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背后的科学家——汪德熙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今年是抗战胜利73周年,回首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一位位中国科学家义无反顾,与祖国共赴危难。他们或研发武器装备,或从事战时保障,或奋力救死扶伤,在破碎的山河之上,为挽救民族危亡贡献自己宝贵的科学智慧。

抗战时期,风靡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地雷战,曾给日军以巨大的杀伤。这背后有一批科学家为此默默努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汪德熙就是其中之一。

地雷战背后的科学家——汪德熙

汪德熙

科学家投身抗战

1938年5月,时任中国大学化学系讲师的汪德熙与其他数百名北平的知识分子一起,在著名物理学家、清华教授叶企孙先生的组织下离开敌占区,到达了冀中抗日根据地。汪德熙上过叶企孙的课,两人有师生之谊。叶企孙特意找到汪德熙,请他协助当时在冀中八路军任供给部部长的熊大缜研制烈性炸药。熊大缜也是叶企孙的学生,和汪德熙是同学。

汪德熙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他放弃了北平优渥的生活环境,瞒着家人说是去天津教书,其实只身前往了冀中抗日根据地。路上为了安全,他化装成了传教士,还特意学了句日语“我是基督徒”。这样,他很快就到达了冀中抗日根据地,并担任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供给部化工技术工作的负责人。

巧用日本人的肥田粉

汪德熙到达冀中之前,在这里坚持抗战的民兵甚至八路军,多用黑火药装地雷和手榴弹,但这些武器威力太小,只能用于袭扰和自卫,正规作战不能靠这个。日军记载,八路军第一次攻打井陉煤矿时,曾扔得日军阵地到处都是手榴弹,但大多都没炸响。这是因为下雨导致黑火药受潮。

汪德熙来到这里后,很快找到了新的炸药来源。原来,日军人为了能够征收更多的粮食,向冀中农民强行配售肥田粉。当地农民对此反应冷淡,然而汪德熙等人却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发觉,这些肥田粉含有大量硫酸钾,将其提炼出来,再通过化学反应,就可以变成炸药原料。

地雷战背后的科学家——汪德熙

地雷战

当然,日制肥田粉里面有大量杂质,这个提纯和反应的过程并不简单。由于根据地条件简陋,汪德熙只好利用他和北平的外籍教授的关系,请他们代为做实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为了躲过日军的监控,汪德熙和外籍教授的书信往来,只用英文,而且谈论的都是“肥田粉”的问题。日本人看不明白。这样汪德熙就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完成了从肥田粉到炸药的转化过程。

研制成功遥控地雷

此外,八路军从日本人那里缴获了一批氯酸钾。氯酸钾很不稳定,稍一不慎就会起火爆炸。汪德熙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氯酸钾的稳定问题。但是,由于引爆炸药使用的是黑火药炸药,而引信又是根据地原有的点火式信管,根本无法发挥氯酸钾炸药的威力。汪德熙想到试制雷汞雷管。后来,他又发现掺入少量硝基化合物,特别是TNT能够大大提高炸药性能。

为此,汪德熙两次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日占区,去找留在天津租界的叶企孙求援。在叶企孙的帮助下,汪德熙不但带回了制雷管需用的药品、铜壳、铂丝和起爆器,而且还有一批制作炸药的人才。

有了叶企孙和其他同事的帮助,汪德熙不久就研制成功用电雷管在远处控制起爆的威力强大的地雷。

地雷战背后的科学家——汪德熙

汪德熙从肥田粉里提炼出制造炸药的原料

为了测试这种地雷的威力,1938年9月的一个夜晚,汪德熙带着几个游击队员在保定南的一处公路和铁路的交汇点埋设了遥控雷。鬼子很狡猾,在火车开来之前,先在公路上开过一辆卡车探路,然后又开押道车通过铁路以检查铁轨是否正常。汪德熙他们在远处看得明白,放过了前两辆车,而鬼子的火车开到时,汪德熙立即引爆了遥控地雷。鬼子列车的车头一下子就被炸翻了。

汪德熙他们这个举动直接威胁鬼子控制的京汉路的畅通,使他们日夜心惊胆战,生怕那天铁路就被炸了。

抗战时,还有许多像汪德熙一样的科学家,在国家危难之时,走出实验室,走上抗日的战场,在各条战线上,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值得后人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