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战,日军是唐朝军队的4倍,为何最后输的连裤子都不剩?

Kiss_誉


白江口一战,虽然在世界战争史上默默无闻,但是对于中古时期的东亚政治格局,却具有深远影响:它为朝鲜半岛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此战中的战败国日本再次意识到自己和中国之间的巨大差距。

学习追赶中华帝国,成为这个扶桑岛国持续千年不曾除去的心魔。

隋唐时期,朝鲜半岛进入了它们的三国时代,百济,新罗,高句丽,互相勾心斗角,连年征战。而与朝鲜半岛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已对朝鲜半岛这个登上亚欧大陆的最佳跳板虎视眈眈,日本对朝鲜半岛的窥伺与侵略,成为了东亚地区诸多大事件的源头。在白江口之战发生之前,朝鲜三国,北方高句丽最为强大,南方新罗、百济与日本从南北朝时期就有政治互动。

而战争的导火索,则是高句丽联合百济侵犯新罗,同时北犯辽西!

660年,百济在高丽支持下侵犯新罗,新罗国王向唐朝求援。唐高宗吸取了此前隋朝和太宗时期的教训,准备一揽子解决这个东北边陲的后患,其中高丽是朝鲜半岛最具野心的国家,所以终极目的是想通过这次战争,把整个半岛的不稳定因素给一锅端,唐朝制定的方针是:

欲灭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

660年8月,唐朝大将苏定方从山东半岛出海,从朝鲜半岛南部的熊津江口登陆,菜刀切西瓜一般把百济王朝干翻在地,百济国王太子出城投降。灭掉百济之后,唐朝把百济划分成五个都督府,安排刘仁愿留守。想不到百济遗民不死心,他们固守剩下的周留城,661年又从日本把前朝太子扶余丰立为王,还想东山再起,并且围困唐朝军队。唐朝随后出动大将刘仁轨,再次把百济军队击败。百济不死心,向高丽和日本搬救兵,663年9月,唐朝和新罗联军与日本和百济的联军在白江口上展开大战,经过几天的激战,唐朝和新罗联军完胜。此战证明当时唐朝的军事战争能力远远超过岛国日本。

白江口一战之后,百济彻底亡国,新罗在唐朝扶持下壮大,日本滚回老家,数百年不敢有非分之想(日本很喜欢这个模式,胜了做狼,输了装狗)。

但是在铁锤看来,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后面的尾声其实更值得我们中国人严肃思考:
首先看朝鲜方面:

公元666年,唐军和新罗趁高丽内讧,政局不稳的时候出兵讨伐高丽,668年高丽亡国,此时受到唐朝扶持的新罗金家一家独大,想不到新罗也是个白眼狼,在翅膀硬了之后,暗中支持高丽遗民反抗唐朝军队,直到最后和唐朝帝国撕破脸,直接兵刀相见。最后唐朝把安东都护府撤回辽东,新罗金氏王朝逐渐统一了朝鲜半岛,这是朝鲜半岛第一次出现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其次看日本方面:

日本战败之后,清醒认识到自己和唐朝的差距,这个国家是非常擅长拿来主义的,这次最明显的表现是大规模的派出了遣唐使,学习中国各方面的先进文化。有些幼稚的学者认为这是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又何尝不是在培养了另外一个更加残忍阴险的白眼狼呢?

总结:白江口一战,深刻影响了唐朝之后的东亚各国政局,推进了朝鲜半岛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东亚地区谋得了数百年的相对和平生活。但是也暴露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中华帝国强盛的时候无足轻重,但是一旦时局变化,这些因素就会慢慢凸显出他们的狰狞面目。

我是看惯风云与风月的铁锤,欢迎你的到来,喜欢的话就转发吧。


铁锤历史


唐高宗即位后,决心继承其父唐太宗的未竟之业——讨伐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和百济两个王国。公元660年,唐高宗派大将苏定方率大军水陆并进进入朝鲜半岛,首先灭掉了百济,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对付百济的残余势力,主力部队夜班师回国。次年,苏定方再次率军进入朝鲜半岛,矛头直指高丽。可惜由于海军战败,陆军久围平壤不克,师老兵疲无奈之下只得从高丽退兵回国。只留下刘仁轨率一部分兵力坚守百济故地——熊津,在百济复国势力的围攻下,苦苦坚守一年多,直到663年国内派出的孙仁师率领的援军赶到,这才里应外合,将死灰复燃的百济势力打得奄奄一息。

663年8月,日本接到百济人的求救信,决定派兵进入朝鲜战事,派出4万海陆军分乘1000艘战船前来救援百济。当月26日,日本援军与与刘仁轨率领的准备在白江口与陆军会师的唐朝海军狭路相逢。

面对拥有1000艘战船的4万日军,刘仁轨所部仅有1.3万人和170艘战船,兵力悬殊,但是唐军的武器装备却远远优于日军。

因为是第一次交战,还是遭遇战,双方都搞不懂对方的套路。一开始只是试探性的接触,互有胜负。

等到搞清楚对方的斤两后,这次准备大规模决战。日军决心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以穿插分割的方式围歼唐军,而唐军则利用船坚炮利的优势发挥远战特长,严阵以待。

8月27日,决定未来东北亚数百年历史的中日两国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交战在朝鲜半岛西南端的白江口打响了。

日军按照既定部署,凭借兵力和战船的数量优势向唐军发起全面进攻。刘仁轨则不慌不忙,站在旗舰甲板上密切注视日军动向,命令唐军各舰碰见日军远以弓箭射击,近以长枪对刺、大刀对劈。日军以巨大的伤亡代价终于靠上了唐军舰队,立即以船小机动灵活的特点向唐军巨舰间穿插,企图分割包围唐军。唐军战舰上的抛石机随即开始怒吼,将一颗颗火球雨点般扔到日军战船上。日军猝不及防,几百艘战舰被唐军的火球集中燃起大火,舰上日军被烧死和被唐军射死的不计其数,中伤跳海的日军则在海上痛苦呻吟,鬼哭狼嚎声响彻整个白江口海面。

整整一天,唐军以火海对人海,接连打退日军的四次进攻,日军损失惨重,整个海面上漂满了日军尸体和焚毁的战船残骸。遭受重创的日军残部仓皇撤出白江口海面向日本退却,此后将近1000年内再不敢跑到东北亚同中国叫板。

取得全胜的刘仁轨也懒得理睬狼狈而逃的日军,按照既定部署率军登陆与陆军一道彻底消灭了百济的反抗势力。


20世纪战史大揭秘


公元663年,8月27日,朝鲜半岛南部的熊津江口,如往常一样的风平浪静。唯一不同的,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海战即将上演。倭军(此时日本还不叫日本,《大宝律令》后才称日本)一千余艘战舰,在其统帅阿倍比罗夫、庐原君等人的率领下,联合陆上的百济军队,共计五万余人,气势汹汹的向熊津江口杀来。不料,却被大唐刘仁轨不足万人的军队,打的大败,大将安昙比罗夫战死,百济投降,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日“白江口之战”。

一、“量”多“质”差,舰船落后

正如前面所说的,这场大海战中,倭军坐拥战船千艘,五万之众,防守的唐军战舰不过二百余艘,人数更刚过万余。那为何,在人数、战舰数量上都处于碾压的倭、百联军,居然会在这场战争中完败呢。首先,必须要理解一个概念,战争并不是依靠数量取胜,更不是靠无脑“暴兵”取胜,而是依靠着军队“质量”。虽然倭军在数量上碾压唐军,可唐军无论单兵素质,还是战船的质量上都“反碾压”倭军。

首先,我们来看两国的士兵。此时的大唐,刚刚经历二十余年的贞观之治,北逐突厥、西讨高昌,正是国势鼎盛,甲兵日精之际。反观倭国,此时的倭国刚刚在中大兄皇子(日后的天智天皇)的领导下推行“大化改新”,刚刚迈入“律令国家”的行列,甲兵装备都还在初级阶段,不过是由各地豪族纠合起的乌合之众,对上装备精良又久经战阵的唐军,自然是落于下风。

其次,就是海战中至关重要的“战船”。不幸的是,倭军不仅单兵素质不及唐军,连战船也完全逊于大唐。唐军虽然只有战舰170艘,可均是楼船、艨艟。楼船高达三层,巨大无比,勘察7世纪海上的“航母”,艨艟则包覆牛皮,用以冲撞敌船。日本呢,尽管有着千艘战舰,可相比之下真是“寒酸”,长不过20米,宽则7米,和楼船、艨艟比起来,简直就像小渔船。其后的战争中,也再次证明了唐军的“船坚炮利”,倭军的“小渔船”被唐军的“航母”们一艘艘包围、击沉,犹如一场屠杀。

二、战术失当,前后失顾

当然,军队的素质与质量并不能代表一切,有时只要战术周密、指挥得当,还是华丽可以“屌丝逆袭”,以弱胜强。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大倭国(此时日本还不叫日本)主帅,望着自己所统领的千艘“战舰”,再看了看对面唐军区区两百艘战船,居然自信的喊出:“只要我们的大军(皇军)继续前进,他们就会后退逃跑!”

正是在这样的满目自信下,倭军千艘战船就毫无组织,乱哄哄的向唐军的楼船、艨艟发起了冲锋,企图用冲击战术击垮唐军。可是,倭军的这些“小渔船”对唐军的冲锋,就像蚊子叮一个包般,毫无作用。再加上倭军战舰的争先恐后、毫无组织,千艘战船都拥挤在狭窄的熊津江口,宛若巨大的“停船场”,唐军战舰也迅速抓住战机,包围倭军,个个击破。

三、君臣离心,临阵杀将

倭国军队素质、装备底下,战斗指挥一团乱麻就算了,自己内部居然还不团结,临阵杀将,堪称作死。

白江口之战前,倭国盟友百济国内发生政治动荡。百济国王扶余丰因为其大将鬼室福信战功卓著,害怕他会杀死自己取而代之,便给他扣了顶谋反的”大帽子“将其诛杀。可这个鬼室福信,恰恰就是百济国内最能打的将军,更是百济、倭国抗击唐军的栋梁。鬼室福信一死,百济、倭国不仅痛失将才,更是闹得百济国内人人自危,生怕自己功高震主,步鬼室福信的后尘。

倭国、百济联军坐拥着如此”质量“的军队、如此”自信满满“的主帅,再加上内斗不断,临阵杀将的“猪队友”,如果不输给唐军,那恐怕才是历史最大的笑话了。白江口一战也彻底打消了倭国东亚最强的美梦,天智天皇惊呼于大唐的强大,立马将倭国改名“日本”,并派出使者向大唐学习。

马钰:《朝鲜白江口之战──中日历史上的首次军事交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历史研习社


说起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我们都会想到近代史上的抗日战争,其实中日之间的战争由来已久且次数众多,比如清朝时的甲午战争,明朝时的万历壬辰倭乱,而最早的交锋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那就是白江口之战了。

白江口之战也称白村江之战,发生于663年8月27日至28日两日,对战双方是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交战地点是白江口,也就是今韩国锦江入海口,这次战斗主要是水战,当时的倭军(当时的日本称为倭奴国,为东汉光武帝赐名)有4万2千人,战船800艘以上,而唐军为1万3000人,战船170艘 ,双方的兵力和战船数量的比较上,倭军是占有很大优势的。



663年(高宗龙朔三年)的八月,唐朝将领刘仁轨率水军先行至白江口,倭国水军很快也赶了过来,唐、倭两路水军对峙,这个时候的倭军打起仗来还很不要命,他们向唐军发起进攻,刘仁规就让大船向两边散开,倭寇还真就从中线上杀了进去,结果很快被包了饺子,虽然唐军船只在数量上占绝对劣势,但那时我国的造船技术相对于倭国还是很高超的,传值非常的高大和坚实,倭国的船则很小又简陋,所以波涛中两船一碰,就把他们的船碰坏了,而且倭人的武器和护甲的装备也很落后,唐军在高大的船只上箭雨之下,倭军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刘仁规还让唐军放起了火箭,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唐军四战皆捷,倭军大部分在战斗中丧命。







同时陆地上的交战唐军也大胜百济和倭奴联军。百济王室带领守军和未被杀掉的倭奴兵将投降于唐军和新罗联军听凭发落。

这是中日之间在军事上的第一次交手,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将兵力、和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虽然它很少被人提及,但是这次战争却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军事与外交格局,之后的日本人认识到了自身与唐朝的巨大差距,开始虚心地向唐朝学习,所以这次战争也启发了日本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思想和行动。



科普大世界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弄清战争背景,唐初时的朝鲜并不是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像我们所认识的高丽,而是分成了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和新罗。高句丽就是隋炀帝一直征讨导致隋朝亡国的那个国家,高句丽因为忌惮大唐的实力,像唐称臣,但后来内乱后高句丽新国王,联合百济进攻新罗,唐太宗下令征讨高句丽和百济,唐军出征7万人,在征讨中伤亡2千人,高句丽兵被杀4万人。本来太宗准备直接灭了高句丽,但不幸的是唐太宗在此期间因病去世。

过了几年高句丽贼心不死,又一次和百济进攻新罗,高宗下令讨伐,这时候倭国坐不住了,因为一旦百济和高句丽被灭,日本海岸线基本就在大唐控制下,所以日本派出四万多人和上千艘战船参战,唐军直接进攻百济,百济被灭后,唐军就留几千人受在百济,百济见主力走了,又一次造反,唐军将领刘仁愿被困,刘仁轨率新罗军驰援,屡出奇兵,百济叛军内乱首领被杀,刘仁轨率水军到白江口,准备攻城,倭国水军也赶到白江口与大唐水军对峙,唐军数量上明显劣势,兵力大概1:4。

大唐水军数量不占优势,但是大唐造船技术远比倭国好,船很坚固,船沿也比倭国的高,距离远用箭射,倭国护甲也比不上大唐,还没靠近先死一片,据说这次大战又上演了一次“火烧赤壁”,上万倭寇被烧死淹死。倭国打不赢大唐很正常,数量再多,在训练有素的唐军面前只不是靶子,海战本该分散开增加攻击面,但是几百艘船却挤到一块,唐军立刻就想到对付的办法,在和倭国打这一仗之前,在中国各种战争都已经打了上千年,记载经验的兵书被翻烂了,所以倭国惨败是必然。


玄坤


首先是日本远征,国力和唐朝差距太大;其次,是猪盟友军中哗变;再有,出兵名不正言不顺。最后也是最主要的,赶上了大唐名将如云的年代,武器装备和战船吨位和大唐都没法比。先看看白江口之战的原因。

我们斗转星移,直接把时间跳到公元663年8月,唐高宗李治年间。当时高句丽是东北亚地区的小霸王,大将渊盖苏文大权独揽,与百济国联合侵犯新罗国。新罗国势单力薄,只能求助大唐帝国。大唐当时是国际仲裁者,肯定给小弟撑腰。于是苏定方率十三万大军水陆并进征讨百济。战斗结果,大唐胜。18天打残百济,百济宣告亡国。

唐军押解百济君臣一万两千余人回国。在半路上,百济败将鬼士服信召集旧部哗变。唐军措手不及,留守的唐军或战死或被俘。10月,鬼士服信把一百多名唐军战俘送到倭国。蛊惑倭国联合百济残部与大唐开战。倭国二话没说,同意。

倭军两万三千人,战船四百多艘,耀武扬威的杀向硝烟弥漫的半岛。在半路上,百济内部争斗,鬼士服信被百济风障王子给杀了。以至于百济军心动摇。而我方大唐军队连连报捷,猛攻百济残部。

在名将刘仁轨的率领下,唐水师一万多人,170余艘战船,行至白江口遭遇到倭国和百济联军。于是双方摆开阵势,中日第一次海战,白江口之战打响了。

战斗共较量了四个回合。前三个回合焦灼,双方没有取得决定性战果。第四回合分出了胜负。首先,刘仁轨命唐军大船分左右两路撞击倭军小船。,使倭军指挥系统混乱。然后唐军又给小日本儿来了个“火烧赤壁”。倭军四百余艘战船尽数被焚毁。烧死烧伤不计其数。最终倭军不得不丢盔弃甲,惨败而回。唐军控制了半岛局势。

公元666年。大唐名将李绩率军进攻高句丽,一路势如破竹攻破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进行有效统治。

白江口 一战,倭国感受到了盛唐的强大,以后几百年,都派遣唐使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经验和技术。

壮哉!威威大唐。我们会一直骄傲历史上的强汉盛唐。但那些华夏的屈辱史我们也要以史为鉴。这才是我们看历史,爱历史,学历史的原始初衷。冲仔只是历史初级爱好者,有不同见解欢迎评论区交流,冲仔期盼您的点赞和右上角的关注。


冲仔学历史


白江口之战,是中日第一次交战,唐军以绝对的实力碾压倭军。此战让日本对中国敬畏一千多年,以后日本谦卑的向唐朝学习,“偷学”我们的技术和文化,可以说白江口一战彻底的让倭国认识谁才是真正的强国。

当时的白江口之战,无论是唐军从武器的装备,船只的制造,和火器的运用,都超过倭国太多了,因此这场战役是实力悬殊的战争,唐军用自己的高科技打败了倭国。公元663年,野心膨胀的倭国染指朝鲜半岛,妄图打破朝鲜半岛三国平衡的目的。倭国联合百济4.7万人,舰船800艘进攻新罗。唐高宗派刘仁轨联合新罗1.2万人,舰船170艘迎敌。双方在白江口相遇。从人数上来说,倭国联军是比唐朝联军多,因此倭国自信心爆棚,首先进攻。只是倭国的都是小船,唐军可都是大船啊,结果就是试探性进攻被打了回去。倭国决定使尽全力进攻,唐军让开中路让倭国进入,然后从两边进行包围,倭国所有主力都被唐军给围堵住了,激烈的大战拉开序幕。

倭国对上了唐军才发现自己很弊屈,感觉唐军就是开外挂似的,几乎是被压着来打。倭国的小船对上唐军的大船,还没有接触,唐军就用先进的火箭猛射了几轮,几轮火箭射下来,倭国挺多士兵不是被射死就是被火烧死。等到终于冲破火海,和唐军短兵相接时,才知道自己的装备和对方是多么大的差距。唐军当时用的是横刀,改良自汉代的环首刀,环首刀就是当时霍去病大破匈奴用的刀。唐朝改进了技术,让横刀更加的坚韧锋利,因为刀中有一层钢芯,这在当时可是妥妥的很科技啊!倭国的武士刀刀身薄刃,很锋利,横刀对上武士刀,才真正的让倭国认识到横刀的厉害。打个比如,唐军的横刀可以砍破盔甲,砍骨头,砍树木完全不成问题,而武士刀虽然很锋利,用来切肉很爽开,至于对上横刀只有被砍断的份,两者都不在一个档次上。这让倭国士兵很郁闷啊,自己的刀像豆腐一样被砍断,还打个什么嘛!最郁闷的是武士刀砍到了唐军的盔甲竟然砍不破,而横刀很轻松就砍破了自己的盔甲,让倭国士兵丧命,这场仗还真是一边倒的战争啊!唐军穿的盔甲是明光铠甲,这个铠甲防御力好比倭国士兵的盔甲强多了。因此白江口一战,虽然说倭国的士兵数量多,可是对上装备精良的唐军只能被打的落花流水,满地找牙啊!

白江口一战,唐军彻底把倭国赶出朝鲜半岛,奠定了往后一千多年的东亚格局。而这一战也让倭国真正认识到和唐朝的差距,从此向唐朝派遣唐使,谦卑的“偷学”唐朝的技术和文化,成为一个好学生,公元701年,倭国改名日本。虽然白江口之战过去了这么多年时间,但是依然留给我们很多意义,最重要一个就是,对付日本人,只有彻底碾压他们,日本人才服你,才向你学习,否则他们往往会反咬你一口!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大唐帝国与日本的白江口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

白江口之战

唐朝初年,朝鲜半岛正处于前三国时期(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的末尾,百济、新罗、高句丽三国鼎足而立,纷争挞伐。其中,高句丽名声最大,军力最强,对中央王朝一直是时降时叛,时慕时倨,双方曾发生多次摩擦,隋炀帝就曾征讨过高句丽。后来中原地区唐建隋灭,而高句丽内部也发生政变,东部大人盖苏文杀大臣一百多人,并入宫把高句丽王高建武也宰掉,于是,唐朝的打城门就劝唐太宗讨伐其弑主之罪,其后,太宗皇帝数次讨伐高句丽,起初连战连捷,但最终因天气原因作罢。

公元648年,太宗本准备集三十万大军,以长孙无忌为大总管,一举击灭高句丽,不料,因太宗病逝而作罢。

唐太宗影视剧形象

公元655年(唐高宗统治期内),新罗国(前文提到朝鲜半岛三国之一)向唐廷告状,说高句丽、百济、靺鞨连兵,攻取新罗三十多城。唐廷下诏劝和,不听。作为帝国仲裁者,唐廷于660年诏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等人率兵攻讨。

此次战役,唐朝大胜,灭亡百济,大军班师回京,留下郎将刘仁愿率数在千唐兵留守百济城,并派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赴任半途,王文度病死,诏以刘仁轨代之。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估计比较疑惑,这说的是唐朝与朝鲜半岛啊,和日本有什么关系呢?

唐高宗影视剧形象

原来,百济王扶余义慈的堂弟扶余福信本来已经降服唐军,待他看到唐军主力回国,萌生贼心,聚百济旧民造反。不久百济“西部皆应”,纷纷据城造反,支持扶余丰。众军相聚,反而把唐军刘仁愿的留守军团团包围于百济城,不仅这样,他们还派使者想当时日本的大和朝廷求援,而当时的日本天皇则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白江口之战

刘仁愿的留守军被围,唐廷派大将刘仁轨救援,此时,唐帝国的军队与日本军队就要正面相遇了。

公元663年8月,刘仁轨水军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国水军四百余艘也绵延驶至。宽阔水面上,唐、倭两路水军对峙。

白江口战役局势

海上大败,百济、倭奴陆军也抗不住唐军和新罗军队的合击,被杀得人仰马翻。当时,倭人好像还没养成临败自己用刀掏肚子的习惯,一系列小矬个子军将,通通跪伏于泥淖之中,听凭唐军发落。就这样,几万倭奴军死的死、伤的伤,降的降,跑的跑。

古代画册中的倭寇形象

白江口之战是短暂的,而其带来的影响却深刻改变了东北亚政治局势。

对大唐方面,联合新罗灭亡东北亚小霸王高句丽,将辽东地区纳入国家统治,维护了大唐在东方的霸权。

对日本方面,日本国力大损,各地豪族怨声载道,大和朝廷大力推进律令制改革,并大量派遣遣唐使到大唐学习。唐风在日本生根发芽,日本终于迎来了“唐风文化时代”。

画册中的日本遣唐使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唐帝国军队的制胜法宝之一便是弓箭和唐横刀,唐军强弓硬弩的威力自然不必多说,而当唐朝将士与日本武士近距离厮杀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则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横刀。

据史料记载,这种集汉族人民智慧与技艺的名刀,源自于汉代环首刀,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钢包铁工艺和分段淬火技术打造,其刀刃的锋利度和刀身的柔韧性是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而唐横刀造价亦是十分昂贵,据说,一把上等唐横刀的造价为一名七品官员半个月的俸禄。

现代工艺复原的唐横刀

在大唐帝国的规制中,大将领兵最多是两万名士兵,普通将军最多是一万两千五百名士兵,而在这一万两千五百人中,必须配备一万把横刀,这种杀人利器也就成了唐军的标配武器,这直接反映了唐朝军事力量的强大,当然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大唐帝国经济实力的强大。

更多冷兵器知识,可锁定微信公众号:中华冷兵器


中华冷兵器


白江口之战,唐军加上新罗联军,大概是两万人,日本加上百济,接近5万,没有4倍那么夸张。而且,这个是海战,战斗地点是白江口(今天韩国的锦江入海口),海战胜负,装备的作用比陆战要大,哪怕是冷兵器时代,同样如此。那个年代,中国的大型战船,主要是楼船,古人说,樯如城,就是说,船舷的高度和结构,象城墙。日本呢,主要是浮舟,低挨,优点是制造简单,比较抗风浪。这样,当双方战船接触后,唐军有两大优势,第一是弓箭手可以居高临下的射击,日本船必须仰射。第二个是方便唐军的拍杆发挥作用。拍杆的主要原理是将重物安装在大木上从船的高处放下,然后用绳索收回,重复使用,适合对付靠近楼船的小船。下面附一张隋代五牙楼船的复原图(隋唐时代比较接近了,手头的唐代楼船图片没有这个合适。),可以清晰看到首尾的拍杆和樯如城这两个特点。



说完兵器,再讲讲战斗过程。毕竟伟人说,不能唯武器论。

刘仁轨率领唐水军从山东荣城出发,具有一定的战术突然性。历史记载,日军堵塞江口,百济骑兵在岸上来回奔驰。显然,日军是无准备的。唐军战船一字摆开,封锁江口。日军船只决死突阵,但是,以仓惶之师,零散的冲击堂堂之阵,结果也可想而知。天公作美,日军处于下风,唐军的火箭逞威,日军战船被火势所逼,纷纷后撤,但后面的战船仍在向前突击,场面一片混乱,《日书本纪》记载,舻轴不得旋。日军海军全军覆没。

海军覆没,日本陆军成了无源之水,命运也就注定了,百济的复国迷梦也破灭了。鉴于问题只是白江口之战,就不多做发挥了。

爪机打字不容易。。。


和螺蛳


日本长时间偏安于岛上,跟大陆联系虽然有,但是并不是特别紧,尤其是不可能和内亚地区的技术来源联系特别紧,这个导致日本的政治制度以及军事技术方面都比较落后,而这一次日本军队贸然的和唐军对抗,失利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唐军。我想我们也不要把那个胜利看得特别重,美国在独立战争的时候和英国还打成那样,但是你能去独立战争的时候,美国军队的表现认为美国军队始终不如是不如英军,甚至现在也不如英军吗?肯定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组织都有他弱小的时候,不丢人!

日本进入镰仓时代,也就是所谓的武家封建时代,日本的军力国力已经极大增长,足以和东亚大陆的政权抗衡!之后发生了所谓神风,也就是蒙古两次东征日本的失败和在所谓的元末明初的黄巾之乱的时候出现的韩林儿和刘福通派遣使者东渡扶桑,借精兵于日本的事情!日本武士能够打败忽必烈时代的蒙古军队,也就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