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与叙事:一场纸面与思维的漫游记|视野

旅行与叙事:一场纸面与思维的漫游记|视野

贾樟柯对话朱丽叶·比诺什 | 米亚·科托《耶路撒冷》 | 再读张爱玲心中的《红楼梦》 | 巴西国家博物馆大火 | ......

旅行与叙事:一场纸面与思维的漫游记|视野

......“图画书界奥斯卡”

旅行与叙事:一场纸面与思维的漫游记|视野

旅行与叙事

一场纸面与思维的漫游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文学本身就是一场旅行——思想从眼前的现实游走至曾去过的地方、纸本上重现的历史深处、甚至并不存在的虚构世界。依靠旅行,文学才拥有了一切可能,留待一代又一代作家不断探索、挖掘却永不穷尽。在不久前举行的首届大方文学节上,来自国内外的18位作家、学者以“旅行与叙事:我的文学漫游记”为主题进行了长达8小时的沉浸式演讲。从漫漫跋涉去往远方,到高铁、飞机等急剧压缩行程的交通手段,乃至借助各种媒体终端将世界直接“拉”到眼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许多人旅行的方式,也改变了许多人对于旅行的看法。对作家来说,“旅行”二字的涵义从未如此繁复,却也从未如此值得警醒。

就其本义来说,旅行既是旅——离开自己的定居地、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往别的地方;也是行——无论采用怎样的交通方式,总有一个路途中的过程。这两部分组成了我们理解中旅行最基本的概念。在评论家李敬泽看来,旅行几乎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条件、根本条件,如此,早期人类才能够在迁徙中不断进化、不断发展出更高级的智性与理性,一步步走向人类的今天,这一点,在文学中也未曾改变:“‘远行’”和‘归来’是文学的基本主题,或者说‘向远方而去’和‘从远方回来’是文学的基本主题,这个主题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有效,依然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广阔的空间。”其中的要害,就在于旅行所应许的是自由,而自由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困难。他认为,当决定旅行的时候,人就将自己放进了一个未完成、向着某种目的或者暧昧不清的某种目的和愿望前进的过程,创造、发现、迷失、考验、遭遇困难、成功或被击败等独特的生命体验均包含在内。这在 《奥德赛》《堂·吉诃德》《西游记》等小说里都一再出现:“它们都在应许自由的同时,见证着人们心中的虚妄和软弱,痛苦和迷失。在这个意义上说,旅行的意义几乎就是人之为人的意义,这一点是永恒的。

旅行与叙事:一场纸面与思维的漫游记|视野

作家、评论家李敬泽

当世界急剧扩张时,人如何面对自己,如何在勘探世界的同时不断勘探自己,这是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李敬泽眼中各种意义上旅行者的文学,而这样的过程,正在21世纪的中国重复出现。正因为这样,“旅行与叙事”才在当下的中国更加意义彰显。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学中、中国的历史传统中真正旅行者为数其实并不多。从法显、玄奘到黄遵宪、郭嵩焘这样的旅行书写者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是真实同时又是偏僻的脉络。我相信在21世纪,真正的愿意在旅行中认识世界、同时创造自我的旅行者会在文化和文学中越来越多地出现。我自己愿意成为这样的旅行者,愿意把我的名字偷偷地放在那个稀少而伟大的序列里,做卑微的‘脚注’。”——李敬泽说。

即使在自己所熟悉的文化范围中,旅行有时也会带来一场出乎意料的观念碰撞。对莫桑比克作家米亚·科托来说,最大的困扰莫过于许多人将非洲等同于一体化的文化体系,但这片苍茫大陆上其实共存着多种社会体系、价值体系的文化。身处其中,不仅是彼此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令人惊讶,甚至也会影响到一个旅人对生命的度量方式。“在每种文化中,我们每个人都乞求以虚构的外表来展现所谓的‘现实’,能够从这个世界看到另一个世界的并不只有作家。”科托说:“我们不仅仅是生物学实体,还是创造感受的造物。我们积攒的经验将我们放在一场叙事中,将我们置于历史。”

旅行与叙事:一场纸面与思维的漫游记|视野

从一个本来只属于墨西哥的辣椒沿着商贩经商的道路,从专属于墨西哥到在全球生长、并来到中国的故事,墨西哥作家阿尔瓦罗·恩里克阐述了一个巨大的轮回的象征——辣椒的传播路径既是庞大历史中的一块,它自身也是全球化的基石。“人类通常都用一种愚蠢、便捷的方式来讲述历史。世界上最伟大的叙事——至少在我看来最伟大的——都遵循着同一个箭头所指的方向:从地中海缓慢地出发,接着速度越来越快,抵达大西洋,再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或许,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就是用更真实、非北半球中心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历史。

历史叙事

有人在距离上旅行,有人则在时间里旅行。所有的历史叙事,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写作者试图跨越时间线、在精神领域往返于过去和现实之间的旅行。没有人能真正回到过去,也没有人能摆脱“当下”这一时间节点所赋予的思维方式,在此意义上,回溯历史既是可被描述的,也是面目不清的一场旅行。瑞典作家皮特·恩格伦认为,历史是一个通往两个方向的虫洞,它在相距甚远的世代与时代之间建立联系。在他看来,历史也是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这一点在东西方并无差异,唯独在时间中变化的是,曾经的历史学者记录下他们看到或者听到的事,留下现世的图景以供后世之用;而现代历史学在定义上是对于过去的关注,带有功利性质地观察过去,以供现世之用。

然而,正如作家小白所言,就像地理中的旅行一样,历史档案中的旅行一样会让人疲乏,一样也会让人迷路。唯有耐心,能帮助写作者从中突围:“只有耐心,渐渐也会让自己从一个陌生的异乡人,变成一个熟门熟路的老手。你会慢慢了解那座如今已消失在时间线上的往昔城市。它的建筑物轮廓,它的气味,它的交通规则,它的声音和噪音。到这时候,你就顾得上去看看那座城市中的人了。”

旅行与叙事:一场纸面与思维的漫游记|视野

作家文珍

同样从路人变成观察者和讲述者的,还有游走于新疆、西藏和内蒙古的作家文珍:“也许就是为了遗忘,一个人才开始书写。在书写中,以虚构的最高热情唤回曾见过的风物,后会无期的人。对世界留下的固有印象就在这崭新的创造中打破,以截然不同的面貌重生。”于她而言,这就是旅行的意义。由旅行中的触动而生成作品的作家弋舟眼中,旅行与写作则是一种相互映照,在旅行中,真实与虚构的共振才能最轻易地发生,旅行带来的不仅是体验,更是某种特殊、难以攫取的感受:“旅行令我们有了玄奥的能力,令我们敏感而脆弱,令我们在一种迥异于日常状态的整体性的叙事中,以看得见的风景决定出自己内心看不见的风景。”

旅行与叙事:一场纸面与思维的漫游记|视野旅行与叙事:一场纸面与思维的漫游记|视野
旅行与叙事:一场纸面与思维的漫游记|视野

文学照亮生活

公号:iwenxuebao

网站:wxb.whb.cn

邮发:3-22

扫描左边可进入微店

文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