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南京」内桥:京华烟云,繁华如梦

内桥,中华路、中山路、建邺路、白下路在此交汇,历史上曾被作为

“大内之桥”,也被作为整个城市“中轴线”的起源点。

它本是五代十国时始建的“内桥”,只不过历经战乱,原桥早已不复存在,现存的是明初原址复建。经过历史的变迁,如今它仍是这座城市唯一剩下的“从古至今”承担南京主干道交通作用的古桥。

「发现南京」内桥:京华烟云,繁华如梦

图片来源于《周末》报2018年8/30期


杨吴国

内桥的历史要追溯到南京历史上一个鲜为人知的时代——杨吴时代。五代时,在南唐建国之前,南京还曾做过五代十国之一的“杨吴国”的西都。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被封为吴王,史称南吴。因这个政权的皇帝姓杨,历史上也称其为“杨吴”。

杨行密定广陵(今扬州)为东都,金陵(今南京)为西都。杨吴时期,杨行密及其后人在南京大兴土木,兴建“金陵府衙”。

「发现南京」内桥:京华烟云,繁华如梦

▲五代十国时始建的“内桥”

考古表明,金陵府衙的范围大约在今羊皮巷户部街以南、建邺路白下路以北、明瓦廊以东、火瓦巷以西。围绕着金陵府衙周围,还有一圈护城河,借用的是东吴时期开挖的青溪。所以内桥下面的河,并不是秦淮河,而是青溪的残留。

公元937年,南唐取代杨吴,并且改金陵为江宁,建都于此。杨吴所修建的金陵府衙,也为他人做嫁衣裳,被改成了“南唐宫城”,护城河也不用开挖,直接改名为“护龙河”

皇宫南门外的那座桥,也被命名为“虹桥”,是取“彩虹卧波”之意。不过老百姓更愿意俗称皇宫为“大内”,直通皇宫的桥,也被俗称为“大内之桥”,简称“内桥”。这座桥正对着宫城正门,跟市井味儿很浓的北门桥相比自然更加“高大上”。至于这座桥到底是修建于杨吴时期,还是南唐时期,已经无从考证。


「发现南京」内桥:京华烟云,繁华如梦

▲图为金陵府衙的大致范围

朱颜改


内桥跟南唐都城的南门——中华门、朱雀桥、长干桥都在一条直线上,构成了南京城的中轴线,内桥下面的河流也成了

“御沟”。遥想当年,站在内桥上,往东、往西看都是中央官署,满眼的富贵,泼天的权势。

据南唐文献记载,内桥是由三座平行的桥组成,这种格局一直保留至今。皇帝出巡回宫是必走内桥的,不过按照礼节,皇帝专走中间这道桥,两边的桥才是给大臣们走的。李煜作为南唐后主,想来也曾经多次踏过虹桥,途经御道,接受满朝百官、天下子民的朝拜。只不过“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出宫降宋,大约走的也是这条路。


「发现南京」内桥:京华烟云,繁华如梦

▲1992年,内桥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弹指一挥间,高门大户都做了土。内桥上的皇帝专用通道早已变成机动车行驶的通道了,两侧稍窄的道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行。

到了南宋时期,南京成了留都,“南唐宫城”被改成了“行宫”,宋高宗赵构曾住过,不知多少次来往于内桥之上。

南宋以后,行宫被拆除了,内桥作为重要交通通道被保留下来,一直到明代。

宋以后南京城市的大体规模基本成熟,即在南唐都城基础上逐步扩建而成,其中“内桥”立桥之地,一直处于都城最核心位置。

明清时,内桥以南、三山街一直到秦淮河边这片区域,为当时南京城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发现南京」内桥:京华烟云,繁华如梦

▲南宋时期的“南唐宫城”原貌

曾用名

南唐时它叫“虹桥”,一种说法是说当时桥型是拱桥,形容桥身状如飞虹,还有一种说法是既然桥下面的河叫“护龙河”,那么伴着真龙天子的桥当然就是“彩虹”了。

如今的内桥,在当时还有两侧辅桥相伴,也分别取名为“东虹桥”、“西虹桥”。

东虹桥即今四象桥,由此北向至娃娃桥,是南唐东面护龙河水道走向,而娃娃桥很可能就是宫城东门外的桥。西虹桥即今羊市桥,在鸽子桥北,旧有羊市桥路,1930年拓并入建邺路,也就是木料市至珠宝廊的一段。

北宋政和年间,内桥曾一度改名为蔡公桥,据说是当时的南京地方官员蔡嶷重新修葺了内桥,百姓因此感谢他,为纪念他而以人名命名此桥。


「发现南京」内桥:京华烟云,繁华如梦

▲图为古四象桥

南宋初年,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逃往南方的赵构改升州为建康,并且定都于此,所住的宫城便是南唐宫城。只不过金国势大,建康岌岌可危,赵构一路南逃至临安(今杭州)才缓过神来,最终定都于临安,此时的建康变为留都,曾经的宫城也变成了行宫。

虹桥也被更名为“天京桥”。因为北宋时期,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洛阳皇宫前有一座桥叫做天京桥,是皇帝出宫的必经之地。南宋在临安重建宋,把南京作为留都,但仍然沿用了北宋西京的桥名,意思是继承了前朝的政权,维持了所谓的正统都城地位。

明初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大规模重修南京城,现存的内桥,也正是那个时候得以重修,并且保留至今。

「发现南京」内桥:京华烟云,繁华如梦

▲图为宋高宗建炎

近年来,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人员考察发现在内桥的东南侧、距离中华路不到10米处,居然还留有六朝期间的“御道”,这说明早在六朝时,内桥至中华门一段就已成为南京城市的中轴线了,更加证明内桥的历史至少在1500年以上。

在内桥东侧的草坪中,立有1998年扩建内桥的记事碑。由此碑得知,因古桥历经千年风雨,不堪重负,1998年中华路拓宽之时,一并扩建内桥。内桥的两座辅桥也是那个时候所修建。同时因为原来的内桥是石拱桥,坡度较大,车辆通行困难,扩建之时在原桥上加盖石砖,使坡度变缓,如同平地一般。 1992年,内桥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