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四|衆生因何而有妄想,自蔽妙明(13)

真性本來覺明,眾生偏要覺明上再加“明”,這個加“明”而產生的覺,就是妄覺,背離了原本的真覺。這就好比緊盯著虛空看,覺上加明,眼睛顯發勞相,在原本無相的虛空中就見到狂華亂飛的勞相。此勞相因妄覺產生,眾生所見到的山河大地,也是這種妄覺。那麼,眾生為什麼會覺上加明而自蔽妙明呢?這是富樓那尊者的第三個問題。

楞嚴經·卷四|眾生因何而有妄想,自蔽妙明(13)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富樓那說:“我與如來的真心沒有兩樣,皆是覺性圓滿。然而我往昔遭無始妄想纏縛,久在輪迴之中。如今得到聖乘之法,還是沒有究竟覺悟。世尊,如果所有妄想一切圓滅,就獨有絕待之妙覺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是何種原因而有妄想,導致自己遮蔽自己的妙真明性,而遭受此淪溺之苦的呢?”

楞嚴經·卷四|眾生因何而有妄想,自蔽妙明(13)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陀告訴富樓那說:“你雖除掉了根本疑惑,但還有餘惑沒有消盡,我以世間現前的事來問你。你應該聽說過室羅筏城中的演若達多吧。此人一天早晨用鏡子照面時,喜愛鏡中自己的頭,眉目清晰可見。忽然自己的頭看不見面目了,他嗔責不已,以為是魑魅來了,無狀在街上狂奔起來。你怎麼看這件事呢?這個人是什麼原因無故狂奔的呢?”富樓那說:“這個人心發狂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原因。”

演若達多,譯作祠接,他是父母因神祠禱告而接生之子。演若達多喜愛並執著自己的面貌,有一天忽然在鏡子中見到不到自己的面目時,他就發狂了。

先前富樓那問佛陀說:“眾生是什麼原因而有妄?”這裡佛陀問富樓那:“演若達多為何會發狂?”

楞嚴經·卷四|眾生因何而有妄想,自蔽妙明(13)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輾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佛陀說:“妙覺明圓心本來就圓明妙。既然稱名為妄,又如何會有原因呢?如果能找到原因,又怎麼會稱名為妄呢?自無始以來,一切妄想在輾轉中互相為因緣,從迷中積累迷,如此歷經了無數的塵劫。雖然有佛陀發明真實義理,但還是不能返回真性。這些迷的原因,是因為迷而自有,如此識知一切迷根本無因,則妄想無所依靠,尚且沒有生,又如何有滅呢?”

真心因分別而成妄想,妄想要返回真心,自然就要無分別。因此佛陀說,妄想的產生沒有原因。因為只要探究妄想產生的原因,就免不了分別,只會妄上加妄。

同樣的,很多眾生聽聞佛陀開示真實義理後,卻依然知迷難返,原因也在於想探究迷產生的原因。只要有探究,就免不了分別,如此只會迷上加迷。所以,佛陀說,迷就是迷,不要去分別迷的原因,這樣反而能讓妄想無所依靠,從此再沒有生滅。

楞嚴經·卷四|眾生因何而有妄想,自蔽妙明(13)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得到覺悟的人,如同醒來的人說夢中之事。心中縱然有夢中精明幻象,又是何種因緣而取夢中的事物呢?況且無因本來就無所有,如同那城中的演若達多,哪裡有什麼因緣令他自己恐怖頭消失?當他忽然狂性停歇時,就會發現頭不是從外面得來的。縱使他的狂性還沒有停歇,但他的頭又何曾真的遺失了呢?富樓那,妄性就是這樣,哪裡是因什麼而存在的呢?”

覺悟的人,就好比夢醒人說夢中事,無非是自心取自心,沒有因緣可談,故而妄心不起,無有分別。演若達多的狂奔也沒有因緣可談,因為無論他發不發狂,他的頭始終都在。妄性就是這樣,只要不分別因何而在,則妄性自然消失。

楞嚴經·卷四|眾生因何而有妄想,自蔽妙明(13)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你只要不隨妄心分別世間、業果、眾生的三種相續,這三種緣斷故,則三種業因自然不生。則你心中演若達多的狂性自然停歇,停歇下來就是菩提覺悟。勝淨明心本來就是周遍十方法界的,不從他人而得,何必藉由過分勞苦而修呢?只要抓住關鍵就能修成證果。”

只要不分別,狂性就自歇。狂性停歇時,真性自然得。這個法門太簡單了。修行只要抓住不分別這個要點,根本不用過分勞苦地去修證。“劬勞”是指過分的勞苦;“肯綮”是筋骨結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關鍵。

然而,對於習慣於攀緣分別、妄上加妄的世間人而言,這個最簡單、最易行的法門卻是最難的,似乎根本就沒有下手之處。

楞嚴經·卷四|眾生因何而有妄想,自蔽妙明(13)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譬如有一個人自己衣服裡面繫有一顆如意珠,但他自己沒有覺知。他窮露他方,四處乞食奔走。雖然實受貧窮之苦,但如意珠並不曾遺失。忽有一智者指示他這顆如意珠。從此後所願從心,得到了大富饒,方才悟到此神奇的如意珠,並不是從外面得來的。”

不分別就能見到真心,而真心就是如意珠。眾生皆有真心這顆如意珠,只因為自衣(比喻自己的妄想)所蔽,而不能覺知。當他終於遇到覺悟的智者,指引他找到了藏在自衣(妄想)裡的如意珠,從此他便明白一切法不過是自心如意珠的顯現,由此獲得了大富饒、大自在。

所以,世界上真正貧窮的人,不是沒有錢和房子的人,而是不明白真心本性的人。自性如意珠,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

(當覺)邊讀邊聊 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