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把子機槍裝子彈時要刷油是真的嗎,爲什麼?

和風漫談


歪把子,是根據它的槍托偏向左側,與槍管不在同一直線上,因而得名,也是我國軍民抗戰時對其的特定稱呼。這樣的稱呼還有“王八盒子”(南部十四手槍),因裝槍的盒子像王八蓋子,加上對日軍的憎惡而得名。



“歪把子”是日軍於1922年研製裝備的一款機槍,屬於班用輕機槍之列,正式名稱為“大正十一年式”。這款槍有一個原則,就是要使用和日軍所裝備的步槍相同的子彈,(6.5毫米口徑),而且供彈具也要相同,日軍步槍如“三八大蓋”是採用5發橋夾,也就是說這“歪把子”也要用5發橋夾,為了能裝下6個5發子彈的橋夾,把彈艙設計成了漏斗式,每打完一個橋夾5發彈就要退掉一個橋夾,因此點射時只能短點射3發,再打個兩發,不會出現兩個3發,或長點射5發,不會出現6發。

日軍的觀點是,機槍壞了,可以把子彈給步槍用,而且入箱保管時就是採用5發一橋夾存放,開箱就能用,而且步,機都能用。因此整個機槍都圍繞著這個漏斗的設計而設計,因為它太複雜了。凡事複雜的東西,可靠性都差,越是複雜可靠性越差,這款槍就是這樣,毛病一大堆,如,對氣象敏感,不冷不熱的天氣誰都喜歡,這個“歪把子”也喜歡,溫度高了,低了就來病,卡彈,卡殼,成了家常便飯,為了能順利的退殼,所以日軍就往子彈上刷油,起到潤滑作用,方便起見,就準備個小油壺,小毛刷。但是在惡劣的環境下這個措施也不好使。

可見這個槍差到什麼成度,如果評“最差的機槍”,“歪把子”說第二沒敢說第一的。當然,這只是缺點之一。該槍沒有提把,除了槍托全身都是鐵,而且為了散熱,把槍管外面設計成了暖氣片,日本人個子小,羅圈腿,小胳膊小腿,小手要提著十多斤重的機槍很不舒服,用勁小提不動,大了散熱片摁手,所以只能扛著,由於有個大漏斗,槍把又和日本人的腿一樣,彎的,放肩膀上也是亂滾,必須用手用力向一側壓著。

不打槍還好,射擊一陣槍管都熱,抓不得扛不得……。日本個子雖小,但這個槍的兩個支架卻很高,這樣瞄準基線就高了,所以影像中可以看到日軍機槍手都是伸著小腦袋。3從後看就像頭伸頭的“小烏龜”,而且這兩個支架沒有收起後的固定裝置,運動時“哋嘞當郎”的亂晃。而且漏斗設計在槍的左側,付手要想供彈只能擋住射手的視線才能供彈,所以通常供彈時射手必須收回槍,打開機匣蓋,付手通常分兩次才能壓完6個彈夾(日本人手小)。

漏斗上有個壓彈板,有3公斤的壓力,二次供彈要先打開,挺費勁的,就這麼麻煩。為了避開漏斗,瞄準具按排在槍的中心線偏右的位置,又為了使頭不致於過度向右偏(這樣才能瞄準)變成“歪脖子”,把槍托又設計成了歪向右側,這也是“歪把子”的由來!(以上是該槍的部分缺點)


兔哥42928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歪把子機槍漏斗供彈最大問題除了故障太多以外,繁瑣的供彈結構,導致歪把子輕機槍的火力虛弱。

漏斗一次可以容納水平放置的6個5發彈排,裝好單排以後,用壓彈杆壓住這些彈排。換句話說,這就相當於容彈30發。一旦30發射擊完畢,就必須再抬起壓彈杆,再裝入6個彈排。

表面上,歪把子輕機槍的裝彈量高達30發,比捷克式的20發要多。遺憾的是,這種供彈並不可靠,就算專門配給的特殊步槍彈,也不能保證射擊的穩定性。這主要是日本工業水平不高的原因,尤其戰時子彈加工工藝差,使用的子彈銅殼韌性也不夠。步槍單發射擊時候,這個問題不容易暴露,但連續射擊就不同了,子彈彈殼很容易斷裂或者變形,導致射擊出現嚴重故障。

這個問題是無法妥善解決的,焦頭爛額的南部中將沒有辦法,將九二式重機槍使用的油壺用到了歪把子輕機槍上面。

每次裝彈之前,先要給5發單排上油,這樣抽殼就沒有問題了。

那麼問題又來了,這就大大的增加了射擊副手的工作強度。他們除了要應付繁瑣的裝彈壓彈以外,還要給子彈上油。這在實戰中,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就算是一個燒烤匠出身的機槍副手,入伍前有每天用刷子給擊敗穿肉串刷油的經驗,恐怕也會手忙腳亂。

這樣一來,射速就大大降低了。

另外,歪把子輕機槍理論上也可以在射擊時候裝彈,但對射擊副手要求很高,需要一邊裝填彈排,一邊按住現有的彈排,還要抬起壓彈杆。實戰中,這種供彈基本不可能,只能在平時訓練的時候,由老兵們玩一玩。

所以南部中將異想天開的所謂只要不斷向漏斗裡面裝彈,就可以持續射擊,只是扯淡而已。

所以,歪把子輕機槍在實戰中射速不可能超過每分鐘150發,這個射速非常低,遠遠低於捷克式。輕機槍的射速還是相當重要的,他決定能否壓制住敵人的機槍。德軍的MG42為什麼在東線西線戰場所向披靡,就是他的射速太高,完全可以壓制蘇制和英美的輕機槍。

由於歪把子輕機槍的火力不足,在實戰中往往被國軍的捷克式壓制,這讓日本機槍手叫苦不迭,也讓日軍一線步兵切齒痛恨。


薩沙


大家俗稱的歪把子機槍是侵華日軍所使用的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

該槍一大特點是歪向右邊的槍托,這設計一方面可以方便右利手的士兵持握瞄準射擊,一方面也是為了平衡位於槍身左部的裝填架導致的不平衡。這正是其著名的外號“歪把子”的由來。

大家俗稱的歪把子機槍裝子彈時要刷油的情況是存在的,但要注意的是,不是給子彈刷油,而是給子彈夾上油!

這是為了配合其特殊的供彈方式。

大正十一年式直接使用三八式步槍所使用的5發彈夾條來裝彈,使用時將這種彈夾條一排一排的放進被稱為“裝填架”的固定彈匣中,最多可以放6排共計30發。在戰鬥中,最底下一排彈夾條通過供彈裝置來將其送入膛中,打光一排留下的彈夾條自動脫落,上面一排彈夾條則在最上部壓桿的作用下自動落到最底層並往返這一步驟。

日本人這麼設計的初衷是為了保持輕機槍的持續射擊能力和便於裝填。

但這種開放式的供彈方式最大的問題就是容易進風沙。如果有沙子混進去了,過於複雜的供彈條件會使得彈夾條常常不能順利被送入膛中造成卡殼。於是日本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給機槍額外配油壺,然而每次射擊前都要給彈夾條上油。以防止因為沙子而卡殼。

最後,日本人也受不了這種很麻煩的供彈方式了,於是後續的九六式和九九式輕機槍都改成了彈夾式供彈。


冷兵器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