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作者 /吴丽仟

“本来以为还有其他人要做,没想到中途又说不做了。”

坐在网娱观察(ID:wldygc2016)对面,宋秉华略显夸张地露出遗憾的神情。

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2018年以来,在经历过《这就是街舞》对战《热血街舞团》、《这就是铁甲》大战《机器人争霸》后,宋秉华对市场面临同题材“对攻战”早就习以为常。

作为阿里文娱大优酷MAD工作室总经理,他显得兴奋又有点落寞,毕竟这次失去了竞争对手。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下半年优爱腾“正面硬碰硬”会熄火。

事实上,阿里文娱集团轮值总裁兼大优酷总裁、阿里音乐CEO杨伟东曾坚定地表示,偶像养成综艺他们肯定要做,至于啥时做要等待时机,要等他们想明白。

目前,腾讯视频主推《心动的信号》等情感类综艺,爱奇艺Q4季要做《国风美少年》这类二次元综艺,优酷都不打算缺席。

不会担心被质疑是“跟随者”吗?宋秉华向网娱观察独家回应:“先发肯定有先发的优势,但我们有自己的节奏和考量。”

以《这就是灌篮》为例,对这个题材,优酷的节奏和考量又是什么样的?篮球的群众基础极其广泛,为什么迟迟没有人做?它的产业化布局能落实吗?

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优酷:为什么要做《这就是灌篮》?

刚开始策划《这就是灌篮》时,宋秉华也打过退堂鼓,“也纠结过”。不过,杨伟东很看好、也很坚持要做这个项目。

不害怕失败吗?宋秉华笑着告诉网娱观察:“做任何项目都可能会失败,更重要的是,你要看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最近流行一句土味情话叫做:“我能站在你的AJ上吻你吗?”直男对球鞋有多在意,就对篮球有多痴狂。在做了长达一年多的调研和摸底后,他们发现这个产业足够大,足以支撑他们做一档大体量网综。且如果未来要做第二季,资源是够的。

项目落地一波三折。

最开始官方宣布周杰伦马布里确定加盟,但后者缺席,换成了郭艾伦。最终战队由周杰伦+林书豪,李易峰+郭艾伦组成。

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为什么是他们四个?他们的人设是什么?阿里文娱集团大优酷阿波罗工作室总经理、《这就是灌篮》总监制王云鹏笑着爆料,“周杰伦是老大哥,但因为台下球员平均身高190,他一般都坐在台上不怎么下场(笑)。”反倒李易峰除了很有“李政委”的风范,还喜欢在末尾做一些点评和总结,“难得没啥偶像包袱,经常下场打球、给他们递水之类。”

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林书豪是冲着周杰伦来的。据说他本人极度自律,每天都会训练三小时然后来录制,而且苦练中文后,后边甚至可以跟郭艾伦这个综艺感十足的“耿直boy”尬辽宁东北话了。从效果看,第一期明星领队们参与度有限,但各自形象鲜明。

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正如节目制作公司日月星光CEO易骅所说,《这就是灌篮》定位是一档零门槛的篮球竞技类剧情真人秀,“选对了人,节目就成功了一半。”明星选对了,那选手和内容扛打吗?

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这就是灌篮》:到底有没有剧本?

《这就是灌篮》播出后,你记住了谁?

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事实上,观众主要都在讨论 “神反转”。比如1v1环节中音乐学院的学生逆袭了“大神”平常心,3v3环节中,看似毫无竞争力的杨皓喆,最后打出了堪比科比的“大绝杀”。

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这是被“安排”了吗?

弹幕里的吐槽,几乎每天睡在机房的王云鹏和后期团队看在眼里。忠实的球迷会嫌慢镜头太多、影响观看情绪,吃瓜路人会怀疑选手是不是拿了剧本?王云鹏笑着回应:“打过球的人都知道球场上这些都很正常,后期只是把它放大了而已。但如果大家觉得有点过了,后续我们肯定会根据这些意见进行调整。”至于剧本,“现场100多位选手,你让这些平均年龄95后的孩子照剧本演,怎么可能(笑)?”

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作为虎扑红人,平常心也在论坛上做了解释:“真没剧本,就是没打好。”正所谓“顺风不浪,逆风不怂”,在网娱观察看来,把明星或选手置于“困境”or“竞技场上”,看他们的反应和解决方式,有真实的个性、有价值观的呈现,也有对情商和智商的考验,这或许才是剧情真人秀最大的魅力。

至于谁在看节目?爽点在哪?它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王云鹏告诉网娱观察,很多参赛选手都是学生,他们只能放假后即6月份开始录制,等到8月底播出时,看似错过了“暑期档”有点吃亏。但用户多是14岁以上的年轻人,爱看的人还是会看。而且,“男生看偏竞技感、共鸣感,女生看的……我们选手脱掉衣服个个都是八块腹肌、青春阳光有魅力,看着挺养眼的,看一帮直男打球还挺有意思吧(笑)。”

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节目组放出来的高颜值选手高清照

不过,第一期好看的小哥哥并不多,很多只是惊鸿一瞥。如何留住看脸的女性用户?王云鹏表示:“每一期都有一个固定的故事线,第一期我们得把专业性做到位。你打得不好其实也没有魅力,观众也不会喜欢。第二期高颜值会慢慢出来。”

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哪一个更靠谱?

那么问题来了,高颜值选手或艺术学院潜力股,优酷会签吗?

和外界想象的不一样,王云鹏告诉网娱观察,“签约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身高190+演戏会受限,其次很多人的心愿并不是当艺人。他们更多是想去打NBA、CBA这种专业比赛。”

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这令我们更加好奇,《灌篮》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产业化的计划是什么呢?闻此,宋秉华表示,一直以来综艺衍生品的销量一直都不好,“不止竞品,像《这就是街舞》的毛巾也没卖多少,这个得承认。”但这是一个方向,需要持续探索。

不过,相比《这就是街舞》时期的懵懂,在经历了《这就是铁甲》的进一步探索后,《这就是灌篮》有所改进。

用宋秉华的话说,真正的产业开发比内容带货,要靠谱得多。

第一种,围绕IP展开。像漫威、迪斯尼那样强大的IP。

第二种,围绕人展开。宋秉化表示,《这就是街舞》的选手如Nikki签约给了优酷的经纪公司酷漾后,获得了快速发展。未来不管《灌篮》或偶像养成节目,“我们不会按照做快销品的方式来,(毕竟)很多签约方式对观众、艺人都是不负责的,我们强调的还是要做有质量的,有正向号召力的艺人。”

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第三种,围绕产品。虽然竞品发布了很多新综艺的消息,但宋秉华不急不慢:“伟东一直都在带着我们做五年、十年的规划,我们是不着急的。所有产品,一定想通、想透了才会做。”

具体落实到《这就是灌篮》上,他们会做节目同款IP授权,如篮球零食等。其次会联合专业的赛事机构做线下活动,至于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自己的IP?王云鹏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这些赛事都是独立于节目存在的,它们背后的机构也是我们出品方之一,本身就是相互借力、资源互补的。”

宋秉华曾打趣优酷的“这就是系列”也叫“输不起系列”。他指出做项目就像做投资,考验的是判断力,一般成功率在15%左右。但“这就是系列”成功率在60%—70%。

这个夏天,优酷重磅推出了《这就是歌唱》,对这个项目还算满意吗?宋秉华告诉网娱观察(ID:wldygc2016):“在它应有的范围内,是超出预期的。”末了,他补充道:“难道非要秒掉所有人吗?”

话说回来,在真正实现产业化前,大型综艺的变现方式主要还是靠招商。据说《这就是灌篮》比《这就是街舞》还好一些,目前已经积累到了10个客户。

独家|《这就是灌篮》:失去了竞争对手,但项目落地仍旧一波三折

有人预测,2019年大家的日子会更不好过。“客户想投,但没钱怎么投?”那么,有钱的大客户在哪里?

好在,节目播出后,“这就是”系列的“接力棒”没有垮掉。

如宋秉华所说,“文娱产业核心动力是创意,创意匮乏会陷入被动局面。”言下之意,未来优酷综艺或许会大打原创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