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崛起风云人物——白起(二)

秦国崛起风云人物——白起(二)

伊阙之战

白起的成名之战发生在秦昭襄王十四年。此时的秦国大力推行魏冉的战略,利剑直指东向的韩魏两国。韩国和魏国也已经渐渐感受到了来自秦国的压力。究竟是无休止的妥协,还是放手一搏。摆在了这两个国家的面前。主动认怂,他们知道秦国的胃口可不仅仅是面子问题,秦国是黑心的虎狼,他的欲望没有止境,今天你割一城寻求平安,明天他就会要两个城。秦国的胃口是无法填满的,所以不能轻易就向秦国屈服。

联军的打算

这两个国家的国君一合计,之前刚刚傍着齐国这个大款狠狠的教训了秦国一番,而秦国也没显示出多强的兵力和战斗力呀,联军一到,秦国就认怂了,看来他也是徒有其表,简直是纸老虎一枚。那么我们可以再次联合抗秦呀,上次可以给你一个耳光,这次就可以给你一个巴掌。此外,韩魏联军的主将也是但是赫赫有名,这个人就是公孙喜。公孙喜是谁呢?公孙喜当时也是个人物。公孙喜在当年韩、魏、齐联合攻楚的时候,他与齐将匡章、韩将暴鸢一起在垂沙这个地方攻破楚军,杀死楚将唐昧。可以说是既有战功,又有战绩。有这样的统帅帅领联军,韩魏两个国家还是比较有底气的。

相比之下,当时秦国似乎正值缺少名将的时期,处于下风。此时,又有一个喜讯传来,周国因为唇亡齿寒的缘故,也派兵加入到联军当中。周军的加入,这使联军又在道义上取得了优势。虽说大周已经名存实亡,但是毕竟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他的表态,理论上就是天下必须遵从的指令,他的站位,就是天下正义所在,义理所存。在这一点上,又使联军占到了道义的最高峰。于是,韩国、魏国和周国迅速在伊阙这个地方集结了大约24万兵力,准备迎头痛击秦国的进攻。

秦国的抉择

翻回头来,我们再来看看秦国是怎么准备打这场仗的。此次战争之前,秦国攻打韩国,将领向寿攻取了武始,白起攻取了新城。下一步与韩魏周三国在伊阙决战战中由谁来统兵,又成为了一个负责的选择题,放到了魏冉面前。

其实,这场战争无论是对于秦国还是韩魏来讲都是十分重要而且关键的。联军胜,则合纵之势更胜,看到秦国疲软的战力后,将会有更多的国家愿意参与到讨伐秦国的战争当中,尤其是之前被秦国修理过的楚国,将会卷土重来。这样下去,秦国的局面就很难收拾了。而这种局面是和魏冉的战略完全相悖的,所以魏冉想施展抱负,就绝对不能打败这场战争。联军败,自此韩魏两国将无法自保,而秦国凌人之势更上一层,韩魏两国只有防守之力,再无反攻之能。而秦国的霸权战略将会取得一个良好的开局,但其他诸国将会日衰。所以,由谁来率领秦军将会决定着这场战争的走向。

白起我们之前说过了,他是秦国新生代将领,具有着不可限量的前途。但是他资历不够,参与大战的经验少。而向寿则不然。首先向寿的出身比较好。他是秦宣太后的亲戚,也是秦昭襄王少是的玩伴,他的背景是够深的,在战斗中争取粮饷和装备上,具有较大优势。其次,在履历上,向寿曾经与甘茂一起打过宜阳,之后驻守宜阳,经过大战的洗礼。此外,他还做过秦国国相,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脉。按理说,向寿是此次决战的不二人选。

但是,魏冉却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呢?因为之前我们说过,向寿这个人能力是有限的,虽然经历不少,但是都未能作为主导者,除了那次设计陷害甘茂出走。此外,向寿此时既有很好的背景和优厚的生活待遇,他已经成为了官场上的老油条,在真正处理具体的军务的时候,应该是没有了军人的锐气。此外,向寿最近几场攻城战的情况也被魏冉看在眼里,虽然打胜了,但未必赢得漂亮。最重要的一点,向寿是秦王的人,而秦王刚刚失势,此时也不是启用秦王一派人员的时候。而反观白起,具有年强忍的冲劲,具有建功立业的热切欲望,在最近的几次战争中,更是表现出卓越不凡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他资历较轻,背景不复杂,很容易争取为自己人。当然,我想最重要的是,魏冉还是从战事出发。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魏冉之所以敢下定决心让白起挑重点,在战斗之前一定是和白起进行了交流,而白起也是一定会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托盘而出,魏冉被白起的能力折服,所以最终拍板由白起作为伊阙之战秦国的总指挥。联军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军和秦国一个名不见经传小将军就这样在战场上见面了。

一场大战

其实,这次战场上相遇联军的优势很明显。一方面,在军队人数上多于秦军。二是在精力上,联军以逸待劳,静候疲敝的秦军的到来。三是将领优势。在此之前,诸侯各国都有自己赖以为重的战将,而这些将军基本上能力都差不多,各国之间你来我往,互有胜负,决定战争成败的往往是人数和士气。联军看到了自己的主帅名、功绩以及作战经验远超秦国那个不知从哪来的白起,对于稳定军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无论在军队人力物力投入还是在精神士气方面,联军占尽了优势。似乎这场战争的天平一开始就偏向了联军。

秦国崛起风云人物——白起(二)

但是秦国实现超越,总是不走寻常路。在这场战争中,一个最不确定的因素其实就是白起。而白起的表现,最终使联军大跌眼镜。白起打仗,不是凭着匹夫之勇,而是层次分明的。在白起看来,联军虽然在人数上远超自己,但是那也是联军的弱点。为什么呢?

第一,我们往前看战国的作战情况,其实像这次一下子集结二三十万兵马的情况极其少见。这种集团并作战的情况并不多见。实际上有很多老将率领个几万人是没问题的,但率领二三十万参加战争,作战的方式方法其实就是不一样了。这需要对军队的调度,协调以及统筹能力极强。其实公孙喜是有过不错的战绩,但是他并没有统领几十万军队的经验,也许他精于传统的正面遭遇战,但是对于几十万兵力的统领,传统的战法就会出现问题,发挥不出军队人数上的优势。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调动起大部分战斗力才是当务之急。但是,恰恰就在这一点上,公孙喜是很难做到的,这是能力问题。

第二,本次联军虽然看似气势汹汹,铁板一块,但是仔细研究,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次作战,主要是以保护韩国的边境为主,所以韩国人冲锋陷阵、不顾死活理所当然,但是韩军却不是联军中最强的,最强的当属魏国军队。曾经被吴起训练的魏伍族,震撼了整个战国,也曾经使魏国走上了霸主的位置。虽然这个家底很快被庞涓和后续的几任魏王败光,但是魏伍族的战力仍旧是有目共睹的。所以魏国人来了,韩国人当然是想让魏国人作为主力,和秦军厮杀,自己落个便宜。但是魏国人也不买账呀。你韩国人的事,自己去摆平就行了,我们来就是捡点便宜的。打得过,我们就抢功,打不过我们就抢着跑。东周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没几个人,也从来没怎么打过仗,来到前线做个拉拉队还是可以的,动手还是算了吧。何况联军的主帅是来自魏国的公孙喜,一个外国人来打一场你韩国的国土保卫战,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别扭。在战前,联军对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似乎没有认真考虑过,也许他们仍然认为人数多了吓唬一下秦国,秦国就会像以前一样认怂,也许联军根本没想过自己会打败,只是想着战胜之后怎么分赃,所以这个漏洞迟迟没有补上。但是,这一切都清楚的看在白起的眼里。

白起先是集中兵力,展示出与韩军主力决一雌雄的架势。韩国军队自然紧张,严阵以待。而此时,魏国军队和东周军队正在拔着脖子,等待韩国军队与秦国开始的第一轮厮杀。秦国与韩国军队对立越紧张,而魏国和东周军队就越松弛。就在瞬息间,秦国重逢的号角吹起,秦国主力发起猛攻。韩国军队严阵以待,士兵牢牢抓住手中的武器,等待着杀戮或是被杀戮。但是,秦国主力的方向迅速发生了偏移,主力直冲魏国阵营。魏国主帅还在眼巴巴渴望看一出秦、韩对撕的好戏,结果一片风尘朝着自己奔袭而来。魏国军队并没有心理上的准备,匆忙中,主帅向军队发号施令以抗击秦军。但是,由于之前疏于防范,魏国阵营很快就被秦国军队冲破。此时离魏军阵营不远处的东周军队一看,望风而逃,还没动手估计就溃不成军了。

秦国崛起风云人物——白起(二)

东周的溃败给联军造成了致命打击。不是说东周带来的战斗力的损失,而是东周军队简直是猪队友,他制造了一种兵败如山倒的败势,这严重影响了韩国和魏国的军心。本来三国军队应该是协同作战的,但是战争刚刚开始,魏国就被打蒙了,而韩国就算想去解围,但是看到东周几万人溃败下来,韩国人也无法判断当时的形势。更加上白起主力攻打魏军时,又派一波奇兵骚扰韩军,令韩国军队不敢轻举妄动。我们现在看,联军的指挥似乎很弱智,但是试想我们在战场上,几十万人来回搅动,突然几万盟友连哭带号的向你奔来,你是否还能够那么淡定么。瞬息间,联军被失败的阴影笼罩。很快,魏国营盘失手,惊魂未定的韩国又遭受到秦国主力的袭击,韩国军队溃退。秦国十几万兵士趁胜追击,斩杀联军无数。秦军残忍的割下联军的首级,准备回国领取爵位,而可怜的联军却成为了待宰羔羊,二十四万联军被歼灭,魏将公孙喜被俘虏。

秦国的巨大收获

自此韩国、魏国元气大伤,无力西向抗秦。而秦国经此一战,收获颇丰。

一个是打开了东向争霸的局面。实际上韩国和魏国一直是挡在齐国向中原腹地进军的绊脚石。虽然说这两国的兵力不足为虑,但是一旦他们和齐国或者楚国这样的大国结交,对于秦国向东发展将会带来层层阻力。韩国和魏国没被制服,迟早还会向秦国挑衅。之前齐、韩、魏联合攻至秦国函谷关就是这种情况。经此一役,韩魏两国丧失了军事主力,同时也是两国的主要劳动力,两国国力短时间内无法恢复,以后只有挨揍的份,还哪敢造次。此外,这场战争震慑了诸侯各国,令各国不敢轻易对秦国言兵。所以此后基本上都是秦国在招惹这些国家,很少有国家再向秦国挑衅。

二是此次战役送给秦国一代战神—白起。其实,白起的胜利对于秦国的国际地位与战斗力具有关键性作用。之前战国虽然国力会有不同,但是每个国家都有名噪一时的主将,而这些主将水平、能力也都差不多,所以当时各国之间征伐不断,因为彼此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有赢也有输,有点像赌博。但是白起的出现,完全改变了这种现象。无论是白起的战斗能力、指挥能力以及战略、战术水平,都是高过当时诸侯各国几个层次的。有白起的秦国,如虎添翼,足以让秦国傲视其他各国。而白起的名字,对于诸侯国来讲,那简直就是噩梦一般,白起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国家军队的溃败,也使无数士卒被无情屠戮。对于秦国来讲,跟着白起干就是等于立功进爵,就是打胜仗,就是镀金。白起成为了一种标志,一方面是敌国军士的末日,一方面是秦国崛起的开始。伊阙之战,打出了白起一代名将的风范,他不仅显示着白起具有较强的作战能力,也彰显白起在新出现的大规模集团军作战中,有着较大的优势。秦国势强、诸侯势弱的局面就这样被白起奠定下来。

伊阙之战的胜利,不仅使白起加官进爵,晋升为国尉,同时也为魏冉执政开局打开了良好的局面。魏冉指定的策略虽好,但是没有具体的操盘手也是枉然。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上天把白起这颗将星送到了魏冉面前,这让魏冉自是格外庆幸。于是这对搭档就这样走到了一起。白起能够理解魏冉的格局和方略,他配合着魏冉将秦国争霸世界的蓝图一点一点变为现实,而魏冉也懂白起,白起是个不轻言战的将领,但是一旦他认为能战,那必然是稳操胜券。白起的耿直和坚持,魏冉因为懂所以会包容。就这样,时势和时局将两个人推到了一起,而从此,秦国的铁蹄也将踏遍大半个战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