不同水系之濱;二人的“綽號”也知道了——黃帝稱“軒轅氏”,如果炎帝是“神農氏”的話——也有記載說,炎黃二人的共主“赤帝”為“神農氏”。

請注意這兩個“綽號”後面的“氏”字——上古時期,“姓”是族群之長”;“氏”則是“封國之稱”——被稱為“氏”,表明被“天下共主”的王,封給了某某區域的土地,還包括土地之上的臣民。古文獻不乏此類記載——如大禹,賜姒姓,氏有夏——分封在“有夏”這塊土地之上——後來的夏朝由此而建立。

炎帝蚩尤,本為一人。

很長時間裡,有人認為這是兩個人。依據的,也是古籍。比如,《史記》和《大戴禮記》,都說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又說擒殺蚩尤於逐鹿之野——給人以炎帝蚩尤是不同兩個人的印象。

呂思勉先生在《先秦史》中,引經據典,分析了《史記》、《大戴禮記》、《五帝德》、《周書》、《禮記》、《鹽鐵論》等等,證明黃帝蚩尤,本為一人——認為是兩人的,實為對古文獻的誤解。

呂思勉先生還做了自我檢討,說他曾經認為,神農為河南農耕之族,軒轅是河北遊牧之族;阪泉、逐鹿之戰,乃北之遊牧之族南侵農耕之族。他說,經過更仔細的研究之後,知道自己錯了——新的結論就是——炎黃實為兄弟;炎帝蚩尤本為一人。

呂先生還考證了文獻中的阪泉、逐鹿亦為一地,其不在現在的河北,而在今江蘇銅山縣附近。

堯舜禹等,稍微複雜。

堯是帝嚳的兒子,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這一支的血脈傳承是清楚的。

到了帝舜,就稍有些麻煩。按照《史記》的說法,舜是黃帝之子昌意的第七代孫,為冀州人士。但是《孟子.離婁下》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下,率土鳴條,東夷之人也”。

據孫慶偉等學者的考證,舜的族群,原本應該在豫東魯西一代,後遷徙到現在的永濟一代,這才有了堯禪讓於舜的後話。

但是問題仍然來了——舜是不是黃帝的八代之後,如果是,他作為“東夷”的首領,就是因為“封國”而形成的族群;如果不是,那就是“東夷”族群和以黃帝為代表的“炎黃”或曰“華夏”族群發生了融合。

據徐旭升等學者考據,自炎黃至夏商,中原地區,包括再向南,長期存在著“華夏”、“東夷”、“苗蠻”三大族群集團。其中,華夏和東夷關係始終比較接近。造成威脅的,往往是苗蠻族群集團。這樣來看,舜所在族群,隨原屬華夏一支,但因居於豫東魯西——屬於東夷範圍,因此有可能被歸入東夷“一類”。

學者們考證,所謂“東夷”,實為對生活于山東泰沂地區族群的概括。據說,古山東話的“人”,發音是“夷”。丁再獻等學者考證,公元前4600-前3300年間,山東的骨刻文中,已經有了“東”和“夷”字,屬龍山文化時期,恰好與炎黃二帝及後裔的年代契合。此時的“東夷”,泛指黃河下游的族群,與周以後的“東夷”有明顯區別。

孫慶偉等學者由此認為,堯舜禹的禪讓,包括大禹又禪讓給舜所在族群的皋陶和伯益,實際上是華夏族群和東夷族群的輪流執政。

大禹比較簡單,他的爸爸是鯀,鯀的爸爸是顓頊,顓頊的爸爸是昌意——大禹是黃帝兒子昌意的三代孫。這麼算,大禹反而比舜還長了至少四輩。看來,舜的身世的確有些可疑——因為禹的文獻記載更多,也有一定的考古證據做作證。 但是,對於本題目來說,基本清楚了——

黃帝炎帝,同為兄弟; 炎帝蚩尤,本為一人; 炎黃二帝,即為華夏; 堯居中原,黃帝之後; 舜稍麻煩,或為東夷; 禹屬華夏,禪讓有因。

炎黃二帝一直到大禹,是部落、族群聯盟,向王朝發展和過渡的時期。從古文獻裡可以看出,黃帝始稱“天下共主”,一直到舜,都是如此。大禹以後沒有“天下共主”的說法了。這個時期,也正是中華大地上的民族融合重點期。雖說存在有華夏、東夷、苗蠻三大族群集團,但當時還未形成民族的分野,而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文獻記載,禹伐三苗後,他的長輩祝融,反而去當了苗蠻族群集團的首領。華夏和東夷,這兩個族群集團的融合,更是愈加密切。再後來,苗蠻集團又迴歸中原,和華夏、東夷的融合也加速了。 可以得出結論,炎黃、堯舜禹,同為華夏民族最初的祖先成員,包括苗蠻亦是。周以後,這種民族融合仍然沒有停止。


一老沈一


我們中國自古就有三皇五帝之說。但是這個三皇五帝有好幾種說法,因此不能隨便給出答案,總之都是歷史上神話人物。這個問題就是包括了三皇五帝中的人物。


遠古時代離我們實在是太遠了,而且沒有史書記載。我們現在人,只能通過對遺蹟的發掘來查勘當時的蛛絲馬跡。


從我們現在發掘的上古遺蹟可以看出主要分為兩個文明,一個是黃河流域,一個是長江流域。我們從古代傳說和現實相對比,你會發現。黃帝的女兒曾嫁到四川一帶,而現代考古人員在那這次發現了三星馬王堆遺蹟。在浙江附近發現良渚文化

。從這裡可以看出在長江流域文明中,曾出現過一個發達的文明。我們有很大的理由相信這是炎黃二帝那時候的部落留下來的。因為我們知道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苗族一直居住在長江流域附近。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把長江流域的一些部落統一在一起成了一個古代的城池。也就形成了一個文明,也在現代留下了痕跡


而堯舜禹,我也猜測是黃河流域的文明。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我們的母親河。從夏商遺址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出,那時候的人們都是依靠黃河而生。

黃河孕育了夏商文明。而夏的開創者是啟,啟則是禹的兒子。而堯舜禹也是一代代禪位傳承下來的。所以說堯舜禹是在黃河流域發展起來的部落首領。而且我們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看著黃河的流向,就知道,在古代也曾出現過改道。

我們再從遺蹟的年代來看。長江流域的文明要比黃河流域的文明更久遠。長江流域是屬於三皇時期,而黃河流域則是五帝時期。文明的出現可能不分先後,但是發展的進程卻不一樣。所以最早的時候,是長江流域更加達到一點。在兩個文明互相擴張的時候,就出現了交流重疊,最後是吞併。所以,有一個部隊就此沒落,成就了另一個部落的崛起。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觀點和想像,不做任何依據。


歷史鹹談


炎、黃、蚩尤是古唐朝各自的部落首領,距今一萬兩千年曆史。

炎帝部落在今東北地區,黃帝在今西北地區,蚩尤在今南方地區。他們都是同期各自部落首領,歷史上的炎黃大戰、黃帝蚩尤大戰,都是部落之間為爭地盤發生的戰爭。他們都為半人半神之體,身高丈餘,銅頭鐵臂,呼風喚雨,半空作戰。

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古唐朝,即有文字也有實物,主要以玉器為主,文字是漢字。隨著考古發現,總會找到的。

舜、禹是虞朝部落首領,禹是舜的兒子,距今八千年歷史。虞朝既有實物也有文字,實物以青銅器、玉器為主,很精美。文字有篆體、漢字、象形文字等,以後考古逐漸會發現的。

虞朝主要活動在今的山東地區,實行中央集權制度,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








閒雲野鶴23754147


炎黃是傳說上古中國的兩個部落領袖,炎是指炎帝,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黃是指黃帝,是黃帝族的首領。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驍勇善戰,傳說他面如牛首,背生雙翅,有八隻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炎帝與蚩尤是長期死敵,長期產生部落間衝突,炎帝被蚩尤打敗,被迫逃避到涿鹿,到涿鹿後得到黃帝族的援助,一起攻殺蚩尤,最後把蚩尤殺了,而且把他屍首分葬,從此炎黃穩居中原,而且被稱為是華夏文明始祖。也有的傳說黃帝戰敗蚩尤並沒殺他,而是升蚩尤為黃帝的六相之首,並讓他主軍事,從而鞏固黃帝的天子之位。蚩尤死後,黃帝並沒對外公開,後來天下又大亂,黃帝把蚩尤的形像畫到戰旗上,來威懾天下,天下人都以為蚩尤是隱居在黃帝幕府內沒死,於是四面八方的邦派都臣服於黃帝。

堯舜禹是上古時代,自黃帝之後先後出現的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發祥地在河東地區,今山西汾河流域的運城和臨汾,他生活非常簡樸,住房簡陋,吃的是粗米雜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粗麻衣。

舜又稱虞氏,姚墟人,耕田、捕魚、製陶樣樣精通,他嚴於律己,寬厚待人,他的人品得到了堯的認可,後來堯直接傳位於他。

禹被尊為華夏最著名的聖王,他以天下為己任,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全心全意率領百姓治理濤天的洪水、發展生產。舜直接傳位於他,在他的治理下,出現了祥和的太平景象。


敏韻茶行


蚩尤和炎帝、黃帝都是兩河流域下游蘇美爾邦國首領,屬於同一種族蘇美爾族。他們生活在就近距今4600年前,蚩尤邦國側重於運輸業和畜牧業(主要訓養牛),炎帝邦國側重於畜牧業特別是放羊。堯、舜、禹都是黃帝的後代。

炎帝代表的部族是我國藏、羌等族先祖,他們以羊為圖騰。基因圖譜中表明漢、羌、藏、彝、苗、畲、瑤、壯、土、黎等民族均含有南亞地區特有基因:O*東亞-南亞、O3遠東、三種印斯基因基因、中東基因等共同基因。(需要說明:鄂溫克族屬於通古斯族和塔吉克族屬於古波斯,這兩族O3基因比例極少。)這不是巧合,而是他們來源於共同的祖先,有一個共同的朝代-夏朝。他進一步支持了,古代文獻〈山海經〉、〈詩經〉、〈穆天子傳〉華夏人從西亞(蘇美爾)和南亞(哈拉帕或崑崙)遷移說,也和考古文物相互印證。


彝族也是原蚩尤邦國一支。

蚩尤部族以牛為圖騰,是我國苗、九黎族祖先。




黃帝邦國側重於農業和青銅冶金業,均屬於蘇美爾十二個邦國其中成員。其中青銅器紋飾、紋路和商朝青銅器一致,如虎頭紋、夔紋、雲龍鳥紋、回紋、蟬紋、蠶紋等十幾種紋路。另外其青銅器中所含鉛、錫、鎳、砷等元素及配比一致。


公元前2500多年,邦國間人口、生畜壯大而發生爭地爭水爭鬥,最終導至戰爭。蚩尤邦國聯合另外幾個小邦國,向炎黃邦國聯軍發動進攻,開始炎黃部隊蔥忙應戰而潰敗,逃劑邦國城裡,經過重整旗鼓、日夜練兵尋找赫梯、埃蘭國外援,終於在戰勝蚩尤邦國,蚩尤悔恨自殺,炎黃二帝寬恕蚩尤部隊百姓,讓他們回國安居樂業。由於地球進入小冰期,氣候變冷影響農牧業生產,蘇美爾邦國首領率領大部分邦國人民尋找樂土,先移居印度河流域按原邦國分別建立邦國,保持原有的生產分工。

470年後因氣候乾燥印度河斷流。邦國聯盟首領在炎熱夏季率百姓翻越喀拉崑崙山,渡過孔雀河,進入河西走廊玉門火燒溝。炎帝邦國留在天山牧場和河西走廊一線繼續放羊、牧馬,部分進入青藏高原,形成今天的羌族、藏族。



黃帝邦國進入中原在關中平原、河洛地區定居建立方國(邦國)。


蚩尤邦國開始在山東建國,後與東夷土著和中原邦國戰爭,一路向南遷移,來到湖南、雲南、貴州、四川定居,仍保持先祖文化傳統,婦女頭頂銀牛角。


柴墟子孫


2017年我們看過的電視劇九州海上牧雲記說的就是牧雲皇族和穆如世家說的那個朝代叫端朝。九隅即九州這個是炎帝的居地,九州就是中國了,當時的地理可能就江南到後面的華中華東,而瀚州北部各部落應該就是黃帝的居地,所屬現在的西北部一帶。而蚩尤則在華南一帶。蚩尤則異常強盛不停的蠶食兩邊的地境,最後炎帝就請求黃帝出手幫助對抗蚩尤就此展開了一場生死大戰,

相傳是在4600年前。經過多日苦戰,聯軍打敗了蚩尤,而自身都是滿目瘡痍,在黃帝的主持下建立了端朝,穆如世家就是炎帝的後人。


而經過歷史的變故等原因,堯當上了國君,有人說堯舜的管轄範圍多是南方,是由於民眾受教於農耕文化而北方畜牧業而沒有強化管理。都說是舜搶奪了堯的君主位置,這個沒辦法考究。反正禹是接了舜的君主位置。

我們聽到的一些傳說都是傳說,兩千多年前到四千多年前的事連專家也弄不懂,成天在猜測,估計,可能。在我國山東龍山文化遺址裡或是給了我們一些片面的認知。更多遠古歷史我還是期待九州海上牧雲記2,呵呵


艾萊福佑


作為炎黃子孫,這個應該去了解一下,瞭解歷史人文文化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這個問題我是這麼認為的:

1、炎帝、黃帝、蚩尤這三個人物在很久很久以前,傳說中的上古時代、炎帝當時在中原是炎帝族首領,當時中原還有另外一個部落首領就是蚩尤(他領到的九黎族),他們之間經常發生衝突,最後炎帝衝突失利逃避到了涿鹿。得到了黃帝族(皇帝也是軒轅氏、上古時代華夏部落首領)援助,聯合攻殺了蚩尤,炎帝、黃帝、蚩尤是同一時代文明體系,炎帝、黃帝於蚩尤也是敵對關係。這個是我們華夏文明的始祖由來。

2、堯舜禹則是黃帝之後出現的人物,後期出現了遠古時代,部落首領產生是通過推選制和禪讓制,黃帝之後,堯首領禪讓給舜、在舜的領導時期,由於洪水之災猛於虎,當時有一個大禹成功治水,後來舜禪讓給禹。

3、上述二點可以看出炎黃蚩尤與堯舜禹之間是什麼關係,可以說堯舜禹都是黃帝的後裔,這個都是可以從史記中去了解,在史書記載的上古神話中開啟了華夏文明,炎黃二帝是中華人文始祖奠定了中國皇朝權威的起源,故有後人稱咱們現在都是炎黃子孫之說。

4、炎黃蚩尤與堯舜禹他們同屬一箇中華文明、承上取下的傳承關係,在不同的時期還是各自單獨發展的,由於以前的上古文明時代沒有統一的文字與度量,許多歷史也就無法考證等,直至後期的歷史演變到秦始皇才有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這才有後人的歷史記載

這些都是根據神話傳說和史書記載,現在還沒有真正的歷史考證證明,所以傳說就是傳說、未必真有其事,有待於以後科學的發展以及人文文化的考研,期待未來的科學和考古專家揭開神秘的上古歷史!

以上回答系本人觀點,如朋友有異議,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紛享鑫新零售


一脈相承的關係,他們同屬於一個文明傳承體系

  1. 據司馬遷寫的《史記》記載,黃帝先是打敗神農氏炎帝,接著打敗蚩尤統一中華文明,所以我們是炎黃子孫;

  2. 堯是帝嚳的兒子,而帝嚳是皇帝的曾孫,這說明堯是黃帝的後代。舜與堯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堯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再將自己的帝位傳給了他。舜跟禹也沒有血緣關係,是大禹治水有功,舜將帝位禪讓給了他;

  3. 另外,雖然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上古黃帝堯舜禹三皇五帝更多的是神話傳說,但也是司馬遷親自考察,走訪民間以後,儘量減少神話傳說以事實書寫。相比於《尚書》、《山海經》等古籍,其可信度更高。

所以,綜上所述,個人認為炎黃蚩尤與堯舜禹之間是一脈相傳的關係,他們同屬於一個文明傳承體系,炎黃不可能與堯舜並列。


照了汗青


因為這個是上古傳說,所以目前缺乏實際考證。

舉個例子,比如現在發現的陶寺遺址,一般認為是堯都,也就是堯舜時期的都城,但考古已經證實,陶寺遺址,是被石峁文化毀滅和征服的,而石峁文明,又有人說他是黃帝城,看起來是不是覺得很混亂。

如果按照這麼說,炎黃與堯舜是有可能並列的。當然石峁文化的身份爭議很大,目前還沒有確定。

按照現在考古學的說法來說,二里頭之前,或者說夏之前,文明發展屬於滿天星斗,也就是多個文明共同發展的,有炎黃文化的,也有其他民族文化的,而且其中一些的文化的進步程度不屬於炎黃。

現在有一種說法,就是和炎黃曾經長時間征戰對峙的蚩尤,可能是現在發現的長江流域的文化聚落良渚,從考古的蔣莊遺址可以得出,良渚的文明曾經長時間與炎黃的紅山、大汶口文化對峙征戰,時間長達上千年,(這個我頭條號有專門的文章,喜歡可以關注我一下去看看。)

所以在那個時代文化的傳承是多源的。

而且其中還有一個比較奇怪的地方就是商代的甲骨文中沒有夏朝的記載也就是商代人不承認夏,而商代是一直存在的。

這裡先不說夏朝是否真實存在,只是按甲骨文的記載,如果夏存在的話,那麼商人和夏人就是彼此並存的,是並列關係而非夏朝統治商,商推翻夏。

再加上類似三星堆這樣的,古代多源流文明的發展其實很普遍。哪怕到了春秋戰國,比如秦國圖騰是龍,楚國是鳳,巴國白虎,都還是多源流的,只是秦始皇最終大一統才歸為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