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十年轉型路:「提標、擴面、增品」迫在眉睫!

農業保險十年轉型路:“提標、擴面、增品”迫在眉睫!

日前,財政部與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共同印發《關於將三大糧食作物制種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目錄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將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制種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目錄。

事實上,農業保險“提標、擴面、增品”已經成為共識。從2007年至今,我國農業保險從零開始,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農險市場,僅次於美國。不過,亦有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

受颱風“溫比亞”的影響,山東13市遭受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其中農作物受災面積逾61.6萬公頃,農業損失超過130億元。此時,農業保險成了挽救農民損失的救命稻草。

適時拓寬補貼範圍

此次《通知》規定,農戶、種子生產合作社和種子企業等開展的符合規定的三大糧食作物制種,對其投保農業保險應繳納的保費,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目錄,補貼比例執行《財政部關於印發的通知》關於種植業有關規定。

農業保險十年轉型路:“提標、擴面、增品”迫在眉睫!

對此,安華農險副總裁李東方表示:“相較一般農戶,制種農戶的投入相對更大。將三大糧食作物制種納入補貼目錄後,制種農戶的經營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轉移,產量和收入的預期更為穩定。”

李東方強調,對農業保險保險費的財政補貼,是支持農業保險體系建設的重要措施。將三大糧食作物制種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目錄,是出於糧食安全的考慮,旨在讓農戶獲得更安全、便宜的種子,保證產量、收入,提高種糧積極性。

構建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保險產品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人保財險回覆稱,從2007年中央財政將農業保險納入財政補貼以來,取得了跨越式發展,覆蓋面和參保農戶顯著提高,功能作用日益凸顯。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8年1-6月,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67.97億元,同比增長27.91%;農業保險保額19062.32億元,同比增長62.29%。

不過,人保財險亦表示,農業保險試點之初,國家按照“低保障、廣覆蓋”原則推進,目前來看,農業保險在承保覆蓋面、保障程度和開辦品種上,已不能完全滿足農業多樣化的風險保障需求,農業保險發展需要進一步“提標、擴面、增品”,進一步加大政府和財政保費補貼資金的支持,實現轉型升級。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儁生表示認同。朱儁生坦言,目前,中央財政主要對大宗作物保成本的傳統“低保費、低保額”農業保險提供保費補貼。這樣一來,對於面向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創新產品,其保險金額和保險費率超過現有傳統產品部分的保費,將得不到中央財政的補貼。傳統的“低保費、低保額”的農業保險產品,並不能有效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因此,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政策應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適時拓寬產品補貼範圍。

朱儁生續稱,中央財政提供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品種大都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宗農產品,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由於補貼品種數量有限,難以滿足各地區和農戶差異化的農業保險需求,從而削弱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效果。其中,對於地方特色農作物和特色養殖產品的保險,至今沒有納入中央財政補貼保費的支持體系,只是地方財政給予單獨的保費補貼。

面對上述問題,瑞士再保險中國總裁陳東輝分析,目前農業保險產品過於單一,缺乏創新,不同的作物、區域、災害和不同收入的農民,需求差異明顯。在已經出現大規模集約化農業生產方式的情況下,有效供給不足,過於依賴政府補貼和政策型業務,缺乏對創新型業務的關注。

為此,朱儁生建議,財政要加大對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創新的支持。“一是為了改變小農經營條件下農業保險的經營困境,財政部門要鼓勵指數保險的開發,直接將指數保險納入中央財政補貼範圍,以促進產品創新,提高農業保險的供給效率。二是通過全額補貼,支持構建為農戶提供最基本風險保障的普惠性農業保險體系。”

建立分層保障農險體系

陳東輝介紹稱,中國農業保險發展分為兩大階段:2007年前為第一階段,特點是政府參與有限,多以商業為主,結果是農民負擔不起保費,保險公司虧損嚴重,被迫停止。2007年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政府給予補貼,保險公司承保經營,解決了農民負擔不起保費和保費不夠充足的問題。

農業保險十年轉型路:“提標、擴面、增品”迫在眉睫!

對此,知名保險學者王和表示,農業保險始終是我國財產保險的重要業務領域。但由於經營管理不善,導致農業保險長期陷入虧損,成為了“壞業務”。大多數保險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均摒棄了農業保險業務。

王和稱,這一輪的農業保險發展是在“一號文件”大背景下展開的,各級財政均予以了保費補貼支持。即使這樣,大多數保險公司一開始仍持觀望態度,只有人保財險、中華聯合財險和地方性專業農險公司等少數公司進入。經過了十年發展,農業保險不僅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風險保障,更成為了財產保險的第二大業務,且經營效益穩定。近年來,許多保險公司紛紛加入,並將發展領域從政策性農業保險擴展到商業農業保險,同時基於農業保險的創新層出不窮。

公開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2016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51.8億元增長到417.12億元,增長7倍;玉米、水稻、小麥三大糧食作物保險覆蓋率超過70%,農業保險業務規模居全球第二,養殖業保險和森林保險業務規模居全球第一。農業保險已覆蓋全國所有省份,承保的農作物品種增至211個,覆蓋農林牧漁各個領域。

李東方補充說,農業保險提高了我國農村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包括農戶的數量、身份的採集、生產的規模、投入的成本等,以此優化管理方式和流程,比如推動農業產業化的訂單生產。過去的信息支零破碎,未來這些數據精準配合互聯網的應用,效果將更加凸顯。

不過,我國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朱儁生表示,不少農民雖然掏錢參加了農業保險(或者自己沒掏錢),但對於農業保險表現漠然,對保障內容、條款等知之甚少。

陳東輝指出,農業保險雖然覆蓋面廣,但保障程度低。目前,政府補貼型農業保險僅保障地裡莊稼在某個節點發生損失時的物化成本,保額一般每畝幾百元,解決了最基礎的問題,但對滿足農民真正恢復生產和保障生活的需求,遠遠不夠。這是最突出的問題,意味著沒有真正解決農民因災返貧、再生產和恢復生產的問題。從國外經驗看,大部分是發展收入保險,地租、價格波動等因素都會考慮在內,按照最終秋後收成計算,如此一來保額可能達到每畝幾千元。

不僅如此,陳東輝續稱,隨著農業保險覆蓋面擴大、保障程度逐步增加,風險也在增加。如果一個省產生大面積受災,在這個省承保經營的保險公司都會面臨重大損失,如何分散這種風險至關重要,因此在目前完全依靠政府補貼的農業保險基礎上,設計多層次、分層保障的農業保險體系,即農民自己負擔最底層,然後是直保、再保公司。這需要政府的頂層設計,比如農業保險條例儘快修訂,從立法層面完善農業保險體系等。

李東方坦言,希望農業保險市場可以和農業保險的評價體系結合起來,多維度的評價會更加公正,有利於減少不正當競爭,推動農業保險市場可持續發展。

一位基層農業保險人士透露,農業保險需要完善的服務網絡,並且是一個長期投入的過程,如果一個區域市場每年政府都安排由不同的保險公司承辦,會造成保險公司短期行為,難以在承辦區域基層服務網絡進行持續投入。

2007年至今,農險轉型已走過十年曆程,在下一個十年的發展中,期待農險為農業體系的建設提供更有力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