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爲什麼孩子一定要進名校?

新學期開始,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一段演講視頻又在朋友圈火了。

奧巴馬用“責任、勤奮、恆心”三個詞,回答了“我們為什麼要上學”這個複雜的哲學問題。

奧巴馬說:“一個人的生活狀況——長相、出身、經濟條件、家庭氛圍都不是他疏忽學業和態度惡劣的藉口。”

其實,青春期的奧巴馬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迷途叛逆少年”,逃課、酗酒、泡妞一樣都沒落下。

可是,最後一紙哈佛大學法學院的錄取通知改變了他的命運,直接打開了走向精英社會的大門。

從社會邊緣的黑人小夥,到問鼎白宮的美國總統,哈佛大學起到的作用,超乎平常人的想象。

所以,接受教育固然重要,但真正影響一個人的高度的,是他在哪裡接受教育。

就像黃金埋於沙土,多年過去,黯淡無光;但只要被置於光線十足的展示臺上,就會綻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對於學生來說,名校就是那個珠光寶氣的展示臺。

我們不主張名校萬能,名校裡當然不是人人成功,但至少離得更近一點。

奧巴馬:為什麼孩子一定要進名校?

哈佛大學圖書館


眼界有多寬,你的格局才會有多大。

《新東方精神》裡寫道:“你要用牛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斷走到牛人當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間的距離。當你覺得自己能夠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的時候,你才能成為真正的牛人。”

要成為牛人,你可以出身不好,但你努力的起點,一定要高於一般人才行。

對很多人來說,這個“起點”就是學校的選擇。

畢業於名校的學子,一般來說,天花板來得更晚一些,這不是絕對的判斷,卻是個概率問題。

我有一個朋友,本科在一個二類的政法院校讀的英語專業,政法和英語的搭配,讓人覺得很彆扭。

朋友大學前兩年,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混”過來的,除了應付考試,幾乎沒去過圖書館。

一切都在她大三時發生了轉變。

有一次,朋友去了對外經貿大學,在那裡,她被深深震撼了。

同樣是英語專業,外經貿的老師所舉的是上週《經濟學人》的案例,外經貿的學長學姐動輒就是業餘翻譯界的大神。

原來換了院校,竟可以有如此天差地別的懸殊。

所以她一回來就備戰考研,成了圖書館的“釘子戶”,功夫不負苦心人,她考上了對外經貿,成了同學口中羨慕的對象。

眼界寬了,底氣自然就足,底氣足了,渾身就會發光。

如果說教育的目的,是鍛造眼界和格局,那麼名校教育,就是現實的不足與理想狀態之間最短的距離。

奧巴馬:為什麼孩子一定要進名校?

北大燕園

名校學子,拼的是“終身學習力”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在一些二三類大學裡,圖書館常常空空如也,只有考試臨近,才會出現一朝爆滿的盛況,但在清華、北大、劍橋、哈佛這類世界級一流名校中,凌晨兩三點,仍有人挑燈夜讀,座無虛席。

這就是名校高於一般學校最明顯的地方。

名校會讓一個人充滿危機感和上進心,在環境的影響下,主動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因為那些名校學子看到的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一群人,當他們上升到一定的階層和高度後,是決計不想掉下來的。

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所說:“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那些名校的學子,正因為見過最大最美的太陽,便無論如何也不願淪為黑暗的奴隸,為了夢想奮鬥,他們甘之如飴。


名校裡最豐厚的資源,就是無數渴望探求世界的人和帶你探求未知的書,有時候他們帶著你走,有時候你跟著他們跑,慢慢你就發現,其中的益處和捷徑多的不可思議。

閨蜜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她在北京合租的室友是清華大學的女博士,博覽群書、學富五車,房間雖然不大,但目之所及,全是各種類型的書籍,除了白天在大企業上班,晚上回來還給知名大號提供稿件,也算小有名氣。

有句話說得好,若有詩書藏心底,歲月何曾敗美人。

女博士並不是我們嘲笑的那般悲慘,擁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具有的氣質與涵養,不是那些鍵盤俠所能理解。

更神奇的是那個女孩的老公,也是清華美院的博士,兩人當初就是在圖書館相識,因為一張紙條成就了一段佳話。

剛剛兩人貸款在北京買了一套房,房子雖不大,但裝修得特別漂亮,整整一面牆都是她老公親手畫的,羨煞旁人。

當閨蜜對室友的幸福生活表示羨慕時,室友說道:“說到底,都要感謝緣分,感謝清華,如果我們不在清華,不愛泡圖書館,三觀不合,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差錯,都不會是現在的結局。”

人總會不由自主地被環境影響,在名校到處都散發著一種好學樂學的氣場,你自然也會近朱者赤,結交到與你志趣相投的人。

奧巴馬:為什麼孩子一定要進名校?


名校資源池,幫你打造黃金人脈圈

人們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扎心的是有人就很幸運地出生在羅馬,更扎心的是那些含著金湯匙生於羅馬的人,比那些出身平凡的人要更努力。

很多人都以為,富二代的生活就是奢侈揮霍,名牌加身,跑車代步,時不時在豪華遊輪上辦個派對,他們不需要努力,光是父母的家產就能養他們一輩子。

但其實並不盡然,富二代雖擁有更好的經濟條件,但同樣具有來自精神上的壓力,更感覺“輸不起”。

高曉松出身“清華大院”,外公是深圳大學首任校長、兩院院士,外婆是北京航空學院籌建者之一,外舅公是“北京四大名醫”之一,舅舅是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主任,父母都是清華大學教授,母親還是梁思成的學生。

高曉松說:“小時候我遇到什麼問題,家裡人就寫一張字條,說你去問誰誰誰。”而這些所謂的誰誰誰,都是中國某些領域的頭把交椅。

可以說,高曉松一出生就贏在了起跑線上,因而比同齡人更具自信和優越感,父母出身名校,旗鼓相當,交朋友更是強強聯合,如此一來,後代的生長環境自然也差不到哪裡去。

可見,好的大學能帶給你接觸更廣泛圈子的機會。

這個社會拼的不僅是知識和文憑,更是實力和人脈,人脈廣了,人的路也會越走越寬。

奧巴馬:為什麼孩子一定要進名校?


朋友的姐姐是常青藤畢業的海歸,回國後卻搞起了餐飲行業,家人卻大失所望,覺得花了那麼多錢供你讀書,最後卻當了個廚子,名校畢業有什麼用,讀書多年又有什麼用。

但沒多久,朋友的姐姐就利用在國外學到的知識和打工的經驗,開起了自己的西餐廳,一家又一家。

先是請來法國米其林餐廳主廚掌勺,又接到上市公司高層聚會大單,後來連明星都來捧場。

為什麼?因為都是校友。

這就是“圈子”的力量,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那些掌握人脈的人,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都能快速打開缺口。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與人交往講究相互賦能,今天你幫我增磚加瓦,明天我幫你強本固基。

可對於普通人而言,要實現融入更高層的圈子,最有可能的就是名校深造這條路。

名校,能幫你打造屬於自己的黃金人脈圈,當你得到圈子的認可,旁人辦事,需要繞十萬八千里的圈子,而你要辦事,可能只需要短短一句話。

奧巴馬:為什麼孩子一定要進名校?


一張文憑或許並不能保證一個人處於金字塔的頂端,但多數情況下,能讓你不至於跌落谷底。

當然,名校出身並不是萬能保險,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人也大有人在,可是這不是我們看低名校的理由。

一個人的成功,歸根到底取決於自己的努力和時代發展的方向,所以即便你不是名校出身,也能完成逆襲。

可是我們必須承認,一個在名校裡鍛造了遠見卓識、培養了學習能力、積聚了人脈資源的人,離成功更近一些。

怕的不是你考不上名校,怕的是你看不起名校。

而那些口口聲聲說名校文憑沒用的人,那些宣稱“讀書無用論”的人,要麼一直站在金字塔頂端沒下來過,站著說話不腰疼,要麼就是一直站在谷底,夠不著葡萄說葡萄酸。

我估計你不是前者,我希望你別當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