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是虛構的,為何能夠流傳千古?

哉避zJC47336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自漢朝以來,儒家思想一直被視為正統思想,在眾多思想中占主導地位。其中“三綱五常”規定“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就為基本的人倫關係建立了上下有別的等級秩序。然而到了東漢末期,天下大亂,綱紀廢馳,新的倫理關係也開始形成。在這一時期,兄弟結義的情況開始出現。與“三綱”不同的是,結義兄弟之間有著一定的平等性,而且是一種互助的雙向關係。這種關係的建立通常意味著擁有共同的志向和興趣,共同實現目標,等等。如《三國》 中的劉、關、張三人。劉備與關羽、張飛二人既是君臣關係,擁有君臣之義;也是結義兄弟,還有手足之情。這讓他們的關係更加牢固。而他們立誓要“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一事,表明他們不僅要互相履行兄弟之間的義務,更要以國家大業為重,興復漢室,匡扶社稷。

結義傳統中的核心就是信義精神,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遺產。而結義的行為突破了古代封建社會血緣和宗族的限制,擴大了人際關係,彌補了儒家家庭倫理觀念的缺陷,對社會的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有一點啟發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史書上是沒有的,能見到的史料一般是劉備家境貧寒,但志向遠大,喜歡結交豪傑。當地豪俠都爭著依附劉備。

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攜千金,販馬來到涿郡,資助劉備召集義士,討伐黃巾軍。後來關羽,張飛就加入到劉備的隊伍中來。一生追隨劉備,闖蕩江湖。

至於是否有“桃園結義”,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

本著一般讀史的原則,我們既不去說它有,也不去說它無。

在這裡,也不去論證哥仨的關係。

就事論事,說一下題主這個問題,說一說《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吧。

01

故事梗概

漢朝末年,黃巾軍起義爆發。幽州太守劉焉接受校尉鄒靖的建議,出榜招募義兵滅賊。

榜文到了涿郡,於是就引出來劉備,關羽,張飛三位英雄好漢來啦。

兄弟三人就在張飛的後花園對天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劉備年齡最長就成了大哥,關羽次之為二哥,張飛為三弟,結義為異姓兄弟。

小時候聽三國的故事,記憶裡最深的就是這句感天動地的話以及曹操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時不時地把哥仨結義的這句話,拿出來跟小夥伴們說一說。儘管大多就是戲言,但也不是隨便說說地,往往是對意氣相投的哥們說的話。

現在回想起來,不僅僅是因為劉備哥仨這句話說得多有氣勢,更多的還是這哥仨的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

特別是他們的故事,羅貫中又妙筆生花,極大的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這句話也就成為了千年來遊俠少年們的口頭禪。

自然也成為許多幫會入會儀式或者異姓兄弟拜把子時,必須的一個環節。

02

義薄雲天

且不去管結義的故事是真還是假,看看以後的故事,就知道了哥仨的感情義氣還真不含糊。特別是關羽關雲長的故事,更是千百年來令人崇敬和嚮往。

200年,劉備趁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對峙之際反叛,曹操帶兵攻打劉備。劉備戰敗,丟下老婆孩子逃走,兄弟三人失散。關羽看護劉備的妻小,因而投降曹操。

男人嘛,為了做大事,丟下老婆孩子的事常有,不足為奇。但為了別人的老婆孩子能夠堅持的還真不多。這可不是曹操“請君放心而去,你的老婆我會好好關照”的那個情況哦!

曹操用“上馬金,下馬銀”來收買關羽,可謂對其不薄,但關羽不為所動。

在得知了劉備下落之後,過五關斬六將,保護兩位嫂子,千里走單騎,最終與劉備,張飛匯合。

關羽在曹操敗走華容道時,又義釋曹操,以此回報其情義,成就了關羽“義薄雲天”的美譽。

在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殺之後,劉備傾蜀漢舉國之兵為關羽報仇。與孫吳大戰夷陵,戰敗逃亡白帝城,最後病死白帝。

張飛得知二哥被殺,日夜啼哭,一心只想報仇。性情愈加暴躁,臨行前被部將所殺。

哥仨真正用自己的行動兌現了“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

03

萬世敬仰

“桃園三結義”如此受人推崇,更多的還是得益於關羽的“義薄雲天”。

關羽死後被封神,尊為“財神”,成為千萬為名利而來來往往的商人的庇護神。

許多地方也稱為“關公大帝”,到處都有“關公廟”,保佑一方平安。

在漢末時期,跳槽是一種常態。為了利益或者性命,朝秦暮楚的事,司空見慣,習以為常。

而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始終如一,不忘初心,能夠“同甘苦,共患難”的確不易。這是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從結義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情,到“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壯舉,留下了千古稱頌的英雄故事。

這是一股正能量,千百年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信仰。

這是難得的好故事,理該好好閱讀,仔細品味。


豹眼看歷史


東漢末年,漢桓、靈二帝信任宦官,造成朝廷腐敗,再加上連年災害使民不聊生,引起天下大亂(主要是黃巾起義)。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備在涿州巧遇集市賣肉的屠戶張飛和因為殺人潛逃的關羽。

三人一見如故,都有一腔報國之心,只恨報國無門。這時,朝廷貼出招賢榜文,三人決定共同為國出力。於是就在張飛後院桃園內結拜為兄弟,共同發誓:“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願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厚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這就是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三人結拜以後,三兄弟共同上陣殺敵,一心報效國家。相互扶持,群策群力,才引出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取西蜀、定漢中三分天下,建立蜀漢政權。

後來,關羽失荊州、走麥城,被孫權所殺。劉備為給二弟報仇盡起全國之兵討伐東吳,不料三弟張飛因報酬心切侮辱士兵被部下所殺。劉備又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白帝託孤,撒手西去。

自此,三國鼎立局面便不再牢固,終於都歸於西晉。

桃園三結義被視為中國忠、義的經典,雖是虛構卻能代代相傳。到了後世,常被當作聯合他人增強自身的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