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崛起風雲人物——白起(二)

秦國崛起風雲人物——白起(二)

伊闕之戰

白起的成名之戰發生在秦昭襄王十四年。此時的秦國大力推行魏冉的戰略,利劍直指東向的韓魏兩國。韓國和魏國也已經漸漸感受到了來自秦國的壓力。究竟是無休止的妥協,還是放手一搏。擺在了這兩個國家的面前。主動認慫,他們知道秦國的胃口可不僅僅是面子問題,秦國是黑心的虎狼,他的慾望沒有止境,今天你割一城尋求平安,明天他就會要兩個城。秦國的胃口是無法填滿的,所以不能輕易就向秦國屈服。

聯軍的打算

這兩個國家的國君一合計,之前剛剛傍著齊國這個大款狠狠的教訓了秦國一番,而秦國也沒顯示出多強的兵力和戰鬥力呀,聯軍一到,秦國就認慫了,看來他也是徒有其表,簡直是紙老虎一枚。那麼我們可以再次聯合抗秦呀,上次可以給你一個耳光,這次就可以給你一個巴掌。此外,韓魏聯軍的主將也是但是赫赫有名,這個人就是公孫喜。公孫喜是誰呢?公孫喜當時也是個人物。公孫喜在當年韓、魏、齊聯合攻楚的時候,他與齊將匡章、韓將暴鳶一起在垂沙這個地方攻破楚軍,殺死楚將唐昧。可以說是既有戰功,又有戰績。有這樣的統帥帥領聯軍,韓魏兩個國家還是比較有底氣的。

相比之下,當時秦國似乎正值缺少名將的時期,處於下風。此時,又有一個喜訊傳來,周國因為唇亡齒寒的緣故,也派兵加入到聯軍當中。周軍的加入,這使聯軍又在道義上取得了優勢。雖說大周已經名存實亡,但是畢竟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他的表態,理論上就是天下必須遵從的指令,他的站位,就是天下正義所在,義理所存。在這一點上,又使聯軍佔到了道義的最高峰。於是,韓國、魏國和周國迅速在伊闕這個地方集結了大約24萬兵力,準備迎頭痛擊秦國的進攻。

秦國的抉擇

翻回頭來,我們再來看看秦國是怎麼準備打這場仗的。此次戰爭之前,秦國攻打韓國,將領向壽攻取了武始,白起攻取了新城。下一步與韓魏週三國在伊闕決戰戰中由誰來統兵,又成為了一個負責的選擇題,放到了魏冉面前。

其實,這場戰爭無論是對於秦國還是韓魏來講都是十分重要而且關鍵的。聯軍勝,則合縱之勢更勝,看到秦國疲軟的戰力後,將會有更多的國家願意參與到討伐秦國的戰爭當中,尤其是之前被秦國修理過的楚國,將會捲土重來。這樣下去,秦國的局面就很難收拾了。而這種局面是和魏冉的戰略完全相悖的,所以魏冉想施展抱負,就絕對不能打敗這場戰爭。聯軍敗,自此韓魏兩國將無法自保,而秦國凌人之勢更上一層,韓魏兩國只有防守之力,再無反攻之能。而秦國的霸權戰略將會取得一個良好的開局,但其他諸國將會日衰。所以,由誰來率領秦軍將會決定著這場戰爭的走向。

白起我們之前說過了,他是秦國新生代將領,具有著不可限量的前途。但是他資歷不夠,參與大戰的經驗少。而向壽則不然。首先向壽的出身比較好。他是秦宣太后的親戚,也是秦昭襄王少是的玩伴,他的背景是夠深的,在戰鬥中爭取糧餉和裝備上,具有較大優勢。其次,在履歷上,向壽曾經與甘茂一起打過宜陽,之後駐守宜陽,經過大戰的洗禮。此外,他還做過秦國國相,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人脈。按理說,向壽是此次決戰的不二人選。

但是,魏冉卻不這麼認為。為什麼呢?因為之前我們說過,向壽這個人能力是有限的,雖然經歷不少,但是都未能作為主導者,除了那次設計陷害甘茂出走。此外,向壽此時既有很好的背景和優厚的生活待遇,他已經成為了官場上的老油條,在真正處理具體的軍務的時候,應該是沒有了軍人的銳氣。此外,向壽最近幾場攻城戰的情況也被魏冉看在眼裡,雖然打勝了,但未必贏得漂亮。最重要的一點,向壽是秦王的人,而秦王剛剛失勢,此時也不是啟用秦王一派人員的時候。而反觀白起,具有年強忍的衝勁,具有建功立業的熱切慾望,在最近的幾次戰爭中,更是表現出卓越不凡的戰鬥力,更重要的是,他資歷較輕,背景不復雜,很容易爭取為自己人。當然,我想最重要的是,魏冉還是從戰事出發。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魏冉之所以敢下定決心讓白起挑重點,在戰鬥之前一定是和白起進行了交流,而白起也是一定會將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托盤而出,魏冉被白起的能力折服,所以最終拍板由白起作為伊闕之戰秦國的總指揮。聯軍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將軍和秦國一個名不見經傳小將軍就這樣在戰場上見面了。

一場大戰

其實,這次戰場上相遇聯軍的優勢很明顯。一方面,在軍隊人數上多於秦軍。二是在精力上,聯軍以逸待勞,靜候疲敝的秦軍的到來。三是將領優勢。在此之前,諸侯各國都有自己賴以為重的戰將,而這些將軍基本上能力都差不多,各國之間你來我往,互有勝負,決定戰爭成敗的往往是人數和士氣。聯軍看到了自己的主帥名、功績以及作戰經驗遠超秦國那個不知從哪來的白起,對於穩定軍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時無論在軍隊人力物力投入還是在精神士氣方面,聯軍佔盡了優勢。似乎這場戰爭的天平一開始就偏向了聯軍。

秦國崛起風雲人物——白起(二)

但是秦國實現超越,總是不走尋常路。在這場戰爭中,一個最不確定的因素其實就是白起。而白起的表現,最終使聯軍大跌眼鏡。白起打仗,不是憑著匹夫之勇,而是層次分明的。在白起看來,聯軍雖然在人數上遠超自己,但是那也是聯軍的弱點。為什麼呢?

第一,我們往前看戰國的作戰情況,其實像這次一下子集結二三十萬兵馬的情況極其少見。這種集團並作戰的情況並不多見。實際上有很多老將率領個幾萬人是沒問題的,但率領二三十萬參加戰爭,作戰的方式方法其實就是不一樣了。這需要對軍隊的調度,協調以及統籌能力極強。其實公孫喜是有過不錯的戰績,但是他並沒有統領幾十萬軍隊的經驗,也許他精於傳統的正面遭遇戰,但是對於幾十萬兵力的統領,傳統的戰法就會出現問題,發揮不出軍隊人數上的優勢。因為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調動起大部分戰鬥力才是當務之急。但是,恰恰就在這一點上,公孫喜是很難做到的,這是能力問題。

第二,本次聯軍雖然看似氣勢洶洶,鐵板一塊,但是仔細研究,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本次作戰,主要是以保護韓國的邊境為主,所以韓國人衝鋒陷陣、不顧死活理所當然,但是韓軍卻不是聯軍中最強的,最強的當屬魏國軍隊。曾經被吳起訓練的魏伍族,震撼了整個戰國,也曾經使魏國走上了霸主的位置。雖然這個家底很快被龐涓和後續的幾任魏王敗光,但是魏伍族的戰力仍舊是有目共睹的。所以魏國人來了,韓國人當然是想讓魏國人作為主力,和秦軍廝殺,自己落個便宜。但是魏國人也不買賬呀。你韓國人的事,自己去擺平就行了,我們來就是撿點便宜的。打得過,我們就搶功,打不過我們就搶著跑。東周就更不用說了,本來就沒幾個人,也從來沒怎麼打過仗,來到前線做個拉拉隊還是可以的,動手還是算了吧。何況聯軍的主帥是來自魏國的公孫喜,一個外國人來打一場你韓國的國土保衛戰,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彆扭。在戰前,聯軍對自身存在的這些問題,似乎沒有認真考慮過,也許他們仍然認為人數多了嚇唬一下秦國,秦國就會像以前一樣認慫,也許聯軍根本沒想過自己會打敗,只是想著戰勝之後怎麼分贓,所以這個漏洞遲遲沒有補上。但是,這一切都清楚的看在白起的眼裡。

白起先是集中兵力,展示出與韓軍主力決一雌雄的架勢。韓國軍隊自然緊張,嚴陣以待。而此時,魏國軍隊和東周軍隊正在拔著脖子,等待韓國軍隊與秦國開始的第一輪廝殺。秦國與韓國軍隊對立越緊張,而魏國和東周軍隊就越鬆弛。就在瞬息間,秦國重逢的號角吹起,秦國主力發起猛攻。韓國軍隊嚴陣以待,士兵牢牢抓住手中的武器,等待著殺戮或是被殺戮。但是,秦國主力的方向迅速發生了偏移,主力直衝魏國陣營。魏國主帥還在眼巴巴渴望看一出秦、韓對撕的好戲,結果一片風塵朝著自己奔襲而來。魏國軍隊並沒有心理上的準備,匆忙中,主帥向軍隊發號施令以抗擊秦軍。但是,由於之前疏於防範,魏國陣營很快就被秦國軍隊衝破。此時離魏軍陣營不遠處的東周軍隊一看,望風而逃,還沒動手估計就潰不成軍了。

秦國崛起風雲人物——白起(二)

東周的潰敗給聯軍造成了致命打擊。不是說東周帶來的戰鬥力的損失,而是東周軍隊簡直是豬隊友,他製造了一種兵敗如山倒的敗勢,這嚴重影響了韓國和魏國的軍心。本來三國軍隊應該是協同作戰的,但是戰爭剛剛開始,魏國就被打蒙了,而韓國就算想去解圍,但是看到東周幾萬人潰敗下來,韓國人也無法判斷當時的形勢。更加上白起主力攻打魏軍時,又派一波奇兵騷擾韓軍,令韓國軍隊不敢輕舉妄動。我們現在看,聯軍的指揮似乎很弱智,但是試想我們在戰場上,幾十萬人來回攪動,突然幾萬盟友連哭帶號的向你奔來,你是否還能夠那麼淡定麼。瞬息間,聯軍被失敗的陰影籠罩。很快,魏國營盤失手,驚魂未定的韓國又遭受到秦國主力的襲擊,韓國軍隊潰退。秦國十幾萬兵士趁勝追擊,斬殺聯軍無數。秦軍殘忍的割下聯軍的首級,準備回國領取爵位,而可憐的聯軍卻成為了待宰羔羊,二十四萬聯軍被殲滅,魏將公孫喜被俘虜。

秦國的巨大收穫

自此韓國、魏國元氣大傷,無力西向抗秦。而秦國經此一戰,收穫頗豐。

一個是打開了東向爭霸的局面。實際上韓國和魏國一直是擋在齊國向中原腹地進軍的絆腳石。雖然說這兩國的兵力不足為慮,但是一旦他們和齊國或者楚國這樣的大國結交,對於秦國向東發展將會帶來層層阻力。韓國和魏國沒被制服,遲早還會向秦國挑釁。之前齊、韓、魏聯合攻至秦國函谷關就是這種情況。經此一役,韓魏兩國喪失了軍事主力,同時也是兩國的主要勞動力,兩國國力短時間內無法恢復,以後只有捱揍的份,還哪敢造次。此外,這場戰爭震懾了諸侯各國,令各國不敢輕易對秦國言兵。所以此後基本上都是秦國在招惹這些國家,很少有國家再向秦國挑釁。

二是此次戰役送給秦國一代戰神—白起。其實,白起的勝利對於秦國的國際地位與戰鬥力具有關鍵性作用。之前戰國雖然國力會有不同,但是每個國家都有名噪一時的主將,而這些主將水平、能力也都差不多,所以當時各國之間征伐不斷,因為彼此之間的差距並不是很大,有贏也有輸,有點像賭博。但是白起的出現,完全改變了這種現象。無論是白起的戰鬥能力、指揮能力以及戰略、戰術水平,都是高過當時諸侯各國幾個層次的。有白起的秦國,如虎添翼,足以讓秦國傲視其他各國。而白起的名字,對於諸侯國來講,那簡直就是噩夢一般,白起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又一個國家軍隊的潰敗,也使無數士卒被無情屠戮。對於秦國來講,跟著白起幹就是等於立功進爵,就是打勝仗,就是鍍金。白起成為了一種標誌,一方面是敵國軍士的末日,一方面是秦國崛起的開始。伊闕之戰,打出了白起一代名將的風範,他不僅顯示著白起具有較強的作戰能力,也彰顯白起在新出現的大規模集團軍作戰中,有著較大的優勢。秦國勢強、諸侯勢弱的局面就這樣被白起奠定下來。

伊闕之戰的勝利,不僅使白起加官進爵,晉升為國尉,同時也為魏冉執政開局打開了良好的局面。魏冉指定的策略雖好,但是沒有具體的操盤手也是枉然。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上天把白起這顆將星送到了魏冉面前,這讓魏冉自是格外慶幸。於是這對搭檔就這樣走到了一起。白起能夠理解魏冉的格局和方略,他配合著魏冉將秦國爭霸世界的藍圖一點一點變為現實,而魏冉也懂白起,白起是個不輕言戰的將領,但是一旦他認為能戰,那必然是穩操勝券。白起的耿直和堅持,魏冉因為懂所以會包容。就這樣,時勢和時局將兩個人推到了一起,而從此,秦國的鐵蹄也將踏遍大半個戰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