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的房漲了10% 爲什麼我卻越來越窮了?

最近參加了場朋友的婚禮,遇到了曾經的同事小A。

席間聊天,知道小A半年前買了房。雖然這半年樓市並不算紅火,但是小A選的房子地段好,人氣也旺,現在也已經漲了至少10%。

不少還沒上車的朋友都表示羨慕,小A反倒嘆了口氣:別提了,自從買了房,感覺日子越過越窮了。

有人忍不住安慰小A:房貸雖然壓力大點,但房子是實實在在增值了啊。

沒想到小A搖搖頭:我是全部公積金貸款,每個月不怎麼要貼房貸的。只是自從買了房,房價又在漲,總有一種自己有錢了的錯覺。買東西也忍不住開始各種“消費升級”,由奢入儉難,我這好幾個月,都是靠信用卡週轉過來的,感覺陷入了借新還舊的死循環...

房子雖然增值,但因為自住無法變現,而花出去的錢,卻是實實在在要還的。

小A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曾經牛市的時候,我身邊的很多朋友,一夜之間賺的盆滿缽滿。

雖然還是賬戶裡的“紙面富貴”,但那段時間,朋友們卻個個“人逢喜事精神爽”,賬上賺了錢,連出手也闊綽了不少。

不過後來市場暴跌,很多人的沒來得及出手,最後反而虧了錢。但提前花出去的錢,卻沒法收回來了。

可別覺得這些朋友是過度樂觀,這種“財富膨脹”的錯覺,很多人可能都會碰到。

說個例子,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

年底一般大家都會到手一筆年終獎,不少同學可能還會升職加薪。如果你手上突然多了一筆錢,明年還會漲不少工資,現在花錢是不是更有底氣了、更容易把錢花出去了?

收入高了,你的儲蓄會變多嗎?不一定。也許越加薪,你的結餘反而越少了。

這種財富的變化對消費態度的影響,在經濟學中有個專門的名字,叫財富效應。

嚴格意義上,財富效應指的是資產價格的變化,對消費的影響。

所謂的資產,就是指房子,股票,基金投資等等。

一旦你手裡持有的資產價格上漲,連帶著影響你對未來的預期更加樂觀,會讓你更願意提前消費,或者借貸。

收入增長的效果也很類似,因為你預期收入增加,財富會變多,哪怕增長還沒有兌現,它都會讓你對現在更樂觀。

其實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大家對未來更樂觀並不是一件壞事。我們作為消費者,對未來更有信心,會增加消費,刺激經濟的發展。

經濟發展進一步促進財富創造,增加公司的收入和金融市場增長,更加強化我們的信心,形成增長的良性循環。

不過,有正向的財富效應,也會有負向的財富效應。

最近市場環境變差,很多人的股票浮虧,加上房市低迷,房租還在上漲,讓很多人對未來的預期,開始變得不確定起來。

一旦預期變化,會直接反映到咱們日常生活的消費和投資行為上,比如,現金為王“廣積糧”,成了更為穩妥的投資策略。

這也是為什麼,“消費降級”的概念、和“做好過苦日子準備”的說法,也彷彿在一夜之間火了起來。

其實無論市場環境如何變化,懂得財富效應對我們預期的影響、以及對我們行為的影響,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聰明的判斷。

對於這一點,我有幾個小感悟,也想和你分享,歡迎你和我討論:

1. 在兌現前,浮盈/浮虧永遠只是賬面上的變化

所以,市場上漲時,要冷靜,沒兌現的財富還不屬於你,消費還是要有規劃。

當然,市場下跌時,也別太悲觀,想清楚自己的投資和持有邏。穿越牛熊的投資中,這樣的心態尤其珍貴;)

2. 永遠給自己留點彈藥

這個有點像是我們說的緊急備用金的概念。

不管對未來多樂觀,手上揣著能用來救急的彈藥,總是會更踏實一些。正所謂,手裡有糧,心中不慌嘛。

3. 別透支未來

人人都想著財富自由,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快速完成積累,讓自己免除後顧之憂。

在我們的財富積累期,可不能透支太多,影響增長速度。

今日份的感悟就到這裡啦,你在生活中有遇到財富效應的影響嗎,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