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61~363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361)

解析

本條淪述厥陰病血虛致厥的脈證及治療禁忌。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61~363

傷寒五六日,如果邪熱傳裡,與痰水結於胸腹成為結胸病,其人必見脈沉緊、心下堅滿疼痛等證,如果邪熱內傳陽明斂結成實,其人必見腹滿疼痛拒按、不大便等證。然從“不結胸,腹濡,脈虛”則可知其證既非結胸,也非胃實。至於手足厥逆之證,乃是由於“亡血”之所致。所謂的“亡血”之證,據本論第401條所說,“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可知其多指虛寒下利的陰液傷亡證而言。其證本為陽虛,四末失溫,故見“厥逆”。又有津傷亡血,大腸失潤,或見大便秘結。因亡血屬虛證,故雖有人便秘結,亦不能使用下法,若誤下,則為“虛其虛”,使氣虧血竭,預後必然不良,故曰“下之死”。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362)

解析

本條論述厥熱相等其病自愈的道理。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61~363

厥陰病厥熱往復,反映著正邪鬥爭,陰陽進退的力量對比。如果發熱錢陽氣來複者,則厥利當止。今發熱、厥逆至七日而更見下利,說明陰寒之邪過盛,而陽氣不支,欲從外脫。乃陰進陽退,正不勝邪,故病為難治。

以上數條,列舉了諸多死證,而本條所述是為難治之證,其間有何聯繫,又有何不同?張隱庵對此做了闡發,他說:“此節乃通承上文死證之意,而言發熱而厥至七日而優然下利者,病雖未死,亦為難治。上文言死證之已見,此言未死之先機”。其說可資參考。

傷寒脈促,乎足厥逆者,可灸之。(363)

解析

本條論述陽虛脈促而厥逆的可灸之法。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61~363

這裡的“脈促”,指脈來急促。傷寒見促脈,有虛實寒熱之分:促而有力,為陽氣盛,主熱;促而無力,為陽氣虛,主寒。本條脈促與陽虛不溫四末之手足厥逆並見,則應是促而無力之脈,故主虛主寒。陽虛陰盛,陰來搏陽,虛陽奮力與陰寒抗爭,故脈急促而無力。脈來急促是假象,按之無力才是本質。其治可用灸法,酌選關元、氣海等穴灸之,扶陽固本以祛朋寒。

有的注家認為,此之脈促,為數而中止之促脈,如尤在涇說:“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手足厥逆而脈促者,非陽之虛,乃陽之都而不通也,灸之所以引陽外出”。考慮厥陰肝主疏洩,若厥陰病疏洩不利,氣機不楊,陽氣閉鬱不通,而見脈促、手足厥冷,看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至於本文之脈促究厲陽虛還是陽鬱,臨證時全而觀察脈證,不難作出判斷。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61~363

⊙溫馨提醒: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中醫思路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