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父亲看《芳华》,看这位64年的老兵怎样评价他们年代的“芳华”

陪父亲看《芳华》,看这位64年的老兵怎样评价他们年代的“芳华”

最近,冯小刚的电影《芳华》大热,听说吸引了一大批中老年人(尤其是当过兵的人),走进久违的电影院,去寻找远逝的青春记忆。于是,我也陪多年未进过电影院的父亲,去看了电影《芳华》。

陪父亲看《芳华》,看这位64年的老兵怎样评价他们年代的“芳华”

看电影的时候,我这个没经历那个年代的人,反而哭成了狗,父亲却好像一直未动声色,不过看得很专注,我想,借着电影,他一定是回忆起了他的军旅生涯,他的热血青春。

从电影院里出来,父亲好久没有说话。在回家的路上,我主动开口问父亲:“你觉得这部电影好不好?符合你们那个年代吗?”

父亲回答说:“也好,也不好。也符合,也不符合。”

咦?怎么讲?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父亲说:“电影拍得很感人,不过调子太沉闷了。我们那个年代,是奋发向上的,战友们也都很团结,相互帮助,也不存在农村兵受歧视的现象。”

陪父亲看《芳华》,看这位64年的老兵怎样评价他们年代的“芳华”

陪父亲看《芳华》,看这位64年的老兵怎样评价他们年代的“芳华”

当然,父亲当兵的时间,比电影里展现的年代早了十年,或许,情况会不一样?

欢迎与《芳华》同龄的老兵来留言,说一说你的看法和观感。

父亲还告诉我说,电影的名字《芳华》太“女气”了,太柔了,没有一点刚性。说着说着突然铿锵有力地对我说道:“什么是军人?军人是铁军人是钢,军人就是要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难就往上冲!”说着,大手向前一挥。话语之间,71岁的父亲好像一下子回到了他的年轻时代,他当兵的时候。

我觉得父亲说得对,“芳华”这个名字确实具有女性的柔美,但是作为这部电影的名字,还是比较切题的,毕竟,电影《芳华》主要描绘的是文工团女兵的芬芳年华,刘峰,看似是电影主角,其实不过是女兵的陪衬、人生的配角罢了。

电影《芳华》,由作家严歌苓编剧,冯小刚导演,严歌苓和冯小刚,同是1958年生人,当年都是文工团的兵。

小说《芳华》,其实就是严歌苓的青春回忆录,严歌苓回忆的,自然是属于她的“芳华”,冯小刚导演又在电影里面倾注上了自己的回忆与感情,打上了冯氏印记。

所以,《芳华》是严歌苓与冯小刚的青春“芳华”,展示的是他们记忆和理解中的芳华年代。个人以为,格局和情怀有点“小”。

陪父亲看《芳华》,看这位64年的老兵怎样评价他们年代的“芳华”

但这不影响这部片子成为一部好电影,成为一部引发中老年观众回忆潮的电影。

看电影《芳华》,80、90后观众看到的是人性的压抑与爆发,好人不得好报的凄惨;70后观众看的是自己小时候的记忆,那些熟悉的老物件;70前观众,则看的是回忆,是他们自己的青春,他们已经逝去的芳华。

现在来说说我的父亲,一位1964年老兵的“芳华”。哦,不,不能用“芳华”,因为父亲嫌这个名字不够阳刚,不够有力量,应该用“火热的年华”,来形容父亲以及他的战友们的青春时代才比较恰切。

父亲跟我说过许多他当兵时候的事情。一说起在部队时的往事,说起他的战友,父亲就两眼发亮,脸上神采飞扬。

父亲出生在曾经很贫穷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因为家里穷,他读书只读到高小就辍学务农了。

1964年,父亲应征入伍。在部队里,父亲勤奋好学,一不怕苦二不怕累,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在当兵的第五个年头,父亲穿起了四个兜的军装。

父亲告诉我说,他刚当兵时,每个月的津贴是6块钱。父亲的津贴一分钱也舍不得花,全部都寄回了家里。当兵期间,曾经连续六年,父亲都没有探过一次家。

陪父亲看《芳华》,看这位64年的老兵怎样评价他们年代的“芳华”

父亲与他的战友。私人照片,禁止擅自转用。

陪父亲看《芳华》,看这位64年的老兵怎样评价他们年代的“芳华”

父亲当年在部队。

陪父亲看《芳华》,看这位64年的老兵怎样评价他们年代的“芳华”

父亲经常说,是部队锻炼了他,是部队成就了他。他在部队学到了文化,见识了广阔的世界。

作为一名曾当了十几年的老兵,父亲对我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极端看不惯,斥之为“消极邋遢”,经常教育我说,年轻人就要敢闯敢干,不要怕失败不要怕吃苦,人活着就要奋斗,就要努力上进!

我想父亲对电影《芳华》的评价“也好,也不好”,“好”应该指的是这部电影,再现了那个年代,“不好”应该指的是电影《芳华》没有真正反映出军人的精气神,那种专属于那个年代军人的理想、激情与斗志昂扬,那种专属于军人的集体主义精神、责任感与团结向上的力量,那种军人的“爷们儿”气与铁血军魂。

陪父亲看《芳华》,看这位64年的老兵怎样评价他们年代的“芳华”

这张老照片我翻拍模糊了,抱歉。

陪父亲看《芳华》,看这位64年的老兵怎样评价他们年代的“芳华”

私人老照片,禁止转用。

看父亲当兵时的老照片,那个年代的人,有着与我们现在完全不同的气质,干净、阳光、单纯、朝气蓬勃。在那个年代,即便是女军人,也都是爽朗大气的,更别说男兵们了,更应该是响当当的纯爷们儿!

陪父亲看《芳华》,看这位64年的老兵怎样评价他们年代的“芳华”

当年的兵,现在已经老了。这是父亲的战友聚会照。

陪父亲看《芳华》,看这位64年的老兵怎样评价他们年代的“芳华”

感谢网络,让父亲与失联多年的战友重逢,不过,照片中的聚会,父亲因家中有事,未能参加,遗憾。

许是因为严歌苓作为文人的女性视角,因为写的只是她当年在文工团的经历,《芳华》中的男兵,沦为了可悲的陪衬。走进电影院的老兵们,在回忆感动之余,会很遗憾电影没有拍出他们当年的热血青春,他们真正的奋斗风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