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发布

《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发布

奶业密切关系民生保障,关系国民体质增强,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世界卫生组织(WHO)把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发展奶业是增强国民体质,尤其是改善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的重要选择,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标志。

为权威、全面、系统展示我国奶业发展和质量安全状况,8月22日,中国奶业协会和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

《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发布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主持并发布《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北京)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加启,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受邀出席发布会。人民日报、新华社等50余家新闻媒体受邀参会。

《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发布

会议现场

从报告获悉,一年来,中国奶业以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核心目标,加快变革与创新,乳品产量总体稳定,质量持续提升,现代奶业建设稳步推进,监管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乳品生产稳中有增。2017年我国奶类产量3655万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约占全球产量的4.5%。乳制品产量2935万吨,同比增长4.2%,比2012年增长15.3%。

二是乳品质量持续提升。2017年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8%,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9年保持100%,乳制品抽检合格率99.2%,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99.5%,在食品中保持领先。伊利等企业,将品质视为生命,通过构建全球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产品追溯程序,严苟产品和原料标准,确保乳品100%安全、100%健康。

三是现代奶业建设步伐加快。2017年现代奶业建设稳步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生产机械和技术日益普及。全国荷斯坦奶牛平均单产7.0吨,同比增长0.6吨,比2012年增长1.4吨。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8.3%,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21.1个百分点。规模牧场100%实现机械化挤奶,90%以上配备全混合日粮(TMR)搅拌车。奶农专业合作社达到16181个,同比增加0.9%。伊利等企业,运用现代高科技,围绕乳品质量安全,实现智能工厂管控和全球产业链全景化与透明性。

四是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连续9年组织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和专项整治行动,监测范围覆盖所有奶站和运输车,落实“确保婴幼儿配方乳粉奶源安全六项措施”,强化婴幼儿乳粉奶源监管,2017年抽检生鲜乳样品2.3万批次,现场检查奶站1.03万个(次)和运输车0.83万辆(次)。严格进口乳制品监管,未准入境乳制品244批次,已全部按要求退货或销毁。

五是品牌创建成效显著。2017年D20企业自建牧场荷斯坦奶牛存栏150万头,占全国的22%;生鲜乳收购量1545万吨,占全国的60%;销售额2000亿元,占全国的55%。伊利、蒙牛稳居全球奶业第一阵营,伊利品牌理念“滋养生命活力”、蒙牛品牌理念“自然力量天生要强”、光明乳业品牌理念“弘扬女排永不放弃团队精神”,现代牧业、飞鹤等品牌频频荣获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金奖,君乐宝品牌通过欧盟认证,登陆香港、澳门销售,等等,都在引领消费,促进发展。

六是未来发展前景广阔。2017年全国人均乳制品消费折合生鲜乳只有36.9公斤,是亚洲平均水平的1/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0,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低约40公斤。这与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8000美元水平极不相称,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符合。未来随着人口增长,2017年全国新生婴儿1758万;随着城镇化水平推进,每年增幅超过一个百分点,由农村到城镇,口粮减少33%,肉类增加51%,动物蛋白增加50%;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理念改善,乳品消费将持续平稳刚性增长。

报告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有关部门,以及全国畜牧总站、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指导支持。通过《中国奶业质量报告》,定期发布奶业权威信息,对客观反映我国奶业发展、监管和质量安全各方面情况,为消费者、奶业生产者、政府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为回应社会关切、普及乳品知识、引导健康消费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发布

农业农村部奶办和中国奶协领导

《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发布

发布会上,两位专家李胜利教授和王加启研究员也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回应了社会和消费者的关切。

《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发布

《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发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提出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当前我国奶源建设的情况如何?下一步如何提升奶源基地的建设?

李胜利:奶源是优质乳制品的第一车间,这已经是行业的共识。奶源基地建设发展比较快,有几个重要的标识:

一是规模化。“质量报告”中提到我们目前有7100个规模奶牛场,占58.3%,大企业奶源均来自规模牧场。

二是机械挤奶率100%。保证原奶从牛的乳头到达消费者口中的过程中一直是密闭的,不会受到外界的污染。另外,规模牧场挤奶后生鲜乳在进入冷罐之前1-2分钟就被冷却至4℃,牧场一般一天挤奶3次,及时冷却避免了刚挤出来的38℃奶与冷罐奶混合导致的温度上升。

三是奶牛吃得好。牛奶的营养来自好的饲草料,规模牧场奶牛吃的是全混合日粮(TMR),很多牧场采购进口苜蓿、国产优质苜蓿,吃得好产出的奶才优质,很多牧场的生鲜乳达到欧盟标准。

四是生鲜乳检测合格率99.8%,三聚氰胺零检出。

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奶源基地建设的提升。未来,奶源基地建设仍然重要,各大乳企均重视奶源基地建设,“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是总体目标,要做好“种、料、病、管、技”。“种”,即饲养良种奶牛;“料”,牛要吃得好,中美贸易战导致优质牧草可能需要国内来解决。2012年起,我国开展“振兴奶业 苜蓿发展行动”,国产优质苜蓿目前可以解决国内一半以上的需求,“粮改饲”发展玉米青贮,保证优质粗饲料供给。“病”,农业农村部开始致力于“两病净化”,口蹄疫疫苗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这几年没有区域性口蹄疫疫情发生,乳房炎等常见疾病牧场也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防治;“管”,牧场环境得到了整体提升,运动场、卧床、牛体卫生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国际水平,牛奶没有怪味;“技”,即科技和方法,金钥匙、牧场主大学等加大培训力度,涵盖良种奶牛的选择、饲料配方的优化、挤奶流程的标准化、牛奶的贮存、牛奶质量的检测等,不仅硬件要跟得上,软件也要跟上,还进行法制、法规、标准、条例的学习,从源头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安全,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发布

记者们聚精会神听,认认真真记

市场上进口乳制品增长很快,品种繁多,进口奶和国产奶到底哪个好?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如何选择,专家有没有可行性建议?

王加启:在农业农村部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重大专项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持下,农业农村部奶产品风险评估实验室连续3年在全国26个大中城市开展了进口奶与国产奶的采样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1、两者在质量安全方面,理化指标、霉菌毒素、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安全指标方面都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消费者可以放心饮用。

2、两者在品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国际上衡量牛奶质量有三大指标,保质期、活性物质和糠氨酸。保质期方面,进口奶保质期长于国产奶,例如,进口巴氏奶保质期在16天以上,国产巴氏奶平均6天;进口常温奶平均保质期318天,国产常温奶平均182天。活性物质方面,国产奶中乳铁蛋白、β乳球蛋白含量明显高于进口奶。糠氨酸是热加工的副产物,加工温度越高,糠氨酸含量越高,进口奶明显高于国产奶。消费者要想喝到优质奶,还要选择本土奶。

进口奶在生产国可能是优质奶,但出口到中国,要面临三大挑战,即远距离运输、长期保存、高温加热,这对牛奶品质都有严重损伤。婴幼儿就近喝妈妈的奶是最好的,没有一个妈妈从2000里外给孩子送奶喝,原因奶是新鲜、娇嫩的食品,易受到热处理伤害。优质奶只能产自国产奶。

我国奶源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生鲜乳质量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请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采取了哪方面的措施?

王加启:奶业质量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教训深刻,2008年以来,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质检机构、行业协会和奶业企业面对困难,勇于担当,众志成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乳及乳制品整体合格率高,生鲜乳整体合格率99.8%,婴幼儿配方乳粉99.5%,乳制品整体合格率99.2%,食品的整体合格率97.6%,乳制品在食品中保持领先,奶质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不是一句空话。二是在生鲜乳指标上,2017年,农业农村部对4300余批次生鲜乳抽检,乳脂率3.80%,乳蛋白率3.23%,意味着奶牛养殖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美国农业部网站数据,美国生鲜乳乳蛋白率3.06-3.1%。菌落总数反映了牛奶被污染、环境卫生的程度,我国抽检结果是31.3万CFU/mL,美国强制规定是50万CFU/mL以下;体细胞数我国抽检结果30.9万个/mL,美国要求是75万个/mL以下。

取得以上进展背后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具体措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持续加强,农业农村部从2009年启动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至今已连续开展10年,共检测20万批次。2017年开展了生鲜乳监测计划采取了专项抽检、异地抽检、飞行抽检和隐患排查等多种方式,样品达到2.3万批次,全国40多家质检机构都参与了这一计划,形成了专业技术队伍,共同合作了10年。通过监测监管,不但生鲜乳质量安全有了大幅提高,管理上也取得了很大成效,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全部纳入监管,而且在信息化建设上实现了全覆盖,用现代手段助力生鲜乳安全监管。二是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各部门形成合力,已形成多部门定期会商机制,齐心协力,严格监管。三是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监管实现了全程控制,奶源、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等监管全覆盖,成品月月检测,月月公布。

D20企业作为中国奶业20强,是中国奶业企业的标兵和模范,他们是如何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的?

李胜利:2017年D20企业销售额2000亿元,占乳制品业的55%,在奶源基地建设方面,有150万头奶牛,占我国荷斯坦存栏的22%,生鲜乳收购量1545万吨,占总收购量的60%,绝大部分是全产业链一体化企业。D20企业是我国奶业领域的标杆企业,是奶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乳制品的质量和生鲜乳品质方面有好的表现。

质量方面,2017年,D20企业的生鲜乳抽检11374批次,占全国总抽检量的48.1%,结果表明检测结果优于全国水平。

D20企业非常重视奶源和加工技术,一些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在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开展科研项目的合作、技术培训的合作,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建立了自己的内控体系,按标准化规程生产乳制品。

D20企业质量管控体系不断加强,牧场管理、乳品加工方面引入了先进的体系,如HTCCP体系、国标的22000食品安全的管理体系等,对生鲜乳有严格的控制标准,实行批批检测,而且把检测从加工厂前移到奶源。

D20企业检测队伍和设施不断完善。国家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必须有完备的实验室条件,配备对风险物质的检测设备,对重要的原辅料进行检测,建设了多种监控平台。

D20企业在全产业链,在市场监管、预警和可追溯体系方面,有一批懂技术、会操作、会管理的质量监管团队。

D20企业是奶业创品牌的重要力量。在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核心技术上引领行业发展,并购重组延伸产业链,打造知名品牌。一些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建设品牌管理和营销队伍,维护奶业品牌。另外,D20企业也肩负着社会责任,广泛参与扶贫项目,捐赠乳制品。2017年“小康牛奶行动”中,D20企业捐赠液态奶108万箱、6110箱奶粉,惠及1323所中小学,近64万学生得到了实惠,也为未来培养了懂牛奶的消费者。

《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发布

会后记者与专家李教授交流

《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发布

会后与专家王加启研究员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