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作家給復旦新生上「第一課」:不做「空心人」(內附清華大學開學典禮講話)

安徽作家给复旦新生上“第一课”:不做“空心人”(内附清华大学开学典礼讲话)

安徽作家给复旦新生上“第一课”:不做“空心人”(内附清华大学开学典礼讲话)
安徽作家给复旦新生上“第一课”:不做“空心人”(内附清华大学开学典礼讲话)

尊敬的焦揚書記、許寧生校長,尊敬的各位老師:

謝謝母校喊我回家,給了我這珍貴一刻。

親愛的同學們:

祝賀你們從世界各地匯聚於此,成為新一代復旦人。希望在你們身上。

今天凌晨五點多鐘,我獨自在校園走了很久,感受到一種特別而久違的寧靜、肅穆。我知道這寧靜和肅穆,在世上任何別的地方,都永不可被複制,它封存於我心底,瞬間被這熟悉的一草一木激活了。

站在3108階梯教室前、在當年的七號樓如今的任重書院樓前,真是百感交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物質條件相對匱乏,好友聚會也就在當年的幹訓餐廳請喝一杯酸奶而已。有時,我帶著兩塊乾麵包一頭扎進圖書館,深夜才會出來。但那些年復旦濃厚的理想主義氛圍,一個窮學生心中的萬丈豪情,穿透時光的鐵幕,仍時常叩擊我的內心。彷彿也是在警醒我,在一個人內心,真正不可消逝的,到底是些什麼。

錢穆先生曾說,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對傳統,應懷有溫情和敬意。對我們的個人史,又何嘗不是如此?離開復旦的三十多年中,每當我苦悶、矛盾、彷徨之時,復旦時期的無數細節,先生們給我的種種教誨時時浮現。可以說,母校對我靈魂的滋養、對我內心的教育從未中斷、從未停止,也永遠不會終止。

同學們,你們生於本世紀初,是嶄新的一代人。持續深入的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數千年未有的巨大進步,物質生活和人本身生存狀態的豐富性、多樣性,哺育了你們。你們是在信息時代出生併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人。整體上看,這一代人視野開闊,聰慧敏銳,自信而獨立。

我的兒子是這一代人中的一個。我有個保持了十多年的習慣,在他讀書和生活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會寫一句話送給他,讓他去反覆體味。在他赴國外讀書時,我寫了五個字送給他,叫:不做“空心人”。

為什麼有這麼一句呢?我是在警示他,對這一代人高度信息化的生活方式,要保持足夠清醒的審視和反省。

曾有一個你們的同齡人,這樣對我描述他的狀態:睡眠之外,時時刻刻在刷屏,明知絕大多數信息無聊無趣,甚至扭曲、有害,仍止不住地去刷。但越刷屏,就越有信息飢餓感。一旦手機離手,就會失魂落魄。信息的海量堆積不僅沒有帶來內心的充實,反而總覺得內心空蕩蕩的。

我知道這已經是個常態。這個時代對信息消費的依賴性,正在逼近一個危險的臨界點。但真正讓我擔憂的,還不是這個。我發現,即使是面對難得一見、瑰麗雄奇的自然奇觀,面對渴盼親情的家中長輩,面對他人的痛苦遭遇,很多人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無動於衷、一種超然的淡漠、一種對現實的疏離感,甚至是麻木。

高度的信息化,有著把這個星球每個角落的人都有效聯通起來的神奇能力,但同時,它本質上也加劇了每個個體內心的“孤島狀態”。所以我告誡兒子:不要被物質和消息的過度消費“空心化”,成為“空心人”。

我當然不是在否認信息化對人類發展的的澎湃推動力。這種推動力是無與倫比的,是無法被顛覆的。我在想,在高度信息化的生存中,人本身如何不淪為一種快速消費品。

越是在眾聲喧譁中,越需要一顆真正安靜下來的心。越是快速變化的時代,越需要一顆真正慢下來的心。我期待同學們能夠成為這樣的自覺者。

世界上所有的美,都需要一種高度的專注和漫長時間的淬火。讀書、求知,當然更不例外。有過鄉村生活經驗的人知道,長得過快的樹,是空心的,其材質不堪大用。在信息時代,整個社會的“速生、速成”的心理慣性,事實上得到了強化。我期待同學們從這種強悍的慣性中,掙脫出來。

在時代的屏幕上瞬間自生自滅的文字,越是淺陋粗鄙,就越需要有人能以“坐得十年冷板凳”的勇氣,捨棄眼前之利、螢火之光,創造出能昭示一個時代良心和品質的精神產品,穿透這個時代流傳下去。

越是有人覺得心裡空蕩蕩的,就越需要另一群人懂得,應該往這種空蕩蕩中填補些什麼。

越是有人不再確信什麼,覺得“愛”、“理想”、“信仰”成了過時的、陳舊而虛張的概念,就越是需要另一群人把這些詞,高高地舉在頭頂。對內心貧乏的人來說,這些詞是空的。而對內心豐富的人來說,它們永遠是有血有肉的,是新鮮的。

對大自然、對現實的變遷、對世間的悲歡離合,我們內心的觸角都要敏感地、密切地去感受它們,催生清新的生命感,不必去過度轉述網絡上蒼白的“二手人生經驗”。只有這樣,明確的信念才會產生,生命的內在熱度才不致流失。

教育的根本要義是什麼,今天在場的老師們遠比我有權威來作出闡釋。我對它有九個字的個人解讀,叫:“有所學,有所成,有所愛”。同學們根據個人興趣、能力結構和社會需求,選定了自己的專業,這是有所學。最終,在一些專門領域形成獨到見解,有了貢獻,成就了更好的自己,甚至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這是有所成。這一步,在大師林立、治學傳統根深蒂固的復旦,也是能做到的。

最困難也最要緊的是,要“有所愛”。一個人,對求知、求真理沒有非同一般的執著,沒有一種內心的灼熱,沒有百折不撓的堅忍,自然匹配不了一個愛字。沒有固守社會良知正義、突破一己侷限的家國情懷,自然也難以體察到這個境界。有所愛,意味著獻身精神、一種信仰;意味著可能需要放棄很多,也需要有深刻的自省能力時時喚醒自己。

這一定是個長期的、艱苦的錘鍊過程。在今天世界上,一些大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她的校園裡,有更多的學生懂得:要把求知、求學上的懷疑精神,與對生命價值的確認和信仰的形成融為一體。把對科學的“冷眼”觀察、冷靜探索,與做人做事的古道熱腸融為一體。把探求真理的堅韌不拔,與生活中憐小憐弱、恤殘恤孤的生命柔情融為一體。只有這樣一顆“有所愛”的心,才不會空掉。我們才不致淪為一個“空心人”。

在這裡,我還要把英國小說家毛姆在名作《月亮與六便士》的兩段話,送給同學們。

一句話是“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月亮”。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要剋制對唾手可得的實際利益的誘惑,要有一種超越性的、更寬闊的眼界。有時候,抬頭看月亮,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啊,因為利益的羈絆,不是那麼容易破掉的,尤其是生活在承受重負之時。

另一句話是:“我用盡了畢生的力氣,只是抵達了生活的平凡”。這句話中包含的力量,正好與前一句形成互補。平凡,是每個人都想著要去突破的。但平凡的真味、深味,又恰恰是在人生絢爛至極、歸於平淡之後。人光有超越的一面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從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種自知平凡的謙卑。

同學們,四年之後,當你們從復旦畢業之時,一定會有某種強大的心靈共性,在你們和我之間形成。也唯有如此,一所偉大學校特有的精神氣質才會永恆地存在。

謝謝大家。願每一位同學都有美好的前程。

2018年9月6日

安徽作家给复旦新生上“第一课”:不做“空心人”(内附清华大学开学典礼讲话)

陳先發

安徽作家给复旦新生上“第一课”:不做“空心人”(内附清华大学开学典礼讲话)
安徽作家给复旦新生上“第一课”:不做“空心人”(内附清华大学开学典礼讲话)安徽作家给复旦新生上“第一课”:不做“空心人”(内附清华大学开学典礼讲话)

1967年10月生於安徽桐城。1989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當代著名詩人,新華社安徽分社總編輯。

曾獲魯迅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十月詩歌獎、中國桂冠詩歌獎、詩刊年度獎暨陳子昂詩歌獎等國內外文學獎項數十種。2015年與北島等十詩人一起獲得中華書局等單位聯合評選的“百年新詩貢獻獎”。主要著作有詩集《寫碑之心》、《九章》、長篇小說《拉魂腔》、隨筆集《黑池壩筆記》等十餘部。作品被譯成英、法、俄、西班牙、希臘等多種文字傳播。

同時,他有關農村改革、糧食安全、土地制度改革等問題的百餘篇調查報告獲得國家決策層重視,推動了相關問題解決或政策修進。(完)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

用一生去追尋科學精神

(在清華大學2018級本科生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3800多名2018級新同學來到清華園,成為這裡的新主人。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對你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祝願你們在美麗的清華園裡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今年的新生中,2000年以後出生的同學超過了四分之三,你們是當之無愧的21世紀的新一代。

你們當中有來自廣東的甘錦生同學,他從小與奶奶相依為命,雖然生活艱難,但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

你們當中有來自太平洋彼岸秘魯的卡洛斯·拉莫斯(Carlos Ramos)同學,他喜歡踢足球並曾在國際信息類科技競賽中獲獎。

你們當中有來自湖南的鄭舒文同學,她不但成績優異,而且喜愛演奏小提琴。祝賀甘錦生、卡洛斯·拉莫斯、鄭舒文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清華的一員,也祝賀全體2018級同學圓夢清華!

同學們,你們成長在互聯網科技日新月異、全球化進程波瀾壯闊的時代。在過去一百多年裡,科學技術的突破性進展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對論構建了人類全新的宇宙觀和時空觀,量子力學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極大地改變了社會的生產方式、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世界因科學變得精彩紛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在科學精神的激勵下,不斷驅除愚昧,不斷拓展知識的邊界。

科學精神源自科學但又超越科學,是科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最具價值的成果。科學造福社會,而科學家身上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對人類社會和人類思想產生了更為廣泛的影響。

著名科學家喬治·伽莫夫在宇宙學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並最早提出了遺傳密碼模型。他的經典著作《從一到無窮大》以生動的語言將數學、物理、化學乃至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內容巧妙融合,讓讀者深切體悟到科學精神、感受到科學魅力。

21世紀是一個創新的時代,科學必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更深遠地影響人類文明的進程。作為21世紀的新一代,你們要追尋科學精神,做創新時代的引領者。

追尋科學精神,要有求真求實的作風。科學精神就是求真求實的理性精神。求真求實的過程往往是漫長而孤獨的。

牛頓在發現萬有引力基本原理之後,一直在反覆檢驗和論證理論計算與實際觀測不相符的地方,直到把相關問題徹底解決並構建出更加完整和嚴謹的理論體系。二十多年後,牛頓於1687年正式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該書標誌著經典力學的建立。人們在求真求實的道路上往往會遇到荊棘和坎坷,甚至會遭受誤解和攻擊。

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了經典著作《物種起源》,他提出的進化論思想強烈地衝擊了當時社會的傳統觀念。達爾文因此遭受了長期的汙衊和責難,但他不畏強暴,始終堅守自己的學術觀點。

科學精神指引著人們為探索世界而篤行不倦,也激勵著人們為追求真理而獻身不悔。求真求實也意味著拒絕虛假、恪守誠信。誠信是每個人都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希望同學們能夠始終說真話、做真人,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成就有意義的人生。

追尋科學精神,要有質疑批判的態度。南宋哲學家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質疑是一種學習能力,質疑需要敏銳的洞察力和大膽的想象力。科學問題來源於質疑,沒有質疑就沒有問題,也就沒有科學的持續發展。

著名科學哲學家波普爾說:“科學態度即批判態度。”科學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需要批判的態度,科學研究中的去偽存真、革新進步也離不開批判的態度。自由質疑和理性批判的缺失,必定會阻塞科學前進的道路。希望同學們敢於質疑,勇於批判,在不斷提升獨立思考能力的過程中成為思想深刻的人。

追尋科學精神,要有高尚的人文情懷。追求人類幸福與社會進步一直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人文情懷始終引導著科學的前進方向。當你們走進科學殿堂,享受科學的美妙,沐浴科學精神的陽光雨露時,要努力培養人文情懷。

1931年,愛因斯坦在一次對年輕人的演講中說:“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於人類,那麼,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鬥的主要目標。”這是一位偉大科學家對後輩的寄語。

科學是追求真理的偉大事業,但追求真理不能成為漠視自然、漠視生命、漠視人性的理由,不能成為違反法律、道德、良知的藉口。偉大的科學家始終深情地凝望全人類,始終胸懷祖國和人民。科學家從不超脫於生活之外,相反他們無比熱愛生活。希望同學們在追尋科學精神的過程中,涵養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人文情懷。

同學們,21世紀是一個充滿夢想的時代,也是一個創新無處不在的時代。科學精神是科學的精髓,是創新的不竭源泉。希望你們勇敢地捍衛真理,始終保持理性的批判態度,以謀求人類福祉為最崇高的目標,用一生去追尋科學精神。

親愛的同學們,從今以後,清華將成為你們新的家園。我相信,美麗的清華園一定會因你們而更加精彩,你們的青春足跡也一定將為清華園所銘記!

謝謝大家!

第一時間獲取最新鮮資訊

請長按下圖中二維碼

↓↓↓↓↓↓

安徽商報融媒體新聞中心綜合出品

綜合合肥在線、清華大學新聞網

統籌: 馬翔宇 陳兆龍

主編:周祥新 馮蘭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