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歷史上的北花園

山東:聊城歷史上的北花園

  北花園,一處令聊城文史愛好者頗感陌生的地方,一處在文章記載和描述中總是被一筆帶過的地方。任克溥的綺園傳說讓它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紗,而現在,筆者將要探尋它,來還原一個真實的北花園。

  說到任克溥的綺園,就不能不提到北花園。綺園,是聊城歷史上一處很有名的私家園林,這處私家園林是清代大臣任克溥建的,任克溥應該都不陌生,他是聊城北壩人,康熙年間他一直做到了刑部侍郎這樣的大官,他為官清正,機智多謀,綽號任蠍子,為聊城也是做過很多貢獻。他告老還鄉後,在聊城家鄉建造私家園林,並命名為:綺園,留下了康熙題詞綺園松掛堂的佳話。

  但是關於這個綺園的位置,在清代末年就出現了混亂,至今都有三種說法,一說在老城人民公園處,一說在聊城北壩村,一說就是在北花園。每一種說法都不是空穴來風,也許弄清楚任克溥與北花園的關係對揭開綺園位置之謎會大有幫助。

  然而在查閱北花園的資料時筆者發現,史書上提到北花園少之又少,一般一句帶過,也難怪,古人是瞭解北花園的,生活在那個時期,就不可能再多加記載,而當代文章提到北花園時也僅僅說在鼎順花園附近。有了這麼一個初步認識後,筆者決定具體確定一下它的範圍。調查是艱難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北花園的原貌也漸漸浮出水面。通過老地圖,以及朋友們的調查,一個建國初期的北花園原貌被徹底復原了。下面筆者就用文字來還原它。

  首先是關於北花園的範圍。經瞭解,北花園當年範圍比較大,它的北界連接王口村(姑且叫村),但是並不明確,那裡房屋比較稀疏,農田較多。西頭位於現在的東昌湖東北小島(官方叫做百花島)西首,房屋也僅僅侷限於島的北部,島的南部則為荒地。島上這片區域叫做花西,上面有一條東西方向老街叫做花西街,花西街西首位於島的中部,在這裡分為兩個衚衕,西面小衚衕通向東昌湖邊,南面主街南折通向島南面的荒地中,老街東面原來一直到運河邊,後來房屋逐漸增多被截死,則改為通向衛育巷。北花園東界是運河大堤,當時在花西街與運河交匯處向西不遠有一處西北東南的老街,叫做花東街,這條街原來西北到王口,東南到運河大堤並通向東關,後來南半部分也被截死了,現在的位置就是從全聚德到鐵塔橋。再說說北花園南界,北花園南面是條河和一個大坑,這條河原來連通護城河與運河,但這並不是其南界,它的南邊跨越了這條河並以這延伸到了東關的清孝街,但是這片區域人少地多,又由於有河所隔,交通不便,所以比較荒蕪。另外北花園據說還包括了念窯的一部分,但具體的還不是很瞭解。

  其次就是北花園這個名字的來歷,說法比較多,列舉幾種供參考。一說是根據網友提供,清代在現在的全聚德附近有塊公地,這裡的居民為官家負責管理種花,開始是由王家口(王口)的劉姓管理,後來是汪姓管理,這裡形成了偌大的一個花園,後來官家不管了,就叫成了汪家花園(也曾叫過劉家花園)。後來由於在城牆以北,針對西花園,所以就叫北花園。另一說是據當地居民83歲的張玉山老人說任剋薄任蠍子有個花園在花西小島的張家園上,張家園在小島的東半部,與劉家園隔著個如家園,這個花園就叫“北花園”。任剋薄的“北花園”因為“變故”才轉移到汪家花園那的。從那時起,汪家花園那塊地才開始種花的。直到後來官家沒人管了,就叫成汪家花園。任剋薄的北花園搬走後,那裡就成了張家園。這兩說區別在於北花園到底是指汪家花園還是張家園,但是不難看出兩者有承前啟後的關係,後者歷史早於前者,這樣推測出張家園是更早一些的北花園的位置,並且由一個花園的名字演變成了整個地名。而且叫北花園很明顯是跟西花園這樣來比較起名字的,這麼看來,這個花園在當時和西花園是有可比性的,是很出名的,規模也小不了,而單單一個種花的園子能否和當時規模宏大的西花園(依綠園)來比較,我認為比較牽強,除非這個花園就是綺園。所以介於此,我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原來有文章在提到依綠園時指出,在鼎順花園附近還有一處規模小點的依綠別園,靠近運河,專門用來政府的接待,我猜測這處園林就是指的北花園。當年這處園林是有名字的,老百姓很少能記住,就用北花園來指代,畢竟花園這個稱呼經常來指私家園林。況且前文提到北花園南面有條連接護城河與運河的小河,這條河我認為是有特別作用的,當年康熙不是從北城門上龍船然後開到運河去嗎?這條從護城河通向運河的水路就是指的這條河,可見當年運河南下要到聊城的官員,也許有好幾種選擇進城,從運河經這條河進入護城河,再在北城門碼頭下船也許是個很好的選擇,況且當年運河水源充足,護城河想必水也不少,而這個園林正好設在這水路要衝,方便往來官員的接待。我想這個園林應該就是位於島上的那個張家園,只不過來源不是任克溥的花園,而是依綠別園,但是要說這個依綠別園是不是任克溥建設用於官員接待,以至於百姓認知出現混淆,並理解為綺園也未得知,所以以上三種觀點有共同之處,具體還需文史學家和愛好者們研討之。

  說到這裡了還是要以人為本嘛,下面我要說一說北花園的居民,畢竟一個歷史地區沒有原住居民的介紹也是十分不充分的。這裡引用網友調查原話:“北花園有劉家園(北花園中間)、王家園、張家園、程家園(這三園在北花園的西部)、呂家園(北花園的東部)、黃家園(北花園的最南部)、汪家花園(北花園的東北部)幾家大戶”。據網友介紹當時在北花園的東南部有黃劉宋李付常曾高趙呂姓;東北部有汪馮代楊王李;中間部分有劉張馮程王;西部有周張王馮程;還有付鄧曾等幾家現沒有後人了。好像也就三十幾戶人家。而現在北花園大概有300戶左右了,有外來的,掛戶的等。

  現選擇幾處有名大戶簡單介紹一下:劉家園,位於北花園的中間,位置是現在的東昌府區政協,劉姓我推測來自於王口的劉姓,這只是猜測。劉家園這個位置(也就是百花苑小區)附近原來有九戶老居民,劉家園只是其一。張家園,位於小島東半部,與劉家園隔著一個如家園,推測就是北花園原址。汪家花園,原來汪姓的一位先人,從冠縣來到聊城選址在這裡種花賣花,他接管了原來來自王口劉姓管理的官家花園,這樣就形成了很大的一個花園,叫汪家花園。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曾遭到過破壞,大概位置在現在的全聚德附近。據老人講50年代初,這處花園還在,還有若干花農在此以養花、賣花為生。黃家園,位於北花園的最南部,它很特別,離北花園核心很遠,位於東關的清孝街處,而且黃家園當年做黃米粉很出名,在吳雲濤老人所寫的《東昌野史》中就提到了黃米粉這個地名,可見當時黃家做米粉在周邊是很出名的,以至於黃米粉都成了地名。另外關於黃家園,網友提到在北花園南部有一個很出名的磨坊,也許這個磨坊就是隸屬於黃家園,當然這只是猜測。另外還有呂姓,據說北花園大寺(性海禪院)當年就是信佛的呂姓居民帶頭重修的。北花園在建國後分兩個小隊,所轄地歸王口,一開始這裡居民很少,一共30多戶,街巷發展也屬於雛形,那個時候花東街和花西街還很不完整,周邊很多農田,東關河對岸也有北花園的地,按照當地一位68歲的大娘的話來說:“北花園人少也不夠勤快,有地不種,最後就成了人家的了。原來去東關那邊要坐竹筏過條河才能下地幹活,嫌麻煩就放棄了”。另外,後來在北花園西北由於居民增多又發展出了致富衚衕和如意衚衕,這些衚衕都是80年代北花園居民農轉非時才有的,當時為了好上戶口,由原古樓派出所張所長統一起名登記入戶的。在建國初期,北花園是“地廣人稀”,與東關處的接連都是田地和大坑(河)(原王口居委68歲會計口述)。北花園的居民以種菜為生,好像80年代初,土地都賣了,都轉為了非農業戶口,房管處、三輕局、林業局、鄉鎮企業局、黃淮海等單位分割了土地建成家屬院或單位。鼎舜花園所在位置是原來的老罐頭廠和某些單位家屬院。現在統一規劃開發了,北花園的居民大概都集中在鼎舜花園和百花園小區裡了。

  說完居民,再說一下當年北花園的廟宇和其他公共建築。當時在運河西岸,也就是北花園的東南部,有山神廟;北花園的東北部還有土地廟;在北花園的西部,就是現在的小島中心位置還有關爺廟。基本是“十戶一廟”,用途是給死人“昭廟(筆者未能理解其義)”用的。以上這些都是一些規模較小的廟宇,下面說說著名的北花園大寺,也就是史書上的性海禪院。性海禪院(原為姚氏祠堂),聊城縣誌記載:性海禪院在東關河西岸,姚運熙建。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姚運熙。姚運熙,字孟襄,館陶人,姚鈜之子,後來官至南陽知縣,在張獻忠攻城時犧牲。他死於1641年的南陽,所以這個性海禪院就應該修建於1641年以前。說他是始建的話也沒有根據,傳說這個寺廟始建於金代,那麼姚運熙就是重修,而後來呂姓居民也進行過重修,當然也不能認為是始建。這個禪院由於靠近南面的護國隆興寺,我推測應該是後者的下院,但也不能排除是海會寺的下院,畢竟資料不全,很難查證。現在關於性海禪院的資料很少,具體形制規模很難確定,但是位置已經知道在現在的天運茶樓附近,規模也不小,據網友介紹性海禪院原名“白家臺”(音譯),是由信佛的呂姓先人帶領信徒化緣捐建,起名“白家臺”(曾在鐵塔處的護國寺請了一巨大的銅佛像回來,據說裡面“金碧輝煌”,佛像最後移置城裡人民公園處,文革期間被破壞),後改為性海禪院。後來開發運河時曾在全聚德附近找到兩隻深埋著的大石獅,據說就是當年禪院廟門口的,這兩隻石獅現在安放在山陝會館。

  還有幾處公共建築值得提及,分別是北花園小學和米廒。北花園小學在北花園大寺的後面,原來叫“小圍子”小學。北花園小學大概位置在現在的天運茶樓附近。北花園小學前身原來就是北花園大寺(性海禪院)。再後來抗日時期,禪院被日本人圍起來,作為據點,叫“小圍子”。寺廟被毀壞後改成北花園小學(當地居民也稱小圍子學校)。北花園小學有一個正式名字是聊城第五小學,小學後來改名為北順河小學,再後來遷到東昌路的原聊城農機學院校址,形成了今天的北順小學。米廒,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地方,在當時的劉家園東面,也就是現在的區財局處有個官家的“米廒”(居民音譯),用圍牆圍著,糧食都會被運送這裡存放。我推測這就是聊城縣誌上說的,以及地圖上繪製的水次兌軍倉的位置。水次兌軍倉這個名字百姓很難記住,估計就被稱為了米廒。米廒,在吳雲濤老先生的《東昌野史》上也出現過,他在聊城地名瑣談中說,在清孝街北頭,走過水簸箕,走過米廒,就到了黃米粉。上面記載的位置與區財局位置差不多,和縣誌地圖上所標記的也相符。這個地方南面原來是運河通往護城河的小河,估計原來有卸糧碼頭(是天通碼頭?),這個米廒或者軍倉也好,位置正好也能很好的補給很近的樓北大街的糧店或者北門裡的東昌營,這些都只是猜測了。

  最後寫一點關於北花園地形特徵的介紹,北花園西北面一直到北關那裡現在叫青年林,原來都是農田和大坑,當然有一些田間小路,自不必說。從東關一眼望到北花園這裡,一直到劇院都是田地和大坑(河溝),我姥爺也提到當年他來聊城時鐵塔體育場北面就是現在的利民路也都是大坑,很荒蕪的。北花園東面運河大堤上原來栽植有桑樹一二千株,用做為當年東臨道立聊城蠶桑學校的實踐基地。以上事情都比較瑣碎,其實並無多少亮點,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葫蘆峪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在北花園,據《東昌野史》記載,在黃米粉(黃家園)北不遠就是當年的葫蘆峪,60多年之前,這裡是樹木蔥鬱,沙崗高聳,地形如葫蘆,因名。這個地方東面靠運河很近,從前建過一個新橋,1937年秋天,小堤口決口發大水,給沖毀了。老居民也說葫蘆峪是個大坑,位置在米廒的東面,80歲的老人常玉明也提到了這個被水沖毀的小橋,說那座橋在汪家花園北邊,那裡都做生意。這也印證了我所設想的那裡的觀點,就是臨近運河的北花園也是有商業存在的,應該也很繁榮,要不怎麼還能建一座橋呢,畢竟在古代,建橋還是比較麻煩的。提到這裡,再插一句,北花園北面不遠王口處也有座碼頭,在北壩處也有個渡口,至於北花園到底有沒有碼頭和渡口,還僅僅在猜測中。

  上面就是我對於北花園歷史原貌的一些概括,文采一般,僅僅就是敘述加上一些資料的收集整理,有什麼不對的、不全面的還需讀者朋友給力指正!

  最後特別感謝提供資料的聊城新聞網網友“唯聊獨尊”以及她所採訪到的北花園居民張玉山、常玉明等老人。再次感謝!        (王赫誠)

相關鏈接:

北花園:

奇卉異花竟妍 遊人四季不斷

  據介紹,北花園是東昌府城關歷史上養花、種菜最為集中的地方,而且非指一家花園,是多家園地的組合,多個花園就可能有多種來歷。據說該村劉、楊、汪、張、程、王等姓人家,都曾有或大或小的花園。

  北花園為清代東昌府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這裡曾經是地方官員、文人墨客吟詩聯對、賞花遊玩的勝地,運河上過往的官商名流、趕考舉子也喜愛於此停船觀光,他們置身萬花叢中,流連忘返。

  “北花園裡花木好,一年四季遊人忙。揚州芍藥無雙豔,曹州牡丹冠群芳,六月滿塘蓮荷香十里,重陽菊香千種稱傲霜。說不盡奇卉異花竟妍麗,萬紫千紅逗春光,這是那附廓園林名勝地,有如桃源稱仙鄉。”這是清代民間歌曲《逛東昌》描述北花園花卉的唱詞。

  在這個古老的村莊裡,村民世代以農耕、養花、種菜或小生意為生,尤以養花業最為發達。北花園村歷史上的園地,大部分位於鐵塔寺以北、王口村以南、運河以西。各家花園南北名花應有盡有,品種繁多,爭奇鬥豔。除了養花外,村民也種植蔬菜。據老人們回憶,到了民國年間,北花園的幾家園子裡,蔬菜多,花少。因為蔬菜易於銷售,而花的銷量較少。

寺院:

原為姚氏祠堂 後為佛協基地

  據說,北花園村中曾有處名為性海禪院的寺院。清代時,運河上過往的商賈、官宦、士紳常來寺廟上香許願,香火因此很旺。

  民國初年,性海禪院毀壞嚴重,附近信佛之人積極募捐,使寺院得以重修。性海禪院面臨運河,處於花田、菜圃中,素食原料充分。北去一里多就是“豆腐村”北壩,採摘豆腐、油皮方便。

  民國二十年(1931),在寺院地址成立了聊城縣佛教協會,由會長和素信佛教而不出家的“居士”組成,他們將這個寺院當做活動基地。該協會弘揚佛教文化,發展慈善事業。協會經常組織講經,以“紹隆三寶、弘法度生”為宣傳要義,“佛教協會從北平發源寺敦請高僧洗塵法師,在性海禪院講經三日。聽講的有幾百人,包括聊城、茌平、博平、陽穀等地的寺院僧人,以及居士和附近的百姓。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日軍攻陷聊城後,佛教協會停止了活動。

  快解放時,禪院內僅剩一位和尚和一個弟子。寺院香火倒也旺盛,不斷有人來燒香許願。聽老人們講,禪院內有一尊高約兩米的釋迦牟尼銅鑄坐像,據說原為護國隆興寺中的佛像。民國初年,護國隆興寺頹廢后,佛像被北花園村的佛教俗家弟子抬來放在性海禪院大殿之中。該佛像在解放後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移置城裡人民公園涼亭之北,後被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