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要立武則天爲後,滿朝大臣皆反對,爲何只有李勣支持?

程萬慧


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斗得兩敗俱傷,合適的嫡子只剩李治,順理成章被立為太子。李治的主要支持者長孫無忌是他的孃舅,又是老師。太宗生病時預感時日無多,為了讓李治施恩李勣,便貶謫李勣為疊州刺史,李勣二話不說,家也不回就直接上任。649年李治即位,立即召李勣入朝拜為洛州刺史,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授宰相之職。


高宗李治想學習父親唐太宗的施政方法,不久發現閱歷水平大為不如,雖有進賢納諫心態,效果卻大打折扣,朝政大事須依賴長孫元忌等老臣決奪,而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借653年發生房遺愛高陽公主謀反事件,大力清除對手,誣殺賢王李恪,逐漸壟斷朝政國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朝廷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後宮則有李治正妻王皇后呼應。


655年,李治以在後宮行厭勝等事欲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召重臣商議,受到長孫無忌、褚遂良、來濟、韓瑗的強烈反對,李治便詢問藉故不赴會的李勣,李勣回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化國事為家事,支持廢后,李勣是三朝元老,兩任司空,本姓徐,賜姓李,原是瓦崗降將,多年來南征北討,在軍中有極高威望。在他的支持下,武則天順利上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擁立武則天為皇后的鬥爭,是那些已掌權的想保持政治現狀維護既得利益的人,和一些把擁立武則天作為自己升遷途徑的人的鬥爭。李勣雖有戰功,但在朝中屬於關隴外的一派,倒王就是倒長孫一系,此消彼長,自然支持。另有李世民曾把李治託孤給李勣,“朕將屬以幼孤,思之無越卿者。公往不遺於李密,今豈負於朕哉”!支持李治,也算不負託孤。


始料莫及的是,後來武則天當政,李勣孫子徐敬業造反,僅三月即被平定,武則天餘怒未息,下令“追削李敬業祖考官爵,發冢斫棺,複姓徐氏”,死了十五年的李勣徐茂功被破棺戮屍。


南方鵬


因為李勣不是關隴貴族。

隋唐的統治集團都來自關隴貴族集團。隋文帝家族是,李世民家族是,長孫無忌家族也是。這是一個很大的利益集團。好處是抱團,壞處也是抱團。這個貴族集團牢牢掌握政權,一方面是政權會相對穩定,另一方面也是其他人就沒了上升的通道。李勣來自農民起義軍,不屬於這個集團。雖然軍功很高,但也受到這個集團的排斥。

唐太宗晚年太子廢立問題是他最糟心的一件事。嫡長子李承乾被廢后,李治並不是他最滿意的太子人選,但卻受到關隴集團的擁立,作為皇帝也無可奈何。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為什麼要擁立李治?吳王李恪不是他的親外甥他不支持可以理解,但他為什麼不支持李世民很中意的魏王李泰呢?他也是長孫皇后的親兒子,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啊?!他被捨棄無非是表現過火,說了那句特別激進的話:如果自己被立了,將來殺了自己的兒子而立弟弟李治為儲君。對於舅舅來說,兩個外甥遠近都一樣,為什麼抓住這句話一定要捨棄這個外甥呢?無非就是這個外甥表現出的能力讓舅舅忌憚,將來沒有專權的機會了。看著弱弱的李治,是很好的傀儡。

李世民那麼聰明,難道不知道長孫無忌熱衷於專權,難道對於李治被傀儡化不擔心?他是很顧及的。所以,他一方面不得不依靠關隴集團鞏固李治的統治,一方面也佈局防止長孫無忌的擅權。他安排李勣作為軍方代表的託孤重臣。史書上記載:唐太宗曾經請李勣喝酒,明確告訴他說:“我把兒子託付給你,滿朝大臣當中,再找不到更合適的人。過去你對李密盡忠盡義,我相信你也不會辜負了我。”

李勣,受人之託,忠人之事,自然全力支持新皇帝;還有,李治做晉王的時候,李勣就是他的下屬,這兩個人是老上下級的關係,自然也比別人更近些;長孫無忌集團對於李勣歷來的忌憚和排斥,李勣也不會傾向關隴集團;李勣出身軍方,也是那個時期所剩不多的軍事傑出人才,別人自然會忌憚他幾分,而軍隊對於他會比較忠誠,所以他也敢說話和有份量;支持新君可以得到利益最大化。

李勣所說的:這是陛下家事,不必問外臣。表明的是,皇帝你要自己做主說了算。

李治繼位的前些年,是舅舅當家。李治雖然弱,但不傻。哪個做皇帝的希望大權旁落。所以,從舅舅手中把權力奪回來是

他最想做的。通過自己的“家事”,廢王立武,皇帝奪權成功。同時,也基本結束了關隴集團對於權力的控制,讓更多的平民百姓得到上升的空間。這在歷史上的正面意義很大。

李治絕對不是一個庸懦之人。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先看看李勣的經歷。

李勣,原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十七歲時投奔翟讓,又一起成為李密的部下。唐初,跟隨李密歸唐,唐高祖賜姓李。

後來,李密因為謀反被殺,李勣為他收葬哀悼,很講義氣。以後他跟隨李世民四處征戰,李世民登基之後,為了避諱,他把名字中間的“世”字省掉。

李勣屢立戰功,被任命為幷州都督,食邑九百戶。晉王李治做皇太子以後,李世民任命李勣做了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同中書門下三品,讓他負責東宮事務,輔助皇太子。

唐太宗曾經請他喝酒,明確告訴他說:“我把兒子託付給你,滿朝大臣當中,再找不到更合適的人。過去你對李密盡忠盡義,我相信你也不會辜負了我。”

一番知心話,說得李勣淚流滿面,當場咬破手指,等於是對著唐太宗立下了誓言。從這個時候開始,李勣已經無條件效忠皇太子了。

皇太子即位,就是唐高宗,把李勣進為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密。永徽元年,以開府儀同三司參知政事。又特許他騎乘小馬出入東、西臺,每天有專門的官員迎送。

如此等等,顯示李勣與唐高宗之間的特殊關係。

但是,唐高宗身邊,位高權重的還有長孫無忌、于志寧、褚遂良,他們是前朝的重臣,當初幫助唐太宗奪得皇位,在確定皇太子的決策中,都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唐高宗在他們面前很難找到帝王的感覺。

尤其是在選立皇后的問題上,唐高宗遇到了強大的反對力量。

唐高宗想要廢掉王皇后,選立武昭儀武則天為皇后,理由是王皇后沒有生下兒子,而武則天生有兒子。

唐高宗召集李勣、長孫無忌、于志寧、褚遂良幾位重臣商量此事,李勣裝病,沒有到場。結果於志寧沒有表態,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明確表態反對,而他們二人是唐太宗臨終時託孤的重臣,地位比李勣更高。

唐高宗把希望寄託在李勣身上,秘密登門拜訪,說自己打算立武昭儀為皇后,長孫無忌、褚遂良兩位顧命大臣堅決反對,所以這事只好擱置。

李勣只簡單地說了一句話:“此陛下家事,無須問外人。”

態度很明確,就是支持唐高宗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辦。唐高宗因此有了底氣,廢王后,立武后。而前去宣讀詔書的,正是李勣和于志寧二人。

那麼,在這個問題上,李勣為什麼支持唐高宗?

簡單地說,沒有理由。

當初唐太宗對李勣說:“我把兒子託付給你”,李勣咬破了手指,從那時候開始,他就無條件地站在李治的一邊,無論他做出什麼決策,他都會堅決支持。這是他對唐太宗的承諾。

唐高宗召集大家商議的時候,李勣裝病,是非常高明的。第一,他要先看看別人怎麼表態。第二,如果他公開說此事是皇帝的家事,不需要詢問別人,必定引起長孫無忌、褚遂良的當場反駁,性格柔弱的唐高宗可能會被二人的強勢所震懾,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

只是,李勣這種無條件的忠誠,給了武則天一個上位的機會,引發一系列的政治迫害。


於左


先簡單介紹下。李績,原名徐世績,太宗李世民因其功勞,賜姓李,和李靖,李神通稱為三李。因徐世績為避李世民的諱,又改名李績。


李世民知道李績此人,有恩必大報,為了給兒子留一個好的大臣,李世民就把李績貶到外地,等李治登基後,在為李績平反,就這樣李績對李治就像對李世民一樣。

所以李績就支持李治。

同時,李績此人,知道功成身退,知道過多幹預皇帝之事,後必有殃禍。看看那些上官儀,長孫無忌,許逐良這樣人下場都不好。

所以李績也有明哲保身的想法。同時他告訴李治,皇帝立皇后就是立夫人,是屬於夫妻父子家事。大臣外人不便說。

就這樣。李治聽了,更加堅定自己立武為後的想法。


中孚鑑


李治為什麼立武則天為後?

我們先看歷史背景,唐初還是貴族政治,而朝政被輔政的權臣把持,以長孫無忌為首,和其他貴族共享權利,皇權實際跟衰弱的,李治跟傀儡沒區別,

李治需要奪權,但他是皇帝,很多事不能做,就需要皇權代言人,來代為行使皇權,這個代言人可以是太監,可以是內庭,可以是后妃,這些人都是依附皇權的,消滅了權臣,也很難威脅皇權。

而李治選擇了武則天代行皇權,跟權臣鬥爭。

武則天的皇后能否成功,實際就是皇帝跟權臣們的較勁,李績當然看得出來,也知道一定會成功的,所以這個時候支持武則天和皇帝,也是為自己的後路某打算,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李績是寒門出身,而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朝臣,都是豪門大族。而武則天等黨羽也都是寒門。李績需要武則天等打壓豪門貴族的勢力。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並非只有李績支持哦,還有許敬宗支持的!許敬宗也是秦府十八學士之一,資格跟長孫無忌差不多,李世民曾誇獎他滿朝大臣中最賢,唯獨人緣不好,經常受長孫無忌嘲笑,沒有重用。

武則天能當皇后,許敬宗出力最大,李義府等人都是他召集起來的,所以高宗朝,許敬宗終於鹹魚翻身了,獲得的富貴遠遠超過了當年同掌瓦崗文書的魏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