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崛起風雲人物——白起(十)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範睢與秦昭襄王一方面搞掉了秦宣太后和儴侯魏冉集團,從此大權旁落的大秦國重新由秦昭襄王執掌,另一方面,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秦王與範睢制定了影響秦國之後征戰的重要策略,那就是遠交進攻戰略。這兩方面的工作,尤其到了後期,對秦國未來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

秦國崛起風雲人物——白起(十)

其一,秦宣太后和儴侯步入暮年之後,似乎已經沒有之前那樣意氣奮發和高瞻遠矚了,秦宣太后可能一直沉浸在義渠王被殺的情緒當中,無暇顧及朝堂的變化。而儴侯在晚年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封地的擴大和撈取好處,為自己養老和子孫後代過上殷實的生活做了過多的打算,並未將心思放在秦國的發展和爭霸上面。尤其到了後期,雖然魏冉也領到了一些戰役,比如華陽之戰大敗魏趙聯軍,但是取得戰役勝利之後,他並沒有迅速的擴大戰果,在圍攻魏國首都大梁不久之後,就撤軍了。

魏冉已經不復當年之勇,也沒有了當初的勇氣和眼光了。可以說,太后與儴侯集團不僅在勢力規模上在走下坡路,就是在戰略水平和統治水平上,也都大不如前,因此給敵對勢力落下了不少口舌。而秦王正值政治、經驗和精力旺盛期,此時進行的新老交替,雖然會給秦國內部政局帶來動盪,但是秦國整體上的統治集團卻沒有走下坡路,秦國的統治能力和戰略戰術水平仍然保持這較高的水平。

秦國崛起風雲人物——白起(十)

其二,遠交近攻的戰略,是符合當時秦國發展的需要的。從國際形式上來講,當時的秦國已經成為唯一的霸主,其他諸國已經在沒有能力與秦國單挑。在這種傲視群雄的情況下,秦國的統治者的目光已經不是放在做霸主上面了,而是要建立一個大大的國家,一個覆蓋所有戰國土地的國家。有了這個志向,就需要建立一個更加縝密而細緻的戰略。此時,戰國形成了這種格局。秦國獨處於一流國家,而且實力遠遠超過其他國家。趙國、齊國、燕國和楚國位於第二集團。而此時的趙國位於第二集團的最前列。而燕國此時表面上看起來很強大,實際上是紙老虎一隻,他馬上就會現出原形。正在恢復中的齊國也有了覬覦中原的慾望,楚國這個老牌強國也不可小覷。第三集團就是韓國和魏國。這兩個國家早已經被秦國摧殘的不成樣子。

對於秦國來講,這個世界還很複雜,如果這些國家隨便拿出來一個,秦國都不會放在心上,就算韓魏聯合,秦國也不會在意。可是如果第二集團國家聯合起來對抗秦國,秦國心裡還是沒底的。齊國當時因為貪宋國之利而觸怒了其他各國,導致最後被聯軍攻破,至今尚未能恢復元氣。這一教訓,秦國人沒有忘記。尤其是現在,秦國處於一流霸主的水平,對其他諸侯國家是大大的威脅,現在秦國基本上是戰國各國的第一假想敵,如果秦國處理不好與各國的關係,各國很容易因為有一個共同的敵人而粘在一起,合力對付秦國。到時候,秦國的命運就不好預測了。

秦國崛起風雲人物——白起(十)

在這種情況下,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也就是對於那些比較遠的國家,比如齊國、燕國等,主要以和平聯盟為主,建立友好的盟友關係,這樣集中自己的兵力和財力,對付周邊的三晉國家——趙、魏、韓。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戰略方針。在這一策略下,一方面分化了山東各國,使那些更遠的國家安於與秦國的結盟的這種狀態而不參與秦國攻伐的事務,另一方面可以讓秦國以最少的消耗和最集中的兵力迅速擴大周邊的勢力範圍。我們不是說範睢的水平就一定比魏冉高,因為魏冉當時的戰略是針對當時紛亂的局勢做出的,而在魏冉制定的戰略指導下,才促成了秦國今天的這種大號的局面,魏冉的水平是相當高的。而範睢提出的遠交近攻又是根據目前的國際形勢提出來的,適於秦國今後的發展。所以,這兩個人的水平都很高,他們都是高瞻遠矚的人傑,目光更遠更深邃。

在範睢的遠交近攻策略指導之下,秦國與齊國結交,而集中兵力攻打周邊的魏國、韓國和趙國。秦國攻打魏國和趙國,取得了很小的戰果,但是卻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於是秦國調整方向,專心攻打韓國。這次調整,再次看出秦國的靈活和對外界環境的敏感。攻打韓國,使秦國找到了感覺。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取九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韓,取南陽,斷絕太行南陽道。四十五年,秦國取十城。也是在這一年,秦國拿下了韓國的野王這個城市,而這個城市又是韓國和上黨連接的城市,這個城市的丟失,割斷了上當與韓國的聯繫,上黨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似乎,這個地方已經成為了秦國的囊中之物,沒有別的出路了。如此生死關頭,韓國朝堂也是亂作一團,他們已經習慣了被秦國人捏來捏去,面對氣勢洶洶的秦國大軍,韓國再一次習慣性的作出決定,將上黨割讓給秦國,並派人到上黨,要求馮亭做好交接的準備。而就是這麼一個似乎沒有懸念的戰爭,讓另外的一個國家參與進來,從而揭開了中國戰爭史上第一次最為慘烈的戰爭——長平之戰。

秦國崛起風雲人物——白起(十)

處於絕望邊緣的上黨郡太守馮亭是一個不甘平庸的人,也可以說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他看到秦國軍隊源源不斷的集結到城下,上黨下一步面臨著被秦軍攻破屠城的命運,他沒有選擇逃跑或者投降,而是選擇將上黨郡送給趙國。這是為什麼呢?我考慮主要是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其一,秦國人是十分兇殘的,這幾十年下來,秦國不僅從韓國人手中拿到了大片土地,而且幾十萬韓國士兵的頭顱成為秦國士兵和將軍封官封侯的憑證。秦國人對韓國的摧殘和羞辱,另馮亭無法想象如何與秦國合作。

其二,依照秦國的人的慣例,拿下上黨就等於將上黨的官民的生命教育了秦國人處置,而秦國人一定會屠城邀功,馮亭是一個有責任感的郡守,他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

其三,在這個時期,唯一能夠和秦國叫板而又有些英雄氣的國家只剩下趙國。趙國與韓國本同出於晉國,可以說是同氣連枝,趙國與韓國很多貴族和重臣交往甚密,並且還有這千絲萬縷的親緣關係,於國、於家、於公、於私,此時投靠趙國基本上還是在自己的大家庭裡面串門,並不太傷感情,總比把上黨交給秦國要好得多。

其四,有可能馮亭已經看出了上黨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上黨郡基本上佔了韓國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上黨郡丟了,秦國可放心的集中兵力南下攻打韓國首都新鄭,以秦國的戰鬥力和兵力來講,韓國必然無力防守,國破家亡的日子屈指可數。馮亭不願意看到這一幕出現。此外,立足於上黨,向東可以攻打趙國的國都邯鄲,向東南,可以征伐魏國的首都大梁,這個戰略要地不僅僅是把控著韓國的命脈,也死死扣住了三晉的命脈,此地不可丟。此地一失,緊接著便是三晉的末日。這是秦國之所以看重上黨郡的主要原因,也是馮亭從更宏觀的層面考慮不想將上黨拱手讓給秦國人的原因所在。顯然,韓國的統治者眼觀和膽略被馮亭甩出了好幾條街,像這樣的人才不能被朝廷重用,可見韓國的沒落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馮亭沒有按照韓王的指示將上黨交付秦國,而是派人與趙國聯繫,研究上黨交接一事。而趙國是什麼態度呢?他們是怎樣應對這個複雜而又艱鉅的局面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