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爲什麼要向蘇聯開戰?

Mr.Yang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之戰是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也最慘重的戰爭。1941年6月22日黎明時分,德國突然向前蘇聯發起進攻,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戰爭因此爆發。


戰爭剛開始,措手不及的蘇聯毫無懸念的慘敗。由於毫無防備,120萬將士被俘虜....

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天時地利加之蘇聯戰略部署以及頑強抵抗,從而扭轉蘇德戰場的局勢,反敗為勝。蘇聯自此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

1945年4月,蘇聯向希特勒老巢柏林發起最後進攻,德國慘敗投降。這場重要戰役取勝,讓德國法西斯徹底滅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雖距今已久遠,但德國當時為何要向蘇聯開戰的問題卻籠罩不少神秘色彩。 今天有書君就從這3個重要人物角度來解析這個問題。

1、為了大英帝國利益的丘吉爾,使得禍水東移之離間計

1939年9月,德國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隨後德國向一戰曾割據他們領土的波蘭發起進攻。英、法兩國做為盟友只能對德宣戰。

做為一戰中定勝敗的法國,在二戰的結果卻差強人意:德國由一戰敗局轉勝,而看似強大的法國卻由勝轉為敗局。接下來英國自然成為德國要收拾的目標。大英帝國大概從來都沒想過德國有天會打到自家門口,但擺在眼前的事實卻是毋庸置疑。

由於蘇德兩國結盟,希特勒戰爭所需的一切物資都是斯大林提供的。如果前蘇聯加入德國反英國的陣營,允許德軍通過前蘇聯邊境向英國後方基地印度進攻,後果將不堪設想。

此時英國處在進退維艱境地,堅持綏靖政策的張伯倫被迫下臺,接位的丘吉爾首要任務是解救英國於危難。只有想法離間蘇德同盟,實施禍水東移才能破局。

德國向蘇聯發起進攻的前兩個月,丘吉爾命駐莫斯科的英國大使轉交一份備忘錄給蘇聯外交人員。這份備忘錄目的很明確:主要是勸告斯大林要認清形勢,前蘇聯應該趁德國對付英國的時候,向德國發動進攻。因英德兩國有談判議和的想法,若等到英德簽署和平協議再動手的話,德國就有足夠精力來對付前蘇聯。


這些實際是丘吉爾故意散佈的假情報,使得離間計。他勸斯大林進攻德國,同時又勸希特勒進攻蘇聯。丘吉爾的障眼法在斯大林與希特勒身上也確實產生截然不同效果。

2、始終堅信與德國盟約的斯大林,過於自信而差點丟掉整個戰場

丘吉爾假情報的目的明確:就是想讓斯大林或希特勒任何一方相信,而對其中一方發起突然戰爭。但當時蘇聯諜報人員能力超出丘吉爾想象。一個叫菲爾比的前蘇聯重量級特工隱藏在英國情報局裡,他把假情報的真相告知了斯大林。

斯大林陸續也接到其他諜報人員關於假情報的報告,他認為:英德兩國若真得在進行和談,前蘇聯將成為他們對手,丘吉爾不可能把這麼重要的信息告訴他。即便和談是真的話,斯大林肯定也會想方設法消滅他們的陰謀。故斯大林確定他的對手是丘吉爾,而不是希特勒。

但事實上,1941年6月初的時候,丘吉爾知道希特勒真的計劃準備進攻前蘇聯。這樣斯大林將成為潛在盟友,很可能會幫助英國共同反擊希特勒,丘吉爾開始真心提醒斯大林。

但此時斯大林已認定所有情報都是丘吉爾的假情報,以至於連他的王牌特工佐爾格發回的情報都沒引起他的注意。佐爾格的報告同丘吉爾的警告基本一致:包含德國進攻日子、出兵詳細計劃等等。可惜的是聽多了丘吉爾說“狼來了”故事,且過於自信的斯大林,不相信即將面臨的災難。

斯大林為對抗假情報,甚至採取兩個措施:1)告訴所有部下,希特勒企圖進攻前蘇聯的所有情報都是假情報。2、向希特勒證明前蘇聯並不打算對德發動進攻,讓希特勒千萬不要相信丘吉爾的假情報。但這一切最終只是斯大林的一廂情願。

3、全然不顧與蘇聯盟約的希特勒,野心驅使發動血腥戰爭

丘吉爾的假情報被斯大林看穿,但對希特勒卻有很大影響。他認為:征服俄國是實現世界統治的關鍵。加之他喜歡並擅長與前蘇聯大規模的地面戰。

雖然希特勒與蘇聯曾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他一直把前蘇聯當成最大的敵人。當初之所以和斯大林簽署這個條約,是害怕前身是俄國的前蘇聯向德國發動進攻。


再有希特勒沒有收到任何一個特工向他報告,這是丘吉爾散播的假情報,讓他沒有懷疑的理由。希特勒認為斯大林與他一樣酷愛戰爭,最重要的是他認為斯大林是一介莽夫,促使他先下手為強。

德國進攻前夕進行軍隊調動,曾引起前蘇聯的注意,但斯大林仍不相信希特勒會攻擊前蘇聯,而沒提到作備的高度。前蘇聯只是命令邊防軍做好戰爭的準備,斯大林當時還認為這個命令下達時機不夠成熟。

可希特勒獲知這個情報後一陣竊喜。他認為丘吉爾是對的,德國必須先發動進攻,來阻止斯大林的進攻。對於德國的突然進攻,前蘇聯付出慘重代價。

雖然前蘇聯憑藉雄厚的人力物力、先進的作戰經驗以及人民的戰鬥精神取得最終勝利,但戰爭終歸是殘酷的。事實充分證明,邪惡是永遠無法戰勝正義的。

當今世界是個多樣性的世界,攜手合作,共建世界永久和平是每個國家應負的責任,也是全人類的祈願。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一般認為,二戰德國東西雙線作戰是導致帝國戰敗的重要原因,這話沒錯,但是如果把它理解為不打蘇聯就能贏或者在打完西線之後再開闢東線就能贏,顯然是很天真無知的。

事情最大的問題在於,希特勒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西線的戰鬥,而東線的蘇聯也並不是你不動他他就不犯你的良民。並且只有打下蘇聯才有可能稱霸歐洲,才有可能將魔爪伸向東亞,制約日本,所以打蘇聯是希特勒在監獄裡寫《我的奮鬥》時就已經定下的長期大目標。

再看二戰的局勢,戰前德國作為戰敗國老早就表現出了反蘇的堅定信念,一個是出於希特勒本人對蘇聯意識形態的厭惡,而另一方面也正好迎合了英法把德國作為防治蘇聯滲透西歐的前線陣地的想法,這一階段,德國積極站隊資本主義,還得到了英法美的不少好處。美國人甚至援助德國的經濟建設,讓德國有了迅速復甦的前提條件。而英法雖然沒有直接的援助幫助,但在德國開戰前瘋狂擴軍研發武器,並以武力威脅吞併鄰國等等惡行,其實都是收到了英法綏靖政策的照顧。

德國人在奇招突破馬奇諾防線吃掉法國後,基本上沒有經歷過比較大的失敗,當然認為再吃掉一個經濟萎靡首相軟弱的英國也易如反掌。可沒想到強硬的丘吉爾上任,英國在劣勢下苦苦支撐,硬是拖了大半年也沒有講和的意思,希特勒知道閃擊英國是不可能的事了,如果繼續保持先解決英國再動蘇聯的策略,可能會輸得連渣都不剩。

並且,1939年,剛剛經歷了大清洗的蘇聯弱得不行,有四分之三的蘇聯高級將領被迫害,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只有政治覺悟而缺乏經驗的年輕人,他們不僅僅缺乏軍事才能,還普遍愛搞官僚化,軍隊的效率其低。斯大林當然知道這種情況下蘇聯是很危險的,於是當時還找希特勒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想著說先穩定局勢,好趁機恢復恢復元氣,並且全程擔心惹怒希特勒。

而對希特勒而言,西邊久攻不下,而東邊羸弱不堪,如果不早點趁火打劫,還和英國糾纏,蘇聯分分鐘恢復過來,那樣局勢只會更絕望。因此,在1941年攻打蘇聯是一個正確的選擇,而且很大可能英國人不會基於意識形態相異的蘇聯援助。

當然,事情肯定不是那麼理想的,過程中由於希特勒大意輕敵,蘇聯人得到關鍵情報得以從西伯利亞調兵支援,蘇聯人民極其頑強的抵抗,各種狀況導致了德國人的失敗。其中以希特勒本人的過時最為嚴重,至於盛傳的“莫斯科的一場大雪打垮了德國人”並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大雪固然對戰爭有影響,但冬天的大雪不是什麼突發狀況,根本就是戰爭中應該考慮到的因素,大雪擊垮德軍背後折射出的問題是德軍已經雪上加霜了。


SME科技故事


德國為什麼要向蘇聯開戰?這兩個國家可是一起簽過約,一起分過髒的,從外表上看來簡直就是臭味相投的一路貨色。在二戰前,英法等國對德國保持綏靖,最大的希望就是禍水東引,讓希特勒將戰略進攻的目標指向蘇聯,而從此坐收漁翁之力,甚至德軍入侵波蘭之後,不但沒有伸出援手,還在西線打起了“奇怪的戰爭。”可能在當時英法看來,德軍入侵波蘭就是為進攻蘇聯做準備,希特勒這一手確實迷惑住了英法,並反手一擊將法國打敗,並劍指英國。到這裡問題來了,希特勒是選擇進攻英國,還是進攻蘇聯呢?希特勒顯然是先選擇了前者,但是其遭到英國人的迎頭一擊。

戰略動因

“海獅計劃”的失敗使希特勒認識到沒有足夠的海上力量和燃料幾乎無法拿下英國。其必須尋找新的戰略突破口,這樣才會讓其繼續在國內擁有較高的人氣,因為德國的戰爭機器一旦開動就無法停下。法國已經解決,英國拿不下來,突破口只有東邊的蘇聯,為此希特勒做了周詳的準備。偏偏這時候豬隊友意大利出了問題,意大利進攻希臘受挫,德軍被迫南下支援。這引起了蘇聯的警覺,蘇聯加大了對巴爾幹地區的滲透力度。

思想動因

希特勒仇視馬克思主義、仇視布爾什維克,雖然仇視,但是卻給納粹黨的名字裡加上了社會主義、工人,這樣的字眼來博取更多的支持。其思想體系當中有一條就是生存空間論,其源於德國地理學家拉採爾的理論,將國家有機化,只有更大的空間才能夠更好的發展,大德意志體系必須足夠大,那麼誰的土地多呢?自然是信奉布爾什維克主義的蘇聯,入侵他理由充分,收益還高。

現實需要

為了征服英國,其必須修建戰艦以組成強大登陸艦隊,但是德國缺少石油、有色金屬、優質鐵礦等必要的戰略資源,這些東西蘇聯都具備,進攻蘇聯也就是最現實的考慮。前文也提到蘇聯加大了對巴爾幹的地區的滲透力度,這直接威脅到了德國的主要石油供應地,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避免一旦油田落入蘇軍之手,德國選擇先下手為強

客觀戰機

蘇聯1934年至1938年這四年期間開展了稱之為“大清洗”的肅反運動,軍隊也不能倖免,當中大量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指揮官被處決,希特勒還暗中相助斯大林進行清洗,為其提供所謂蘇軍高級指揮官通德的證據。蘇芬戰爭蘇軍的糟糕表現,印證了希特勒關於蘇聯肅反成果對蘇軍戰鬥力影響的判斷,更堅定了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決心,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綜合以上幾個因素,蘇德戰爭不可避免,即便是德軍不率先發動,蘇聯等到時機成熟也會主動進攻德國,並且蘇軍還做了相應的部署,諸如“大雷雨計劃”。希特勒沒有吸取拿破崙徵俄的教訓,準備還是不夠充分,加之選錯了戰略的主攻方向,讓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及之後發生的庫爾斯克戰役戰役奪回了戰爭的主動權,最終落敗,第三帝國轟然倒塌!

圖片來自百度圖片,1為希特勒,2為“巴巴羅薩計劃”,3為蘇軍佔領德國國會大廈,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古姿


希特勒早在其我的奮鬥就顯露了進攻蘇聯的野心………。




‘’巴巴羅薩‘’行動制定者之一鮑盧斯


機械摩托化突擊先鋒古德里安

希特勒進攻蘇聯一是基於種族意識和政治意識形態:‘’將斯拉夫人和GC主義從地球上抹去‘’,這在其《我的奮鬥》中就有記述。二是為了烏克蘭富足的糧食和頓巴斯的煤,以及高加索的石油。這就是中央集團軍群已經拿下斯莫凌斯克和白俄羅斯後,希特勒緣何對依稀可見,似乎垂手可得的莫斯科‘’視而不見‘’,卻下令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集群並兩個裝甲師,以及第二集團軍,去加強南方集團軍群南下進攻基輔的原因。希特勒還嘲笑了主張先打莫斯科的古德里安‘’不懂戰爭經濟‘’,並認為莫斯科與烏克蘭相比,‘’莫斯科只是一個象徵‘’。

至於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與蘇德簽訂的所謂互不侵犯條約,那其實是蘇聯與德國早就達成的瓜分波蘭的默契:德國佔領波蘭西部;蘇聯佔領波蘭東部,作為與德國之間的戰略緩存地:這就是二十世紀最大的流氓分贓協議。


卡廷屠殺-波蘭民族心中永遠的痛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署後的第八天(九月一日),波蘭西部即遭德國突襲並佔領;十六天後(九月十七日)蘇聯即佔領了波蘭東部,從而導致了三十幾萬波蘭戰俘中的兩萬兩千多名軍官,以及教授、學者、醫生、律師、工程師、隨軍牧師於一九四零年在蘇聯西部的卡廷森林中被殺戮。次年德國突襲蘇聯後,德軍工兵在卡廷森林中施工作業時,意外發現了大批被坑埋的不明屍骸。一開始蘇聯拒不承認並嫁禍於德國,蘇聯解體後才向波蘭乃至全世界披露了卡廷屠殺真相。一九四零年德國對英國倫敦的轟炸,這其實只是用來麻痺蘇聯。一九四零年六月,德國的機械摩托化大軍突破馬奇諾防線,並先後佔領了法國、荷蘭、比利時等西歐國家。與此同時,

鮑盧斯等一批德軍高級將領已經按照希特勒的授意制定出了突襲蘇聯的‘’巴巴羅薩‘’作戰行動


Mrttlzz99


希特勒在1941年向蘇聯開戰確實存在戰略誤判和警報錯誤,但是這並不是題目中的核心問題在此不再敖述,討論兩國開戰的原因還要從更實際的“戰略”角度出發,小編總結出一下觀點:

1、蘇聯的強大讓德國人如數針氈,對於德國人來說僅僅隔著波蘭平原的蘇聯是最大的安全威脅。

德國在歷史上就是四戰之地,國土並不像表面上看的那麼安全,西線的萊茵區僅有萊茵河算是天塹,而且這裡又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不可能將其作為前線長期作戰,因此希特勒在擊敗法國之後將整個法國大西洋海岸作為佔領區兼併,其目的就是擴大防禦縱深保護萊茵工業區(包括魯爾工業區在內的西部經濟帶);而東線的安全問題也沒有隨著瓜分波蘭而好轉,蘇德瓜分波蘭後德國僅僅佔有了40%的面積,其東部的小麥,產油區都被蘇聯拿走了。希特勒佔領波蘭的經濟目的一個也沒有達到。

戰略意義也隨著蘇聯軍隊進駐波蘭平原而變得竹籃打水。眾所周知,希特勒進攻波蘭是為了爭取整個帝國東方的安全,德國人不會忘記在一戰期間沙俄軍隊攻入東普魯士的教訓,而入侵波蘭後德國僅僅拿到波蘭首都周邊的領土,兩國劃定“維斯瓦河上游、布格河”這條國界,並不足以保證德國的東部安全。上圖可以看出兩國軍事分界線距離柏林並不遠,它和一戰時期的俄德邊界一樣曲折,僅有一河之隔也不足以建立堅固的築壘地帶。因此德國需要在英國人進行大規模反攻之前在東線建立安全的國界。如果當時蘇德兩國瓜分波蘭的邊界是“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山地,或許希特勒進攻蘇聯就不會這麼迫切。

2、 難以自拔的戰爭泥潭,德國人意識到短時間內解決戰爭是不可能的,東方資源關乎到帝國存亡

由於英國還掌握著全世界絕大部分富饒的殖民地,兵力資源、自然資源、工業規模遠在德國之上,因此丘吉爾堅持戰鬥的宣言還是讓德國騎虎難下的,或許在海獅計劃制定前期希特勒和它的幕僚還堅信英國很快就會被打倒,他們將會獲得北海豐富的石油和英國巨大的工業規模。但是隨著赫爾曼-戈林的空軍損失3000多架飛機還沒能搞定英國皇家空軍,希特勒肯定開始考慮持久戰的問題了。就像一戰時期第二帝國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英法聯軍,繼而掉頭在東線大舉進攻沙俄,希望解放東線的駐軍並獲得沙俄豐富的農業資源、工業原料支持西線的持久戰一樣。希特勒也有同樣的考慮他說“只有獲得烏克蘭的小麥我們才不至於像一戰那樣被飢餓打敗”,

千萬不要以為獲得法國和波蘭的一部分之後德國就擁有足夠的戰爭潛力對付英國,法國當時是農業國工業基礎很有限,戴高樂在西線戰役期間說:“法國每個月可以生產200輛坦克”,而整個馬奇諾防線也耗時近10年才完工,可見法國能給與德國的工業幫助是非常有限的;法國的資源也很貧瘠尤其缺乏石油資源,對於機械化部隊來說石油不足一直是困擾德國的噩夢,這在一戰時期就已經凸顯。一戰時期羅馬尼亞一加入協約國陣營,德國就派出“奧古斯特·馮·馬肯森”元帥率領德、圖、保三國聯軍攻佔羅馬尼亞,其目標就是普羅耶什第油田。而缺少石油並沒有因為佔領法國和波蘭而得到解決,為了長時間持久戰希特勒必須滅掉蘇聯。


兵器世界


納粹德國進攻蘇聯這是一個歷史的必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傳統的民族矛盾。

早在14世紀,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條頓騎士團就曾經和俄羅斯民族為爭奪波羅的海沿岸而爭鬥不休。到了近代,普魯士也多次與沙俄帝國開戰,這就導致很多德國人特別是貴族軍官團都有著傳統的仇俄心理。

第二、黨派矛盾

受1929年經濟危機的衝擊,德國經濟嚴重下滑,人民困苦不堪。由共產國際(總部設在蘇聯)領導下的德國共產黨和法西斯主義納粹黨為奪取德國政權展開激烈的競爭。納粹黨利用凡爾賽體系引發的不良後果在廣大的德國民眾中獲得廣泛支持,同時還利用德國大財團和猶太商人的矛盾獲取大財團的支持。從而以壓倒性的優勢奪取了德國政權。

納粹黨上臺後隨即斷絕1933年之前的蘇德軍事合作,鼓吹向東方奪取所謂的生存空間,打出的旗號就是反共反蘇。

第三、國際形勢的發展

納粹德國既然選擇了通過戰爭手段實現國家的崛起,那麼其位於中歐的特殊地理位置就決定了其四面受敵的狀況,極力避免兩線作戰就成了第一要務。無獨有偶的是,作為西歐法國的英國和法國也想利用納粹德國的崛起打擊在東歐日益壯大的蘇聯,因此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默許甚至幫助德國獲取其所需要的東西。從德奧合併再到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甚至是德國突襲東歐盟國波蘭,英法也只是宣而不戰,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禍水東引”以達到與蘇聯迎頭相撞的目的。

無論是納粹德國還是蘇聯自然也對比心知肚明,納粹德國利用“禍水東引”的策略大力擴充軍備,但是一點也沒忘了避免兩線作戰的原則,在向東急劇擴張的同時仍然百般警惕後面的英法。蘇聯先是謀求與英法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不成,又面對迫在眉睫的威脅,開始嘗試與納粹德國合作。而納粹德國面對身後的潛在威脅,暫時擱置了黨派矛盾和民族矛盾,在現實面前低頭,選擇與蘇聯合作。

蘇德雙方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後,隨即瓜分波蘭。然後納粹德軍掉頭向西,攻擊北歐、西歐諸國,蘇聯則在東歐進一步擴展勢力範圍。但是納粹德國領導人希特勒從來都是仇俄親英,一直都寄希望與同英國合作繼而全力以赴的與蘇聯作戰。特別是在德軍橫掃西歐、吞併法國以後,之前在東歐擴張警惕背後英法的思維又換成了蘇聯,從西歐脫身重返東歐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和英國合作就顯得更為重要。

只是英國人目睹了納粹德國為了侵略擴張而不擇手段的醜惡面目,這就決定了英德雙方根本不可能建立一種政治互信的合作關係。於是英國堅決拒絕了納粹德國的要求,並在接下來的不列顛空戰中與之殊死拼殺。

不列顛空戰充分暴露出了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尺有所短,就在強攻英國不下時,東歐卻出現了在希特勒認為的有利時機。

納粹德軍西調進攻西歐時,蘇聯不停的在北起波羅的海、南到喀爾巴阡山的廣大東歐地區拓展所謂的東方戰線。但是由於剛剛進行過大清洗運動的蘇聯黨政軍都受到重大摧殘,其戰爭機器相比德軍雖然更龐大卻更不靈便。在冬季戰爭中以十倍於芬蘭的兵力卻久攻不克,反而付出慘重代價。與同時期的納粹德軍閃電戰橫掃東西歐,求吞萬里如虎形成鮮明對比。這就是納粹德國萌生了暫時置奄奄一息的英國於不顧以一次大兵團長途奔襲的方式先解決掉身軀龐大、神經錯亂的蘇聯,然後再收拾英國。

各種錯綜複雜的形勢和機緣巧合最終迎來了人類歷史上空前血腥慘烈的蘇德戰爭。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因為:蘇聯的布爾什維克主義和西方的自由民主主義是意識形態的對壘。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就寫道:“絕不能給布爾什維克主義生存空間。”斯大林也曾說:“我們在帝國主義的包圍之中”,並在德國及西方“虎視眈眈”的時候,喊出“建設吧!落後就要捱打”。

本來,當希特勒軍隊越過萊茵河的時候,當時德軍還很虛弱,憑藉著強大的英法軍隊完全可以制止或消滅德軍。以貝當和張伯倫為首的法英政府採取了綏靖政策,放任和縱容德軍,意欲“禍水東引”把戰火引向蘇聯。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希特勒相繼侵佔了歐洲大部分國家,擁有200多萬軍隊武器絲毫不遜德軍的龐大英法聯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迅速被擊潰,法國宣佈投降,英軍退縮到孤島無力再戰。

希特勒豈能給斯大林“建設”時間,因為希特勒知道,蘇軍被斯大林“大清洗”師以上軍官幾乎不是被抓,就是被槍斃,蘇軍戰鬥力己嚴重下降。由於希特勒戰線拉的太長,後勤保障出現了問題,急需烏克蘭的糧食和高加索的石油。

德軍曾預測蘇軍不會超過200個師,希特勒狂言:“只要一支腳邊進去,整個房子都會垮下來。”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等以190個師、550萬軍隊,分A、B、C三個集團軍群浩浩蕩蕩殺向蘇聯。本來,蘇德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知道蘇德戰爭不可避免,以此協議儘量想把戰爭推到1942年,但希特勒沒有給他這個機會。當斯大林得到希特勒入侵蘇聯的時候,斯大林罵了希特勒“這個流氓”。


適情雅趣


現在的人們在看歐洲二戰歷史的時候,總覺得德國很奇怪,在二戰的時候居然不吸取一戰時的教訓,再一次搞兩線作戰戰術,最終導致自己的失敗。

不過這麼想的人可能也沒有意識到,二戰時期的德國之所以會再一次兩線作戰,是因為他遇到了一戰時同樣的問題。那就是二戰時期的蘇聯也正在積極準備進攻德國,德國閃擊蘇聯,正是符合了兵法中“先發制人”的要理。

蘇德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在這場戰爭前,德國就制定了對蘇作戰的作戰計劃,即《巴巴羅薩》計劃。

隨後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帶領著意大利、匈牙利、芬蘭等國,發動了對蘇聯的閃電戰,人類戰爭中最殘酷的蘇德戰爭就此打響。

從表面上看,蘇聯遭到了德國的侵略,被迫同德國打了一場自衛反擊戰爭,但實際上,蘇德戰爭發生前,蘇聯實際上也制定了一個對德作戰的行動計劃,那就是沒有付諸於實施的《大雷雨計劃》。

1993年初,俄羅斯的丹尼洛夫上校在著名的《奧地利軍事雜誌》上公佈了1941年蘇軍總參謀部完整的戰爭計劃。該文件來自蘇聯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的中央檔案館。並且文件顯示,斯大林於1941年5月批准了大雷雨計劃。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的是,當時不僅僅是德國對蘇聯領土有著覬覦之心,蘇聯對德國也是有著自己的野望的。

斯大林之所以下令調集重兵於蘇德邊境,決不是因為他預見到希特勒隨時可能東進,否則的話,他絕不會在德國不宣而戰時顯得手足無措,而是因為他另有趁火打劫的盤算,因為斯大林覺得希特勒在西線與法英開戰將為蘇聯提供機會。

要知道,兩線作戰乃兵家之大忌,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因為兩線作戰吃了大虧,最後不得不戰敗投降。而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再一次按照一戰時的進攻思路閃擊荷蘭、法國,這讓斯大林錯誤的認為德國不可能在西線速勝,更大的可能陷於西線泥潭而無力自拔。

所以,斯大林一面與希特勒簽訂合謀瓜分波蘭的友好條約,一面積極備戰、囤重兵於蘇德邊境,為的是,一旦希特勒陷入西線泥潭,蘇聯就可以藉機大舉出兵,將希特勒的東歐變成斯大林的東歐,然後再尋找機會佔領西歐。

1941年3月,蘇聯最高統率部制定了“西線擴張戰略計劃”(即大雷雨計劃),明確決定“6月12日開始進攻”德國,但由於準備不夠,只得推遲。

斯大林沒有意識到,德國人對於蘇聯在蘇德邊境佈下重兵是非常警惕的。而且德國根據蘇聯在邊境部署部隊的位置,判斷出蘇聯可能也在積極準備對德發動進攻,於是德軍在1941年6月22日突然發動對蘇作戰。

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蘇德兩國在戰場上損失慘重,最終蘇聯依靠美國人的支持,在蘇德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奠定了二戰勝利的基礎。


落下m


這賬是遲早要打的,而且小鬍子不打斯大林也會打,無非小鬍子抓住節點先動手而已。

原因個人看法如下幾個:

1、閃電戰直接把當時號稱陸軍世界第一的法國虐成狗,工業基礎還算不錯的波蘭一個禮拜推平,自我膨脹了。

2、英國佬隔著一條海真不好打,畢竟英國作為海上霸主,德國人的海軍力量完全不夠看的,德國海軍估計連意大利都打不過,整天搞搞空襲轟炸之類的沒吊用,戰鬥機飛到英國上空打不了幾分鐘要回去了,轟炸機被英國佬揍的很慘,沒意義。只能打東線

3、德國的石油是很缺乏的,花費時間去掐死英國沒什麼意思,英國本來就不產石油,反而是烏克蘭那邊的油田很對小鬍子胃口。

4、斯大林這個渣渣剛剛搞完大清洗,蘇軍體系還在改革,一時半會恢復不過來,而且小鬍子看到蘇芬戰爭期間,蘇聯人那麼精良的裝備打被叫花子一樣的芬蘭打成這幅德行,覺得蘇聯是個辣雞。

5、本身蘇聯的政治形態就是被歐美不認同的,甚至是反對的,美國其實那會也在觀望,到底要不要介入,但如果小鬍子一舉弄死了斯大林,反而會一定程度上獲得資本主義國家的認同,而且石油搶到了,也不是非得弄死英國麻~到時候英國你繼續造船玩,我當歐亞大陸霸王,美國就蹲地球另一邊就行。可能世界格局就這樣定了..


瘋狗的輕武


此前,德軍的作戰方案是絕密文件。這份旨在征服蘇聯“巴巴羅薩”方案制定於1940年12月18日,要求德國陸海空三軍務必於1941年5月15日之前完成作戰準備。1941年6月21日,即該作戰方案實施前一天,德軍各軍種司令部接到名為32號命令的“巴巴羅薩”後續作戰方案,其意圖十分明確,就是使“陸地上對歐洲地區的任何嚴重威脅不復存在”,繼而令海軍和空軍“全力以赴重新開始包圍英國”。


軍中無戲言。希特勒的作戰方案反映了他對蘇聯開戰的真實原因,即為其獨霸歐陸消除隱患。其實,希特勒亡蘇之心由來已久。據威廉·夏伊勒考證,早在1926年,希特勒就在《我的奮鬥》中提出要把視線“轉向東方的土地”,即“俄國和它周圍的附庸國家”。1939年10月18日,即德國征服波蘭不久之後,希特勒就對德國陸軍司令部指示稱,要把波蘭當作“德國未來軍事行動的集結地區”。可見,兩個月前蘇德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只是希特勒的障眼法和緩兵之計。至於發動對蘇作戰的時機,希特勒起初定在1940年秋,後因天氣原因而推遲到1941年春。由於德國海陸空三軍及僕從國直到1941年6月初才完成作戰準備,使希特勒遲至6月14日才得以在柏林召開“巴巴羅薩”軍事會議。希特勒在會上強調,只有滅亡蘇聯,才能使英國屈服。經過七個半小時的討論,會議決定在一週之後對蘇聯開戰。

嚴格來講,這不是一場不宣而戰的戰爭。在開戰前九小時,德國駐蘇大使舒倫堡被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招到克里姆林宮,收到蘇聯官方就德機侵犯蘇聯邊界而提出的口頭抗議。事後,舒倫堡緊急致電德國外交部,請求指示。結果收到了一封長電,命他向莫洛托夫宣讀一份聲明。據莫洛托夫回憶,次日凌晨兩三點鐘,即在德軍即將發起進攻之際,舒倫堡才趕到克里姆林宮,向莫洛托夫宣讀了這份文件。該文件稱:德國信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蘇聯一再破壞它,通過“破壞、恐怖和間諜活動……反對德國在歐洲建立穩定的秩序”,並陰謀會同英國“進攻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德軍”。為此,德國政府宣佈,蘇聯政府已違反它所承擔的義務,破壞了它與德國締結的條約,因此,“元首命令德國的武裝部隊用他們所擁有的全部力量對付這個威脅”。當天凌晨四點,即在戰爭打響半小時後,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也在柏林緊急約見蘇聯駐德國大使傑卡諾索夫,向他宣讀了同樣的聲明。傑卡諾索夫和莫洛托夫當時的反應一樣,都目瞪口呆。他們雖然明白自己中了希特勒和裡賓特洛甫的奸計,此時也只好吞下苦果,和他們的國家一起,接受這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