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有些台湾、香港、澳门学者所说,大陆的简体字真的不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正统吗?

记者去哪里了


中华的文化始于在龟壳上画符号,来记录发生的事,这就是甲骨文。

后来进步成汉字,用竹简。现在三地所说的正统文化,就是以这个时期的字为标准文化。

那么汉字是正统文化,那发源的甲骨文难道不是正统文化呀?如果甲骨文是正统文化,那些与甲骨文不同形的汉字又怎么能称正统文化呢?

同理,如果在甲骨文上进步成的汉字是正统,改革的简化字无疑也是正统。

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使命时期,只有推陈出新才有进步,才有生命力。

简化字正肩负起现时期的使命,被国家和人民认可而使用,就是正统文化,只要是在各个时期起着主要作用的,都是正统文化,没有文化正统与非正统之说,只有旧文化与新文化之分。


穷光旦


简体字能不能代表中华文化正统?我不知道,因为我不知道某些人挂在嘴边的“中华文化的正统”到底是什么,估计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从美感上来说,繁体字确实远超简体字。另外,许多简体字在简化之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结构和表意,魅力大打折扣。从阅读角度来说,繁体字的书籍也会带给我相对更愉悦的阅读感受。

但繁体字确实有繁琐的一面,方块字原本就比字母更复杂,繁体字尤其复杂。从扫盲的角度来说,简体字自有其贡献。所以我只能说:我爱繁体字,但这个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也许更需要简体字。

至于“中华文化的正统”,我更喜欢借用那句“请用文明说服我”,这里的“文明”特指现代文明。与其争根本说不清的正统,不如先离现代文明更近一点。何况,文字只是承载知识的一种工具,将工具当作“正统”的代表,要不就是这个“正统”很可疑,要不就是持此观点的人其实没文化。

通过文字去获取知识,实现文明,是人类理应做的事情。纠结于文字的繁简,去争一个名号,是很浪费时间的事情。


叶克飞


什么叫正统,能传承下去的才叫正统。不讲字的简单繁体,少数人使用的繁体终究会消亡。这是历史进程。对古繁体汉字的研究保留还是有必要的。

简体汉字的进程已无法更改了,台湾,香港,澳门已经被沦为边缘区域了,不能代表中华正统。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繁体字已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与操作。

繁体字作为艺术与考古科研的意义还是能保留的。

正统的就是我们能一直把简体汉字发展,优化,传承下去


艾莱福佑


香港6百万,澳门50万,台湾2千3百万,海外华人4千万,全算上7千万。14亿:7千万=20:1,20不算正统?!难道1算正统吗?!统,统治,你统治了绝大多数,当然可以称正统了。不承认的,有能力改变现状吗?!


hwd4


想起了武则天评字的故事,说矮和射在造字时搞反了,箭(矢)委身应为射,身寸高应为矮。说汉字会形、会意其实都只是部分,说到底说简体字不好,失去了什么会意、会形的很多人只是想在文化上否定老毛等老一辈人在文化上的功绩而已,真不要去关注太多,在现今中国没有禁止你用繁体字,大部分的大陆人也能认识95%以上的繁体字,少部分不认识有字典、词典可查,其实即使是简体字,文章长一点可能也有几个不认识,这也是常态,形意字有,但也不全是,所以想返简为繁只能说是愚昧而已,中国从上古一直到清末男子均留长发,怎么没人去主张是头发文化了,明末清初还只是剃前面的头发,就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说,到了民国初,剪头发又是一场革命,现在怎么不提了,说简化字自古有之,男子头发自古还真没人敢剪,就曹操剪头发当自罚还落了个千古奸臣的名声。什么都不能变,什么都祖宗的好,中国、中国人还有发展吗?还是要回到刀耕火种吗?


383745166


现在使用简体字的华人,应该远超使用繁体字的人群,所以简体字的推广还是成功的。

认识的人中也有少部分人喜欢用繁体字,但那只是电脑或手机打字,如果要手写,估计大部分的繁体字他们也写不完整。

台湾、香港至今仍使用繁体字,他们是从小练习就是繁体字。无论是香港人还是台湾人,对他们手写的繁体字确实不敢恭维,而且写出的字是否有缺少笔画,让小学语文老师来检查,估计问题可能会一大堆。主要原因就是繁体字笔画太多太复杂。比如“据”与“據”,“举”与“舉”等常用字,写简体要快很多。

现在使用的简体字,也不是随便简化而来。就像我们虽然从未学习过繁体字,但第一次拿到用繁体字编排的书籍或文章,阅读不存在太多障碍,大部分的常用字能认识(不会写),当然有些字需要靠猜测。同样的,台湾人认简体字,与我们认繁体字有相似之处,这也许就是同文同种的默契吧。

如果认为沿用繁体字就是继承传统文化,这种观点就更不靠谱。象港澳现在也用繁体字,但受英、葡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大陆、台湾有着明显的差异。

文字作为文化传承、传播的载体,越简单越容易被学习与掌握,也越容易推广。就如第一次简化字的推广,对当时整个国家、民族的扫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汉字是象形文字,简化时也要考虑字体的美观,保留其精华,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八十年推广的第二次汉字简化,因为将汉字简化到毫无美感,一些汉字甚至简化到形似偏旁,仅仅几年后就被废止,是一次失败的文字简化。

大陆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在向国外推广中,也在慢慢被一些国家所接受,比如新加坡就已接受了简体字,取代过去使用的繁体字。大陆现在虽然使用简体字,但各种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里面又是简、繁对照,应该说也是没有丢掉繁体字。


whitedeer


简体字不能代表正统。当代书法书写的字体也多用繁体字,若简体字为正统会这样?

简体字很简洁,用起来比较便捷。但有不少字简化的太不严谨,反而伤害了用汉字承载的文化,使之更趋向于记载工具。譬如:用“又”替代笔画多的偏旁

1、随意替代繁体汉字的不同“声旁”简化:

漢(汉)、難(难)、嘆、歎(叹)、艱(艰);

權(权)、歡(欢)、勸(劝)、觀(观);

僅(仅)、戲(戏)、對(对)、鄧(邓)、鷄(鸡);

2、随意替代繁体汉字的不同“形旁”的简化:

鳳(凤)、雙(双)、敍、敘(叙)、變(变);

3、随意替代繁体汉字的不同“部件”的简化:

樹(树)、聖(圣)。

简化是大趋势,但目前的简化字毛病太多,作为工具可用。承载一脉相传的文化简化字任重道远。


无枯开另


我说点个人观点:

第一是用简体字和繁体字来区分汉字本身就不准确。今天用的所谓简化字,古已有之,这一点在古碑帖中几乎都可以找到,古人称其为俗字,也就是文人们为交流方便快捷而使用在书信等日常交流上的约定成俗的文字;而与之相对应则是官方文字,也就是今天强调的繁体字。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工具,仅只需要政府规定一下使用那一种工具而已,因此,不论是简化字,还是繁体字,都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没有必要厚此薄彼。

第二就是今天港澳台学者讥讽大陆官方文字中的所谓爱心不在,亲不见等,如果换个角度讲,这些简写了的字都代表着美好、亲情、爱情等,这些字的使用频率太高,在不影响认读的前提下,为方便快捿书写时减掉一些笔划,在汉字书写规则中是允许的。

第三是大陆把古俗字规定为官方文字,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文字普及率和文化水平,为中国腾飞提供了文化支持。假如今天中国大陆按当年于右任老先生倡导的那样,官方用繁体字,民间交流用简体字(老先生搞的标准草书)的话,试想,每个人要学两套文字,才能适应工作生活对文字的需求,人累不说,如何适应今天的高速发展。

第四就是汉字简化是发展正途,简化后的缺陷也要逐步克服,比如一些字的笔顺不符合原文字书写意义等。


成诚199870376


文字是要简化,但现在的简化字做得太过份了。古人将同音异意字区别的好好的,现在全乱了。例如,发髮發,谷穀,面麵,曲麵,松鬆,烟煙菸,这些字意完全不是一回事。

还有很多字从字形上和传统字也完全不同。例如,叶葉,识識,瓊琼,异異,斗鬥,龙龍,严嚴,所以很多人面对碑刻古籍却不识字了。

有的字简化的只有偏旁,例如,广,厂,!

但是也有简化的好的,如,齿齒,龟龜,就是比较成功的。

至于一些笔划多的,如鬱,我个人觉得反而不难写,只是将局部简化即可。

繁體字是正體字,相当于英文大写,可用于标题,店面招牌,以显庄重严肃和正式。


塔楼仙


这个所谓正统是个伪命题,而且题目的立意非常不好,而且无聊。什么是正统?自古以来,大陆这个中国的主体就是正统,那些海外的什么,都不好意思说他们是什么了。近代以来,大陆落后了,挨打了,而那些海外的华人国家因为机缘吧,比大陆先现代化了,人就是这样,一有点钱吧,就容易嘚瑟,所以,长期以来,海外华人,尤其是台湾,香港,新加坡等,看不起大陆,甚至上升到文化上,自诩什么正统,而一旦大陆强势崛起后,他们反而不适应了,就像西方那样。不尊重大陆的崛起,不认真研究大陆崛起的深刻内涵,还在那里意淫,以为大陆还是过去那种落后和没见识,这样的心态,还将随着大陆的继续强大而更加变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