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晚節不保的歷史名人?

蝶戀花緋


歷史上晚節不保的歷史名人,有書君調查了一下,可真不少。今天有書君就挑選中國歷史上的五位晚節不保的歷史名人,和大家說道說道。

第一位,汪精衛:前半生是同盟會的元老,國民黨的創始人之一,後半生淪為大漢奸。


汪精衛前半生非常激進,先是刺殺清攝政王,後又成為孫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他參與起草過同盟會章程,在《民報》上發表《民族的國民》《論革命之趨勢》《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等一系列文章,宣傳三民主義思想。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保皇黨論戰,是一個非常標準的革命黨形象。

後來,為了個人利益,他不顧民族大義,投降了日本,並建立汪偽政府,從而淪為帝國主義的爪牙,最後死在日本。最後落得不僅中國人要殺他,連日本人也要殺他。現在人們提到汪精衛這個名字,大家想到的就是漢奸這個詞。

第二位,袁世凱:早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改革家,晚年成為“獨夫民賊”、“竊國大盜”。


袁世凱早年創建新式軍隊,培養大批軍事人才,首創中國國內警察制度。設立春節,逼迫清帝和平退位,開創中華民國,督修鐵路、辦工廠,大力發展實業。他還廢除科舉制度,推廣免費的國民學校。

袁世凱早年的政績數不勝數,眼界在當時官僚中也是翹楚。但他晚年稱帝了,遭到所有人反對。不僅敵人反對他,就連忠心耿耿的北洋三傑也反對他。在一片討伐聲中,他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取消帝制,不久就一命嗚呼了。

第三位,李隆基:前半生開元盛世,後半生安史之亂


李隆基早期頗有其先祖李世民的風範,深得武則天的喜愛。他生性英明果斷,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力挽狂瀾,將李唐王朝駛向正道。李隆基在位前期,撥亂反正,善用人材,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

但是在位後期他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專寵楊貴妃,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走向衰落埋下伏筆。

第四位,于禁:前期以法治軍,是曹操最信得過的將領;晚年兵敗樊城,投降關羽,晚節不保。

于禁是曹魏時期的五子良將之一,曹操稱讚他可與古代名將相比。他性格剛毅穩重,治軍嚴格。宛城之戰時,青州兵劫掠百姓,他當場就下令鎮壓叛軍。曹操想奪朱靈的兵符,派于禁去辦這事,于禁直接解決了問題,朱靈全軍被他威懾,不敢造次。縱觀于禁前大半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但襄樊之戰中,于禁寵德敗給關羽,龐德寧死不降被殺,于禁卻投降了。關羽敗亡後,于禁從荊州獲

釋到了吳國。曹丕即位,孫權遣于禁回魏國,遭眾人嘲笑,最後羞愧得病死去。

第五位,李斯:前期為秦統一天下作出傑出貢獻,後期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

李斯是荀子的高徒,一篇《諫逐客書》,被秦始皇採納,從此名揚天下。秦統一天下後,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他的政治主張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在秦始皇去世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扶蘇自殺,立胡亥為二世皇帝。後來在與趙高的鬥爭中失敗了,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被夷三族,成為後世政治投機分子的反面教材。

綜觀這五位晚節不保的歷史名人,有書君覺得人這一輩子,信念很重要,不忘初心很重要。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國民黨上海警備司令楊虎

楊虎,1898年生,安徽人。早年參加同盟會,在孫中山興師討伐袁世凱時,任江蘇軍總司令,後任鄂軍司令。蔣介石當權時,楊虎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的特務處長、淞滬警備司令、中央監察委員,授中將軍銜。
1927年,楊虎應蔣介石的命令,來上海與三大青幫聯繫,並製造了“四一二”慘案,被殺的中共及群眾難以計數,另有失蹤者多達五千多人,他可謂雙手沾滿共產黨人鮮血的劊子手。
楊虎從1927年到1937年十年中,在上海一手遮天,儼然太上皇。在與蔣介石爭權奪利時,受到蔣的打壓。楊虎由此產生了對蔣介石的不滿情緒。
抗戰時,南京政府遷都重慶,楊虎在此結識了周恩來。周恩來曾對楊虎說:雖然你曾經對中共做過錯事,但只要以後以民族大義為重,做一些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工作,共產黨是會既往不咎的。周恩來在1946年國共談判失敗離開重慶前還專門去看望楊虎,鼓勵他與蔣介石劃清界線,可與上海地下黨負責秘密聯繫。
解放戰爭期間,中共曾請楊虎幫忙,解救過被蔣介石通緝的民主黨派負責人章伯鈞、張瀾、羅隆基等人,並策反九十六軍軍長吳化文、孫良誠將軍起義,還策反過湯恩伯、劉峙等起義未果。渡江戰役時,楊虎命令其長子、時任江陰要塞副司令楊安國率部離開炮臺作戰崗位。楊虎這些義舉受到中共領導人好評和讚許。上海解放前,楊虎由中共地下黨保護,躲過國民黨特務的追殺,來到北京,受到中共主要領導人的接見。並於1949年10月1日以起義將領的身份登上了天安門城樓觀禮臺。
中共為楊虎安排了較高的職位和待遇,但慾壑難填。在他要求當政協委員未果後,便產生反意,暗中勾結臺灣的蔣介石,試圖作為內應反攻大陸。陰謀敗露後被捕。經北京高級人民法院審理,楊虎被判死期緩期執行。考慮到楊虎年事已高,身體有病,予以監外執行。1966年楊虎病逝於北京。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中國歷史上,晚節不保的名人不是很多,絕大多數人都是利益趨使,立場不穩,最後一失足成千古恨,毀了一世清譽,有的甚至於危害國家民族,成為千古唾罵的對象。

李斯,秦朝丞相,荀子學生,曾上《逐客令》,勸秦王稱帝,加強中央集權,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居功至偉,秦始皇死後,卻與趙高合謀,逼扶蘇自殺,立胡亥為二世。與趙高鬥又敗,被腰斬於咸陽鬧市。

于禁,東漢末年名將,性格剛毅,治軍嚴格,功無不克,戰無不勝。曹操稱王后封于禁為左將軍,假節鉞,食邑五百戶,封一子為列侯。只是荊州一戰,于禁卻戰敗投降,為人不齒。生死一念之間,苟延殘喘怎能與慷慨就義同日而語。

唐玄宗,曾幫助父皇睿宗戰勝對手,獨攬大權,自己登基後,勤於政務,拔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開元盛世”。只是後來,寵信李林甫,楊國忠,重用安祿山等胡人沉迷於楊貴妃的美色,終於引發了“安史之亂”,唐朝國力一落千丈,由盛而衰,自己也晚景淒涼,為人嘲笑。

袁世凱,廢科舉,建學堂,廢衙門,建新軍,辦工廠,興經濟,挺“立憲”,,反封建,他前期人生風風火火。83天的短命皇帝,把自己以前的功績全抹去了,悲矣!何必呢!!!

汪精衛,同盟會元老,孫中山的左膀右臂,翩翩才子,風流倜儻,是國民黨中的二號人物。只是後來另起灶爐還不算,居然賣國求榮,成為日本人的走狗,死後都被掘屍,漢奸,誰都痛恨。

還有高駢,楊虎城,錢謙益,洪承疇,吳三桂等,也是晚節不保之徒。


綺閣書生


商鞅:秦國的功臣,他的“變法”造就了秦朝的強大,可以說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基礎來自商鞅。但是在秦孝公死後,沒有了後臺的商鞅很快就“遭殃”了,先被通緝,後被抓到後五馬分屍。他的不幸說明了兩個道理:做人別得罪太多人,人家在你有後臺的時候不來動你,是要等到你沒後臺的時候再來弄你。強勢的時候太強,倒黴的時候就會更倒黴。 王安石:雖然跟商鞅相隔的時間比較長,但遭遇基本上一樣,也許正因為時間太長,他才忘記了前輩們的教訓,也就複製了一樣的下場。歷史是由無數的大事件與小事件組成,由歷史人物組成。歷史並不只是僅僅給我們帶來經驗與教訓,它還可以讓我們通過它的過去和現在,而去感受到未來!生活最大的魅力就是~明天永遠超出你的想象力!


滇中志願者


這種人太多了,比如乾隆皇帝親自點名的錢謙益,編入《貳臣傳的洪承疇,編入《逆臣傳》的吳三桂。我們來一個一個說:

1、東林黨魁錢謙益

在很長時間裡,錢謙益都是完美男神的存在。學歷高,萬曆三十八年探花;學問好,著作等身;名望大,東林黨魁,社會聲望極高;人長得帥,秦淮女孩都喜歡他;有原則,為了牴觸奸臣溫體仁果斷放棄副部侍郎回家著書立說。

江南的女孩子與年輕讀書人都說:如果有男神,那男神一定是錢謙益的樣子

可惜一句“水太涼”改變了這一切。

1645年5月,清兵近逼南京。柳如是勸錢謙益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然後

帶領南京文武百官在城門口跪迎多鐸。他看不起的馬士英一直努力抵抗到底。

(跪迎清軍)

後來又嘗試反清。乾隆評價其為“平生談節義,兩姓事君王,進退都無據,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甕,屢見詠香囊,末路逃禪去,原是孟八郎。

2、平定天下洪承疇

洪承疇從督糧道到延綏巡撫,再到陝西三邊總督,前後與農民軍作戰十餘年,長途奔襲,大戰場控制協調多支部隊,騎兵步兵、山區平原,協調後勤,攻堅防禦,基本是袁崇煥後明軍最優秀的統帥。

對國家忠心耿耿,崇禎對他也極其信任。

可惜“屢拂拭之(灰塵)”。

(松錦決戰)

在松錦決戰失敗後,洪承疇被俘,堅決不降。然後范文程、皇太極妃子(傳言),皇太極去看了幾次,就乖乖的投降了。

在入關後,為清朝平定江南,經略西南,實現國家大一統。然後寫進了《貳臣傳》。

3、平西親王吳三桂

吳三桂是將門之子,父親吳襄先後擔任遼東團練、寧遠鎮總兵官,舅舅祖大壽是遼東前鋒鎮總兵官,家族子弟遍佈遼東軍。

吳三桂先後參加救援大淩河、援登、之後入衛京師、關外作戰。27歲已經是團練鎮總兵,在松錦會戰後更成為朝廷在遼東的支柱。1643年,擊敗濟爾哈朗的部隊。

(松錦戰後明軍的遼東柱石)

堪稱明軍遼東的柱石,官至提督。是大明最有影響的將軍。

1644年隨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

1661年昆明勒死永曆帝。

1673年起兵反清。

一身赫赫戰功,就被自己一步步拉入罪惡的深淵。

參考文獻

《洪承疇與明清易代》、《三藩紀略》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話真是到了歷史的要害之處。現實的變化莫測,乃至人性的錯綜複雜,都讓歷史處處藏著細節。而我們看到的歷史基本是部分歷史,甚至是顛倒的歷史。在這種情況下,對歷史人物進行道德評判就很危險,有多少人在歷史的書寫中失去了原來的面貌。因而在評估歷史人物時,像錢穆先生所講的同情與理解,我們可以在相對客觀的史實基礎上,用這種同情與理解的眼光來看待歷史上的人物。因而在用“晚節不保”來看歷史人物時,我們不必要站在道德高山上進行審判,就事論事,加上一些同情理解,看待歷史也會更有溫度。

想到一個歷史人物,西方大哲海德格爾,最近剛出了30卷的海德格爾文集中文版,他在西方哲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一直到今天他都對哲學歷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在中國,海德格爾研究一直是哲學系重頭。雖然學術上影響巨大,但是晚年他支持希特勒納粹這個事情,還是讓他在歷史上蒙上了一層陰影。在那種歷史處境中,想想我們會如何,我們又如何苛責他人呢?


老李有刀


林語堂!!!!!中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如果不是因為晚年南洋大學的事兒,絕對是應該受大家無限推崇的學者! 五十年代,陳六使先生準備在新加坡創建南洋大學,為了能建成這所大學,當地各階層華人 紛紛集資捐款,甚至車伕,妓女都拿錢出來。後來聘請林語堂為第一任南洋大學校長! 結果是幹了不久,學校還沒有完全建設好,就產生矛盾,捲了很多錢走了,還要和南洋大學打官司! 這件事是林語堂一輩子的汙點!


阿酷叨叨


袁世凱最悲催吧,如果他不稱帝,其威望不下孫中山,將是中國近代史最牛逼的人物,而且他開始著手準備稱帝時有很多證據表明他已經重症纏身了,忍一忍就和現在的歷史定論相反啊!這才是晚節不保啊


Laizizan


先秦時期的趙武靈王,秦國商鞅,都是晚節不保的

秦漢時期,秦朝的丞相李斯,講真,如果李斯不跟趙高同流合汙,李斯絕對是千古偉相。漢武帝劉徹一個巫蠱之亂差點晚節不保,

隋唐時期,典型的就是玄宗皇帝李隆基了,安史之亂咋出現的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

兩宋時期的折可求,把折家上下十幾代人名聲全給敗光了,折家上下十幾代人,世代鎮守邊疆長達五百餘年,到了北宋末年,出了個漢奸折可求。

明朝時期,神宗萬曆皇帝,晚年一個國本之爭,名聲掉個乾淨,被後代史學家罵成:明,始亡於萬曆。


叫我李白把丶


這裡舉一位晚節不保的典例——唐代晚期的名將高駢

高駢出身禁軍世家,他的父親雖然名位不高,但其祖父高崇文是唐憲宗時期平定蜀地劉闢之亂的功臣,與“雪夜入蔡州”的涼國公李愬共同配享太廟。

將門之孫的高駢,自少便表現出了對軍事甚至文學的極大興趣,《舊唐書》稱其“幼而朗拔,好為文,多與儒者遊;喜言理道。兩軍中貴,翕然稱重”,高駢相貌俊朗,氣質不凡,不但善寫文章,與文士交好,又能憑藉謹慎且武藝高超的個性為掌握神策軍的權宦所重視。在《新唐書》中有一個故事,展露了高駢超群的武藝:

有二雕並飛,(高)駢曰:“我且貴,當中之。”一發貫二雕焉,眾大驚,號“落雕侍御”。

意思是說,高駢一次看到兩隻雕飛過天空,許願“若能射中,便得富貴”,不料一箭飛出,連貫雙鵰,圍觀眾人為之大驚,給當時供職于禁軍的他取了一個媲美於北齊斛律光(落雕都督)、隋代長孫晟(“一箭雙鵰”的主人公)的“外號”:落雕侍御。

而自唐懿宗在位時,高駢走出京師,開始了功名顯赫的軍事生涯:

  • 鎮長武城(唐代西北部軍事要地),破党項;

  • 鎮秦州,誘降吐蕃殘部一萬餘帳,取河、渭二州,定鳳林關;

  • 南征南詔,平定安南,收復交趾,拜首任靜海軍節度使;

  • 鎮西川,威懾驃信,嚴拒南詔;

  • 鎮淮南,傳檄天下,大破黃巢起義部。

這還不包括他在地方時取得的各項政績,這位名將,“材超衛、霍,氣蓋關、張。忠孝兩全,河山繼誓。聿修厥德,自成名家。馳譽石麟,綽有美稱

”(王徽《創築羅城記》)。

在黃巢起義時,成為了唐帝國當仁不讓的平叛主帥,身當淮南重地,負責阻扼起義軍北上。

【黃巢起義】


但是,在取得了對黃巢的初步勝利後,高駢卻並未採取進一步行動,而是在企圖全佔功勞反被起義軍誘殲精銳後止步不前,連連稱病託辭,就是不肯再發一兵一卒,這導致黃巢得以長驅直入,直搗河洛地區,最終攻陷國都長安。

此時,高駢躲在揚州不知所謂,直到唐僖宗強行罷免其都統之職,命王鐸接替後,高駢才有所行動。他的行動便是上疏不斷詆譭王鐸,僖宗早就不滿於高駢的擁兵自重,覽得此奏後,更是大怒,直命人草詔嚴斥高駢,《新唐書》編者也對他毫不留情地進行攻擊:“駢都統三年,無尺寸功,幸國顛沛,大料兵,陰圖割據,一旦失勢,威望頓盡,故肆為醜悖,脅邀天子,冀復故權。”可謂是嘲弄至極。

而高駢在黃巢起義平定後大感羞愧,“部下多叛去”,逐漸走向眾叛親離地步的他,開始尋求學習長生不老之術,把大權交給了小人呂用之

呂用之專斷無能,惹怒諸將,招致部將畢師鐸造反,兩年後,畢攻陷揚州。在赴援的楊行密到來前,六十七歲的高駢被畢師鐸等縊殺。作為“晚節不保”的典例,高駢的聲名掃地,受到了歷代的批評,《新唐書》甚至將其列入了《叛臣傳》,與叛藩李忠臣等同列,這顯然是極富有爭議的。

但正如《舊唐書》編者所評:“高駢起家禁旅,頗立功名,玩寇崇妖,致茲狼籍。後來勳德,可誡前軍。”高駢的晚節不保,的確成為了一個活生生的範例,警示者後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