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的李云龙,当年为什么非用上万人去打仅有几百日军的平安县城?

R


李云龙用上万人打县城,看起来是动用兵力太多,但是却是正确的选择。

当首长和国军听到李云龙敢打县城的时候都大吃一惊。因为,当时打县城简直是个创举。打县城是攻坚战。当时八路军武器装备是落后与日军的。而且敌人又有城墙作为抵抗。

虽然人多,但是却不好打。要知道,战斗一打响,周围的日军就会马上增援。所以,县城要用最快速度来打下,慢了就危险了。

在不能改变武器的情况下,李云龙只能动用更多的人。一万人刚好是他能调用的最多人马。

当然了,李云龙一开始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自己能有这么多人,直到知道自己的兵力后才放心。

要知道,八路军说他可是一个给他一个师就敢打太原的人。打一个县城如果不需要一万人的话他也不会这样大费周章。


愚兵遇到秀才


看了置顶答案的平安格勒战役战果统计,瞬间凌乱了。现在的网友太厉害了吧?虚构的事也能编的有鼻子有眼的。

李云龙为什么非用上万人去打仅有几百日军的平安县城?答案,全在小说里面。(小说第七章)

因为山本特工队的偷袭,导致李云龙团部牺牲了五十多人,政委赵刚负重伤,老婆秀芹被掳走,断后掩护的炊事员老王也牺牲了。这事让李云龙很懊恼,如果这次不报仇,当了缩头乌龟,以后就没脸在晋西北混了。而且山本没有逃远,快一点追,还能赶上灭了他。

原著中是这样描述的:

山本呀,如果你逃回太原,老子拿你没办法,可你小子不知死,竟逃进了平安县城。这晋西北是这么容易来的吗?既然来了就别想走了。——《亮剑》第七章


所以,李云龙要打平安县城,是他在赵家峪被袭后就打算好了的。

这个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手上有上万人。他觉得自己有一个团,加上地方武装,打县城应该足够了。

现在独立团有多少人,李云龙自己也不大清楚,全团撤出去时一千多人,现在按最保守的估计,也得扩编出两干多号人。一个独立团加上几个县大队、区小队、民兵,也差不多了。——《亮剑》第七章

因为日军的兵力,没有秘密可言。日军在每一个县城的兵力配置都差不多。

县城里驻有日军一个步兵中队,一个日军宪兵队,加上伪军一个大队,兵力有一千多人。

其中伪军没有战斗力,排除掉几百伪军,李云龙真正要面对的敌人,就是一个日军中队和一个宪兵队。再加上二十多人的山本特工队,几百人而已

李云龙觉得自己一个团应该有两千多人,再加上地方武装民兵,三四千人打几百鬼子应该还是足够的。


后来独立团集中了上万人打县城,那是集结以后才知道的事了。比预期的兵力更多,也就更加坚定了李云龙打县城的决心。无所谓李云龙非要集中上万人才敢打县城这个说法。

所以并不是李云龙非要用上万人打县城,而是他本来就想打县城,有没有上万人,他都要打县城。



至于为什么是上万人打县城,我觉得这个兵力是作者和编剧为了故事合理性,计算出来的一个打县城的理性数字。人数多了不现实,人数少了又打不下来。

因为人数太多了,比如一两万人,这个就太扯了。毕竟分兵时只有一千多人,两年时间主力部队扩充了三倍,到五千人已经是奇迹了。扩充十倍,主力上万人,就有点像YY小说,太不现实。

而人数太少了,比如说一个团的兵力就想收复县城,兵力又不够。因为,根据现有的资料记录,除非是日军收缩兵力,主动放弃县城。仅凭一个团,想硬打下一座有几百日本驻军的县城,是不可能的。

比如1939年的桐乡县城收复战。

日军在桐乡县城的兵力只有一个小队,不到五十人。这47名鬼子,以县城东门和县小学为据点。桐乡当地人也觉得鬼子兵势单力薄,主动联络国军第62师,愿意里应外合,歼灭日军。

收复县城的国军隶属于湘军,虽然武器装备一般,但是士气高昂,军纪很好。听说鬼子兵只有四十多人,从师长到团长都自认为是胸有成竹。便安排了一个团负责攻城,其他部队负责阻击日军援兵。(这个兵力就是李云龙打平安县城的配置,而且日军的人数更少。)

按照常理说,一个团打四十多个鬼子,兵力比至少是40:1。而且国军还派了侦查员化装入城,里应外合夹击日军。所以这场仗,国军并没有轻敌。不出意外,桐乡县城必然收复。

岂料日军的反应非常之快,在遭到袭击损失了八个鬼子后,余下的三十多个鬼子立即向后收缩。利用有利地形,在防御死角用掷弹筒和重机枪,硬是顶住了国军一个营的攻击。国军因为没有火炮,无法直接摧毁日军工事。只能使用步机枪对射,手榴弹也扔不过去,就是扔过去了,也没有作用,难以有效掩护步兵。在激战三日后,日军援军达到,国军只能撤退。



(战时刊物《战地》报道,第62师攻入桐乡城缴获伪组织警察标识和照片等物。)

真实的抗战就是如此残酷。没有重武器,几十个日本兵就能把一个团的国军缠住。而且这个团的国军还不是软柿子,是颇有战斗力的三湘子弟。



如果《亮剑》是一部抗日神剧,编剧可能真的就让李云龙带着一个团就打县城去了。

如果编剧编的再神一点,派几个武林大侠去。这几百日军估计都不够我们的大侠们“手撕”的。



然而《亮剑》并没有这么无耻,作者给了李云龙五千多人的正规军,三千多民兵。此外还很“贴心”的给李云龙的部队装备了一门攻坚专用的意大利炮。

(没有这门炮,能不能打下县城,还不一定呢。最后也是因为这门炮,才轰开了城门楼子。)

然后,李云龙就带着这上万人的兵力,就打县城去了。

李云龙分出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带领地方武装打援,将县城周围五十公里内的道路全部封锁。——《亮剑》第七章

按照常理来说,六千多人主攻,其余的三分之一的兵力,也就是三千多人阻援。这个阻援的兵力是绝对不够的。

但是此时作者又很贴心的给李云龙找了一群援军。周围的友军部队都在帮助李云龙阻援,等于打平安县城间接投入的兵力高达十几万,李云龙岂能不胜?



双方投入的总兵力也达到30多万。平安县一千多守军全部阵亡,山本特工队全部玉碎,各路增援部队也都伤亡过半,北同蒲铁路被破坏成数截,整个晋西北地区日军的有线通讯网被全部破坏。——《亮剑》第八章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一、李云龙打县城的想法很坚定,有没有上万人他都会打。

二、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要日军想守。打一座县城,上万人是不够的。

三、实际投入攻打平安县城的兵力并不止上万人,而是高达十几万。

从历史角度看,李云龙打县城属于瞎编,历史上没这回事;但是从军事角度分析,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李云龙上万人攻打平安县城,没毛病。


Mer86


认真说,这个题目毫无意义,我也很不愿意回答,之所以咬牙回答一次,是希望从此不再有人用这样的无聊问题来骚扰我,以及和我持相近观点的朋友们。

首先,《亮剑》是一部小说,且这部小说的作者只是一个从未经历战火的再传边缘大院党,而不是如《烈火金刚》作者刘流、《野火春风斗古城》作者李英儒、《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等那样,本人就是经历过战火的抗战过来人,也就是说,首先小说就允许虚构,其次作者因为并非亲历、也非历史研究者,即便有意还原史实,事实上也要大打折扣。

简单说,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情节是小说及其作者虚构的,“为什么”的理由也只存在于小说和小说作者的脑洞里,要问也只能问他“你为什么要写出如此荒唐的情节来”,而不是问我们。

为什么说荒唐?

首先,《亮剑》所虚构的平安县城攻击战,发生在1942年“五一”反扫荡刚结束(甚至不妨说还没有结束)之际,这是华北敌后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有一部老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对这种困难描写得很写实),由于日寇的囚笼政策,至1942年6月30日,华北根据地核心——冀中根据地丧失了所有县城,日伪军在根据地中设立碉堡、炮楼等据点1700多个,挖掘封锁沟4000多公里,把根据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八路军大部分主官以“开七大”(原误作“开八大”,感谢朋友提醒更正笔误第一处)的理由赴延安,仅少数在位(如山东罗荣桓、冀中吕正操等),因为主力活动不便,不得不压缩(解散大团,编组只有5个连的小团;把主力部队地方化;精兵简政),分散,这个过程直到1944年才开始扭转,当年收复县城11座(一说13座,不同数据应该是统计方式的差别,有的县城收复后放弃然后再收复),已经被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于是,《亮剑》所虚构的时段,八路军某部违反总部和中央战略原则,不搞主力地方化,不搞精兵简政,不搞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不搞“敌进我进”、化整为零的游击队和武工队,却集中上万人去硬打日军重点设防的县城,这是八路军还是星球大战军?当然,小说中的平安在晋西北,不在晋中,敌人弱一些,但晋西北的八路军更弱,120师是抗战期间发展最小的一个师(感谢两位朋友的提醒更正笔误第二处)

其次,日军之所以敢在20世纪在中国战场大搞类似日本战国时代“支城”的炮楼,说到底就是欺负抗日军队缺乏攻坚能力,具体说就是缺乏平射炮、步兵炮,缺乏强力炸药和掩护炸药爆破的足够机枪火力。不错,八路主力部队有炮,但迫击炮不适合攻坚(直到1944年部分八路军部队才开始总结并推广出迫击炮平射战术,且平射迫击炮毕竟不如平射炮攻坚能力强),少数平射炮、步兵炮炮弹不足,且在大扫荡环境下携带不便,很多时候八路军缴获了九二步兵炮之类日军重武器,都是赶紧把炮弹打完然后拆散埋起来再说,兴师动众带着大炮攻打据点,只能是44年大反攻阶段才会出现的场景——即便44年大量非主力部队也只能靠长围久困、内应和“死狗阵”之类“茅招”攻破据点,欺负日军深陷太平洋战争,兵力不足且士兵素质大幅下降(就更不用说县城了)。像《亮剑》里那样拖着“意大利炮”为了救老婆去打县城,别说八路军,就是忠义救国军也没这么败家的。

第三,自1938年后八路军重新确立了政委的最后决断权,43年左右鉴于实战中的惨痛教训,改为战时由军事首长拥有临机最后决断权,但非战时的最后决断权仍然属于政委,属于党委和党支部。敌后根据地的八路军部队要分散、要游击、要有一定独立性,但仍然要坚决服从上级党和军政机关的领导,“独立旅”和“教导旅”、“警卫旅”甚至“炮兵团”只是40年之前为应付国民政府限制八路军扩军,而采取的变通番号,实际上“独立旅”并不“独立”,“炮兵团”有的甚至一门炮都没有。像李云龙这样为了老婆拉上万人打县城、瞒着上级弄出上万兵力(就更不用说在“五一大扫荡”后的冀中怎么养这么多脱产士兵这个致命的破绽,以为玩“帝国时代”么)的“独立”,在八路军部队里是绝不容许出现的?不同意?听说过赵侗、单德贵么?

顺便说,《亮剑》开了个“独立”的坏头,此后许多所谓“纪实战争文学作品”,包括小说、电视剧等,都热衷弄一个“独立单位”,以满足作者本人“开金手指”和“扮上帝”的恶俗,正所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近几十年来以战争年代为背景、由新生代作者创作的小说并不乏精品,但《亮剑》不在其例——不服?去看看《历史的天空》先……


陶短房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靠的是气势;一支军队同样如此,这才是亮剑精神的本意。

李云龙在攻打平安县城前,吃了大亏。团部基本被日本人连窝端,刚娶的老婆被日本人给捉走了,赵家峪几百个乡亲被山本给屠杀了。

有仇必报是李云龙的性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子以后还要在这一带混的, 丢不起这个人。

拿破仑小时候和高个子同学打架,被打的很惨,但他坚决和他们打到底。刚开始拿破仑朝他们冲过来,他们就打他。后来他们自己也怕了,问拿破仑到底想干什么?拿破仑说:向我道歉。那些大孩子赶紧向他道歉,马上跑开了,再不愿意和拿破仑打架了。

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李云龙就是混起来不要命的主。

李云龙就是敢于亮剑的人,碰上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就是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让李云龙在晋西北打出了自己名气,积累了实力,塑造了军队的气质。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李云龙的部队发展速度超快,达到了近万人的规模。

李云龙在决定攻打平安县城后,召集了所有的部下,才发现自己发达了,基本上有了一个师的兵力,完全可以打一场大仗了。

而他决心要打的平安县城里只有几百日本兵,外加山本特战队的残部,更重要的是他的老婆也在那座城里。

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和日本人对打需要有5:1的兵力,才有把握一战。而八路军就要差出许多,基本上要10:1或者更多。

从这个比例,我们可以看出,单纯李云龙的部队攻打平安县城是可以拿下的,只是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比较大。

攻打平安县城的真实意义在于,警告日本人,不要觉得我们好欺负。你不是敢打我们吗?我一定会打回去的,并且要让你们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种精神可以激励自己部队的攻坚心理,也可以大大震慑对手,让日本人从此以后不敢随便找他李云龙的麻烦。



更关键的一点,李云龙不是愣头青,他明白周边的力量对比,他知道事态的发展方向是可以控制的,才敢于打这一仗。

此前他曾和孔捷和丁伟在一次老战友吃饭聊天时,强调过他们这三个团正好是品字型布局,互为攻守。对于任何一支敢来进犯的军队,都是要掂量一下轻重的。因此这三个团要加强在晋西北的合作,对敌人形成更大的威胁。

李云龙最后还强调,不管是哪支军队要来袭击他们中的一支,都要从其它防区经过。到那时候,不用通报,直接就打狗日的。

当平安县城战斗打响后,日军源源不断向平安县城进发,就遭到了孔捷部和丁伟部的强烈阻击,保证了平安县城攻击战的顺利实施。

在这时,作为李云龙的好朋友和战友,晋绥军358团楚云飞部发对日军展开了猛烈反击,重创了来犯的日军。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场战斗,并不是李云龙一个团在战争,而是整个晋西北的军队都被动搅进来了。

也就是说,日本人在中国,陷入的是全民皆兵、全国抗战的泥坑,在人民战争的海洋中,日本人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人民连上百万的日本人都能打败,何况李云龙面对的只是区区几百日本兵呢?


新知传习阁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我们都说“冲动是魔鬼”,但是在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这件事来看,冲动让李云龙成了平安守军的魔鬼!

关于李云龙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兵力攻打平安县城,按照李云龙的说法,就是老婆被抢了,赵家峪的几百口乡亲们被杀了,政委还负伤了。

“吃了这么大的亏咱们连屁都不放一个那还是个爷们吗?——李云龙。

所以,从必要性上来说,李云龙必须要打,为了这口气,为了尊严,为了血海深仇,这笔账也一定要算!

不过,当时的平安县城守军只有几百人,且基本都是保安部队和二流子的伪军,加虽然有山本一木的特工队,但也只是几十号被打残的伤员病号,战斗力简直不要太感人。

而李云龙一方,则真正是相当唬人,除了李云龙部的独立团7000多人,加上县大队区小队民兵的几千人,李云龙直接指挥的军队超过10000人。

而根据李云龙之前和丁伟孔捷的约定,两人在外围也被调动,再加上楚云飞的358团等人,实际上李云龙一方的兵力超过了20000多人,

兵书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李云龙一方的兵力,远远超过了平安县城守军。看起来是真正的“杀鸡用牛刀”。

那么,李云龙为什么要动用如此“庞大”的兵力呢?静夜史认为:

1、独立团集结仓促,事先并无计划

关于独立团具体人数的问题,李云龙事先并不知情。

在团部突围后,李云龙在屋子里抽了一天的烟,然后命令通讯班通知所有独立团部队集合,当时的独立团已经分兵出去单独作战两年多,李云龙除了偶尔开个团级会议,并不清楚这两年时间独立团的各级干部到底发展出多少兵力。

等到独立团全团集结起来之后,李云龙才发现这两年时间各部发展迅速,满打满算独立团已经有超过7000人的规模,这还不算县大队区小队民兵等地方武装。

可以说,因为事发仓促,李云龙并没有具体要集结多少部队的计划,只一句“独立团全团集合”就把所有人喊了过来,所以人数大大出乎李云龙的意料。

另外,在得知独立团即将攻打县城的情况后,周边的地方武装纷纷主动找到独立团,请求帮助独立团作战。

除了主动上门的,李云龙还派出通讯班通知周边抗日武装,邀请友邻部队一起参加围攻平安县城的战斗,最后连谢宝庆的黑云寨也参加了阻击平安县增援日军的战斗中!


不仅如此,在先前丁伟和孔捷路过赵家峪李云龙团部时,三人曾约定三个团要组成“品”字形布局,这样一旦哪里出现风吹草动,日军肯定要从另外两个团的防区经过,这样两个团即使没有上级的命令也会自动投入战斗。所以李云龙深知,一旦自己围攻平安县城,丁伟和孔捷两部肯定会被李云龙调动起来。

所以,调动上万人不是李云龙的本意,但是李云龙却又这个实力!

2、八路军武器落后,但是志在必得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始终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在抗日战场平均5:1的交换律的大环境下,八路军也需要付出超过10:1的代价。

在独立团集结的时候,各营的武器装备大有改观,其中二营长带来了几门日军山炮,这些日军陆军的标配到了独立团这里成了宝贝,是独立团攻坚战的重要武器,不过炮弹只有17发,相当寒掺。

独立团,在当时的129师属于主力团,主力团尚且如此,其他的地方武装就更上不了台面了。在平安战役外围的阻击战中,一个区小队用全部壮烈牺牲的代价,迟滞了日军4个小时,为独立团围攻平安县城赢得了时间。当时的区小队使用的是独立团等八路军淘汰下来的老装备,汉阳造膛线都磨平了,重武器竟然是光绪年间的土炮!

在小说中,作者都梁以乐观的笔法描写了县大队区小队的装备,除了土炮,还有清朝末年的“抬枪”,就是需要两个士兵才能操作的笨重武器,但是在射程和精度上完全不能和二战时期的武器相比。

小说也提到,为了阻止日军增援,独立团在通往平安县城的必经之路上埋设了超过10000枚地雷。这种地雷主要是用民间土法制造,威力不大,电视剧中对地雷的威力有过演绎。

所以,围攻平安县城,看似人数过万,但是火力水平可以说非常低下,攻坚能力非常差,再加上本来守方就比攻方有优势,所以李云龙调动上万人并不算太夸张。

特别是想要保证必胜的情况下,李云龙必须尽可能动员更多的武装参战!

3、李云龙此战立威,意在威慑日寇

在网络上,李云龙围攻平安县城的战斗被调侃为“平安格勒战役”,并将平安格勒战役作为晋西北二战史上的转折点。

虽然有调侃的意思,但是李云龙围攻平安县城确实打破了很多记录,也创造了很多奇迹,比如:

开了八路军围攻县城的先河,在《亮剑》中,八路军由于装备落后,在日军的优势火力下,不得不才有游击战的形式与日寇周旋。日军则是占据了城市、县城等据点,依托铁路、公路等组成封锁网络,对八路军实行“囚笼战术”。


但是李云龙此举打破了八路军的游击战思维,主动对日寇发动了攻坚战,对于日寇的心理冲击是非常大的。再加上此时的背景是1944年,日军在我国战场上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颓势,八路军发动攻坚战也意味着八路军有了反击日寇的实力,这在抗战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另外,通过围歼平安县城内的山本特工队,让这支日寇精心培养的特工组织彻底被送入地域,从根本上杜绝了孔捷杨村败仗以及八路军总部被偷袭的可能!

李云龙通过攻打平安县城,不仅给了全团兄弟们、秀琴、政委赵刚以及赵家峪几百口被杀害的乡亲们一个说法,更让李云龙在整个晋西北树立起了崇高的微信,从此,无论是日寇还是晋绥军,都不敢把独立团怎么样!

最后,李云龙也用围攻平安县城的胜利,避免了自己再度被撤职的危险,因为孔捷第一次被降职,就是因为杨村阻击战的失败!

所以,围攻平安县城,一定要打,还要打赢!一定要动员更多人,而且越多越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这是一个令人伤心的故事,如果没有这上万人,李云龙还真的未必能打下来!

李云龙打平安县城是临时决定,并不知道自己的实际兵力

李云龙为什么要打平安县城,因为李云龙在结婚的大喜之日被山本特工队给暗算了,不但团部被端了,政委受伤了,自己刚过门的媳妇也被抢走了,李云龙作为中国传统男人,并且代表了独立团有仇必报的亮剑精神,当然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山本跑了。

所以,李云龙在突围后一直在思考,山本会退到哪里?独立团应该如何报复?当副团长来告诉李云龙山本由于车队被炸,撤退到平安县城之后,当机立断,准备攻打平安县城?

我深刻的记着,看这段的时候,我媳妇说,怎么就几十个人就把团队给端了,八路军太不抗揍了!这就要从亮剑刚开始的时候说起,由于百团大战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所以遭到鬼子的多轮扫荡,八路军损失惨重,为了打破包围和增加实力,各部队基本都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战术,也就是营连全部散养,发展和补给靠自己,所以,团部也就剩百八十人,能打仗的就是一个警卫排,而警卫排的人数也就几十人,不会超过一百,再加上山本事先安插了内应,属于里应外合。



团部遇到这么大的事,并且吃了这么大的亏,是个男人都咽不下这口气,于是李云龙开始集结部队,这一集结不要紧,连李云龙都吓了一跳,独立团竟然集结了上万人,这下更是非打不可了,所以,李云龙是事先不知道独立团有多少人,即使也就两三千人,估计也得去打几炮,弹药打了了就走呗,反正这口恶气得出一出。

李云龙若没有这上万人,还真就未必能打下来

但是要说打下这个平安县城,没有这上万人还真不行,实际上,李云龙这上万人也只是打了一个内部攻坚战。



攻打平安县城这场战役之所以被广大网友调侃为平安格勒会战,首先从规模上来讲并不是只有鬼子守城一千,李云龙攻城一万。

鬼子的防御都是各个县城之间都有联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就是说,即使只有一千人的平安县城,根据日军的机械化水平和骑兵速度,很可能攻城攻到一半,敌军就赶来把你反包围了。

在亮剑中,李云龙攻打平安县的时候,周边至少赶过来三个联队,甚至还有未到场的师团,平安有难,甚至京东了太原的守军,可见日军的联络性有多好。

但是李云龙的友军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就是针对各个方向来的日军进行阻击,虽然作战混乱,没有多少联络,但是相互之间有共同的敌人,自然而然形成一种配合,与李云龙的部队一道形成围点打援的战役。



就这一万多人,还多亏了二营长他娘的意大利炮,不然这平安县李云龙还真未必进得去!

亮剑之所以是一部抗战经典剧,就是因为其符合历史逻辑

前前后后,八路军、晋绥军、中央军组成了十多万的队伍,这才是打平安县城的队伍,这才是符合历史的剧本,没有这些人,这个县城不好打啊,任何一个方向被日军突破,独立团都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实际上,在历史上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战斗中,八路军曾以129师一万多人的主力在一个关家垴的村庄对鬼子五百多人的临时拼凑的大队进行围歼,然而,打了两天,也未能做到全歼(我方记录毙伤四百,我方伤亡两千,日方记录丧亡150人),反而被迫撤退。



所以,李云龙的攻打平安县城之举是很厉害的举动,当时国军并没有收复日军占领县城的实力,能够保持当前水平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亮剑之所以成为抗战经典剧,而不是抗战神剧,原因就在于,即使很多历史事件都进行了改编,有一些事情根本就是编造的,历史上并未发生,但是完全符合情理,老百姓能够接受,懂历史的人也能接受!


史论纵横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因为这是转折点“平安格勒”战役,李云龙可不止上万人打平安格勒,而是直接、间接地动用了数十万人攻打平安格勒县城(包含围点打援的友军)。李云龙围攻平安县城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为了赵家裕牺牲的父老乡亲,为了独立团死去的兄弟和躺在医院好兄弟赵刚。山本偷袭独立团之后,由于未得手,便将怨气全部洒在老百姓身上,将赵家裕几百人全部杀掉。这也是后来楚云飞在将军岭截击山本的重要原因。李云龙是个非常重感情、有血性的大别山汉子。山本特工队的偷袭,导致团部损失惨重,自己的好兄弟也躺在医院生死未卜。对李云龙来说,不干掉山本是不可能的,刚好楚云飞的截击,导致山本的特工队龟缩在平安县城。

第二,为了救自己的老婆秀芹。

山本没有击毙李云龙,却收获了意外之喜,俘获了李云龙的老婆秀芹。并且还是在李云龙的新婚之夜得手,这对一个有血性的男人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在《亮剑》中,李云龙集合全团部队后,对手底下营长说的就是:打平安县城救出你们的嫂子,就算是去彭老总那里,也敢这样去说。

第三,平安县城守备力量不足,李云龙力量强大。很多人说李云龙不知道自己手上已经有上万人,这怎么可能呢?毕竟是独立团的主帅,手上有多少人还是大概有数的,只是实际人数大大超出李云龙预估的人数。所以才有那一句:这么多人,啥时候钻出这么多人。李云龙当时估计只会有几千人。同时平安县城只有日军一个未满员的大队守备,山本的特工队也才几十人。李云龙用上万人去攻击守军不足千人的县城还是能够打的下来。并且李云龙还有攻坚利器,也就是那门经典的意大利炮。


兵说


《亮剑》虽然是经过同名小说改变的优秀军旅电视剧作品,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隐含的军事思想是及其符合当时敌我态势和实际的作战模式的,对于《亮剑》这类电视剧作品所隐含的军事思想,美国人就比较务实,他们甚至研究整个电视剧作品中我军的各种情况,从而了解我军的作战模式和指导是想,并研究能够值得美国自己军队可以学习的优良思路!



这一点美国人比我们强太多,纵观题下的各种答案,无一例外都认为这不过是一步小说,是经过作者虚构写出来的,就是一个虚构的戏说,鲜有公正客观的正面评价!



先不说小说的作者是否天马行空的想象,近影视作品《亮剑》他就是非常贴近真实情况的写照,这部影视剧的军事顾问,就是刘少奇先生的儿子,我军上将军衔的刘源将军!这个时候若你还觉得《亮剑》不过是一部虚构的影视剧作品,那就太夜郎自大目中无人了,又或是浮躁又或是猖狂!



《亮剑》中李云龙攻击平安县城的日本军队,有着如下军事思想!

第一,作为日军对独立团的团部的特种攻击的一种战术报复,这一点很关键,若没有此次行动,意味着日本随时都可以突然袭击我军的重要机关单位,而不用担心后路的问题!



第二,日军在袭击李云龙的团部后,残忍的杀害了赵家峪的相亲,属于极度的灭绝人性畜牲行径,若不第一时间予以歼灭,无疑助长日军的这种兽行!



第三,那个时候日军与我军已经处于相对对峙状态,日军鲜有主动进攻我军和我军根据地的行为,对于这次特种作战若放任,无疑让日军的这次战术试探获得甜头,以后类似的小股部队深入我军腹地的攻击行为将成常态,无疑消灭其火星源头,也让日本军队清楚这种方式行不通,我军也不是他随便想欺负就是可以欺负的!



第四,正是体现《亮剑》的主题,敢于亮剑,日本军队已经把团部包抄了,还杀死那么多相亲,不进行反击有失亮剑精神!



第五,演练优势兵力下的围歼战,以近万军队进攻数百日军驻守的平安县城,虽然装备和人员训练程度不如日军,但日军占据城防,有着坚固的城墙防守,如何锻炼军队包抄、攻坚和巷战,都是为我军以后的城市攻坚做预演!


嘟嘟超


答:首先要明白,《亮剑》不是一部纪实文学,而是一部小说。

小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塑造人物形象。

怎么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发展来推动情节,在情节刻画中配以大量正面、侧面、以及社会、心理描写,将人物形象立体化、全面化、形象化,最终突出主旨、弘扬主题,丰富作品的思想性。

我们读鲁迅的《阿Q正传》,全文都写了些什么事件也许都记不清了,但阿Q这个人的形象却如活生生地站在我们的眼前,而文中所贯穿和流露的国民惰性与“精神胜利法”也猛烈地敲击着我们的心房。

所以,《阿Q正传》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

《亮剑》也是如此。

我们读了《亮剑》,未必对书中所写的事件记得多少,但李云龙、楚云飞、张大彪、魏和尚这些人物形象却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而书中所写的亮剑精神——“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时时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所以,你要问,李云龙为什么一定要打平安县城,是没有必要找历史依据、历史原因。

我注意到,很多答友都在翻经引据,找华北抗日战争的发展史,从百团大战分析起,找八路军和新四军作战形态的变化,怎么破解敌人的囚笼战术,怎么深入敌后,怎么化整为零,怎么抽调部队,怎么入基层发动群众;而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怎么分兵驻守,怎么拉长战线,怎么分散兵力,以期论证出打这样一场战斗有没有可能性;并查阅史料,希望从中找出相类似的战例,诸如此类。

我的看法是:小说即使有原型(很多人说李云龙的人物原型是王近山将军),但终归是虚构成分居多,否则也不必要采取小说这一题材了,直接用纪实文学或报告文学,岂不更有说服力?!

小说《亮剑》要弘扬亮剑精神,就必须以浓墨重彩来塑造和刻画李云龙这个人物形象,把他画活,再通过他的行动把这种精神进行诠释和归纳总结。

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营造事件、制造冲突,酝酿紧张激烈的气氛,把这冲突加剧、加剧,再加剧。

于是,《亮剑》作者不遗余力地虚构出了李云龙打平安县城这一情节,背景的安排和渲染也极有张力:山本一木大佐率领的日本特工队在李云龙、秀芹的大婚之夜搞袭击,重创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部,杀害了赵家峪一百多口乡亲,活捉了秀芹。李云龙本人在魏和尚等人的死护下脱逃,事后清点人数,独立团仅有二十八人成功突围。

李云龙在书中的人设,是一个不怕死不怕地的血性汉子,吃此哑巴亏,岂肯善罢干休?!(真善罢干休,读者也不爱看了),他发誓: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攻打平安县城,李云龙并没有过多考虑过输赢,也没考虑过会对整个晋西北的抗日战局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他的心态是:赢也要打,输也要打。

书中写了,李云龙怒吼道,老婆被抢了!屁都不敢放一个,这样的孬种还能扛枪抗日,只怕早已经做了汉奸。

所以,在这一场复仇之战,用不着做太多的动员,集结起来的部队一下子就达到了上万人!

这个人数大出李云龙意料,开打的信心更大了。

故事叙述至此,读者的胃口已被吊足。

但后面的描写更加煽情:李云龙集结起部队向平安县城发起攻击,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筱冢义男赶紧严令周边县城甚至太原的日军入援。这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晋西北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纷纷投入战斗,局部战斗演变成全面战斗。

李云龙此举,可谓捅破了天。

则攻打平安县城之战,也成了全书的高潮。

战斗结束,晋西北战场中日双方攻守发生了逆转。

为此,战区长官阎老司令发来嘉奖电,远在重庆的委员长也来了个通令嘉奖。

所以,网友也将这场战斗戏称为“平安格勒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覃仕勇说史


平安格勒战役,绝对是亮剑里面的高潮!李云龙动用那么多人打平安县城,是有他的道理的。

首先,李云龙下令打平安县城的时候,并不知道手里已经有了上万人的部队。李云龙知道山本去了平安县城以后,马上就让通讯兵通知各营、连、排归队打县城!李云龙吃了那么大的亏,老婆被抢走了,赵家裕还死了300多乡亲。这个仇,他李云龙肯定要报!李云龙就是这么血性!管他天王老子,先打了再说!让鬼子们瞧瞧,爷们不是好惹的。

其次,李云龙手里是有1万人,但是这里面至少有一半是县大队和区小队的民兵。


李云龙手里只有三个营。最牛的是一营,营长是张大彪。张大彪向参谋长汇报的时候说,手里也就两千多人。其他两个营兵力应该不会多于一营。所以,李云龙独立团也就5000人左右。

另外,伪军向山本汇报平安县城被我军包围时也说了,“只有少数穿灰布军装,大部分都是老百姓衣服。而且,武器五花八门,连土炮都有。”

而且,李云龙剩下的5000独立团主力,也有很多是刚入伍的新兵。战斗力肯定不如老兵,更没法跟日军比。

再者,平安县城的日伪军不只几百人,而且,日军在周边还有增援部队。

李云龙自己分析,我军(1万多人)和日军兵力对比是8:1.也就是日伪军有1200人左右。独立团5000人,对日伪军1200人,(兵力对比4:1),还是攻城战。淞沪会战时,我军与日军伤亡比例是8:1,这么看,李云龙还真不一定能打赢!

而且,日军还有增援部队。山本请来了大批日军救援平安县城:太原的坂田师团与太原周边的横野联队和山田联队(这就一万人);还有皇协军第6混成旅,皇协军第8混成旅(大约1万多人)。

根据原著记载,此战李云龙部和我军阻援部队共计两万多人参战,日军人数也在两万人。兵力对比,1:1。最终,李云龙攻破平安县城,日军增援部队撤退,战斗结束。

平安格勒战役战果:
中方战报:中方阵亡3175人,受伤6789人,毙伤敌12756人。日方战报:日方阵亡325人,受伤889人,伪军阵亡1235人,受伤3458人。毙伤敌14578人

最后,李云龙打平安县城,需要速战速决。

如果,平安县城久攻不下,日军增援部队赶来,平安县城一战必将失败。而当时的独立团,缺少攻城武器,又没有攻坚作战经验。幸好,周边的友军:我八路军孔捷部和丁伟部,中央军,晋绥军,地方武装全力配合阻击日军增援部队。而且,阻援的友军也是想尽办法:埋地雷,炸桥梁。最终,依靠层层设防,步步为营,才拖住了日军增援部队。

李云龙这才有时间打下平安县城。当然,最后城门楼的硬骨头,还是靠意大利解决的。不过,李云龙媳妇也牺牲在城门楼。

总之,平安县城并不好打!

(文|勇战王聊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