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上游,一億畝森林歸來


長江上游,一億畝森林歸來


長江,世界第三長河流,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曾經歷過過度採伐和無節制的開採。

20年前,一個舉世矚目的生態建設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在四川率先啟動。

20年後,一個四川奇蹟振奮人心:全省森林面積由1.76億畝增加到2.76億畝,森林覆蓋率由24.23%提高到38.03%,長江渾水期由300天下降到150天,林業產業總產值由81.5億元增加到3400億元。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生動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為什麼是四川,這樣的奇蹟是如何創造的?


長江上游,一億畝森林歸來


敢為人先,禁伐天然林保護母親河

長江干流流經四川、雲南、重慶、湖北等中國11個省(市),是中國經濟最具發展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

四川地處長江黃河上游,是我國第二大林區——西南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96.5%的國土屬於長江水系。全國護衛大江大河源頭的1.6億畝天然林中,四川佔1/3。

然而,為滿足國家建設需要,四川的天然林區被作為用材林採伐了近半個世紀,面積下降了3/4。四川也因此逐步陷入生態惡化、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窘境。全省水土流失面積一度高達20多萬平方公里,進入長江上游的泥沙量超過3億噸,嚴重威脅著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專家指出:“治理長江的根本大計在於上游水源的涵養,而上游水源的涵養,又在於涵養林的保護和建設。”


長江上游,一億畝森林歸來

攀枝花市三堆子



攀枝花市三堆子,長江上游重要支流金沙江和雅礱江在這裡交匯,見證著兩岸大山的生態變遷。

1996年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站在這裡,望著滿目的荒山和滿江的漂木,要求四川省委、省政府“下決心少砍樹、多栽樹,把‘森老虎’請下山”。

1998年,長江流域爆發特大洪災,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9月1日起,四川在全國率先禁伐天然林,啟動實施天保工程。

實施天保工程,四川面臨重重困難:28家重點森工企業需要停伐轉產,10萬森工工人需要轉移、安置,100多家木材加工企業需要關閉,40多個木頭財政縣需要另謀出路,50%工程建設資金需要自籌……

“堅決停下來。停採後有問題,再研究,再解決。”中央對禁伐的態度非常堅定。

時任四川省委書記謝世傑說:“開弓沒有回頭箭,保護生態,放眼長遠。”

這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推進大江大河治理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個生態大省的自覺擔當。四川既有敢為人先的精神,也有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更有對綠色最深切的渴望。

1999年,四川省人大常委會頒佈《四川省天然林保護條例》,把天保工程實施納入法制軌道。省紀委、省監察廳出臺《違反天保工程政策法規的黨紀政紀處分規定》,從抓幹部入手,以最嚴格的管理制度,把所有天然林都保護起來。

禁伐20年,工程區2.88億畝森林和林地得到了常年有效管護,對緩解全球溫室效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意義重大。


長江上游,一億畝森林歸來


久久為功,還大地綠色奇蹟

工程一經啟動,如何真正彌補“五把斧頭砍樹,十條胳膊爭林”的惡果,償還對大地千百年的欠賬?

四川用“停、造、轉、保”四字方針,理順了天保工程思路和森工企業及人員轉產安置問題。10萬森工人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奉獻。他們有的拿著1萬-2萬元一次性買斷工齡,有的領著幾百元工資轉營造林,成為大山森林的守護人,荒山綠化的排頭兵。

巴蜀大地,一場史無前例的植樹造林運動拉開序幕。


長江上游,一億畝森林歸來

攀枝花造林局職工背樹上山造林

三堆子成了長江木材水運局轉為造林局後實施的第一個生態公益林建設項目。現年51歲的張體健對當年造林的場景仍然歷歷在目,“那個時候,每天早上5點就要從站上出發,背上水、乾糧,扛上鐵鍬,步行1個多小時到三堆子打窩,每天要工作10多個小時,完成打50個窩的任務,手上打滿了血泡,根本不敢洗手,手皮脫了一層又一層。”

攀枝花地處乾熱河谷地帶,乾熱河谷造林屬於世界級難題。

每年4、5月挖坑,6、7月雨季來臨時客土栽樹,從金沙江引水上山灌溉。張體健和同事們用4年時間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完成三堆子2000畝荒山綠化,栽植新銀合歡、劍麻、臺灣相思等樹木160萬株。

“這片綠色來之不易。攀枝花的氣候環境極易發生森林火災,為了保住這片林子,我們還專門組建了撲火隊,每一次打火大家都是拿命在拼,一年七八場火打下來,每個撲火隊員幾乎都是傷痕累累的。”張體健說。

每一片綠色的保護和生長都來之不易,所幸林業人從來不乏甘於奉獻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長江上游,一億畝森林歸來

護林員景祥俊

在大巴山深處鐵廠河林場,林三代、初出茅廬的女大學生景祥俊和男工一樣無懼辛勞。春季造林,她身背100多斤重的樹苗,徒步四五公里到作業點栽植。夏季撫育,她頂著烈日在林地裡揮刀除雜去灌、削枝撫壯。秋季防火,她走村串戶,向群眾發放護林防火資料,宣傳護林防火知識。冬季修整,她整地培土、燒灰積肥,準備來年育苗工作。20年來,她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大巴山,奉獻給了天保工程,至今仍守護著工區的9000多畝森林。


長江上游,一億畝森林歸來

夕陽下,仰望山林的景祥俊露出燦爛的笑容,張志才在遠處默默地看著妻子

栽下一片新綠、守護一方水土,巡護一片青山、拱衛一片藍天。

天保工程喚醒了四川人民的生態意識,從四川盆地到川西高原,從江河沿岸到山頭地塊,植綠護綠成為全省上下的統一行動。會理縣城西山,實施天保工程生態公益林造林的第一天,年過七旬的劉得興老人就拿出了鋤頭和鐵鍬,主動要求參加打坑。在許許多多像他一樣不計報酬的群眾廣泛參與下,會理縣僅用一年多時間就完成了西山8000畝荒山造林。

天保工程引領了四川的生態建設。此後,四川相繼啟動了退耕還林、防沙治沙、自然保護區建設等一系列生態工程,明確提出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目標,部署實施了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以平均每年500萬畝的速度迅速擴大綠色版圖。

奇蹟不是一時的激情迸發,而是久久為功的決心、耐心和毅力換來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20週年,森林歸來,浩瀚林海重新染綠巴山蜀水。

四川共完成工程區生態公益林建設8547萬畝,全省森林面積淨增1億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8.03%,比新中國成立之初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全省林地面積達3.6億畝,佔幅員面積的一半。

長江上游,這個曾經的最大泥沙輸出地,變成了一道生態屏障,一個綠色水庫,捍衛著長江的生態安全。


長江上游,一億畝森林歸來


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栽下梧桐樹,引來鳳凰棲。

20年來,中央和地方累計投入天保工程建設資金430億元,投資回報比率究竟有多大?

四川省林業廳廳長劉宏葆算了一筆賬:

——2017年,全省森林生態系統年涵養水源量757.2億噸,減少土壤侵蝕1.4億噸,固定碳量6974萬噸,釋放氧氣1.4億噸,森林和溼地年生態服務價值1.76萬億元。其中,天保工程區年生態服務價值1.08萬億元。

——20年來,在天保工程引領下,全省森林面積淨增1億畝,森林蓄積淨增4.75億立方米,木材價值淨增數千億。

——全省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9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護。大熊貓、金絲猴、綠尾虹雉、珙桐、銀杉、水杉等珍稀野生動植物數量不斷增多,價值不可估算。

——天保工程的實施,從根本上改變了四川林業“木頭產業”和重點林區“木頭財政”格局。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後,四川林業駛入了綠色發展的快車道,形成以生態旅遊、森林康養、特色乾果、木本油料、林下資源開發、竹產品開發等為代表的林業產業體系。2017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3400億元,是1997年的40倍。

“這其中的任何一項效益值,都是天保工程投資的幾十、上百倍甚至無數倍。這還僅僅是眼前效益,只要綠水青山尚在,這些效益還將年復一年疊加聚變。”劉宏葆說。


長江上游,一億畝森林歸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當年勒緊褲腰帶、靠情懷和信念植樹的務林人,也享受到了森林的豐厚回饋。

夾金山林業局依靠豐富的森林資源、優美的森林景觀,積極發展林下種養殖、生態旅遊、森林康養產業,年接待人數突破57萬人次,創利潤5.11億元。職工年平均收入達5.87萬元,是1997年的9倍。周邊村民通過開辦“林家樂”“藏家樂”,出售山珍特產,戶均年純收入超過4萬元。

按照“讓護林者受益,讓受益者護林”的思路,二期天保工程將全省8000多萬畝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山林納入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範圍,每年發放補償金12億元,500多萬農戶、2400多萬人受益。

2016-2017年,四川省調劑天保工程國有林管護費2億元,加上其他渠道自籌資金,聘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崗位4.7萬個,帶動7萬多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莽莽林海,成為林業生產發展、職工生活改善、周邊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川西林區所在的康巴高原,已經成為世界頂級生態旅遊目的地,生態旅遊產業成為甘孜州、阿壩州的支柱產業。昔日的百里鋼城攀枝花市,徹底扭轉了生態環境頹勢,變成享譽全國的生態林城、陽光花城、康養聖地。

蔥蘢綠色,成為美麗中國的底色、巴蜀大地的靈魂、四川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

昔日坎坎伐檀、生靈塗炭,而今植綠護綠、永續發展。

20年天保工程建設,四川人民不僅在長江上游創造了綠色的生態奇蹟和發展奇蹟,更在巴蜀大地樹立了一座敬畏自然的精神豐碑,寫下了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