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化,为什么满清时期的工业发展不起来

在1840年时,中国是宇宙的中心,在皇帝的眼中,中国是天朝上国,世界唯一的文明,是万邦之华夏。

可到了1840年时,中国人发现,地球是圆的。海洋的另一端还有强大的文明。

1840年仅仅是一个开始。当时我们认为,这仗是可以打的。满清和英国的实力是差不多的。不过是清政府腐朽昏庸,所以才战败的。

可是又过了一个甲子,到了1900年。发生了“庚子国变”。

清朝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化,为什么满清时期的工业发展不起来

这一下,清廷才真懵了。

中国人突然发现,别说“向全世界宣战”。仅仅是奥地利,比利时之类小国的。中国都打不过(意大利先不提)。

八国联军主战部队只有8000人,一下子就把清军打得溃不成军。

此后的民国史,中国对任何一个国家都在忍让,差点沦为傀儡国。

士大夫

“士大夫”是很微妙的一个群体。并不是说最有权有势的人就是士大夫。

皇族权贵,皇子贝勒,不一定是士大夫。

有一些社会地位很低,却有可能是士大夫。

譬如黄兴,孙文、吴佩孚,段祺瑞。

你可以把“士大夫”理解为是真正为中华民族掌舵的人。

在“士大夫”的眼里,满清朝廷只不过是一层白手套。如果满清无能,那就把满清换掉。

大清亡了,华夏还在。

真正的关键,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

工业革命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咸丰出逃,并死在了热河避暑山庄。

清朝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化,为什么满清时期的工业发展不起来

负责善后的是恭亲王六王爷奕訢。

传统认为,中国现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虎门销烟”开始。但其实道光年间,洋人对我们没什么触动。

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打败了,但朝廷上认为那是一次常规的边境冲突,对国家没有任何触动。

也就是说,道光之后二十年。完全和往常一样,英国人都快要被遗忘掉了。

“中国现代史”的真正开始,是1861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到天津大沽口之后。匆匆议和。

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打下北京。皇帝出逃。

这一下,清廷才真正被震动了。

当六王爷奕訢从热河返回,他背负的主要使命,就是向洋人购买威力强大的武器。

洋人有二个,英国人和法国人。

六王爷心怀忐忑,六百万两白银可否买3000把枪?

谁知洋人不仅肯出售武器,而且还肯出售武器的制作方法。

六王爷不由得大喜过望。

这是中华民族史上,关键性的一刻。如果高考考历史,这才应该是重点,而不是南京条约。

这件事的后果是什么呢,是中国开始工业化。

不是1840年开始工业化,而是1861年开始工业化。

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就是能源革命。

六王爷本来很高兴,可拿到了大炮图纸,摊开一看,又懵了。

大炮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圆筒,塞入火药炮弹,就可以发射。真正的难题,是钢产量。

一门大炮上千公斤,而且大炮的膛压非常高,需要优质的百炼精钢,现代战争动辄几百门,几千门大炮。清廷上哪找这么多钢去。

鸦片战争表面上是热武器对于冷武器的胜利。实质上是钢产量的胜利。

六王爷奕訢虽然拿到了图纸,可是他无法制造,因为没有那么多钢铁。

中国真正的工业革命,要从1861年开始。

首先要造铁厂,于是有了汉阳铁厂。

炼钢还需要用煤,所以还需要煤矿。于是有了开平煤矿。

从煤矿到钢厂,需要运输,于是有了津浦铁路。

等到钢炼出来了,需要制造成枪炮。这才有了江南制造总局。

以上就构成了“洋务运动”的主体框架。

发展速度

洋务运动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是“官僚主义”。

造大炮这么重要的事,奕訢肯定不会交给民营企业干的。

甚至他也不放心汉族官僚干。煤矿,炼钢,制枪,分开放三个地方,本身就有制衡的意思。

所以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是“国企”,由国家主导运营,效率可想而知。

有一种说法,汉阳铁厂,没有炼出过任何一锅钢。

因为炼钢用铁矿石,铁矿石要分酸碱度。这是基本常识。

可是清朝的官员说,“中国地大物博,什么矿石没有”。统统给我扔进炉子里。

于是炼出来的矿都是废渣。完全没法用。

同样的道理,福建马尾船厂,造的船不能出海。因为“名吏”沈葆桢不懂平底尖底。沈葆桢居然还是晚清一代名臣,被拼命赞扬的好人。

而江南制造总局,因为造枪炮是一种技术活,这里面牵涉到的企业管理更多。

一直到清廷瓦解,都没造出几支枪。反而耗费了朝廷几百万两白银预算。

很多人对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有误解。误解以为日本纯粹是运气才打赢的。而且中国赔了3000万两白银,造成了日本的崛起。

那如果说1894年中国日本是“势均力敌”差一点输赢的话。

那为什么仅仅43年之后,到了1937年,中国人民就能喊出“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

你要说3000万两白银激活了日本军事工业的话。那你知道,以中国的地大物博,再挤出3000万两白银有何困难。

你随便划个特区。打造个工业带不就完了。

清政府灭亡最后一年,全国财政收入是1.2亿两白银。

事实的真相,是日本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大清。

1886年“长崎事件”。日本忍气吞声,赔礼道歉。闷头发展海军。

可是到了1894年,双方已经势均力敌。

到了1905年,日本打败俄国。

到了1931~1937年,日本相对于中国,已经是压倒性优势。

所以,文明的竞争,关键还是发展速度的竞争。

你不需要叹息“甲午战争”中的炮弹没有打中,某将领的英勇或怯懦行为。

也不需要计较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

关键是二国的发展速度。你1894年不败,1900年也是非败不可的。八国联军的主力就是50%的日本人。

在士大夫的眼里,如果清廷不行,所以他们毫不犹豫地换掉了满清政权。

中日二国,几乎差不多时间“开化”。中国是1840年鸦片战争,日本是1853年“黑船事件”。中国还要早一些。

可是中日二国,发展速度完全不同。

中国发展了60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洋务运动钢铁也炼不好,枪也造不出来。

而日本工业化却毫无阻碍。

其中的区别,在于日本一开始就是工业民营化。

丰田汽车的起家史,纯粹就是二个汽车爱好者自己搞起来的。

虽然丰田能活下去,高度依赖政府订单。对于他的发展方向,政府也有巨大的干扰。

但是民营企业想要进入汽车业,是没有任何阻碍的。

日本人的“煤炭,钢铁,机械制造”也完全都是民营的。都是日本企业家一手主导。

政府在旁边看着,确保你不会造反。但总体而言是放心的,放手的。

可是清政府对于工业化的态度是不同的。

清政府的态度,是“宁予友邦,不予家贼”,他们拿到了工业化的秘笈之后,是无论如何不肯交给民企去做的。

其中原因,满清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炼钢并不难。真的拿到了许可证,江西,广西这样的省份,短期之内就能炼出百万吨的钢产量。

换算成枪炮,就是几十万支枪。

如果他们拿枪起来造反怎么办?

满清政府是绝对不会允许有任何“民营”煤铁复合体存在的。他不是对企业家没信心,他是对外省总督没信心。

皇太极入关之后,满族基本上只分布在北京,沈阳,这二大区域。

因为满族本身人口就少。对于外省的控制,像湖南,广西,云贵,几乎是完全没有满族人口的。

如果我在广东造一个钢铁厂,有海运交通之利,人才济济。炼钢发展迅速。

我派一个满族总督过去,名义上是最高长官。

可是万一兵变怎么办。

在广东你是完全没有满族人口的。就算总督是满人,巡抚是满人,可是下面所有的中层官吏全部都是汉人。

这种地方,一旦兵变,也就几天的工夫。

而等你中央军调兵镇压,人家几万支枪都造好了。

这就是后来真实发生的事。

八国联军之后,清政府在全国兴建了钢铁业,普及“清朝新式军队”,然后武昌起义,武汉新军哗变,清政府灭亡。

清朝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化,为什么满清时期的工业发展不起来

所以说满清时期的工业发展不起来,有了明确的答案,是因为朝廷不许你造。

那为什么到了民国时期,工业还是发展不起来呢?下次再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