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窟窿」新進展:內科醫生也耍手術刀,在食管開口切腫瘤

——梁寶松/文

今天 各位朋友,你也許碰到過這樣的疑問吧?當身體有恙,到醫院看診的時候,你究竟該掛哪個科室的號?是看外科?還是看內科?

我就碰到過這樣的案例,按照我的診斷,患者得了外科疾病需要到外科手術治療,當我告訴他需要到外科就診的時候,患者一臉懵圈地說:“我這可是身體裡頭的病呢!你怎麼把我給支派到外科去看病?”

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耐心地和患者解釋:“內科醫生,就是主要以玩藥治病的醫生,外科醫生,主要是用手術刀來給患者解除疾病的痛苦,你這病需要開刀,你說這是外科病還是內科病呢?”

要說這內科醫生也不安分,總想也去試試身手,能不能也“玩玩刀”?就拿我們消化內科來說吧,自從有了胃腸鏡,我們的心就安定不下來了!眼看著胃腸道內的病變,我們也是想盡了辦法,通過胃腸鏡給患者用電刀切除病變,以免除患者被開腸破肚的痛苦!可是呀,這胃腸道只有幾個毫米那麼厚,儘管我們使出了渾身的解數,說不定什麼時候,我們這消化內科醫生,就碰到了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做胃腸鏡手術的時候,發生了消化道穿孔!

在內鏡手術的最初階段,當我們遇到穿孔的時候,都是求助於外科醫生幫助我們去開刀堵窟窿!這樣不光是沒有達到微創治療的目的,還讓患者受了更多的苦,花了更多的錢!大家看看這幅圖片,我們的胃腸道,都是由不同的層次組成的!


“挖窟窿”新進展:內科醫生也耍手術刀,在食管開口切腫瘤

敲桌子,重點來了!我們的胃腸道除了食管只有三層(沒有最外邊的漿膜層)之外,其他的消化道都是由四層結構組成的,從內向外分別是粘膜層、粘膜下層、固有肌層和最外邊的漿膜層。這粘膜層就是一層細胞,而粘膜下層是疏鬆結締組織,有點像是海綿,固有肌層最厚,最薄的就是最外邊的漿膜層了!你可別小看了這最薄的漿膜層,有了這個層次的存在,就可以減少我們穿孔的危險。所以,對我們內科醫生來說,漿膜層就是手術禁區!一旦這個層次破裂了,就需要外科醫生開刀才能夠幫助我們堵住漏洞!
“挖窟窿”新進展:內科醫生也耍手術刀,在食管開口切腫瘤


“挖窟窿”新進展:內科醫生也耍手術刀,在食管開口切腫瘤​近些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有了金屬鈦夾,我們可以在胃腸道內用鈦夾把切開的部位縫合起來,如果是粘膜下腫瘤,主要向腔內生長,從胃腸鏡手術就比較簡單,但是,遇到根部特別深的病例,為了切除乾淨,我們也會選擇主動穿孔,然後再用鈦夾聯合尼龍繩封閉穿孔,大家說這消化內科的醫生們帥不帥?

更有甚者,有些醫生異想天開,沒有窟窿挖窟窿!他們通過人體的自然通道,比如通過口腔到達胃內,通過肛門到達結腸,通過陰道外口進入陰道,然後使用類似於胃鏡的特殊器械,在食管,胃,直腸,結腸,還有陰道切口,再通過這個切口送進去手術器械,把闌尾,膽囊等病變器官切除,然後再封閉切口,體表沒有任何手術痕跡,這就是當今最時髦的NOTES手術了!


“挖窟窿”新進展:內科醫生也耍手術刀,在食管開口切腫瘤

前不久,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我們河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的周炳喜教授,就是通過胃鏡,在食管開口,進入縱隔,切除了一位患者縱隔內的腫瘤,使得患者免除了開胸手術的痛苦,大家覺得牛不牛?

這消化內科的新進展之一,就是“挖窟窿”!大家明白了嗎?

(本號總顧問梁寶松教授,1984年畢業於河南醫科大學本科,河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