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元璋在朱标死前将皇位传给朱标,朱标死后再传位给朱允文,朱棣会造反成功吗?

苏苏煮酒论史


不用等到朱允炆,只要朱元璋的皇位传给了朱标,那么朱棣下场就不怎么好了,朱标活着的时候的确很照顾他的这些兄弟们,他的这些兄弟们当了藩王之后,干下的错事可不少,每次都是朱标去向朱元璋求情。可是并不代表朱标当了皇帝之后还会这样,即使再怎么在乎兄弟之情,做了皇帝也不会像之前那样。

朱允炆削藩的时候太着急了,他的很多叔叔都被逼到极点,朱棣这个时候选择站出来反抗,如果说是朱标削藩呢?朱棣他敢造反吗?给他一百个胆子都不敢,从朱元璋开始起义的时候,四处征战都是带着朱标,朱元璋称王的时候,朱标就被封为世子,并且请了很多大才专门去教育他的这个儿子,非常看重朱标的发展。

等到朱元璋称帝的时候,朱元璋同样是毫不犹豫的将朱标立为太子,并且经常让太子行使他皇帝的权利,这个在历朝历代都是很罕见的,皇帝是绝对不会把自己权利分出去,哪怕是一丁点,给自己儿子都不行。满朝文武都知道朱标就是板上钉钉的继承人,朱元璋太喜欢他这个儿子,大家都知道。

那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也知道这一点,他们在之前也是和朱标朝夕相处,关系很融洽,朱标继位他们肯定会尽力去辅佐。朱元璋晚期大杀功臣,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朱允炆,他怕自己死后朱允炆镇不住这些开国功臣们,如果朱标在,完全没必要杀他们,他们依然会是朱标的左膀右臂。

哪怕说朱标当上一年皇帝就死了,朱棣都不敢造反,这些功臣都在,况且朱标可是一直跟着朱元璋上战场的,什么都经历了,说难听点朱标人家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和那些武将可以说是生死的关系,他登基之后的权势可想而知,而且朱元璋称帝后,每次出去都是太子监国,朱标是有能力做好一个皇帝的,有这些因素,朱棣根本不敢有造反的心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大明第一任太子,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嫡长子,根正苗红,不仅当了24年的太子,在朱元璋刚刚建立地盘之后便被吴王朱元璋立为世子,朱元璋更是从朱标小的时候便请当代大儒宋濂做为朱标的老师,自己更是一有时间便教其治国之道帝王之术,因此无论是跟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勋贵,还是朱元璋手下的文官集团都对朱标赞赏有加,认为皇太子朱标宽厚仁慈、聪慧贤明。而且对于弟弟妹妹们颇为照顾,在诸多皇弟皇妹中也是威望极高。因此倘若皇太子朱标不死,燕王朱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造反成功的,也是无论如何不敢造反的。

只可惜,天不假年,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便不幸因病去世,时年只有37岁。从13岁被立为皇太子至去世那天做了24年之久的皇太子,距离登上皇位差的只是时间,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在朱标去世以后,并没有从其他皇子中选一位皇位继承人,而是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封为了皇太孙,想要将自己对于朱标的期望全部转移到皇太孙身上,只可惜,这样的行为间接刺激到了手握兵权的儿子们。

于是,当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继位做了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时年21岁的朱允炆其实本可以坐稳江山,但是急于削藩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很快便闹得叔叔们人人自危,都投靠到了燕王朱棣那边,随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并攻进了南京皇城。篡位成功做了大明王朝的皇帝。

可惜朱标做了那么久的皇太子,最后皇位还是转移到了老四朱棣一脉。


珞珈山的猫


向敬之

历史已然发生,假设不能重演。

朱棣发动靖难一役,打出了旗号为尊祖训、诛奸臣、为国靖难。

他似乎并不是反对明太祖朱元璋直接传位皇太孙朱允炆,而是强烈反对侄皇帝朱允炆即位伊始,在谋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劝说下,急于削藩。

朱允炆在根基未稳、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为强化自己的皇权,而同时削弱诸叔王的藩国权益,并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了激烈的行动,导致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被幽禁爵除,贬为庶人流放,甚至出现了湘王朱柏畏罪自焚。与此同时,建文帝使拥兵最强的燕王朱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险,他是朱允炆动手的下一个。

朱允炆的急不可耐与极不明智,导致了最初不敢轻举妄动的朱棣,在道衍和尚等人的劝说下,铤而走险。

朱棣有觊觎皇位的可能,即便对大哥朱标很是敬畏也不改野心,但最后付诸兴兵造反行动,还是朱允炆的威胁所致。这样的内讧,不是朱元璋先传位朱标,再传朱允炆,完善父死子继的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所能避免的。当然,朱标倘若即位,继续推行自己的仁治理念,能缓和朱元璋治下的紧张政治环境,但未必能改变自己的生命。而朱棣的靖难成功,也不是朱允炆多历练几年但不改急躁所能逆转的。


以礼观书


如果朱元璋在朱标死前就传皇位给朱标,朱棣应该连造反的想法都不会有了,更不要说造反之后获得成功了。

我们确认完两个重要的时间点,这件事情就非常清晰了。这两个时间点就是朱标和朱元璋死亡的时间。

洪武二十五年,即公元1392年,朱标在巡察陕西回来后不久就病逝了。

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朱元璋才去世。

对比两个时间点,只要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或者之前禅位太子朱标,朱元璋就是太上皇监国,而朱标是皇帝。按照明初立太子的习惯,朱标继位后,就会立朱允炆为皇太子。依据是,朱元璋称帝就将朱标立为了太子,而朱标死后不到半年,朱允炆就被朱元璋立为了皇太孙,所以,朱元璋在世,太子位是不会空缺的。

这种情况下,新皇帝朱标死后,新太子朱允炆会顺理成章的继皇帝位,而太太上皇朱元璋还健在。朱元璋有六年的时间,帮助新皇帝朱允炆稳固朝政。

朱元璋这时候,为了帮助新皇帝朱允炆稳固统治,应该还是会杀了蓝玉等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不容易节制的开国将领,但是对于那些比较低调的将领,应该会交给朱允炆使用。这时候,朱元璋也不那么想当然的让晋王、燕王等等同姓诸侯王带兵帮朱允炆守边疆了。即使还是将兵权交给了同姓王,六年的时间,朱允炆的皇帝位也早已经非常稳固了。

按照朱允炆继位后就开始削藩的作为,朱允炆是明白藩王带兵的危害的,他一定会请求朱元璋不要给这些同姓诸侯王统兵权。其实,这时候有一种最好的交接方式,朱元璋留南京监国,朱允炆在1398年时,也已经21周岁了,完全可以作为统帅,御驾亲征,征讨北方的蒙古诸部。这时候,明朝开国时的众多将领还在,冯胜、傅友德、蓝玉、耿炳文、李景隆、徐辉祖等等一大批名将,他们只要跟随朱允炆打几次仗,有了一定的互相了解,基本上都会比较坚定的支持朱允炆了。

朱允炆毕竟相对朱元璋仁慈多了,有这么好的领导,谁还舍得换。朱元璋在,影响朱允炆执政的数位大儒对朱允文的影响应该就不会那么大了,朱允炆还会变得更果断勇毅一些。到朱元璋死时,朱允炆已经做了六年的皇帝,对于处理朝政已经非常熟练了,朝野上下,恐怕对朱允炆的支持是空前的。这期间朱允炆应该早已经剥夺了藩王的兵权,不会出现朱元璋死时,朱允炆强制削藩,造成多名藩王成为庶人或者死亡的事情,藩王们这时最多就是有名无实吧。

这时候的朱棣在做什么呢?也就是住在北平,养了数百护府的亲兵罢了。朱允炆在朱元璋在世时继位,他应该连带兵抗击蒙古余部的机会都没了,自然在军队中也缺少了威望,想造反都没有资本呀。朱棣没有了造反条件,也没有了死亡威胁,他的燕王王位也安枕无忧,此时,做皇帝的野心恐怕早就没了,更不要说造反了。朱棣都没造反的心思了,当然更谈不上造反成功了。

奕天读历史


还是那句话,朱棣的“靖难之役”最终能够成功有着太多的偶然性和运气成分,无论面对朱标或朱允炆,胜算一直都很小。

题主的这个问题是加入朱标先经手一下皇帝,并不是很长时间,然后再传给朱允炆,那么朱棣会造反成功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朱标经手皇位期间做了什么事?

朱标在位期间朱棣是断然不敢反的,朱标是天下公认的正统继承人。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而且是嫡长子(存在一些争议),按照继承制度朱标是储君的不二人员,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朱标就是王世子,朱元璋称帝的第一时间朱标即被立为太子。

朱元璋对朱标非常信任,安排了超强的东宫班底,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盛等都被派去辅佐太子,而且朱元璋对太子非常信任,朱标长期以监国的身份处理国事。

朱标的能力也是非常出色的,满朝文武对于朱标都是非常认可。

朱标在位期间朱棣是绝对不敢反,而且也没人愿意跟着反。

朱标会削藩吗?

我认为削藩是大明长治久安的必要举措,明朝初期为了维护统治藩王手中都有兵权,这样做拱卫皇室的作用非常突出,但是随着国家安定政局稳定,藩王手中的兵权反而成为了不安定因素,削藩是必然举措。

但是朱标削藩肯定会缓和许多,凭借在兄弟中的威望削藩进展也会顺利很多。

朱棣为什么造反?

在我看来朱棣被逼反的,纵观历史在大一统王朝政局稳定的情况下,藩王造反成功的概率几乎等于零。

朱允炆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只能推断,因为关于他的一切记录在靖难之后悉数被毁,根据朱允炆的三位老师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来看,朱允炆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温文尔雅缺乏决断之人,但是朱允炆削藩却是雷厉风行,周王朱橚,湘王朱柏,岷王朱楩,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废。

这让朱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要么博取天下,要么束手就擒,对于雄才大略刚毅果断的朱棣来说,其实只有造反这一条路。

再回到题目中,如果朱标继位后再传给朱允炆,那么主要看朱标是否开始削藩,削藩进展到什么地步。

如果通过朱标的削藩朱棣已经成了光杆司令,即使他想造反也没有实力,但是如果削藩并没有触及朱棣的基础,那么造反依旧是朱棣唯一的选择。


一点点历史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搞清楚两个问题。1、朱棣为什么造反?2、朱棣为什么会造反成功?

首先说第一个,朱棣为什么造反。其实,朱四造反,内外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常年跟着蒙古打仗,功劳大,再加上觉得自己英明神武,和他爹朱元璋很像,打心眼里瞧不起其他兄弟,尤其是那个老好人大哥朱标。朱老四琢磨,凭啥我样样都好,你只不过比我早生就当皇帝啊。这绝对是不公平的。这个怨气是根深蒂固的。

朱棣造反的直接原因,是建文帝的削蕃。但是,即使朱标当了皇帝,削蕃也是势在必行。朱标虽然性格好,但又不傻,老四啥德行,他心里最清楚。所以,削蕃肯定了。有人说,建文帝削蕃太急躁,应该慢慢来,如果朱标要削蕃,一定能成功云云。我说那是扯淡。朱棣那边刀都磨好了,哪有时间等了。难道人家打到南京才动手。

所以,无论朱标当皇帝与否,朱棣一定会反!

那么,他会成功吗?这个不一定,战场瞬息万变,得看临场发挥和运气。有人说,建文帝重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书生,以及李锦隆等武将,是失败的根本原因。你也太看低这几位了,能做到那么高的官,你以为他们都是白痴吗?在当时情况下,我相信他们做出的反应和决定,至少是最合理的。当然,拿到今天来看,是错误的。但别忘了,今天的您已经知道最终结果,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您也就先入为主了,认为他们是错的。靖难四年,如果不是靠着史书上明确记载的那两场奇怪的大风,朱棣早就提前领盒饭了,当然,也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所以,综上,朱棣一定会反,但成功与否,不好说。


疯一样的绅士


就算给朱棣10个胆子,也不敢反啊!朱标可是老朱一手带起来的,从大明开国到朱标去世!当了24年太子,从朝廷中书省到下辖州府各郡,这大明第一皇太子代替老朱事必躬亲,可以说,洪武6年,老朱基本把管理内务军事政事全盘交给朱标了,他在后围观,哪个不服就弄死谁,而且朱标是马皇后所生,又是长子,国母再上,谁敢反!

还有,老朱在杀戮开国功臣之际唯,唯一能在老朱刀下留人的就是朱标和马皇后,当时老朱意欲处死宋濂时,马皇后和朱标母子二人联合劝他才放过宋濂,当时被马皇后救的开国功臣有不少,比如郭景祥、李文忠、沈万三这些,当时马皇后威望不比老朱差,而且她非常慈祥。百姓大臣无不敬仰,有时候老朱也得怕三分。

太子朱标也是继承了她妈的特点,他两个弟弟朱樉和朱棡就是秦王和晋阳,在封地吃喝嫖玩,还欺男霸女,被老朱弄进宫,差点被革职,还是朱标劝解,保全了他两个弟弟,在朱棣征辽北,如果不是朱标洞察了阔阔贴木儿的援军,估计朱棣智能躺着回来了!所以他在所有藩王里。威信很高,而且还有军事才能!更和蓝玉 陆中亨 唐胜宗!沐英这些开国大将关系超级好,好到啥程度?如果没君臣之别,他们几个就是八兄弟,老铁!而且这几个人加上富友德,几乎掌握了大明8成的精锐!后期老朱还会把锦衣卫交给朱标,谁敢反?当然也没人会反,因为朝中上下,都和太子关系不错,逢年过节互相串门啥的,所以都很拥戴朱标接老朱的班!

综上所述,朱标如果不去世,天时地利人和加上他杰出的政治才能,还有一波叔叔大哥小弟辅佐,将是大明第二任皇帝!


小葱王



给灵魂一点味道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天下大势向来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情况。但是一些朝代并不是被外部力量颠覆的,而是王朝内部的夺权。皇帝的崇高地位和巨大权力让所有皇族都眼红,都是同一个姓,凭什么他能做皇帝。在皇族的力量足以挑战皇权的时候,国家就会发生内乱。但是由于中央王朝毕竟是最大宗,皇室臣子颠覆皇权的例子并不多,明朝朱棣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朱棣被朱元璋封为燕王,封地是北平,朱棣后来通过靖难之役,成功打败了当时的皇帝朱允炆,朱允炆也是朱棣的侄子。朱元璋死后,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朱棣不久后就发动了靖难之役。但是一开始朱元璋立的太子是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朱标死后才将皇位传给朱允炆。假设朱标在死之前就继承了皇位,自己死了后又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而不是由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那么朱棣的造反还会成功吗?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朱棣为什么要造反?

朱元璋本来一开始立的太子是朱标,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儿子,也是法定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朱棣本没有理由造反,但是朱标英年早逝,没等当上皇帝就去世了,之后朱元璋却没有在其他儿子中另选太子,而是直接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继承人。这下子,朱元璋的那些儿子就不服了,皇位历来就是“立嫡立长再立贤”,从没有听说过直接将皇位传给孙子的,你置我们这些叔叔伯伯辈于何地。可以说是,朱棣造反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朱元璋在立继承人时引起了诸子的不满。

明朝朱元璋建国后,为了抵御外患,加强自己的统治,于是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封到各地。藩王势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发展壮大,朱元璋在世时尚且还能压制他们,但是朱元璋一过世,朱允炆继位后,这些藩王的势力就成为了中央朝廷的巨大威胁。朱元璋自然也明白这个问题,只是还没等他腾出手来解决藩王势力过于强大的隐患就去世了,只能将这个隐患留给朱允炆解决。

朱允炆虽然有仁德之心,但是却是书生气十足,比较软弱,并无一国之君该有的才能,而且也没有丝毫治国的经验。他也明白藩王对自己的巨大威胁,于是一上位就迫不及待的对藩王下手,他挑了几位势力较小的藩王进行削藩,将这些长辈贬为庶人。唇亡齿寒,朱棣等藩王自然也担心朱允炆对自己下手,朱棣又是一个果断强势的主,直接打出“株齐黄,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掀起靖难之战,其他各地藩王纷纷响应,起兵反抗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最后朱棣取得胜利,顺利登基称帝,史称明成祖。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朱棣造反的目的就是对朱元璋立嗣一事不满、对朱允炆削藩政策的恐惧以及自己想当皇帝的欲望。如果是朱标在位,朱棣造反会成功吗?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原因有四:

一、朱标是法定第一顺位继承人

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也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在身份上,朱标的身份是嫡长子,又是嫡子,又是长子,可以说朱标是朱元璋无可争议的继承人。朱元璋也在朱标13岁的时候就立他为太子了,不管是身份上,还是法理上,朱标继位都是理所当然的。朱棣没有理由去造反,就算造反,在大义上肯定得不到支持,朱棣独木难支,难以成功。而只有在朱标成功登基称帝后,朱允炆如果被朱标立为太子,才会得到所有人的信服。

二、朱标是一个才德兼备的人

朱标从小就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的,大明的江山可以说朱标是亲眼看着建立起来的。而朱标太子身份的早早确立,也让朱元璋对其倾尽了所有心血。朱元璋从小就把朱标当做接班人来培养。跟随朱元璋的时候,也跟随宋濂、刘伯温等名士学写了不少理政的能力。朱元璋甚至将自己的老臣调到朱标的东宫,比如李擅长、徐达、常遇春等功勋名臣,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时,都是有朱标监国,可以说朱标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治理国政了。几十年的临朝理政经验不是朱棣和朱允炆能比的,朱棣纵然才能出众,但是也比不上朱元璋花了几十年培养的接班人。

三、朱标会有元老功臣保驾

上文我们提到了朱元璋将自己的老臣调到朱标宫中,为的就是让他们辅佐朱标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接班人。而朱标死后,朱元璋悲痛欲绝,随后就开始了清洗功臣的行动。

朱元璋晚年清洗功臣的行动,主要目的就是为朱允炆的继位铺平道路,他怕朱允炆镇不住这帮功勋卓著的老臣。而朱标就不一样了,朱标从小就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经历无数大风大浪,很多老臣都信服这个少主,甚至在朱元璋的看重下,宋濂、李善长、徐达等开国名臣都跟朱标有深厚的革命情谊,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也不会在晚年掀起清洗功臣的风暴,朱标有这帮老臣保驾护航,朱棣想造反首先就要过了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功臣的关,而朱棣手下又有多少能媲美这写功臣的手下呢?

四、中央朝廷的军事实力远超燕国

其实朱棣的靖难之役打得并不顺畅,因为虽然朱允炆软弱无能,但是朱元璋的家底都留给了他,中央朝廷的军事实力还是力压诸藩王的。只不过朱允炆没有领兵作战的才能和经验,加上性格软弱,给了他这些叔叔可乘之机,靖难之役可以说是朱棣行走在悬崖边的造反行动,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他能获胜实属天意了。

如果朱标不死,不仅领兵作战的才能和经验远超朱允炆,甚至比之朱棣都不遑多让,因为朱标从小就生活在朱元璋的军帐中,论军事,他不会差。而且朱元璋给他留下的文武班底和军事力量,足以让朱标应付藩王们的叛乱。

其实,朱棣赢得靖难之役,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朱允炆登基不久,政局还未稳定,也并没有收服天下人的心,而且朱允炆的能力实在是比朱棣差太多了,加上朱元璋的清洗行动,中央朝廷的实力被大幅削弱,饶是如此,朱棣也是在朱允炆不忍心对叔叔们下手的情况下才夺得最终胜利。如果朱标活着,朱棣恐怕没有任何机会,而且朱棣也没有理由造朱标这个受群臣爱戴、兄弟们尊敬的大哥的反。


历史风云阁阁主


这个肯定不会,你来看,朱元璋死前传位给太子朱标,那就是说朱元璋做太上皇,要知道朱标是死在朱元璋前面好几年,等朱标死了传位给朱允文,那时朱元璋还没死,那就是太太上皇了,有朱元璋在消藩是不可能的,所以朱棣也不会造反,就算消藩,有朱元璋在朱棣也不敢造反,就算朱元璋死后朱允文再消藩,朱棣也是不会成功的,他在他爷爷朱元璋辅佐下肯定比他在当太皇孙的时候要强很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