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常劝人“积阴德”,传统文化的“阴德”到底是什么?

xoufei72


《淮南子》记载的阴德

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

《淮南子.人间训》中用了长篇幅论述了“因果”这个问题。在论述中也直接点出福祸皆是人们直接造就的。通篇长论里,刘向及其文人门客旁征博引、引经就典,字字珠玑,无不引人深思。典籍提到诸多方面,但是在这里我们只引用其中一段,以此启发自己,细细研读“阴德”。

在《淮南子》中,治水的大禹、开化民智的契、传授耕织的后稷,都是有大阴德的人,所有三位君王的后代仍然是君王,可职位阴德福厚了。除此之外,孔圣人恢复礼乐,教化世人,传道受业,孔子的后人也多出大德之辈,人丁兴旺不衰,这也是承了孔子的大德的。这些都是阴德泽厚的人。

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凿龙门,辟伊 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 夫妻之辨,长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乃教之辟地垦草,粪土种谷, 令百姓家给人足。故三后之后,无不王者,有阴德也。周室衰,礼义废,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导于世。其后嗣至今不绝者,有隐行也。


秦王嬴政争霸天下、生灵涂炭,智伯侵地灭族,商鞅、李斯不得善终……这些都是福德浅薄的人。

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智伯侵地而灭,商鞅支解,李斯车裂。

“上善若水”之德才是阴德

从之上我们大概可以意会的出这“阴德”的含义,应该是有两种属性的,一是“阴”,二是“德”。

阴,如其名,看不见的,不在光明之处的。这是与“阳德”不同的一种属性。很多人说阴德是默默做好事,不为人所知,阳德则是为众人所见所闻。其实不太赞同这种看的,阴确实有“不被所见”的意思,但是在这里,个人感觉它的具体更应该是“上善若水”、由心而生、非刻意的。

“圣王布德施惠,非求其报于百姓也;郊望褅尝,非求福于鬼神也。山致其高,而云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福禄归焉。”

阴德应该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理所当然的状态下发生的,这与被不被知道完全无关。正如《淮南子》中所说的,圣贤的君王布德施惠,不是做样子给百姓看的;祭祀祖宗神灵,也不是对鬼神有所求。山高了自然会有云起,水深了,自然会有蛟龙栖息……心有善念,不会刻意于世人的眼光与言论,生于心,行于手足,这是水到渠成,应运而生,至于是在光明下,还是在黑暗里,这并不重要。这不就是人们所说的“上善若水”吗?

我们是不知道大禹的功德,还是不清楚孔子的事迹?这些都是有大德的人,而他们的功德真的不为人所知吗?当然不是!但这些人同样也是有阴德泽厚之人。可见这“阴德”的“阴”并不是藏起来,看不见,而是“无中生有”,始于无法捉摸、虚无的心念,而非其他所有。

阴德的第二个属性,便是德。什么叫做德?救苍生于水火是德,放过一只蝼蚁也是一种德。“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这是为生灵的基础属性,只是有的人忘记了,有的人只看得见高大的,有的人以此为目的,有的人以此为手段,有的人以此为解脱……有多少人是为了善德本身而为之?

性本善,那性情使然的善与德,想必大多是要积大阴德的。

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
有阴行者,必有昭名。


鱼者佩之


积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积阳德,一种是积阴德。俗话说善恶有报,经常积阳德可以给自己和家人,在未来的生活里带来福报。而经常积阴德的话,则在自己死后能够上天堂,下辈子投个好人家。

在过去,很多迷信的人们看到别人做坏事,都好心相劝,让那些坏人不要再继续为恶了,要给自己积点阴德,不然死了之后是要下地狱的。我们经常听这种类似的话,就不免有些疑问,人们常说的阴德到底是什么?


根据这个词语的解释,我们可以得知阴德是“隐藏的德行”,与阳德的公开行善是相反的。比如说有的人喜欢大张旗鼓的做好事,而有的人喜欢低调的做好事,都是做好事,但表现的形式却是不一样的。

俗话说种什么因的什么果,不管是哪一种做好事,都会得到回报。根据《了凡四训》的解释:阴德是做好事而不为人们所知道,上天会加以赐福;而阳德则是做好事让人们知道,得到群众的称赞而享有盛名。

从这种解释上来看,似乎上天也喜欢奖励低调的人,因为在比较迷信的古代,上天代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大多数人觉得上天的赐福比所谓的群众基础有价值的多,于是大家都喜欢给自己积阴德。

在历史上喜欢积阴德的人有很多,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是这样,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且还心地善良,常做好事。那么历史上有没有那种坏事做尽,但又偏偏也做好事来积阴德的呢?还真的有!

比如三国时期的大奸雄董卓,很少有人知道,董卓在年轻的时候,每当发现不平之事,都是仗义出手,除暴安良、伸张正义。恶吏恶霸更杀了一堆,在河西走廊大地上的威名赫赫,引得各路豪杰纷纷来投。

唐朝一代奸臣卢杞,在当年担任虢州刺史的时候,由于连年灾害,还要替皇家养三千头猪,卢杞二话不说,大手一挥,将这三千头猪全部杀掉给虢州分掉吃了,得到了当地百姓十二分的拥戴。



其实历史上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有一些比较坏的人,因为迷信,每做一件坏事都要再做一件好事,来将罪孽给抵消。而有些人更是因为担心做坏事以后会遭天谴,于是弃恶从善,做了个好人。

这样看来的话,古代虽然有些东西比较迷信,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当道德与法律无法制约一些人的时候,说不定迷信某种东西,还能让这些坏人有所顾忌,这也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影响。


魏青衣


“阴德”,有四重涵义:一、德。二、默默无闻之德。三、荫蔽子孙之德。四、福报来生之德。尝试论之。

《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什么是道?道既是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又是运动规律和法则。道可道,非常道。不可说,不可说,非常不可说。大约而言,道,浑沌而成,无状无象,是人的视听无法触及感觉的。道,空虚清静却又无处不在。

德,即是得。道在社会人生中得以显现出来的相状、行动,即是德。道不可触摸,德却可见。甲骨文中的德字,左部表示“行”,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边还有直立的线条。大约是说,德可见,见于行动。又或是,行为端正,目不斜视,才是德。


在篆文中,德字眼睛下方又加了一个“心”。真正的德行,终须出于一颗诚心。


《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认为道生长万物,德畜养万物。后来的道教虽然和老子此人没啥关系,但既然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当然也要研究道德。道教《太平经》阐发了关于道德的理论,其中有说:

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

道是阳,德为阴。可见,德,本来就是“阴德”,“阴德”,即是德。

默默无闻之德

有一种德行,是在大庭广众中做的,大家都看得见,称为“阳善”。

有一种德行,是在默默无闻中施行的,人所不知,称为“阴德”。比如葛洪《抱朴子》中所称的“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乐人之吉,愍人之苦。”一念心善,足称“阴德”。暗中“赒人之急,救人之灾”,也是“阴德”。

“阴德”,又称为“阴骘”。道教有《文昌帝君阴骘文》,认为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的阴骘,能得到帝君的庇佑。



荫蔽子孙之德。

道家以为,暗行善事积阴德,人虽不知,但神知,还能将此阴德泽及后世子孙。与阴德相对应的,便是阴祸。多阴谋暗算,则致阴祸。

《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陈平之言:“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陈平传国至曾孙而以罪绝,如其言。汉高祖的另一重要谋士留侯张良,爵位仅能传至其子,且在张良逝后十年便予以取消,后世不复绍封。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考论此事,认为张良有几件事做得不地道,宜其如此:

刘邦攻峣关,秦守将见大势不妙,想求和,然后一起西袭咸阳,刘邦认为可以。秦军松懈。张良献计:“不如因其懈击之。”遂引兵大破秦军。

刘邦、项羽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皆为汉,鸿沟而东者皆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项羽解而东归,刘邦也准备引而西归。张良此时劝刘邦不要“养虎自遗患”,于是,和平条约墨迹未干,战火重燃。后面就是垓下之围,项羽最终自刎于乌江。

白居易《读史》诗曰“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人事虽可罔,天道终难欺。

福报来生之德

我国本土宗教,只说人死有鬼魂。佛教传入,其教义言鬼魂还能转世投胎,再世为人。在这个意义上,此人今生的阴德,又可以福报于来生。

十无益

积阴德,宜真心诚意、全心全意。倘若此方行善,他方为恶,则无益。林则徐有一篇《十无益》,可给人以启迪:


莫安排


1.所谓阴德


阴德,即福报。

俗话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德排在第四位,个人觉得有福之人,必有德,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阴者,即隐、闭、默。积阴德是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行善事不图回报,默默的付出。水满则溢,当你善事做多了,福气也就来了,这就是因果。


所谓的积阴德其实就是暗中做好事,不求回报。积阴德是发自内心的善举,不是作秀,不为好看,亦不是通过帮助别人来抬高自己,而是真心实意帮助他人。


佛家讲究福报,而积“阴德”会得天报,这是最大的福报,会福荫子孙后代。



2.怎样才能积累阴德享福报呢?


讲一个故事给你听:一个商人,在半山腰买了一座宅子,依山傍水,风景很美,门前还有很大一片果园,商人花重金请了一位风水先生来家里看风水。


快到家门口时商人看到妻子送一个远方亲戚出门,商人在远处停下脚步,先生纳闷儿,随口问怎么不继续走了?商人回答:“这个亲戚平日不经常来往,今天来我家想必是遇到了什么难处需要帮忙,我现在过去他看到我难免尴尬,所以我们还是等他走远再回去吧!”先生听了没说什么。


等亲戚走远,他们走到家门口,商人忽然抬头看到一群鸟在园中飞起,继而停下了推门的手立在门口,先生又问:”到了家门口为何不进门?”商人说:“园中鸟惊起,想必是有领居家孩子在爬树摘果子,我自推门而入怕惊了孩子从树上掉下来摔坏了,还是等他们摘完了果子我再进去吧。”先生听完对商人深鞠一躬,说:“福人居福地,像您这样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不管住在哪里都是福地,您平日的为人已经为自己和家人积累了福报,风水自然错不了。”


还有,华人首富李嘉诚纵横商海几十年,在商界一直有很高的威望。他教育子女最简单的道理便是:面对利益,如果能得七分一定要拿六分,多留一分给对方,这样合作才能长久,生意也会越做越大。


所谓:爱出者返爱,福往者福来。 行善积德的方式有很多,可以说遍布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记人好处或是扶危济困,亦或是助人于危难,都是行善积德。



3.举手之劳的无声善举。


你有余钱可以资助贫困学生读书,给自己积福报,不要去养情人破坏别人家庭损阴德。

夜晚回家路上,看见收摊小贩可以买点东西回家,买谁都是买,谁要是条件好也不至于起早贪黑摆摊。


捡到钱或者物尽量想办法归还施主,以己度人,谁丢了东西都会心急,也许你拾到的是人家的救命钱。


遇到老人或者小孩需要帮助的,尽量帮忙联系家人,或者送到当地派出所,以免出现意外,常尽能及之力。


总之,积阴德就是默默的帮助她人,也许是一杯水,或是一碗饭,也许是一次举手之劳的帮忙,都会给人带来方便,好事做多了,日积月累你的福报就来了。


事事轮回,你的每一个举动,都会成为你日后的因果。做人多存善念,积善言,行善行,福报自来。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中国人讲究因果报应,天理循环,报应不爽,所以要讲阴德,不要死后遭报应,也不要报应在儿孙身上。


这是朴素的道理,但是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讲的是一个个人品牌建立的过程。

春秋晋国有个贵族家族,栾氏,这家人三代都是晋国重要的上卿,家主栾盈德才兼备却被其他公卿联手灭族了,为什么呢?在事前就有人说过,盈之善未能及人,而武之德已远,修黡之怨者,必此时矣。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栾盈很好,但他还年轻,他的好处还不能遍及所有人,他的爷爷也很好,但是他的恩德大家已经都忘了,不会怀念他了,但是栾盈的父亲很坏,大家对他有怨气,都记着呢,要报应也就是现在。


古时候,人的信息传递慢,口碑扩散也慢,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传递速度非常快,一个事件可以迅速在网络发酵,一个污点也可能让你很快抬不起头,所以阴德这种事,已经不是阴德,而是你自己的口碑。


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要想成事,大多数时候要借力,这个借力不止是所谓的贵人,还有很多普通人,甚至地位低于你的人,人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那些跟你合作过的人,见过你的人,共同构成你的社会人格。


你好不好相处,能不能合作,就是你的口碑,信誉,这虽然不像你的财富一样有明确的数字,但是同样也有额度,当你透支的时候,就会有报应,当你的口碑良好的时候,你就可以用它做很多事。


如果个人口碑不好,能力再强,事业再好,也有可能对你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举个例子来说,前一段时间的薛之谦,其实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几天之内人设崩坏,本来一年几个亿的收入,现在被广告商索赔,娱乐节目也开始下线,商业价值大大降低。


积阴德、建立口碑这种事非常重要,它其实是一种防御性措施,是止损,给你人生设立一个止损点,是预防你不成功的,在你顺风顺水的时候可能没那么重要,但是当你跌到谷底的时候,它是一个安全网,是决定你人生的下限的,下限不能太低。


都看到这里了,不如关注下我的微信公众号吧:霍老爷(ddz_233)


霍老爷


先说答案

阴德:指的就是德。类似的词还有《黄帝阴符经》里的阴符。

阴,是不显露的意思。

积阴德,是正统的华夏文化里的一种说法,并不是后世被曲解的所谓为了来世过得好而去做好人好事的意思。

中国人讲的“积阴德”,是说要人不离其宗,复归于道。人得先有道,才能后有德。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关于道德

人有了道,而后就能有德,有了德,无论是治身治家还是治国治天下,都会生存的更长久,传承的更长久,万世传承,子孙以祭祀而不辍。

如果德就是一个人的金钱储蓄的话,有道之人,是想着怎么把生命的脐带,须臾不离的汲于大道之中,不停的积攒自己的德,这样德足全了,自己才能长久;

不道之人则相反,天赋之德,就是他的初始余额,他后面不仅不想着怎么多挣点钱,还一直处心积虑的想着,怎么把这些老本都花光,兑换成花花绿绿的摸得着看得见的感官生活,这样的话,他的一生,就不会很长久,也不会很顺利。

很多人追逐一切,唯独不想着积德。人的生命,德是续航余额,谁的余额越多,谁就生存的更长久,谁的余额越少,谁就会早早的不道早已。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有这样的话语:

善者非以赏故善也。

王者以赏劝善,志士蒙其赏而耻之,小人怀其赏而饰善,而伪滋生,而赏滋滥。

乃流俗复有阴德之说,谓可劝天下以善,而挟善以求福于鬼神,俗之偷也,不可救药也。

阴德之说,后世浮屠窃之,以诱天下之愚不肖,冀止其恶。

然充其说,至于活一昆虫,施一箪豆,而豫望无穷之利。

迨其死,无可徼之幸,而又期之他生。驱愚民,胁君子,而道遂丧于人心。

社会上,为了迎合很多人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开始做起来了“积德”买卖。

让人花钱去充值,做善事去充值,折腾这个那个去充值,把一桩桩庸俗透顶的买卖,都做成了行为艺术。

其实,没有道哪里的德?

积德只有唯一的一个途径,那就是:

先有道,而后才有德。


平凡2850


命理学认为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积德很大成分就是积阴德,这阴德在今天佛教说的比道教更多,但阴德是道教词汇,出自《淮南子》。兴扬在这里简单的说说如何积累阴德。

人在现世积德的阴德,因为是阴行往往是在后代子孙上得到福报。许多人为求祖宗庇佑每年给祖宗祭祀,但不愿意为现世的父母、爷爷奶奶做点好事,就这样你怎么让祖宗看得上你?故祖宗的阴德会庇佑后人,但很少会庇佑不孝子!这种阴德是最简单易得的,只要尽孝就能得到祖先积累的阴德。

再者勿要做损阴德之事,《关圣帝君觉世真经》说:“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不管坏事做的再隐蔽天理昭昭,这些事在阳世一辈子不案发,也会损害你的阴德,让你福报减少,影响你的子孙后代。

《关圣帝君觉世经》中还认为人积累阴德可以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乡邻;别夫妇,教子孙。然后能改过自新;满腔仁慈,恶念不存;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虽不见,神已早闻;加福增寿,添子益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人物咸宁,吉星照临。

经文之中说的可能有点重,恶念不存这个很多人都做不到,但人只要愿意多做点好事,少做点坏事福报自然会来。


全真道士梁兴扬


阴德一说,与天人感应学说有关,也作阴骘。了凡四训第三篇说,“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同时又说,“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


道家《阴骘文》解释,阴德就是凡人不必通过轰轰烈烈的场面来表现自己,只要心地善良,从一点一滴的善事做起,便可以得到报应,当然这种报应是上天的答复,善良的结果。近一点报在自身,远一点报在儿孙身上。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余庆不单指自己一身,也指能惠及后世子孙。司马光在家训中曾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如何积阴德呢?《了凡四训》指出有大约十种途径,一是与人为善;二是爱敬存心;三是成人之美;四是劝人为善;五是救人危急;六是兴建大利;七是舍财作福;八是护持正法;九是敬重尊长;十是爱惜物命。


南方鹏


阴德,何为德,没德如何有福气,俗话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有了好命含金锁匙出世,更要有好运才行,如果没好运就要积累阴德,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德排在第四位,其实不然,个人认为德为第三位,如风水宝地,要有德行的人才能配得上,福人居福地,冥冥中自有安排,没德之人强求也不来。


积阴德,有阴德的人,其实福报最大,上天必将赐福于他。行善出于至诚,不是为了做善人而行善,没有期望获得福报的念头,默默无闻,坚持不懈的时时处处行善,这才是真的积阴德,福荫子孙后代,自古圣贤就提出厚德载物,而且无论佛,道,皆导人向善,这是有一定的道理。


佛祖教导弟子说:一滴水怎样才能不枯萎。弟子想了很久也说不出来。一滴水怎样看也不能长久保持,佛祖说:把这滴水放入大海,就不会枯萎。积一点阴德,可以理解为一滴水,你用完就没有了,但你持久下去,水滴越来越多,聚沙成塔,水滴成河,甚至成海,力量就强大了,积的阴德庇护子孙三代,但是你在积德,子孙不一定会积,当福德用完,三代而终,自然又是一个循环了。


当你积累阴德够多了,自然人生一帆风顺,有付出就有回报,世事万物自然有规则运行。你去工作,老板自然回报酬劳给你,你去种地,自然有饭吃,没付出又怎么会有收获,一因一果,你积阴德了虽然没人知道,但是上天不会忘记你的付出,自然会有所回报,不是报在你身上就是报在子孙后代,所以说生活中处处可积德,也可以处处损德,关键你在抱着什么心态活着。


云深梧桐


从我老家的俗话可知,劝人行善积德的含义也有两种:即阳德与阴德。

所谓的阳德就是一些人——是一些老人日常没事之际,常在人们经常劳动等行走的道路——特别是一些山路进行挑土捡石铺平那些坑坑洼洼之处,或者用劈刀劈去山路边等蔓生杂草藤蔓,以让大家行走更为方便及安全。这是做好事的行为。当时我们的父母就会把这些行为用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并说积阳德者会“长命百岁”的。这个例子在我村里还真有一个。他是我的堂哥。那时他已经进入古稀之届,儿子又在外地工作。他老人家每天没事是就会扛一把锄头与一个畚箕去巡视村里一条山道。这个堂哥还真是活到了百岁之上,就是他的儿子现在也已达到了九十余岁了。所谓“铺路修桥”积阳德。

积阴德:是劝男女——尤其是一些青年人跟人讲话时——特别是争吵之际千万不能用恶言恶语,更不能用那些人们认为粗话,或者老揭对方的短处,或总连对方的祖宗三代都骂上。我们的父母见到此现象时,就会说这种争吵是不道德的,尤其是不积阴德。如果一个人不积些阴德的话,会祸及后代子孙的。当然那些赌博、骗人、小偷小摸、抢劫,杀人放火、当官贪腐者也归于此列。

由此可见:积阳德者利于自身;积阴德者利于子孙后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