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芳华》特别美。

这是冯小刚这部档期一推再推的电影给人的第一感受。

那个年龄段就是美的,素净的脸,饱满挺拔的身体,满心满身体的爱。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而片子聚焦的主人公又比同年龄段的人要略微多出那么一点儿优势。他们各自拥有一些美好的特长,当“美好”用来形容特长的时候,是指这些特长是可以直接地被人从视听上欣赏,直观地让人感觉到漂亮,并且可以直接传递到他们个人的气质上。

用严歌苓在小说里写的话来概括就是:

我们都是从五湖四海给挑来上舞台的,三十多年前,从我们那座红楼里出来的,都是军版才子佳人,找不出一副面孔一副身材来让你惨不忍睹。

自认为挑女演员眼光不如张艺谋的冯小刚这次其实发挥得也还可以。他想要在《芳华》里传递出来的美,很大程度上,就需要这些演员来传递。

千余名新人女演员里,选出了素净又各有姿态的青春面孔,这些脸基本上用大素颜抗住了高清摄像头和大荧幕。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她们的生活好像也很美。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和朋友一边闲聊一边抄黑板报,喜欢的男孩子骑着自行车过来在旁边停下,递过来一个铝制饭盒,里面装的是两个刚刚洗干净的还带着水珠的西红柿,红得特别漂亮,咬出来的缺口里盛着一天里最后的最温柔的光。连光都帮着他们美好。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光还照到了泳池边,美好的身体弯成漂亮的曲线,一跃而下。没有任何其他意味的,非常纯粹的、健康的美。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绝对不能少的戏水打闹画面。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玩水是永恒话题,一根皮管就可以是非常可观的玩具,往正在打篮球的男生身上浇,度过过十几二十岁这段年龄的人大概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瞒着领导偷偷试时髦的漂亮衣服,一边说“这也太夸张了吧”一边转着圈欣赏自己。男同事拎来一只稀有的收音机,里面放着一盘邓丽君的磁带,要只开着头顶一盏小灯,蒙上一张红纱巾,头凑在一起听——“浓情千万缕,丝丝为了你,盼君多珍惜,愿你长相忆”。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排练好像挺辛苦的,要压腿,记队型,受批评,挥汗如雨,舞鞋磨破。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但是练完,人手一根冰棍,站在一起围观集体里那个最爱耍宝的人模仿刚刚领导的批评讲话,顺便嘲笑一下谁谁谁谁,或者打一场篮球,抱怨抱怨,笑笑闹闹,还是快乐最主要。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至于只能看到漂亮舒展身体的旁观者来说,那就更只是健康漂亮,毫无杂念的美了。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这是冯小刚所怀恋的青春,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青春。除了年代不同,其他好像别无二致:学习当头苦不堪言,但总能见缝插针释放身体里随处可见的爱意,能从最小的事情里获得最大的快意,一些烦恼,很多快乐。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甚至于最后,萧穗子那封塞进喜欢的男孩子行李里又取出来的情书,这种淡淡的遗憾感,也基本上和每个人的青春都暗合着。

这是冯小刚在《芳华》里想要讲的青春,他聚焦的是那群快乐的人。从他在自传书里写他的部队情节开始,就注定这部作品里他要聚焦的是这群快乐和漂亮的人:

女兵这种穿军装的方式在夏天里很普遍。洗完澡,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光着脖子空堂穿上军装,把军帽塞进军挎包里走出军营。严格地说,这种着装方式是不符合条例的,但看上去却是楚楚动人。直到今天我都想为这样一个细节拍一部电影,抒发多年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女兵情结。

他也把这种快乐和漂亮拍得很好,是不辜负他的这份情结的。

但这不是严歌苓的《芳华》里所讲的东西,严歌苓的《芳华》的焦点,落在下面这张图里,唯二没有穿泳装的人的身上。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落在这张图里,这些漂亮女孩子快乐大笑的来源上。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他们一边吃消暑的冰棍,一边嘲笑的,也是这两个人。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一个是除了善良一无所有的“活雷锋”刘峰,他有最大程度的善良,那群快乐的人也以最大的程度心安理得地接受,心安理得接受的同时,还在心里怀疑一个人是否真的可能具有这么高程度的美德,隐隐约约地抱有某种他有一天要跌下神坛的期待。

到这位真的如他们所愿跌下神坛的那天,他们也果不其然地没有伸出手。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唯一一个给了他温情的人,是另一位和刘峰一样边缘化的人,何小萍。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因为家庭出身和样子受到女兵们排挤的何小萍,在严歌苓的原著里叫何小嫚。

严歌苓在原著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她的家庭和她性格的形成:早逝的父亲,毫无爱可言的继父,放肆欺负自己的弟妹,她自卑又极度缺爱。这个人物后续的一系列行为和遭遇,也因此更顺利成章。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严歌苓对于这两个人和当年发生的事情是抱有极大的忏悔和反省的,书里有这么一段:

在我过去写的小嫚的故事里,先是给了她一个所谓好结局,让她苦尽甘来,跟一个当下称之为“官二代”男人走入婚姻,不过是个好样的“二代”,好得大致能实现我们今天年轻女人“高富帅”的理想。几十年后来看,那么写小嫚的婚恋归宿,令我很不好意思。给她那么个结局,就把我们曾经欺负她作践她的六七年都弥补回来了?

但在冯小刚的《芳华》里,这些忏悔和反省被湮灭了。给何小嫚和刘峰的结局,大致就和严歌苓所说的让他们苦尽甘来差不多,甚至不如得多。

被湮灭在了文工团解散的时候,那曲依依惜别集体合唱的《驼铃》里。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甚至试图用所谓时间和成长来挽回——设定一个多年后的相见场景,当年风光漂亮的郝淑雯是阔太,用在战争中仅剩下的一只手做小摊生意的刘峰,车子被收缴,郝淑雯以一个见义勇为的形象冲出来,递过罚款的两千块钱,然后说不用还了。

用这种居高临下的施恩方式,试图用所谓的一点战友情磨掉当年的欺侮。作为观者,心里实在是有极大的不适感。

冯小刚当然是用心的,花了两千万在海南搭景。每一个道具和每一条标语都十足还原。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但冯小刚从文工团出来,成为如今的大导演,他是时代的主流,到如今,他开始缅怀青春,这段青春是漂亮的,他的追忆起源是那群漂亮的女兵,是一个美好的印象。

而严歌苓在《芳华》里的视角,始终聚焦在那群边缘人身上,有很多的反思和忏悔。

冯小刚借用了严歌苓的故事,要拍出漂亮的青春。但他们俩所想表达的东西是错位的,这种错位,是《芳华》最大的遗憾。

在这种遗憾之下,那场草坪上的独舞,也许就是最好的东西了。

冯小刚的《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芳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