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崛起風雲人物——白起(五)

迫楚遷都的意義

沒落中的楚國,已經暴露了欠揍的跡象。

我們之前講過,秦國曾經聯合諸侯各國攻打齊國,導致齊國這個在戰國中後期基本上一直排在第一、第二名的文化、經濟、軍事強國,一下子落到了谷底,由於燕國滅絕齊國的戰略,導致齊國自齊閔王之後的齊國君王一直在燕國的壓制和監視之下,很難再有所作為,齊國的崛起,似乎成為了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齊國的沒落,使戰國後期齊、秦、楚三國鼎立的局面發生了嚴重的失衡,秦國迅速代替齊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戰國霸主,諸侯各國再也不敢,也無力向秦國用兵,所以在秦國在後來無論是對三晉用兵,或者是對楚國用兵,諸侯國都沒有了主心骨來組織大家一起抗秦。而作為第一集團的國家,實際上是名不副實的。

當初三國爭霸的時候,楚國基本上一直處於狗腿子的角色。要麼傍著秦國鬥齊國,要麼跟著齊國打秦國,他基本上沒有起到過主導作用,甘心做這兩個國家的小弟。楚國是一個目光短淺的國家,其實三國鼎立的局面,之於楚國是最好的局面。因為楚國自認為國力不濟,沒有獨立承擔國際事務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促成齊、秦交惡是最好的選擇,這樣,楚國就會成為這兩個國家極力爭取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誰給的好處多,楚國就選擇捧誰的臭腳,楚國會獲得更多的利益。雖然這不是一個上上之策,但是也可以使楚國在戰國紛亂的局勢中,過得還不做。但是,楚國人連這一點都沒有看到,在齊國最為危難的時候,他們落井下石,補上一刀,弄死了齊閔王,致使齊國險些被徹底滅國。

而此後,楚國雖然在秦國那裡得到了一點點好處,但是更為不利的局面馬上來到了眼前,那就是齊國完蛋了,你楚國就要從後臺走到前臺來跟秦國一較高下了。可是,楚國並沒有能力承擔這個角色,無論是從攻佔和號召力上,其與齊國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楚國對秦國基本上一直都是“忍辱負重”,不敢造次,這使楚國的生存環境越來越不妙。而此次秦國攻楚,如果齊國還在,楚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定會率領三晉引兵來解圍的。但是一副好牌,徹底被楚國打爛了。

此次楚國先王墓被毀,國都丟失,進一步奠定了秦國吞併六國的決心。

其實楚國的存在一直是秦國的隱隱的痛。為什麼呢?因為楚國國土廣大,人口眾多,民風彪悍,具有爭雄天下的潛力和實力。雖然現在的楚王昏庸無道,任用奸佞之人,耽於享樂,不修綱紀,弄的百姓民不聊生,致使楚國國力常衰不盛,但是一旦國家遇上一個明主,再碰上一個像商鞅那樣的傢伙,楚國未來的樣子是不難想象的。一旦楚國強盛起來,秦國就很難再像現在這樣欺負諸侯各國了。經此一役,楚國丟掉了都城,失去了先祖的墓地,不僅失去了幾乎四分之一的國土,更是失去了尊嚴和信念,今後楚王祭祖都沒有地方可去了。

這一戰,雖然沒有完全滅掉楚國,但是完全算得上是對楚國的一次致命性打擊。一方面,楚國祖輩經營的鄢、郢等富庶之地和戰略要地盡歸秦國所有,秦國可以將這些地方發展成為今後再次進攻楚國的根據地,楚國將自己最重要的軍事要塞都弄丟了,那其他地方可以說是更加羸弱不堪。楚國喪失了最為精要的地點,退守到只能臨時存身的陳,楚國根基已動,今後只有偏安一隅的想法,再無與秦國爭雄的實力。二是經過這一戰,秦國也是清清楚楚地摸清了出國的底細。楚國表面上看起來是很強大,但是經不起實際戰爭的考驗。面對秦國的步步緊逼,楚國一無良將,二無良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秦國一把把尖刀插入楚國腹地,楚國的不堪一擊,讓秦國真正認識到了楚國的真面目,這個國家已經完蛋了,可以放心的慢慢收拾了。三是楚國的敗退,白起的神話般的攻城掠土戰績,讓諸侯各國更加提秦色變,更加不敢忤逆秦國的非分要求。秦國勢漸強,諸國勢漸弱。秦國吞併天下的目標又往前躍進了一大步。

那麼白起的這次率領的閃電戰是不是冒進呢?

從傳統意義上來講,白起的這次行動實際上是十分危險和冒險的。首先,白起帶的兵力是十分有限的,雖然是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是估計也就幾萬人或者十萬人左右。這些人就敢深入到敵國內部,遠離根據地是十分危險的。糧草問題、補給問題都是難題。其二,一旦遇上了焦灼的攻城戰,秦國軍對只能是越打越少,而楚國軍隊會不斷集結,軍隊人數越來越多,很容易在實力上出現嚴重不平衡的局面。最壞的情況是秦國在前面打,之前被秦國打散的楚國軍隊重新集結後來個背後偷襲,秦國軍隊腹背受敵,想不失敗都很難。其三,白起這次目標是楚國的都城郢和別都鄢,這兩個城池都是楚國曆代君王重點經營的地方,無論是城牆堅固度,還是駐軍的精良程度,都是楚國最好的,白起挑戰的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旦攻城失敗,就會出現兵敗如山倒的局面,秦國這點兵很容易陷入到楚軍的包圍之中。也許到了那個時候,被全殲的就是秦國軍隊了。

似乎白起這次能夠取得勝利基本上是靠運氣。但是,白起不敗神話的名聲可不是靠著運氣賺來的。實際上,在攻楚作戰之前,白起是認真分析了楚國現在的局勢的。他認為楚頃襄王基本上是一個無論從能力和人品上來說,都很難與國君這個位置相匹配的國君。在他做楚王的這段時間內,幾乎沒有什麼作為。而且還喜歡任用一些奸佞小人。這使楚國的最高領導集團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國君耽於享樂,臣子樂於奉迎,而那些真正有本事和有能力的臣子或者人才,根本就入不了他們的眼。於是楚國朝堂越來越昏聵,而人才也在不斷地流失和消亡。此時的楚國已經沒有能臣和良將,若如羸卵,一擊即破。此外,在齊國最為困難的時期,楚王也並未能伸手幫忙,導致齊國沒落,這一方面顯示了楚王目光短淺,另一方面楚國也幾乎是在斷絕與中原各國的聯繫和聯盟,使楚國進一步孤立。楚國僅憑著自己國土廣闊,西北側以天險和惡略的氣候作為屏障和依靠,從而安於享樂,忽視了對軍事要塞的系統性考慮。這一點,從白起長驅直入楚國內部而並未遇上楚國來自各方的支援就能看出。面對這樣的一個楚國,白起是十分有信心一鼓作氣,直搗郢城的。

白起在考慮具體的與楚國作戰的戰略和策略的同時,實際上也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這就是司馬錯在上庸和漢北之地集結的十萬軍隊。這十萬軍隊,主要是為了與白起做好照應。一旦白起那邊有了什麼閃失,這隻軍隊馬上就會成為一支奇兵,接應白起。之所以白起能夠在前方沒有後顧之憂地奮勇作戰,主要的底氣還是身後的十萬軍隊。其實,這十萬軍隊的作用還不僅僅是這些,他還起到了震懾楚國的作用。他似乎在告訴楚國以鄢城為主要戰略要塞的軍事指揮系統,你們不要輕舉妄動呦,只要你們敢合兵攻擊白起,我們這10萬軍隊就會奮勇出擊,來個裡應外合,把你們打得滿地找牙。同時,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在裡面,也就是秦國這次攻打楚國是不是就白起一支軍隊出擊呢?我估計這是一直困擾著楚國的問題。如果白起只是打前陣,那麼這10萬秦軍就是第二隻攻打楚國的兵力,而這十萬軍隊的主帥也是赫赫有名,所以導致楚國人不敢輕易出兵支援鄧和鄢。在實際作戰過程中,這種震懾作用還是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使白起能夠一鼓作氣打到楚國都城而沒有遇上其他什麼麻煩。

安排完國內事務,白起還提出了要做好國際事務的處理。因為 在攻打趙國之前,秦國一直在修理三晉,使趙、韓、魏吃了不少苦頭。當然了,韓國和魏國此時已經是苟延殘喘的國家了,對於秦國來說,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壓力,但是趙國就不一樣了。此時的趙國,在獨善其身若干年後,已經成為戰國後期實力比較強的一個國家。雖然他長期處於二流國家的水平,但是戰鬥力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已經變得十分的彪悍。在與秦國交過幾次手,基本山也是互有勝負。除了與白起、司馬錯作戰沒打贏過,與秦國其他戰將交手勝算還是頗多的。就算是這樣,白起和司馬錯要想在趙國人身上撈得半點便宜還是要付出不少的努力和代價的。此外,趙國此時國內名臣良將齊聚朝堂,廉頗、藺相如、趙奢正值最好年華,而趙孝成王也已經成熟,一代明主的氣象初現。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將主力全都押寶在攻打楚國這件事上面,趙國會不會在秦國背後捅一刀,這還真不好說。

如果趙國真的出兵救援楚國,那秦國的處境就會很危險了。一方面那樣會鼓舞楚國人的氣勢,讓楚國人投入更多的經歷在防守白起攻城上面,這樣,白起就會受挫,攻打楚國的進程就不會那麼順利,就像我們之前說的吧,白起在楚國腹地呆的時間越長,對他的處境就越不好。同時,秦國佈防的10萬大軍可能就要與趙國軍隊作戰,那楚國就會集結兵力對付白起,那對秦國來講,就會大大的不利。白起還考慮到,從實力上來講,楚國算是一流大國當中排名最低的一個國家,而趙國又是二流國家中排名第一的國家,這兩個國家一旦聯手,其實力足以可以和秦國抗衡。說不準,稍不留神,秦國就會吃個大虧。所以,秦國算盤打得很精,他決不允許這種情況出現此案。於是,白起在出發前,就與魏冉他們研究好了戰略。秦軍出兵打楚國,秦國國君與趙國國君吃吃飯、喝喝酒,再娛樂一下,聯絡聯絡感情。於是,著名的澠池相會的故事就這樣產生了。秦昭襄王也算是為了國家利益不惜忍氣吞聲,未對藺相如不敬的行為進行追究,最終與趙國結盟。話說回來了,要不是秦國有求於趙國,一百個藺相如也不夠殺的。

秦國崛起風雲人物——白起(五)

攻楚之戰,無論是對於當時戰國的局勢還是對於秦國、對於白起來講,意義十分重大。

首先,在國際力量對比來講,秦國與楚國的較量,實際上就是當時國際第一集團的較量,秦國戰勝了楚國,逼迫楚國遷都,致使楚國從此退出了第一集團。而第一集團中,只剩下了秦國,秦國獨大的局面從此形成,戰國原本比較平衡的局面就此結束,戰國的天平向著秦國開始傾斜。而位於第二集團和第三集團的國家越來越感受到秦國的壓力,但是他們仍舊不能面對新出現的國際局勢作出調整,形成更加緊密的聯盟關係,從而抵抗日益壯大的秦國帶來的威脅。戰國諸侯依舊是我行我素,要麼和周邊的國家繼續爭鬥,從而將被秦國奪走的土地從其他國家搶回來,要麼是獨善其身,不參與國家事務由於自己實力很強。在這種情況下,秦國相對於諸侯各國的實力優勢越來越大。秦國每強一分,諸侯各國就弱一分。

秦國崛起風雲人物——白起(五)

第二,秦國展開的攻楚戰爭,實際上是秦國真正意義上加緊了一對一削弱、打壓諸侯強國的戰略。在攻打楚國之前,秦國的策略基本上是東打一通,西打一通的策略。這種策略基本上是針對於二流國家的,尤其是針對韓國和魏國。這兩個國家已經被秦國打得無力招架。秦國明白,再打下去,就要滅國了。但是攻滅這兩個國家對於秦國來講並不划算。一方面這兩個國家與其他諸國具有較強的文化認同感,一旦加緊攻取這兩個國家,其他諸侯國一定會來援救。所以,秦國及時的調整策略,去攻打那些更重要的潛在的敵人,甚至說是未來可以威脅到秦國的國家,比如說趙國和楚國。這些國家實力很強,但是目前還不是秦國的對手。秦國準備通過不斷向這些潛在威脅的國家用兵,達到削弱這些國家的目的,為秦國爭霸掃清道路。

第三,經此一役,白起被秦王封為武安君,達到了白起事業上的新高峰。經過累累戰記,白起終於封君。雖然這看起來似乎是個空頭支票(封地並不在秦國),但是隨著地位的提升,白起聲名遠播。以前,白起與司馬錯可以說是平起平坐,兩個人的水平說不上誰強誰弱,但是經過攻楚一戰,白起地位在秦國武人當中無人可敵,而且其戰略戰術水平已經完全超越秦國當時的將領,其中包括司馬錯。白起,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的威名慢慢的開始被神化,因為他所取得的成就是別人不敢想,也是無法想象的。無論是陣地戰、奔襲戰還是大規模集團戰、小規模奇襲戰,只要你能夠想象得到的,白起都能打得很出色。白起完全超越了那個時代武將的能力範圍。自此,白起威名遠揚,成就一代不敗戰神。

秦國崛起風雲人物——白起(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