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爲什麼有人喜歡欠錢不還?

有人問,為什麼那些借了錢的人總是不想還?今天我們從經濟學的知識來分析一下,首先有這樣一個理論:

丟了100塊錢的痛苦要遠大於你撿到100塊錢的快樂。

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為什麼有人喜歡欠錢不還?


一旦你對一件東西產生了擁有感,你就不能理性地對待它了,比如你的一萬元,被你的朋友借去了。他擁有的時間一長,就理所當然地覺得這是他資產的一部分,一旦讓他吐出來,會很難受,就像是你搶他的錢一樣。

所以,借錢給別人,最好按月收利息,或者讓對方分期付款。不斷地提醒朋友:這個錢不是你的。這樣被欠債的幾率就降低了。

看看銀行借錢都是這樣,要求每個月還。如果銀行借你10萬,告知你3年後一次連本帶利歸還,估計大多數人都還不上。因為在心理上早就以為錢是自己的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為什麼有人喜歡欠錢不還?


國外有個叫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的人提出了一個“稟賦效應”,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稟賦效應是這麼說的:

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擁有它時。

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為什麼有人喜歡欠錢不還?


很簡單,很多女生談戀愛,相處之後發現不斷地吵架,性格也不合適,但是因為這個“稟賦效應”,大多數人會選擇將就著,都會說,“其實他身上還有很多優點”、“其實他對我挺好的”、“已經付出這麼多 ,實在割捨不下”,所以很多人都湊活著 ,一旦真的分開了,估計沒有人會回頭。

就是因為你一旦有了男朋友,你對他的評價就會高於單身時候對他的評價。

買東西也一樣,當你看到某種“不滿意七天可以退貨”的商品,就要提醒自己,或許真的可以退貨,但當你把一件商品帶回家試用時,“稟賦效應”就已經開始在你身上起作用了。

你不太可能把已經擁有的東西退回去。

你丟了一百塊的痛苦,就大於撿到一百塊的開心,那什麼時候會一樣呢,你撿到兩百塊的時候!

理查德•塞勒教授說,2倍獲得的快樂才能抵消損失的痛苦,他在說明“稟賦效應”時,做過一個實驗。

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為什麼有人喜歡欠錢不還?


他讓學生分成3組,第1組的任務是賣掉一個咖啡杯,第2組的任務是向賣家買咖啡杯,第3組的可自由選擇,擁有一個杯子或得到同價值的一筆錢,然後讓三組人分別給咖啡杯標價。

結果是第二組買家估價的中位數是2.87美元,和第三組可自由選擇的學生估價3.12美元,非常接近。

而賣家估價的中位數為7.12美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證明了“擁有什麼,就高估什麼”的“稟賦效應”。

理查德•塞勒等經濟學家的很多實驗中,都出現過大約2∶1的比例,於是得出“稟賦效應”的“損失厭惡係數”——2倍獲得的快樂才能抵消相同損失的痛苦。

用這個係數解釋前面的例子,只有當女生遇到一個比現在男朋友好兩倍的男人時,她才會考慮換男朋友(所以請大家珍惜自己的女朋友啊)。

不過,有人提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當我從自己的錢包裡拿出500元錢,買一雙標價500元的鞋時,為什麼我對這自己擁有的這5張鈔票沒有產生“稟賦效應”呢,為什麼賣家沒有對他的鞋產生“稟賦效應”呢?

今天要說的重點來了!之前有人問我,為什麼窮人更窮,富人更富有了?

理查德•塞勒是這麼解釋的:因為你知道,錢是用來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來賣掉的,所以不會產生“稟賦效應”。

反過來說:當你對錢產生擁有感時,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對“花錢”這件事。

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為什麼有人喜歡欠錢不還?


因為往往 窮人的錢是用來維持生計的,所以窮人常常對錢有“擁有感”,就產生了“稟賦效應”——花100元錢的痛苦大於得到100元商品的快樂;喜歡的東西沒貨了,竟然如釋重負地鬆一口氣。

而富人相反,他們的錢是用來“錢生錢”的,不停地進進出出,不會有“稟賦效應”的心理負擔。錢這個東西,一旦停止流動,就會迅速貶值。

所以這個世界往往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同樣,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錢,是兩樣東西,賣得不好的商品,你讓他打個折就像割自己的肉。

但在生意老手看來,它們都是財富的不同形態。所以他們更注重資金週轉速度,該清倉甩賣時,毫不猶豫。

用一句老話說:錢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擁有了它的真實價值。

錢不是靠省出來的,很多時候你以為你在省錢,其實你浪費的是你的精力和機會。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複雜和不順遂,就是因為這樣對錢的理解有偏差造成的。

我發現,人們特別喜歡把金錢,獨立於其他一切事物之外。好像只有錢,才是可多可少,可存在也可消失的東西,而其他比如精力、時間、健康、體力都是永遠存在,永遠不會離開我們也不會被浪費掉的。

所以,我們才會如此看重錢,也會對錢如此謹慎小心。多花一分錢,都覺得自己損失特別大。而多花時間、精力都無所謂。甚至,會拿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資源,去換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