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爲什麼非要進攻蘇聯而不是選擇聯合蘇聯對抗英美?

迷失1991


1918年11月德國革命,使得600萬德國軍人飲恨馬恩河。德國人付出了重大的代價,卻最終成為了戰敗國,除了鉅額的戰爭賠償,還面臨著被迫遷出非德意志人居住地等問題,經濟上陷入困境,民族感情遭受挫折。德國人認為是來自背後的背叛,使得他們輸掉了戰爭。他們有多痛恨英法列強強加在德國身上的枷鎖,就有多麼痛恨那隻來自背後的“匕首”。

(德國11月革命)

革命是由德國共產黨人發動的,因此整個魏瑪共和國時期,德國人對社會主義理論很排斥,由於民族復仇情緒的日益激烈,德國人信奉社會達爾文主義,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種族理論”,這一切在社會經濟危機到來時被雜糅到一起,形成了“納粹主義”。

所以,第三帝國的立國基礎是反共的意識形態,這就決定了德國與蘇聯在意識形態領域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如果德國在二戰初期是藉助復仇之戰完成軍事動員的,那麼在法國戰役中征服法國是報當年貢比涅森林之仇,在蘇聯戰場上征服蘇聯是報當年的背後黑手之仇。

除此之外,德國在二戰前能夠取得經濟奇蹟,與德國的大規模擴軍備戰有很大關係。德國的戰時經濟體制已經建立起來了,大量的軍工訂單給經濟瀕於崩潰的德國提供了流動性。但是軍事裝備必須要消耗掉,並且要換回價值不菲的等價物,如礦產資源等,才能維持德國經濟的發展。德國的戰爭機器發動後,就很難再停下來,不然那麼多復員的軍人往哪兒安置?倉庫裡那麼多的彈藥往哪兒放?軍工廠還沒有轉型民用,那生產是不是也必須要停下來?

(納粹主義的軍工生產為德國提供了流動性)

西歐戰役的快速結束,讓希特勒瞠目結舌,這不是他認識的法國。德國從法國得到了大量的軍事裝備,還有法國北部的“里爾-魯昂-巴黎”三角帶工業基地。按理說,德國的戰時經濟得到了大發展,掠奪的資源讓德國人一掃之前十多年慘兮兮的陰霾。德國的戰爭機器隆隆作響,碾向英國。然而一戰的經驗和教訓表明,弱勢的德國海軍不具備征服英國的能力。暫時停歇下來的德國戰爭機器,需要尋找新的目標——其實都不需要尋找,蘇聯就在邊上。

所以,德國進攻蘇聯,是德國納粹主義理論下的戰略選擇,同時也是德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選擇。

那麼,德國不可以撇開意識形態的不同,選擇聯合蘇聯嗎?畢竟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還與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兩個國家的關係算是很不錯的。

其實,別看德國當時戰績彪炳,風頭正盛,但其實德國的地緣處境也很不妙。英國的海軍在歐洲大陸外圍拉起了一道籬笆,還上了一把鎖。為了防止德國艦隊暴走,英國人在第一時間擊沉了法國和意大利的地中海艦隊。這樣,在歐洲大陸上,就形成了德國、蘇聯兩個陸權國家被英國困在歐洲的形勢。

(不列顛空戰的失敗使得德國處於戰略困境)

美國的變量也是希特勒不得不考慮的因素,雖然他選擇了“光榮孤立”,但是美國的做派完全不是中立。一開始美國人做生意,賣給英國人軍事物資,也還可以理解;英國人都破產了,美國人不要錢也要給英國物資算什麼?美國人還說“你的鄰居家房子著火了,可你剛好有水管,要不要借給鄰居呢?不借的話,火勢蔓延起來,可能就會燒到自家房子”。

所以,有了美國人的支持,英國人把歐洲圍起來的籬笆更加堅固了。這樣,德國、蘇聯面臨著囚徒困境,因為德國、蘇聯誰都不敢信任對方。德國擔心蘇聯和英國、美國勾連在一起,蘇聯也同樣擔心德國會與英國、美國勾連在一起。

蘇聯和德國當時都沒有足夠的海軍去突破這個牢籠,唯一的破局方法是把自己變成巨無霸,實現自給自足,從而不怕英國和美國的封鎖,進而與英國、美國平分霸權。

所以德國與蘇聯的戰爭,不管是意識形態、務實經濟、戰略困境都是必須開打的,而且希特勒牌面佔優,有數不清的利好消息支持他做出進攻蘇聯的決策,如蘇聯進攻芬蘭損失慘重暴露的戰鬥力不足,以及大清洗造成的政治混亂,而德國卻在西方戰役和東南歐戰役中所向披靡,無往不利。所以,希特勒樂觀地認為,進攻蘇聯就像是往一座快要倒塌的房子上踢上一腳。

(德軍開進蘇聯)

希特勒的判斷大致沒有錯,戰爭一開始,確實發現了蘇聯在西線部署了大量的軍事裝備和軍事人員,以此判明蘇聯人也面臨著“囚徒困境”,時刻準備著進攻德國,只是因為德國“海獅計劃”遲遲沒有結束,使得斯大林誤以為希特勒還不會那麼快的就發動戰爭。而德軍在蘇聯西部戰場的快速推進,也證實了希特勒的“蘇聯是一座快要倒塌的房子”的設想,戰爭按照希特勒的設想進行。

直到莫斯科會戰,希特勒賭上了最後一點進攻力量,斯大林也拼上了全部家底,終於攔住了納粹軍團。希特勒的一波流沒有能夠推到蘇聯,在亡國危機下,蘇聯的戰時動員機制被激發,政治清洗造成的內部問題,都讓位於戰爭的大義,蘇聯國內的各個階級,都團結了起來,最後一粒米都被榨取出來用於戰爭。

戰爭陷入了膠著,希特勒的閃電戰遇到了蘇聯的泥濘戰。希特勒取名第三帝國,原本希望附和中世紀傳說的第三帝國會有千年盛世,卻沒成想只有12年國運,在1945年就畫上了休止符。


而知而行


二戰時候德國為什麼非要進攻蘇聯而不是聯合蘇聯?這原因大致可以分三層。第一層:從德國內因來說,希特勒的基本思想必須向蘇聯進攻。第二層:從蘇聯的外因來看,德國聯合蘇聯得不到好處。第三層:從客觀進程來說,德國在1941年進攻蘇聯是必要的。


首先從內因上,希特勒必須向蘇聯進攻。

納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消滅猶太人、斯拉夫人等所謂劣等民族,要反共產主義。同時德國想要獲得“陽光下的土地”,除了收復蘇臺德、西普魯士、奧地利等日耳曼人領土外,最好的掠奪方向就是在東方。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制定德意志的發展規劃,就是消滅斯拉夫人,向東奪取大片土地。這不光是希特勒個人思想,也是迎合了德國國內相當一大部分人的想法。這一點是很難扭轉的。

作為一個反面的例子,希特勒在和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時候,為了掩蓋自己對蘇聯的敵意,他們居然宣稱,德國將去非洲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這種明顯不切實際的謊言,恰好說明,如果放棄進攻蘇聯的戰略,德國連謊話都編不圓了。

其次從外因上,德國聯合蘇聯得不到好處。

希特勒可以說是20世紀上半葉的領袖奇才,而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則是他僅有的對手。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完全不同於張伯倫、達拉第這些酒囊飯袋。他的冒險精神和戰略想象力或許不如希特勒,但在冷酷、鐵腕和堅定方面毫不遜色。實際上希特勒在侵略戰爭早期,曾經和蘇聯短暫聯合,也就是《蘇德互不侵犯協議》。聯合的結果,蘇聯撈取的好處大大超過德國。

原本說好兩國聯合進攻波蘭,結果希特勒在西線發動進攻,吸引波蘭主力後,蘇聯才從東部出兵,基本兵不血刃收復了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等地。波羅的海三國原本說好是德國得到立陶宛,蘇聯得到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結果三國被蘇聯全部吞併。後來蘇聯又在巴爾幹地區插手,阻止希特勒擴張。可以說從1939年二戰爆發,到1941年進攻蘇聯,一年多的合作時間,希特勒反而在給斯大林火中取栗。斯大林面對希特勒,基本上是絕不讓步。再繼續合作下去,希特勒虧得更多。

最後從客觀進程上,希特勒必須進攻蘇聯。

德國是極右的納粹,蘇聯則是共產主義,兩家從意識形態上原本就是一山難容二虎。1939年攻滅波蘭後,兩國已經接壤,兩國之間再沒有空間可以瓜分。實際上當希特勒在1940年轉戈西線時,斯大林已經開始積極備戰。如果希特勒不搶先進攻蘇聯,那麼最多再過一年,斯大林也會搶先進攻德國。

蘇聯人口是德國的2倍,工業力量比德國本土更強。布爾什維克對人力資源的調動比納粹毫不遜色,蘇聯還擁有廣闊的戰略縱深,後方沒有強敵。相反,德國則已經在西線和北非陷入和英國的糾纏,並且英國還得到了美國的支持。

換句話說,如果希特勒不在1941年德國的巔峰向蘇聯搶先進攻,時間每拖一個月,蘇聯都會更強大,而德國會更加不利。事實上,據說在1941年6月德軍衝進蘇聯時,發現蘇聯軍隊都是按照進攻的態勢部署的。


由此可知,希特勒無論從主觀還是客觀,是根本不可能與蘇聯長期聯合的。他向蘇聯進攻的時間也選的很好,不能再拖了——當然,有人認為,他還進攻得太晚了,如果他能在1941年春天進攻,就更好了。


天外村藥房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如果二戰時德國與蘇聯組成同盟,共同擊滅英國,再瓜分歐洲;然後合力跨洋擊滅美國,瓜分世界,勝算還是大大的有。但是二戰時德國放棄英國而調頭攻擊蘇聯,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羅列出來共大家參考,如有不當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其一、蘇聯的陸地比英國的海島更有價值。

相對歐洲大陸而言,英國孤懸海外,資源並不是很多;而蘇聯雄據歐洲大陸大部分陸地,資源十分的豐富。擊滅蘇聯之後,可以從蘇聯南下亞洲,還可通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戰略價值也大。就資源與戰略價值而言,攻滅蘇聯明顯要比攻滅英國要好得多。 希特勒認為擊滅蘇聯後可以從烏克蘭獲得大量的食品,獲得巴庫產油區的石油,獲得蘇聯的大量人口用於奴役,還可以進一步孤立英國。

其二、德國當時沒有想到美國要參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39年9月,德國進攻蘇聯是1941年6月,美國則是1941年12月參加二戰。開戰之初,美國是宣佈不參加戰爭的,他作為中立國置身事外,給參戰雙方都販賣武器與資源。據說希特勒還從美國貸款發展軍備了!因此德國沒有想到美國會參加戰爭,更沒有想到美國的戰爭機器那麼利害。

其三、德國認為擊滅蘇聯比擊滅英國更容易。

德國制定的巴巴羅薩計劃中,攻滅蘇聯需要的時間是兩個月,這對於強大的德國陸軍來說是很容易的。德國的閃電戰威力驚人: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個小時拿下丹麥,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蘭,18天攻克比利時,39天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一系列的陸地上勝利讓德國認為擊滅蘇聯比跨海擊滅英國要容易得多。當時蘇德有互不侵犯協議,可以打蘇聯一個措手不及,同時斯大林的大清洗政策也嚴重削弱了蘇軍的戰鬥力。

其四、希特勒痛恨共產主義,蘇德矛盾深,難免一戰!

希特勒對共產主義是十分憎恨的,如同他憎恨猶太人一樣,而當時的蘇聯是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希特勒還認為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不配擁有那麼多資源,蘇聯的一切都當屬於偉大的日爾曼人德國。另外蘇聯跟德國的矛盾也十分突出,雙方在東歐的利益衝突也難以調和,巴爾幹半島局勢也進一步刺激德國對蘇聯用兵。


大秦鐵鷹劍士


1939年8月13日,納粹德國和俄國簽訂了《蘇聯互不侵犯條約》,僅10多天後希特勒就迫不及待進攻波蘭,英法聯軍還在猶豫不決時,德國和蘇聯已經結束了戰鬥,愉快的瓜分了波蘭。

1939年8月23日,蘇聯外長與德國外長在莫斯科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站在身後的斯大林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對於德國來說,此時外圍已經掃清,下一步是向西、還是向東,或者是兩線進攻?希特勒非常清楚,德軍如果兩線作戰無異於自殺,想在爭霸中取得勝利,必須先解決一方,現在和蘇聯已簽約,而蘇聯對英法一直有很深的顧慮,所以如果進攻法國,蘇聯不會趁火打劫,所以希特勒決定先解決西線問題。

1940年3月6日,波蘭首都華沙街頭一片廢墟。

1939年11月希特勒就簽署了進攻西歐的《黃色方案》,但由於天氣問題推遲。另一方面德國一直依賴瑞典的鐵砂礦經挪威運到德國,如果挪威海岸線受到英法攻擊,將會從北面威脅德國,所以1940年4月德國佔領丹麥、挪威。

圖為1940年6月,平民逃離法國。

這樣,北線、南線的威脅解除,東線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開始徹底解決西線問題,所以德國壓根沒想過同英法結盟對付蘇聯,更沒想過同蘇聯合作打擊英法,而是自己一家獨大挨個解決英、法、蘇,霸佔歐洲。

圖為1941年11月,蘇聯部分戰俘。

1940年5月10日,按捺不住征服慾望的希特勒發起了進攻法國的命令,英法荷比的數百萬軍隊與德軍僅交手半個月,精稅部隊和先進裝備差不多喪失殆盡,殘餘英軍逃回英國本部,6月4日德軍佔領巴黎,6月21日法國投降,西線問題終於解決,納粹德國就只剩下一個矛頭,消滅斯拉夫民族,消滅蘇維埃俄國。


圖文繪歷史


希特勒和斯大林兩個人根本尿不到一個壺裡,各自心懷鬼胎,時刻準備著插兄弟一刀。怎麼可能會聯合起來對抗英美。希特勒是一個反共產主義者,納粹黨教旨的頭號敵人就是共產主義。納粹黨雖然標榜是社會主義政黨,但實際上是極端民族主義政黨,認為雅利安人是地球上至高人種,日耳曼民族是地球上最高民族。全球所有民族和種族應該接受日耳曼人的統治。

圖一:蘇聯的寒冬,就是德軍的煉獄。

希特勒反蘇和反猶是一體的。世人皆知,希特勒狂熱的反猶,驅逐屠殺了無數猶太人。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強國領袖都堅信,布爾什維克黨是由猶太人領導的。從德皇威廉二世到美國總統威爾遜,從丘吉爾到希特勒,都是如此。甚至認為:“除了列寧,布爾什維克所有黨魁都是猶太人”。無論是為了從肉體上消滅猶太人,還是掠奪在蘇猶太人的財富,希特勒進攻蘇聯都是必須的。

希特勒如果有得選擇的話,他更傾向於跟英國結盟,而絕不會是蘇聯。由於日耳曼和盎格魯撒克遜有同為北方蠻族的歷史,而且英國曾經是輝煌的日不落帝國,這讓希特勒一直對英國保有好感。即使開戰後,也始終抱著跟英國講和,一起去捅斯大林的打算。所以對英國一再手下留情,在敦刻爾克強行叫停古德里安的裝甲大軍,讓英國大兵從容撤回英國,讓英國得以保存珍貴的陸戰兵力。至於蘇聯?呵呵,那是跟牲畜一樣下等也下流的斯拉夫人,怎麼配結盟?

圖二:蘇聯軍隊並沒有希特勒預想中的,大規模叛變。

對於斯大林而言,也並不喜歡希特勒。正在休養生息的蘇聯不希望歐洲大陸出現一個超級強權,更喜歡一個混戰的歐洲,更喜歡一個分裂的歐洲。希特勒在歐洲四處征戰,已經構成一個羅馬帝國以來,從來未有過的超級強權,而且這個強權發誓要與蘇聯為敵,要剷平布爾什維克。這威脅到了蘇維埃聯盟的國家安全。

希特勒和斯大林有肉時可以做朋友,沒肉時就一定會互相打。

他們勾結起來,滅掉波蘭,不是攜手團結的例子,而是各自提防心懷鬼胎的例子。希特勒是希望擴充日耳曼的領土,擴充日耳曼的生存空間。斯大林是希望能拿到波蘭的領土,作為蘇德開戰的緩衝區。斯大林也非常清楚,波蘭的國界並不是日耳曼生存空間的邊界,蘇聯全境才是。

圖三:蘇聯婦女挖戰壕。

最後再強調一下,納粹黨跟社會主義沒什麼關係。

納粹黨代表的是資產階級和容克貴族的利益,通過洗腦和小恩小惠收買民眾。蘇聯的崛起是非常快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上升得非常快,希特勒想要動手越早越好。希特勒也看得到,只有先擊敗蘇聯,才能回過頭來,跟英美談條件。


厲兵


納粹德國聯合蘇聯,對抗英美,這真是一個很新奇的說法,不得不說這件事上提問者有些過於主觀了,你覺得這個世界的國際關係簡單到你想聯合誰就聯合誰,想對抗誰就對抗誰嗎?如果納粹真的有此力量,可以說,世界已經是納粹了,不會有別的什麼剩下了。


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世界關係可謂風雲變化,神鬼莫測,但主要還是幾個列強國家之間的爭奪,誰跟誰也不是死敵,誰跟誰也不是鐵板一塊,關係的調整還要看各國的利益。

德國是一戰後的戰敗國,他本身是沒有多少國際話語權的,他再次的崛起並不是靠他自己,大部分得益於國際關係的調整和戰後秩序的混亂。


美國所倡導的國聯並沒有發揮他的作用,日本仍然在亞洲肆意行動,歐洲列強之間矛盾重重,德國則被輸入的資本激活,從新發展起來。美國雖然有稱霸世界的資本,但是光有其實,沒有其勢,能干預的國際事物有限。英國艱難的維繫著龐大的殖民地,不過他的衰敗已經是註定的,不管還有沒有戰爭。法國極端痛恨德國,但是他一國沒有實力完全壓制德國,自己國內的發展也是問題多多。

最糟糕的是誕生了一個蘇聯,他獨有的意識形態使得他如同瘟疫般危害著這個世界,讓所有西方國家恐懼,不滅了他不能安枕。

希特勒抓住了機會,重新讓德國崛起,但是他的胃口太大了,他至少要一個統一的歐洲,甚至全世界。我們稍微讀一下他那思維混亂的《我的奮鬥》,就能知道,除了消滅猶太人,否決凡爾賽合約和從東方(即蘇聯)贏得生存空間外,他並沒有明確的敵人和同盟者,他也沒有一種明確的統治思想和世界概念,他的外交政策完全是隨意的,但在對待蘇聯和英美之間,他更傾向於對蘇聯的敵意,這一點簡直不用怎麼解釋,西方一貫的綏靖政策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誕生和推行的,直到波蘭被野蠻入侵。



整個二戰是人類利益和意識形態融合在一起的一場終極較量,對於推行國家社會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德國來說,他的選項是不多的,即便他有意拉攏英美,英美那種自由世界也不會接納他,就算蘇聯向德國靠攏,德國對蘇聯也不會感冒,出於極端民族主義,他們認為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卻佔據著大量資源,理應從地球上消失,德國最想幹的就是打擊蘇聯,聯合他,德國的地位就斷崖式衰落了,這是希特勒所不能允許的。


綜上,世界關係是複雜的,有些原則是無法觸動的,不是想怎麼幹都行的。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希特勒為什麼在二戰前夜急著同西班牙內戰時期的對手赤色蘇俄簽定和約,就是想在復興德意志帝國時以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成果,沿著鐵十字軍騎士團的東征道路前進是他的中學歷史老師灌輸給他的信仰,波蘭是英法按插在東普魯士的毒瘤,為了剖掉這個毒瘤。可以不要尊嚴,派出香檳酒外長主動聯絡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在英法尚末同蘇聯結盟時答應鐵匠斯大林的高價要挾。把騎士團歷史上東進路上的傳統勢力範圍丶波羅的海三國,羅馬尼亞比亞拉比亞地區都讓給蘇聯,以便進攻波蘭人時能少樹一敵。

傳承普魯士軍魂的德軍不能更給力了,古德里安和隆美爾所轄的德軍,到達了一戰時小毛奇和魯登道夫將軍沒能看見的英吉利海峽,完成了曼斯坦因方案。

視察完法國的戰地遺蹟,希特勒所想就是他的軍隊所向披靡,無所不能。加上德軍阿波韋爾情報局對蘇軍大清洗和近期蘇一芬戰爭的評估報告,達成共識,認為蘇聯是一個搖搖晃晃的破房子,只要在門框上踢兩腳,就會連房梁倒下去。(希特勒原話)

蘇聯人民的保密工作做的不好,斯大林的大雷雨計劃不斷風傳到伯林。(41年5月1日在克里姆林宮,斯大林在慶祝紅軍軍官軍校畢業酒會上,乘著酒興對學員們露了底。說德軍不是不可戰勝。)

這樣便使希特勒認為斯大林早晚要和德國人動手,而西班牙內戰和芬蘭戰爭的局部經驗使他決心冒險兩線戰作戰,以實現他在〈我的奮鬥〉裡早就目標明確的南俄黑土地以養育更多的優秀日耳曼人,實現十字軍騎士團和腓德列大帝的遺願。

但是,天算不如人算,當蘇軍在擋住了德軍一浪又一浪的裝甲洪流後,斯大林的大本營像變戲法一樣拋出來一個又一個預備軍團。法西斯主力不能:應對兩線作戰,希特勒的東征美夢就只能涼涼了!


user4210272105487



天佑我中華7790127


首先一點,蘇聯離德國近,而且地大物博,德國想統治全球就極其依賴鋼鐵,石油這些自然資源,而且德國由於之前見識過蘇聯攻打波蘭,認為蘇聯軍隊不堪一擊不然也不會提出3個月滅亡蘇聯的計劃,其次,德國雖然陸軍橫掃了歐洲,但是其海軍尤其是水面艦艇並不足以對抗英法聯軍,而我們知道英國,美國都跟德國隔著海,所以德國要跟他們打海戰,並不能贏,就算聯合蘇聯,我們也知道蘇德雖然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而且蘇聯也偷偷幫德國運輸物資,但是德國的侵略,蘇聯並沒有過多參與,那麼攻打英美,蘇聯也更不會參與,希特勒很清楚這一點,所以要利用陸軍的優勢打陸戰。


倒帶160829825


希特勒為什麼那麼恨斯大林,就是因為斯大林是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原來在二戰爆發前,蘇聯也跟英法談判,共同對付德國。但跟英法談判就跟現在一樣,很艱難,很多條件英法都不答應,最後又回頭跟德國談。希特勒答應了斯大林所有對其它國家的領土要求,但後來發現斯大林又想趁德國攻打西方,後方空虛的檔口,準備進攻德國大撈一把,希特勒才決定先下手為強攻打蘇聯。

滿腦子“復興”的斯大林和普京一樣,根本思想還是想通過控制來實現勢力的擴大。

現代國家間的交往是通過“交換”(社會契約論)來完成和平共處,無論大小,國與國之間建立的是沒有老大更沒有所謂霸權的平等關係,不是我們以為的通過拳頭建立自己勢力範圍的倫理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