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娃上網時間超城市娃 「手機帶娃」成留守家庭痛點


農村娃上網時間超城市娃 “手機帶娃”成留守家庭痛點

志願者拍下的留守兒童玩手機畫面。

現在有一個現象,那些家境優渥的孩子,因為父母的教育理念和自身的眼界,反而比較重視學習。而那些家境普通的孩子,很多人卻缺乏自我約束。

我國目前還存著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廣大農村還有大量的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家境不一,有的留守兒童家庭還是很富裕的,有的則非常困難。但不管哪種情況,這些孩子普遍缺少父母的陪伴。而隨著智能手機的平價化,四五百元就能買到性能過得去的智能手機。孩子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能更加方便地接觸到網絡,以前還要去網吧,現在直接在手機上就能完成操作。只要有網有電,孩子一個下午都可以不挪窩。可以說,智能手機大大降低了玩遊戲刷社交網絡的門檻。很多爺爺奶奶只負責孩子的生活,吃飽穿暖即可,在外的子女們對他們的要求也就這樣,保證他們的安全就行了。在外打工的家長們、爺爺奶奶,對孩子沉迷網絡無計可施,唯一的心理慰藉可能在於,手機確實拴住了孩子們的心,讓他們不到處亂跑了。然而,沉迷網絡的惡果,誰有知道呢?

“老師,能將手機借我玩會兒嗎?”“我的願望是有一部能刷抖音的蘋果”“大家開個熱點一起玩王者榮耀吧”……對連續三年在不同山區支教的江蘇支教志願者董擎來說,這樣的對話,既熟悉,又刺耳。7月30日,揚州大學公佈的一項針對留守兒童手機使用狀況的調查顯示,長時間玩手機已成為鄉村少年的“流行病”,“手機帶娃”在留守家庭越發成為普遍現象,成為留守兒童教育的新痛點。

調研顯示,在12-16週歲的留守兒童中,42.7%的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其中,超過77.3%的孩子經常手機上網。此外,不少地區,鄉村兒童的上網時間竟然高於城市兒童,尤其留守家庭的上網數據更是觸目驚心。

“部分地區有超過31%的留守兒童暑假期間每天耗在手機上的時間超過兩個小時,更有接近15%的孩子,每天上網時間超過四個小時。”調研指導教師劉斯文介紹說,刷視頻、打遊戲和網聊三項佔據了孩子們90%以上的上網時間。

“14-16週歲的青少年是手機成癮症狀的“重災區”,調研志願者韓寧介紹說,該年齡段正是孩子成長的“叛逆期”,以“暑假期間每天上網次數超過三次或時間在兩個小時以上”為判斷依據,48.3%的留守兒童高度依賴手機。

據瞭解,留守兒童的手機一般都是在外務工的父母買給孩子的,為的是方便通話交流和遠程監管。因此,“手機帶娃”成為留守家庭的無奈選擇。但對當下很多中小學生說,手機卻成了他們的電子玩具。“絕大部分的留守家庭,屬於隔代教育。由於文化水平較低、身體狀況較差或缺少教育方法等原因,老人們普遍不懂智能手機,也沒辦法管好孫輩。但給一部手機,不吵不鬧,可以省很多事。”貴州省八河小學校長張餘直言不諱。

“吃飯、走路、上廁所,甚至睡覺,手裡也緊握著手機。”安徽省金寨縣周集村有超過70%的家庭父母在外打工。返鄉民工羅大洪說,以前暑假,孩子們玩九宮格、躲貓貓等遊戲,寨子裡非常熱鬧。現在很難看到他們嬉戲打鬧的身影。最常見的景象是他們一言不發地盯著手機,別人打招呼都很少理睬。

“城鄉教育差距使得農村孩子的教育基礎本來就薄弱,手機成癮會讓留守問題更加複雜。”兒童沉迷手機的問題越發嚴峻,張餘憂心忡忡。在他看來,比起沉迷手機更嚴重的是成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接觸不良信息等衍生問題。

“好奇心強、自律性差、缺少監督等因素綜合作用,使得留守兒童不能自拔。”揚州大學心理健康中心的諮詢專家宗春燕認為,留守家庭缺少家庭關懷,很容易陷入迷茫。手機娛樂恰恰給他們提供了逃避眼前焦慮和痛苦的選擇。此外,在虛擬世界中尋找價值認同,可能導致他們與家長,甚至同齡人缺少正常和有效的交流,養成孤僻、寡言少語,甚至自閉性格。較長時間盯著手機屏幕,還極易導致視力下降、頸椎壓迫等健康問題。此外,看慣了手機上動感十足、感官衝擊力強的畫面,還會造成孩子對普通信息的刺激變得遲鈍。

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怎樣避免手機成癮成留守痛點?揚州大學“益往黔行”公益團隊日前探索為留守家庭開設了“智能手機技術指導與健康使用”課程。目前已在當地累計向1000餘戶家庭開展了健康上網普及教育活動。“家校同頻共振是破解手機依賴的最有效途徑。”貴州省八河小學校長張餘說,學校對上網成癮的教育工作要從孩子擴大到家庭,只有祖輩等實際監護人懂得移動互聯網知識,意識到“手機看娃”問題的嚴重性,才能夠有效發揮監管和教育引領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