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關注」尋訪陝南漢陰湖廣移民記

「媒体关注」寻访陕南汉阴湖广移民记

久聞陝南漢陰縣多明清時期從湖廣等地遷徙過來的移民,湘鄂粵及贛閩大量移民在這裡交匯,加上巴蜀文化的遺存和地域的關聯,使得南北文化在這裡碰撞,最後達到了融合和昇華,形成了漢陰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據傳百餘年來,不少移民村落仍然保存著湖南風俗,不少移民仍然帶有湘音,甚為驚奇。作為剛從三湘大地來到陝南謀生的年輕輩,早就想去拜訪一下那裡的老“湘”了。

「媒体关注」寻访陕南汉阴湖广移民记

用過漢陰特色美食——燴麵片後,我們來到田禾溝鄉政府,這個鄉是歷史上湖廣移民最集中的地區,居住著從湘粵鄂等地遷徙而來的客民,田禾溝鄉位於漢陰縣東部北山地,據鄉人大主席介紹,田禾溝鄉殷家灣居住著從長沙遷移來的宋開國元勳石宗信的後裔。民風最為淳樸,鄉土氣息濃郁,湘味尚厚重。

於是我們直奔殷家灣,原來擔心山路崎嶇,沒想到這裡的通村公路修到了村部,村道依山就勢,逢水架橋,逢山鑿石,雖蜿蜒曲折,畢竟路面還算平整,汽車穿行在村道上,兩畔時聞水流潺潺,處處鳥語花香,頓覺心脾兩沁矣。不到半個小時,即抵達村部。

「媒体关注」寻访陕南汉阴湖广移民记

村裡的鄉親聽說我是從湖南來,都爭先恐後地為我們指點方向,提供探訪素材。他們操著亦湘亦秦的鄉音,為我們介紹湖南移民村落的分佈情況、歷史淵源和現存文物資料情況。由於時間有限,我們只能選擇就近探訪。在村民的帶領下,我們徑直探訪石家古村。

石家古村建在一山坳,村前有兩條溪流映帶左右,古木參天,石橋如虹,羊腸小道依山坡繞村盤旋,高低錯落,村落不大,村民散居,不像我們湘南的聚族而居,我想,很主要的原因還是地理條件的限制吧。

我們鑽進一家底矮的農舍,石媽媽聽說是老鄉從大老遠了,又是倒開水,又是端花生,忙得不亦樂乎。石媽媽的熱情,讓我們這些晚輩受寵若驚,說明來意,老媽媽翻箱倒櫃幫我們找出了石氏族譜。翻開古舊的石氏族譜,仔細查閱其源流,始知此家確是清末長沙寧鄉遷移來的宋開國元勳石守信的後裔。據記載,石守信輔佐宋太祖趙匡胤評定天下,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石守信率子孫歸籍,其嫡孫落籍湖南善化,至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石氏族人陸續向外遷徙,部分落籍陝南漢陰,儘管經歷數代,湘陝兩地仍斷斷續續保持往來,光緒十七年,長沙石氏四修族譜,廣搜遷徙各地之石氏後裔,惟遷徙陝南者人數最多,長沙曾委派石正選二人不遠千里來漢陰採訪,漢陰田禾有石正仕者感慨道:“秦雲春樹嘗縈故國之心,楚水吳山貫惹還鄉之夢。”移民思念故土之情躍然紙上。

此地古風猶存,耕讀傳家,村裡人文輩出,學子周遊大江南北,很多已功成名就,有的學有專長,不禁為這樣的家族而備感自豪,石媽媽也為國家培養了兩個大學生。從山村走出來的湖廣後裔特別珍愛學習,勤奮刻苦,依然秉持“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湖湘基因,在各自的崗位上建功立業。他們注重把湖湘文化與川陝文化相結合,進行了認真對比研究,寫出了很多有分量的文章。據說湖廣閩粵籍移民後裔中還出了幾個知名學者,在研究湖廣移民史方面還頗有建樹。特別是粵籍陝南學者陳良學先生,他所著《湖廣移民與陝南開發》和《明清川陝大移民》均具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不曾想,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就從市科技局薛先生那裡有幸拜讀《明清川陝大移民》,增加了筆者對湖廣移民史的瞭解,更覺茅塞頓開。

茶過三巡,史志資料收集也差不多了,夕陽漸漸西沉。當我們要和石媽媽道別的時候,卻找不到石媽媽了。我們只好在屋前的小坪裡靜靜等候。不一會,石媽媽從山上下來了,手裡掐著一把青菜,我們迎上去要和石媽媽道別,沒想到石媽媽生氣了,好說歹說不準我們走,一定要留下來吃了晚飯再走。我和鄉里的同志一再解釋,石媽媽根本不聽,攔住我們的去路,形同要和我們翻臉,老媽媽緊緊抓住我的手說,“今天你們無論如何也要吃了飯再走!”說實話,我們來之前就已經安排好了晚餐,何況石媽媽這麼大的年紀了,兒女又不在身邊,我們怎麼好意思勞煩她呀,我一再向老媽媽解釋,回去還有公務,她拿出湖湘人霸蠻的架勢,乾脆就“不講理”了,“不管你們怎麼說,不在這裡吃飯就是看不起我這個老太婆”。大夥看到天色漸晚,再相持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幾個人和石媽媽磨蹭,趁她沒注意,給我使了一個眼色,拉著我就走了,老媽媽心裡很是惱火。

就這樣,我帶著感動還有點點愧疚離開了石家,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告別了可親可敬的石媽媽,告別了那個油菜花簇擁的村落。說心裡話,什麼時候能再訪石家,我心裡真沒有一個底。不管今後有沒有機會再去石家探訪,我想,那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山村,那個熱情得有點倔強的石媽媽,會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裡。

「媒体关注」寻访陕南汉阴湖广移民记

作者/秦巴君 文章來源/安康日報 秦巴文旅專刊第3版

「媒体关注」寻访陕南汉阴湖广移民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