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凤庆诗礼乡古墨村

从进村到户的林荫小道是石块铺整而成,墙体是石头垒积而砌,屋顶是石板搭建,院子内的桌子和凳子是石头制成,就连三四个世纪以前已被弃用的石磨,也在这里保存完好……这就是真实存在于凤庆县诗礼乡的古墨村。

临沧凤庆诗礼乡古墨村

这里的一棵棵核桃树,一间间水磨房,一条独无仅有的流浪河,当地人都能给外来人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古核桃树成林

从诗礼乡政府所在地到古墨村还有十来公里的山涧土路。我们一行人选择在中午向古墨村行进,进村公路崎岖坑洼,一路上的车速都在10公里上下,十多公里路程,竟花了一个半小时才走完。乡政府派出的向导介绍,由于交通条件差,使得村庄被搁浅在了现代气息的彼岸。

临沧凤庆诗礼乡古墨村

也正因此,古色古香的水磨房群、流浪河等优美的自然资源得以完好保存下来,这里大多数还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农村的本色和风格。到了古墨村了!放眼看去,隐隐约约能看到白色的石房子,眼前能看清的是进村的石板路。车停在了村口,大家选择步行进村。布满马蹄印的青石板小路就在脚下,忽隐忽现的牛羊群正在远处放牧,铃铛晃荡的马帮与自己擦肩而过,恍惚间,早已消失的儿时记忆又在这里被重新唤起。

临沧凤庆诗礼乡古墨村

往村子深处行进,一条清澈的小溪出现在眼前,此时,早已迎候在这里的古墨村副支书李正国介绍,这就是“流浪河”。古老的核桃树沿流浪河两边,成排生长,由于到了冬季,核桃树叶已经干落,抬头看看这些高大茁壮的核桃树,树背后是蔚蓝的天,流浪河水仿佛就从天上流淌下来,清澈见底。

临沧凤庆诗礼乡古墨村

一截木头搭在流浪河上就成了桥,它连接着家家户户。这个村子,就是古墨村,也有人称为“石头村”,是位于凤庆县城北边诗礼乡一个海拔1820米的村子。

生活与石头结缘

临沧凤庆诗礼乡古墨村

凤庆县是“滇红”茶的故乡,有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乡名叫“诗礼”,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地名,无意间就把诗礼乡与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联系在一起;但更有韵味的是诗礼乡还有一个名叫“古墨”的村子,乍看字面又会想到是不是古时生产文房四宝——“墨”的地方!但也有当地走出去的文人雅士认为,诗礼——“诗书礼仪之乡”,古墨——“古代的墨汁”,名字颇有文化内涵,耐人品味。无论是“诗礼”还是“古墨”,我们暂时不去考证这些地名的由来和其中的内涵。

临沧凤庆诗礼乡古墨村

据古墨村年长一点的老人说,这里得益于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传承,自古以来儒家文化就比较浓厚,因此,这里的人惯用“文房四宝”,随手就能写副对联。通常,他们就用石头制成墨盘,并流传至今。

临沧凤庆诗礼乡古墨村

“因为茶马古道过此地已千年,也因为儒家文化在这里影响深远,更因为石头唾手可得,方便祖祖辈辈的生活……”在这个地处深山的古墨村,几乎人人都能说出跟石头结缘的无数条理由。

临沧凤庆诗礼乡古墨村

据李正国介绍,自从他懂事以来,就跟随父亲在离家不远的山上找石头,一边跟父亲学打制石板、石斧、石凳,一边学砌房墙、盖房子,这些技能一直传到了他的下一代。

临沧凤庆诗礼乡古墨村

由于对外交通不便,要把外面的建材搬运回家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当地人就只能就地取材,用石头来修盖房子,打凿成石磨当生产工具。

进村入户的小道是石头铺成的,墙壁是石头垒的,屋顶是石头搭的,院子里也尽是石头,石头地坪、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围墙……眼前的一幕幕不禁让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一行人感到惊讶。

见证沧桑的水磨房

临沧凤庆诗礼乡古墨村

流水潺潺,流浪河将村子两岸的庄稼滋养得枝繁叶茂,更推得水轮磨盘“咕噜噜”不分昼夜地飞转。

据李正国介绍,常年流淌的流浪河沿着古墨村的河谷向东流去,河谷的坡度造就了湍急的水流,也给古墨村民创造了利用水能的条件。

古墨村田少地多,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把玉米粒加工成面粉是村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于是先人们便利用河水的落差建盖了水磨房。在约一公里的小河边,建成了大大小小像串起的珠子一般的水磨房,形成了最壮观的水磨房群。

临沧凤庆诗礼乡古墨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