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同胞兄弟,共证大道

禅宗在初唐而兴,至晚唐五代而极盛。在禅宗的兴盛过程中,福建籍高僧群星璀璨,功不可没。百丈怀海、沩山灵祐、长庆大安、雪峰义存、龟洋无了、妙应禅师、曹山本寂等一代宗师都是福建籍僧人。就在寺院林立,高僧辈出的晚唐,莆田妙应禅师和本寂禅师横空出世,成为一代高僧大德。


妙应与本寂禅师系同胞兄弟,出身官宦之家,少年从儒,青年出家,同时应世,一为名满八闽大地的伏虎祖师,一为曹洞宗的开山祖师之一。同胞兄弟,共证大道,堪称禅宗史上的一双奇葩。

妙应禅师:志行卓异“辟支佛”

【迎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同胞兄弟,共证大道

囊山慈寿禅寺妙应祖师塑像

据莆田市志记载,妙应禅师出生于唐末公元820年农历正月十五,俗姓黄,名文矩,字崇法、子薰,黄巷(今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人。妙应禅师是朝廷的谥号,是公元898年以后世人对其的尊称。在那之前,妙应的法号为涅槃、辟支、圆智。人称“辟支佛”。

妙应禅师是高僧大德中的异数,他生而有异迹,灶开莲花;不受具足之戒,而能入定见慧,坐则多日不食,行则两虎相随;身着百衲之衣不披袈裟;手持竹杖或度有缘僧俗,或降魔伏虎;出口成谶,能知未来;俯仰之间,观察天地,善相地脉。既有道家风骨,又有佛家禅师风范,他几乎具备了民间普通百姓对宗教信仰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因而成为流传千年永不褪色的崇拜偶像。

妙应禅师与本寂禅师(840—901年)是同胞兄弟。两兄弟先后皈依佛门,同为佛门高僧,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莆仙佛门世代称为“黄家兄弟禅师”。他们的父母逝世之后,妙应兄弟舍祖上所遗住宅改为佛寺,并将其父母葬于寺东,号称“双燕栖梁”,墓碣书刻“五大夫黄公之墓”。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闽王之孙王昶生,将妙应禅师舍俗家旧宅改建的佛寺,赐名国欢寺。

妙应禅师于大中六年(852年)创建“石室岩精舍” (又名“伏虎岩”,即今筱塘岩)。此后,妙应以兴建佛寺,弘扬佛法为己任。亲身到各地化缘重修灵云岩(在今凤凰山)和紫霄岩(在今荔城区西天尾镇渭阳村)作为自己隐居弘法之所。乾符年间(874—879年),驻锡灵云岩,创建山寺。还在崇福里砺山(在今秀屿区月塘乡)兴建梵林庵。

此后,妙应祖师长期在囊山(在今涵江区江口镇)高岩下结茅单身栖隐。传说其“囊山高岩之下,趺坐不食,行则二虎随之,其居曰‘伏虎庵’”。禅师独居栖岩穴中禅修多时,情若效法本师释迦如来出家后至六年苦行,九座智广禅师看他苦修志行之卓异,称其为“古辟支佛也”,岩洞因而得名流传迄今。“辟支佛”再世于古囊福地岩栖苦修,后来又创建宝刹,古囊便擢升为名山。

中和元年(881年),妙应禅师在囊山下创建延福院,作为其宣讲佛法的场所,因此声名远播。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仰慕妙应道行,奏请朝廷,升院为寺,唐僖宗皇帝赐匾,遂改延福院为“囊山慈寿禅寺”,俗称囊山寺。

妙应出家后,剃发而不披袈裟,也不受戒具。隐居在邑内许多佛宇岩洞习禅。妙应“性通九流之门”,精研医术;又善相地脉,著有《博山经》。光化元年(898年)七月二十五日妙应圆寂,终年78岁,葬于囊山西塔院。闽王奏请朝廷,昭宗赐谥“妙应禅师”。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闽王喜生孙王昶之庆,将妙应所舍俗家田宅建造的佛寺,更名为国欢寺,为囊山寺的下院。

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又加封妙应为“圆智大师”。

【迎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同胞兄弟,共证大道

囊山寺

本寂禅师:曹洞宗盛传天下

【迎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同胞兄弟,共证大道

三十九世曹山本寂禅师

本寂名元证,又名宗精,为佛教“曹洞宗”始创人之一。长期定居并终老江西抚州。唐天复元年(901年),62岁的本寂圆寂,葬于曹山寺西的凤形坊,塔名“福园”。由于他对曹洞宗的形成和发展贡献甚大,因而被敕谥为“元证禅师”。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加封为“宝藏元证大师”。本寂“文辞遒丽,富有法才”,著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住寒山子诗》,后人又辑得《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2种存世。


据成书于宋代的《高僧传·梁抚州曹山本寂传》记载:“释本寂,姓黄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号小稷下焉。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

根据这段记载,黄宗精虽然自小接受儒学教育,但道性天发,对佛教心仪已久。19岁时决定出家为僧,黄宗精选在灵石山翠石院落发为僧,取法号本寂,师从元修和尚修习密宗6年。本寂在25岁时受具足戒后,转为修习禅宗。本寂出闽后,到江西宜丰县的洞山普利寺,参谒良价禅师,深受良价器重,得其心传。唐咸通十一年(870),拜别良价,先到广东曲江曹溪参拜禅宗六祖惠能塔,再到江西吉水,应僧众请求,开堂说法。因时局动乱,来到宜黄县曹山(今江西省宜黄县城南乡陈坊胥家排)修持,当地居士王若一,舍何王观让其住持。后因观堂扩建和曹溪六祖的功德,将观改名为曹山寺。

本寂在曹山寺修持30年,广开山门,课徒说法,阐释良价禅师的五位君臣法要,大振洞门禅风。本寂在宣扬禅宗思想的同时,将玄学、儒学糅合在一起,用阴阳爻象解释五种君臣变化状态,用说禅的方式宣传儒家君臣之道。用处理君臣关系的方法,作为僧徒检验自己的修炼程度和悟得佛性深浅的标准,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当时南平王钟传曾多次请他去洪州弘法,本寂均未应邀。而来曹山寺参禅者,都散布于海内外。他和良价所宣传的“五位君臣论”成了曹洞宗的禅学,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由此形成。

本寂在曹山弘禅接化三十年来,法席大兴,学者荟萃,嗣法弟子杰出者十四人,门人不计其数,而趋集于其座下参禅的十方僧侣,常年“冬夏盈千二百三百”,大振良价的洞上宗风,形成一大新兴的宗派。后世合取其师徒二人住以传禅的二山之名称为“曹洞宗”,其法裔广泛盛传天下禅门。

曹洞宗的影响很广泛,其弟子很多成为名僧,全国各地的显山名寺都有其弟子弘扬曹洞宗禅法。抚州刺史危全讽曾延请其弟子匡仁禅师至金溪疏山寺弘法,使疏山寺成为曹洞宗的又一传教基地。日本僧瓦室能光,向良价学禅法30年,朝鲜僧利严亦向本寂再传弟子学禅法。13世纪初期,日本僧通元将曹洞宗法传入日本,开创日本的佛教曹洞宗,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信徒约有1000万人。朝鲜、东南亚等地也有不少曹洞宗信徒。

纵观禅宗史上,一个家庭仅有两个兄弟,双双出家,并先后证悟得道成为一代高僧,也仅有莆阳黄氏家族的黄文矩、黄宗精兄弟,这是禅宗史上的异数,也是莆阳黄氏家族的一份荣耀。


记者手记〉

融情入景,融理入佛

【迎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同胞兄弟,共证大道

相传唐景福元年(892年)晋八高龄的妙应祖师躬领众僧挖掘,后世称为“唐井”

囊山是莆田境内的一座名山,唐宋之时早已闻名海内。因千年名刹——囊山慈寿禅寺跻身为福建全省十四座全国重点保护寺庙之一,寺名尤著,名山因而更为中外缁素景仰。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由于历史及人为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院寺衰败,各项法务中断,千年古刹梵呗寂声实乃可惜。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重视及常昊住持的大胆革新,文化建寺,如今走进这“莆阳第一大丛林”,背倚山峦叠翠,整洁清静的寺内景观令游人心旷神宁。

为迎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的顺利召开,结合囊山寺古驿道文化,用好古道遗迹、宿站地标等资源,发展囊山公园文化旅游。日前,囊山村里的礼佛大道和囊山村道已经建成通车,在囊山慈寿寺周围的佛教文化园正在加快绿化、铺装及牌坊、雕塑等构筑物的安装施工,建成后的囊山森林公园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融情入景、融理入佛,打造莆田的“城市后花园”和“佛理修养地”的莆田五山公园之一的新景观,也将印证囊山慈寿寺开山祖师妙应禅师晓山通地的大智慧。

千年名刹——囊山慈寿寺

囊山慈寿寺,又名囊山寺,坐落于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囊山村,寺院环境优美,背靠囊山,与莆田天元岩毗邻。寺庙创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是福建省著名古刹,在东南亚佛教界也有一定影响。1983年,囊山慈寿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时也是莆田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迎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同胞兄弟,共证大道

囊山寺

史有“莆阳第一丛林”之称

囊山慈寿寺,开山祖师妙应禅师出家后法名涅槃,因他出行时有两只驯虎跟随,人称“伏虎祖师”, 故囊山寺初名“伏虎庵”,后改名“延福院”。妙应祖师创建的囊山寺名声远扬,住寺僧人达千人。妙应法师圆寂后,葬于法堂的塔中,宋时迁于法堂西侧,重建宝塔,称“慧薰塔”。僖宗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皈依妙应法师,为祝其母亲寿诞,遂将寺院扩建,并奏请朝廷,赐名“慈寿禅寺”。从此,囊山慈寿寺,名誉八闽,为“莆阳第一丛林”。

唐至两宋间,因囊山地处通衢大道之旁,大刹被朝廷用作现成的驿道宿站,兼供来往福厦之间必经此道的官员,以及递送公文、押送罪犯的差役等人歇宿、换马,这也是囊山大刹地缘与历史形成的一大特征。据查,宋代八闽各地亦有被朝廷用为官道宿站的寺院,囊山寺因其寺宇规模之大,接待僧俗行人之广,堪称首屈一指。作为古驿道宿站,也曾有大量文人名士留文寺内。当年朱熹赴同安上任时,就曾住在寺内,留有诗云:“晓发渔溪驿,暮宿囊山慈寿寺。云海近苍茫,溪山拥清翠。行役倦修程,投闲聊一憩。不学塔中仙,前途定何事。”

如今,囊山寺内藏有珍贵文物,有相传唐代妙应祖师用竹杖题写的“虎石”石刻、“唐妙应大师塔”半截塔铭碑石、晋八高龄的妙应祖师躬领众僧挖的“唐井”、明铸造饭大鼎等。

建寺以来 未更十方丛林选贤制

据1998年杨美煊著《古囊名刹》载,唐宋以后各地所建的丛林,以主持传承的方式不同,又分为“子孙”与“十方”两类。子孙丛林由本寺派系所度的门下子孙传承主持席位。而十方丛林的主持则不囿于本派法裔,乃公请诸方高僧名宿任职。近代亦称十方大寺为选贤丛林。囊山慈寿寺自建寺以来,妙应祖师就定下永远其为十方丛林的宗旨。自唐迄今原兴化大地上的佛门大刹,除了南山广化寺于1986年改为真正的十方选贤丛林之外,惟有囊山大刹在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虽历代盛衰不一,废兴更迭,但其十方丛林性质一如唐宋,始终不易其宗。因而,远近僧俗人称其为一座名实相副的十方丛林。

背列囊山峢巘 前辟清净园林

史载妙应祖师精通地理,善相地脉,而今看祖师所选禅林福地,驻足囊山古刹山门,一眼望去,古刹背列囊峰耸秀,累列为莲瓣,洞壑幽深,林木蓊郁,因而在莆田24景中被称为“古囊峢”。

据悉,囊山慈寿寺历代都有重兴,清光绪年间,住持通源法师手敲木鱼,四处募化,重修了大雄宝殿。今天在大雄宝殿仍挂楹联:“伏虎初兴慈寿寺,敲鱼重振古囊山。”到了近现代,广钦老和尚从囊山慈寿寺受戒。世界华僧协会副会长马来西亚佛教总会长寂晃法师16岁开始在囊山慈寿寺当家,此后几十年为囊山慈寿寺的复兴呕心沥血。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后,寺院缺乏良好管理,寺僧典卖寺产,戒律松弛。2016年5月,当地善信礼请常昊法师入住囊山。常昊法师,1978年出生于山西临汾。法师入住后,重修寺容寺貌,大胆革除陋习,率领众大德持戒修行,朝暮诵课,如理如法,以文化建寺,以清净园林寺理念清洁寺院,法师云:“远离商业,还佛门本来的清净。”

短短两年时间,焕然一新的囊山慈寿寺如今已是晨钟暮鼓与自然相融,经声梵呗与历史相拥,蕴山岚清气,清幽雅致的文化寺院,作为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分会址之一,囊山慈寿寺这颗被历史尘埃掩盖的梵林明珠将重放无量佛光。

黄祖绪:“文字画匠”诗书传家

【迎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同胞兄弟,共证大道

74岁的他身材瘦削,却时常骑着一辆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查阅各类典籍;退休后的15年里,他坚持写作并著作等身,至今共写出近250万字的作品;他写的《百家家训》已进入莆田市县(区)上百所小学的课堂,成为教育孩子们传承礼仪诗书传家的经典之作,他就是被人称为莆田“文字画匠”的传记作家——黄祖绪。

“纵览莆阳儒林风采绮窗就看黄老师的书。”这是莆田文史专家许更生对黄祖绪的评价。出生于莆田市龙桥街道延寿村的黄祖绪在莆田第九中学任教近40年,系高级教师,获过全国“伯乐奖”和“优秀园丁奖”,是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喜欢看书的黄老师自2003年底中学退休后,不甘过“水边林下,扶杖逍遥”的归隐生活,便把看书所得以札记形式记载下来,日积月累就以著述为乐。在友人的邀约下,黄祖绪开始接触莆阳姓氏源流及地方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十年来,他共出版了《绶水书香》、《壶山门第》(共四集)等系列丛书。

2016年8月,《百家家训》出版,全书共61万字,收录了234家姓氏共415则家训格言精品,配有各姓氏杰出精英插图共1005幅,从中不仅让人了解到我国历代家训的概貌,也体会到古人在处理家庭关系、教诲子女方面的思想与情感。“每个姓氏都有家庭家训,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诗书传家久,熟悉祖上历史对后代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教育。”谈起编辑此书的初衷,黄祖绪感慨道。

黄祖绪著述立作十分严谨,在查找、翻阅、筛选这些家训材料基础上,黄老还要通过借阅、拍摄、扫描、复印资料,打印、校勘、排版、定稿等步骤,最终凭借扎实的文史功底、精确的取舍眼力、严谨的治学方法,三易其稿,八个人校对六个月才将《百家家训》编纂而成。

近日,为了迎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顺利召开,莆田方志办拟策划出版一本《莆田佛教名人》(暂定名)一书,去年年底,当方志办找到在此领域涉猎已久的黄祖绪时,黄老毫不迟疑地一口承应来担任主笔。为了写好这本意义深远的著作,黄老多次前往福州、泉州、厦门的图书馆、寺庙查阅相关典籍。“黄老师为了节约经费,甚至住最差的旅馆,吃最简单的饭菜,连续几天待在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大图书馆里。”莆田方志办综合科科长鲍文芳十分敬仰黄祖绪一丝不苟的做文章精神,他说:“黄老师写书的收入根本不够他著书的开支,没有信念和对写作的满腔热爱,是很难坚持的。”

如今,由黄祖绪主笔的《莆田佛教名人》(暂定名)近10万字初稿已完成,共收录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时期的150位大德高僧。由于现存资料太少,为了搜集更多史料,黄老不顾胃部动过手术的虚弱身体,数月来四处奔波,学生看不下去都担忧道:“老师,身体要紧,不要这么辛苦!”但是始终以“文章千古事,人物传记一定要写得有依有据”来要求工作的黄老,依然每天坚持查阅一本本典籍,夜里写文到深夜。有时候为了一小段文字要看上近十本书,一字字手写出来,有新内容后再增改誊抄,如此反复。正是这样高标准的写作态度,他的作品得到各方赞誉,也时常被收录到各类专业报刊里。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赞其有“锲而不舍、专心致志、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

2013年,黄祖绪被评为“首届福建省书香之家”,这既是对他自我诠释“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肯定,也是以他为标杆竖起地方文史学者退而不休勤耕家乡文化田的一面旗帜。

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头条莆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