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有時是邪惡的,有時是危險的,有時是噁心的

善意,有時是邪惡的,有時是危險的,有時是噁心的

首先定義善意,此文善意指給別人一份大眾普遍定義為“好”並“有價值”的東西或情感

再定義價值,價值,即指,能滿足人需求的程度。這也是字典對價值的定義。所以此文,價值二字=能滿足人需求的程度。再給價值一個能度量的單位,用15分制,1為最低值,15為最高值。

下面討論,

善意第一種情況:邪惡

我們說,別人給你一份東西,有這種可能。A覺得你未來可能有利用價值,所以先行給你一份“好”東西(或情感)。這個“好”之所以加引號,因為對於A來講,不一定需要這個“好”東西,即,這個東西對於A的價值為0。但由於這個東西社會大眾普遍定義它為好東西、有價值,例如,鮑魚。鮑魚對海鮮過敏的人,或者家裡已經一冰箱鮑魚的人,就是幾乎是零價值,但對於大眾來說是還是很有價值的,比如是10。接下來再來說對於被施予善意的人B,如果鮑魚能滿足B的程度,即B對鮑魚的需要度是10,那麼這場交易後,A幾乎無損失,因為貢獻出了價值為0的東西。B獲得10價值。麻煩是接下來的事情。接下來,某一天A會做的,一定是在他需要你的時候,會讓你也滿足他一個需求,這時的需求往往是對於A價值度很高,比如10價值,而對於B也很有價值,比如也是10。這時,由於A的善意在先,你就不好拒絕,往往會答應交易。最後綜合結果,是,A獲得10價值。B沒賺到任何價值。A是不是很狡猾。

這是最好的情況,更壞的情況是,鮑魚對於B的價值,併到不了10,只有6,鮑魚在社會上被炒作的比較火而已(10價值),實際B並沒有那麼需要鮑魚。這種情況下,A給你主動給你鮑魚的時候,往往是盛情難卻,善意難推,可最後,兩場交易下來,你算一下,你卻虧了4價值,你就成了負4價值。即,在A先給你善意,後索要你的利益的兩個過程下來,A賺了10,可你卻虧了4。這就是主動者的“優勢”,當然也是被動者的“坑”。A,由於早有預謀,讓B吃虧,所以稱之為“邪惡”的善意。鮑魚,可以換成任何有價值並大眾評價為“好”的的東西。

善意第二種情況:危險

上面說的善意,是有預謀的,善意的第二種情況“危險的”,是無預謀的,但是,是白痴的,愚蠢的,傻的。這種情況比較簡單,比如一個同事,腦子不好使,也不精通業務,可看你最近忙的不可開交,所以主動也是發自內心的問你需不需要幫忙,這時你往往會回答需要。可是最後下來,這個傻同事事情辦的一團糟,客戶十分惱火,客戶丟了,你和公司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失,結果你丟了工作,你卻還不好意思讓他賠償你的損失。當然這是在公司,上面的例子可以指一切場合,傻,智商不夠,但卻善意滿滿的人,還是有很多的。人們通常稱之為:“好心卻沒能力辦好事”的人。

善意,第三種可能情況:噁心

這種情況最值得討論,因為發生的概率太高,太常見。對這種情況的討論,還需要參照第一種情況,以及第一種情況中對價值的打分。

A給了你一份善意,可能是一個東西,或者一份情感,但這個人,不是個陰險有圖謀的人,而是個真善良很道德的人。這種人往往會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比如他自己也喜歡吃鮑魚)給別人。比如,A給了你一份鮑魚,鮑魚對於A的價值是10。但對於你的價值只有6,你沒那麼需要鮑魚,但也不討厭。這時第一次A的主動給予你的行為,讓A自己捨己為人損失了10價值,但你卻只得到6價值。問題是,接著麻煩就來了。我們說沒有人,給予別人是完全不圖回報的。可能過了很久,A有困難了,就來找你幫忙,這回A要的東西是對於他來講價值是10的東西,可是這個東西對於你來說價值是12。那麼兩次交易下來,你又虧了6分。A沒增沒減。6分價值憑空消失。那麼,怎麼價值就會憑空消失呢?到了哪?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是:還是那句話,價值,無非是人們需求滿足度的心理評估值而已。既然是心理估值,不同人對於同一種東西的打分就不一樣

所以,才會出現A認為對她來說是10分的鮑魚,B僅打6分。這種交換,看似只消失了6分,但如果千千萬萬這種交易存在,社會的資源就造成了極大浪費!而且更噁心的是,會造成社會上各種矛盾,比如朋友間的矛盾,比如夫妻矛盾,比如婆媳矛盾等。究其原因都是利益失衡導致的。所以,這就是那種很噁心的善良,A覺得自己是個善人,B也覺得不應該責備A,但因為B每次自己都虧不少,所以每次都很不爽。

還有更噁心的情況。A把一份TA認為值10分的東西,給了B,比如長輩給晚輩的好吃的肉或珍貴食物。社會對這份東西的評分也是10分。但孩子卻由於個人需求,想要減肥,而認為這個東西的價值是0,因為她根本不需要嘛。並且一旦吃多了,價值還可能變為-10,因為會長肉。但由於A的好意,而且B很孝順,B還是要了。結果,這場交易下來,A,損失了10,最終為-10價值。B,也損失了10,也變成-10價值。兩方皆損,一共20價值就憑空湮滅在了宇宙中。這,就是最噁心的情況,屬於一份善意,造成害人又害己的結果。如果這種交換還長期重複,那麼一定是會讓人瘋掉。

這,就是善意可能出現的幾種很糟糕的情況,有的是有圖謀的邪惡,有的是智商不夠的危險,有的是由於沒弄清對方需求,而造成的對方損害,或兩方皆損、價值湮滅的噁心結果。父母對孩子的愛,或者說傷,很多就屬於第三種情況。

解決辦法

我們說,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以上三種情況,那就是:充分拒絕別人,一旦覺得此交易不舒服,必須拒絕。但拒絕別人,尤其是第三種人,善良的人,還是有些難度的,而且你拒絕後,說不定還遭到情緒攻擊,比如輿論的埋怨,指責。所以,社會上如果完全看得清且判得準別人需求的人越來越多,該多好,這樣,在人與人交換的時候就不會出差錯,就不會失衡出矛盾。但這個希望,不是一兩天能實現的,因為社會上情商高到這種程度的人畢竟有限。即使你,拼命“為對方著想”,你也不一定能判斷地準某個東西在他心中的被需求度到底是多少。

還有兩個辦法可解決此現象。一是:將所有物品,包括情感,都“量化”,而最能量化的東西,就是金錢,這個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東西。量化為金錢後,所有東西,包括情感,全都明碼標價,交易時自然就等價,也不會失衡。二是,學習西方,學會充分表達自己的價值需求,比如在交易時,不論跟誰,親朋好友也包括在內,在交易時都說清:這個東西對我到底有多大價值,我能用他做什麼,充分溝通清對彼此的價值度。實在不行也打個分,比如你在我心中是幾分,我在你心中幾分。我在你朋友裡排第幾,你在我朋友裡排第幾,一定要敢於直言、坦言,否則又白扯。這樣,就能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