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的蝦真的按只算?

齊白石的蝦真的按只算?

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湖南湘潭人,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早年曾做過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無論是花鳥、蟲魚、山水、人物,齊白石都勇於嘗試,其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豔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他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主要人物畫有《抱琴仕女圖》《農耕圖》《五柳先生像》《西施浣紗圖》《魚釣圖》《鍾馗醉酒》等。

齊白石在少年時就對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到河畔觀察這種逗人喜愛的小動物,用棉花為餌釣蝦。

齊白石的蝦真的按只算?

他晚年曾畫《兒時釣蝦圖》,在畫幅上題詩: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為餌釣蘆蝦。今朝畫此頭全白,記得菖蒲是此花。

少年時代的這種興趣,使齊白石早就萌發了畫蝦的藝術種子。但他六十歲以前畫蝦主要是摩古,學習李復堂、鄭板橋等畫蝦的技法。

62歲時,齊白石在案頭水碗裡,長期養著數只活蝦。蝦兒們的騰躍嬉戲,不單為老人增添了生活樂趣,也為藝術家激發靈感提供了契機,但這時期,他筆下的蝦還太重寫真,形似而神不足。66歲,齊白石筆下的蝦產生了一次飛躍。蝦身有了質感,頭、胸前端有了堅實感。腹部節與節若斷若連,中部拱起,似乎能蠕動,蝦的長臂鉗也分出三節,最前端一節較粗,更顯有力。蝦的後腿由10只減為8只。注意:鄭板橋有句雲“刪繁就簡三秋樹”,道明瞭中國藝術“簡化的藝術” 真諦。齊白石移植於此,獲得成功,何其可感可佩!

齊白石的蝦真的按只算?

68歲,他的蝦又一變:腹部小腿少到6只,蝦眼由原來的兩點變成兩橫筆,最關鍵是頭、胸的淡墨上加了一筆濃墨更顯出白蝦軀幹的透明。至此,齊白石完成了一個創造過程,臻達形神兼有,栩栩如生!

藝術求索不可終止——70歲的齊白石又有意刪除並不損害蝦的真實性的腿,到他78歲時蝦的後腿只有5只。到80以後,他的蝦真正達到了爐火純青:精確的體態,富於彈力的透明體,在水中浮游的動勢....藝術造形中講求的“形、質、動”三要素都臻於完美的境界。

齊白石曾說:“餘畫蝦數十年始得其神”,他還說:“餘之畫蝦已經數變初只略似,再變色公深淡,此三變也”。齊白石畫蝦三變作為藝術給予人們留下的啟示是多樣的。但我想,最重要的應是一種不斷探索勇於進取敢於否定自已的實踐精神,這一點的意義,怕又不限於藝術領域吧.

《齊白石蝦圖》是畫家齊白石晚年期間所創作的一幅畫,藏於上海博物館。該畫體現了高度的筆墨技巧,在表現了水墨、宣紙的獨物性能外,又將蝦之質感表現的淋漓盡致, 是白石筆下最寫實的對象之一。

齊白石的蝦真的按只算?

齊白石畫蝦可說是畫壇一絕,靈動活潑,栩栩如生,神韻充盈,用淡墨擲筆,繪成軀體,浸潤之色,更顯蝦體晶瑩剔透之感。以濃墨豎點為睛,橫寫為腦,落墨成金,筆筆傳神。細筆寫須、爪、大螯,剛柔並濟、凝練傳神,顯示了畫家高妙的書法功力。畫家寫蝦,來自生活,卻超越生活,大膽概括簡化,更得傳神妙筆。

齊白石的蝦真的按只算?

齊白石畫蝦堪稱畫壇一絕。齊白石畫蝦通過畢生的觀察,力求深入表現蝦的形神特徵。

齊白石從小生活在水塘邊,常釣蝦玩;青年時開始畫蝦;40歲後臨摹過徐渭、李復堂等明清畫家畫的蝦;63歲時齊白石畫蝦已很相似,但還不夠“活”,便在碗裡養了幾隻長臂蝦,置於畫案,每日觀察,畫蝦之法也因此而變,蝦成為齊白石代表性的藝術符號之一。

齊白石畫蝦表現出了蝦的形態,活潑、靈敏、機警,有生命力。是因為齊白石掌握了蝦的特徵,所以畫起來得心應手。寥寥幾筆,用墨色的深淺濃淡,表現出一種動感。一對濃墨眼睛,腦袋中間用一點焦墨,左右二筆淡墨,於是使蝦的頭部變化多端。硬殼透明,由深到淺。而蝦的腰部,一筆一節,連續數筆,形成了蝦腰節奏的由粗漸細。

齊白石的蝦真的按只算?

齊白石用筆的變化,使蝦的腰部呈現各種異態,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遊蕩的。也有彎腰爬行的。蝦的尾部也是寥寥幾筆,既有彈力,又有透明感。蝦的一對前爪,由細而粗,數節之間直到兩螯,形似鉗子,有開有合。蝦的觸鬚用數條淡墨線畫出。

取捨:對水中的蝦,為表現出那種透視感,齊白石的線條有虛有實,簡略得宜,似柔實剛,似斷實連,直中有曲,亂小有序,紙上之蝦似在水中嬉戲遊動,觸鬚也像似動非動。

大名鼎鼎的齊白石早已是家喻戶曉了,但一提起他,我們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他畫的活靈活現的蝦。齊白石畫蝦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齊白石的蝦真的按只算?

齊白石畫蝦的故事一

大名鼎鼎的齊白石早已是家喻戶曉了,但一提起他,我們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他畫的活靈活現的蝦。靈動而呈半透明質感的蝦在水中嬉戲,或急或緩,時聚時散,疏密有致,濃淡相宜,情態各異,著實惹人喜愛。然而白石老人取得這樣前無古人的成就卻是來之不易,據說他畫蝦先後竟歷經八十六年,真是千錘百煉才打造了“白石蝦”。

齊白石老家有個星斗塘,塘中多草蝦,幼年的白石常在塘邊玩耍,從此與蝦結緣。兒時歡樂的情景也成了他每每題畫的素材,如“兒時樂事老堪誇,何若阿芝絮釣蝦”。

白石畫蝦開始學八大,板橋等人,因時代關係那些古人畫蝦並不成熟,所以白石的蝦只是略似的階段。

為了畫好蝦,他在案頭的水盂裡養了長臂青蝦,這樣就可以經常觀察蝦的形態並寫生,能更好的瞭解蝦的結構和動態。這時他的蝦畫得很象,依樣畫葫蘆,但墨色缺少變化,眼睛也象真蝦一樣畫成小黑點只是像歸像,卻沒有蝦的動感和半透明的質感,刻劃不出蝦的神,僅僅逼真罷了。

齊白石的蝦真的按只算?

再以後,他在觀察蝦的過程中,將蝦的進退,遊的急緩,甚至鬥毆,跳躍等等情態統統收於筆端。更於筆墨變化上增加變化,使蝦體有了透明感。他在畫蝦的頭胸部時先用小勺舀清水滴在蘸了淡墨的筆腹上,使之有了硬殼般的感覺。通過觀察,強調腹部第三節的拱起,很好地表現了蝦體的曲直,彈跳的姿勢,因蝦的跳躍全靠腹部,這樣蝦就畫得更生動了。他又將蝦鉗的前端一節畫粗,筆力得以體現。最令人叫絕的是他在蝦的頭胸部的淡墨未乾之際加上一筆濃墨,立刻增加了透明感,也使中國畫的筆墨味道更濃了。蝦的眼睛也由原來的小黑點兒變成橫點兒,這是為了更好的表現蝦的神情而加以誇張的。但是運用的恰如其分,大家見了並不以為怪。

深諳藝術規律的白石老人將軀體透明的白蝦和長臂青蝦結合起來,創造了“白石蝦”,其實這種水墨蝦在自然界並不存在,但是在符合蝦的共性的前提下白石鬼斧神工地將他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理念演繹的巧妙致極。

七十歲以後白石老人畫蝦已基本定型,但仍在不停的改進,使其趨於完美,八十歲以後他的蝦畫的已是爐火純青。活靈活現的蝦配上蘆葦,水草,慈姑,奇石,翠鳥等等,更以剛勁古拙的書法題上自作的詩句,加上充滿力感的印章,成就了千百幅給我們高雅藝術享受的珍貴作品,極大的激發了我們對於生活的熱愛。

齊白石的蝦真的按只算?

齊白石畫蝦的故事二

早年齊白石賣畫,為簡便起見,以數量計算,如畫青菜瓜果雞鴨魚蝦,畫上有若干,就以若干錢計算。

有人要一幅蝦子為題材的畫。

齊白石畫完,即以畫上有幾隻蝦,照只計算。

此人看了畫,以菜市場買菜的常例,要求多添一隻蝦子。

齊白石不悅,但還是拿了筆,在畫上給他添了只蝦。

那人看畫,發現這隻蝦畫得像是走了樣,毫無生氣,有點奇怪。

齊白石說:“你要添的這隻蝦子,是不在價錢以內的,所以替你畫了只死蝦,算是免費附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