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我军与“刘邓”齐名的另一对军事搭档“陈粟”


解密我军与“刘邓”齐名的另一对军事搭档“陈粟”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中国共产党97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奋斗的历史,靠着全党上下的紧密团结,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这一精神品质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得到充分而又生动的体现,而陈毅和粟裕这两位开国元勋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协作、共同战斗,取得革命胜利的典范。

一、赣粤山区初次相见

1927年10月,由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在潮汕失利后采取自愿去留的政策,很多军官和士兵都走了,有的不辞而别,有的自寻出路,有的甚至叛变。但是作为唯一的团级政工干部,时任第25师第73团指导员的陈毅选择了坚守。头部中弹负伤的警卫班长粟裕也选择了坚守,他拖着重伤的身躯艰难地跟着部队前进。为提振士气,朱德、陈毅在江西信丰城西的天心圩组织召开全体军人大会,也就是在这次山坳里召开的大会上,陈毅与粟裕第一次正面相遇。

面对部队中斗志涣散、军纪松弛的现象,朱德、陈毅进行了有力整顿,并做起了士兵工作。陈毅开导大家说:“在胜利发展的情况下,做英雄是容易,在失败退却的局面下,做英雄就困难得多了。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陈毅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协助朱德做稳定部队的工作,并痛斥那些可耻的逃跑分子,赢得了官兵的尊敬和信任,树立起了军威,这让战士们从此对政工干部刮目相看。粟裕在这场会议中亲眼目睹了陈毅的人格魅力,那种临危不乱、勇于担当的领导风范,深深地感染了他。粟裕后来回忆说:“回想起来,我认识和钦佩陈毅同志,也正是从信丰、大庾开始的。”朱德、陈毅的讲话鼓舞了士气、赢得了官兵拥护,使挫败中的部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解密我军与“刘邓”齐名的另一对军事搭档“陈粟”

◆图为陈毅1929年照。

经过天心圩的整编后,部队重燃希望之火,继续向西进发。后来,粟裕给予此次整编高度评价:“从这次全体军人大会以后,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才真正成了我们这支部队的领袖,我们这支部队也渡过了最艰难的阶段,走上了新的发展的道路。”

但是,部队到达赣粤边境的大余地区后,所面临的情况更加严重了。首先,昼夜负重行军的疲惫不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饥肠辘辘压得这支部队喘不过气来;其次,部队中官兵逃跑的现象仍然存在;第三,自起义部队进城后,破坏群众纪律的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影响恶劣。由此,朱德决定对仅剩的800余人进行整编,将部队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朱德化名王楷,任司令,陈毅为指导员,王尔琢任参谋长,形成了以朱、陈、王三人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在这次整编中,粟裕被任命为步兵5连政治指导员。朱德通过对党、团组织的整顿,成立了以陈毅为书记的党支部,党支部将党、团员充实到了各连队,从而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直接领导,使党的工作深入到了基层和士兵。通过此次整编,部队增强了凝聚力,再次焕发了活力。

解密我军与“刘邓”齐名的另一对军事搭档“陈粟”

◆1935年,粟裕在浙南地区时的留影。

大余整编后,粟裕跟着朱德、陈毅到了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崇义县以西的上堡等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在这里,粟裕和战士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开始懂得武装斗争要和农民运动相结合的重要性。随后的日子里,粟裕跟随朱德、陈毅继续转战各地,部队逐步实现了从城市到农村、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重大战略转变。1928年 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从1930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粟裕率部参加了反击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五次“围剿”作战,并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因活捉国民党军18师师长张辉瓒,给毛泽东、陈毅留下了深刻印象。1934年7月初,27岁的粟裕被委以重任,受命担任抗日先遣队第7军团参谋长,率队从瑞金出发向闽浙赣皖地区进军,在浙南山区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而同年10月,红军和中央机关被迫长征,陈毅被留在中央苏区领导游击作战。瑞金之别是陈、粟首度分别,这一别竟是三年。

二、协力抗战 消灭日顽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同国民党二度携手共御外敌。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陈毅为第1支队队长,粟裕为第2支队副队长。

1938年,新四军决定先行派出一个支队到江南敌后执行侦察任务,并伺机开创根据地。毛泽东批准了这一计划,并特别叮嘱:“惟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那谁符合毛泽东所说的标准呢?为此,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找军长叶挺和第1支队长陈毅商量。陈毅力荐粟裕,他说道:“第2支队副队长粟裕,不二人选!”他以粟裕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并熟悉江南地形、民情为由消除了叶挺的疑虑。随后,新四军军部发布了组建抗日先遣支队的命令,任命粟裕为该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挺进江南。军部还决定,陈毅率第1支队随后跟进。为了支持粟裕行动,陈毅甚至掏出了全部家当,将手下最得力的几名干将派至先遣支队交由粟裕领导。粟裕十分感动地说:“陈毅同志把强兵能将都调来给我了!”

6月8日,陈毅和粟裕在固城湖边高淳县的一个农舍里再次相见。新四军初到茅山地区,险象丛生,被日、伪、顽所窥觑。苏南各界对新四军能否抗日也颇有疑问。为此,陈毅和粟裕决定打一个胜仗以证明新四军和八路军一样都是抗日的部队。为加强粟裕作战的力量,陈毅把2团的主力调归粟裕指挥。17日,粟裕选择道路崎岖多弯的韦岗设伏,在日军车队经过时,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当胜利的消息传至宝埝指挥部时,陈毅激动地跑到门口,迎接凯旋归来的战士并询问战况。听完汇报后,大家无不欢欣鼓舞。陈毅随即命令警卫员:“备马!去迎接粟司令!”陈毅等策马赶到东圩桥,向粟裕表示祝贺,并赋诗称赞:“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韦岗战斗提高了新四军在抗战军队中的地位,赢得了苏南百姓的认可和赞誉,并为苏南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密我军与“刘邓”齐名的另一对军事搭档“陈粟”

◆1939年3月,在新四军军部合影,左起:李一氓、袁国平、粟裕、陈毅、王集成、周恩来、邓子恢、项英。

1939年8月,第1、2两个支队合并,11月,由原1、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而成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溧阳县成立,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

自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抗日态度日渐消极,江南新四军处境愈加严峻。为了扭转局势,陈毅、粟裕积极执行中央制定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联李、孤韩、抗日”的具体策略。为此,陈粟对国民党苏鲁皖游击总指挥部正、副指挥李明扬、李长江做了大量工作,以使“二李一陈”(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在我方与韩顽(韩德勤)作战时保持中立。1940年7月8日,粟裕率江南主力北渡长江,与陈毅在塘头会合。嗣后,遵照中央指示,陈毅将江南指挥部改为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自陈毅、粟裕移军苏北后,八路军也派2万人南下与新四军会合。

解密我军与“刘邓”齐名的另一对军事搭档“陈粟”

◆1940年9月,黄桥战役前粟裕与陈毅在行军途中。

蒋介石担心共产党部队合兵后急剧扩展,因而电令韩德勤部尽快剿灭已入黄桥地区的陈粟部队。韩德勤调集3万余人,分左中右三路向黄桥开进,以图围歼新四军于该地。其中,右路军为“二李一陈”,总兵力计1.2万人,韩德勤以高压辅以利诱,迫其向新四军进攻,同时掩护中路军。中路军又分为三路,其中右翼为韩顽部战斗力最强的部队翁达旅,该旅装备精良,有3000多人。而此时陈粟部队总数才不过7000人,可战斗的不过5000人,比起顽军任何一路来说都不占优势。但粟裕审时度势,权衡再三,作出了依托黄桥,诱敌深入,最终各个击破的作战计划。粟裕将首战对象锁定在了翁达旅身上。自恃强大的翁达旅怎么也没有想到粟裕会先拿他开刀。当粟裕将作战计划送给陈毅时,陈毅称赞叫好。为了防止“二李一陈”在背后捅刀子,陈毅对粟裕爽朗地说道:“泰州方向由我和朱克靖顶着。”接着陈毅又派朱克靖、黄逸峰到各中间势力部队去掌握动向,并发动辛亥元老朱履先再次致电重庆政府,请蒋介石命令韩德勤部调去抗日,进一步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由此,粟裕出奇制胜的决心更为坚定了。陈毅坐镇掌控全局,粟裕现场指挥作战,二人通力配合,最终彻底击败了韩德勤,赢取了抗战以来全国最大的反摩擦战役的胜利。

抗战时期陈、粟二人的并肩作战生涯一直持续到1943年11月25日,之后,陈毅赴延安参加中共七大。比起浙南游击受到压抑的煎熬岁月,粟裕在和陈毅搭档六年的抗战岁月中,是极其心情舒畅的,正如他在回忆录里所说:“我长期在陈毅同志领导下工作,对他十分尊敬和钦佩,在他领导下心情很舒畅。”而这一别,又是三年。

三、合兵华野无坚不摧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片面撕毁国共“双十协定”,调动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正式开始。此时的陈毅已被中央任命为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被任命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率领华中部队,在经中央军委同意“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后,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辉煌胜利。之后,为了更大规模歼灭蒋军,华中野战军主动撤出两淮,与山东野战军会师于淮海地区。形势的发展要求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实际上,早在淮阴告急时,陈毅就给粟裕打电报说:“今后力求会师改变局面。” 9月20日,粟裕、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联名发电报给中共中央,提出了两个野战军集中行动改变战局的建议。23日,中共中央复电指示:“山野、华野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10月7日,粟裕与张鼎丞、邓子恢连发三电给陈毅,“盼军长来统一指挥”,表达了在陈毅指挥下联合作战的愿望,并认为统一指挥为今后取胜的基本条件。15日,中共中央复电同意。19日,粟裕率众迎接老首长的到来,久别重逢的战友又在一起了。1947年初,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对粟裕说:“中央下了指示,战役指挥交你负责。”粟裕朴实地回答:“还是跟过去一样,尽力当好你的助手。”

解密我军与“刘邓”齐名的另一对军事搭档“陈粟”

◆1946年,陈毅与粟裕合影。

陈、粟合兵后,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特长。陈毅善于总揽全局、精于人事、能够服众,而粟裕则精于军事、长于谋略。在中央的“知人善用、不拘一格”的用人策略指引下,这对黄金搭档配合愈加默契,在硝烟弥漫的解放战场上取得了诸如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等一个又一个胜利。而孟良崮战役,则是陈粟配合、出奇制胜,绘就的一幅最壮丽的画卷。

1947年3月下旬,蒋介石由全面进攻转变为重点进攻,以3个兵团24个整编师60个旅,共45万人用于山东。面对着敌军重兵压境,陈毅、粟裕镇定自若,采取了“耍龙灯”策略,使敌像长龙一样来回奔波,疲于奔命,以创造最佳歼敌时机。由于汤恩伯所统领的第1兵团急着争功邀赏,不待其他两个兵团统一行动,就指挥第1兵团8个整编师向沂水、坦埠方向进攻,其中反共“急先锋”整编第74师更是一马当先,目标直指华野指挥部坦埠。粟裕原本想打桂系的第7军和整编第48师,但此时74师的骄纵冒进使其改变了作战对象,改打中路被誉为国民党“王牌中的王牌”的整编第74师。陈毅坚定支持自己的老战友的大胆设想,把老战友以中央突破对中央突破的这种战法叫作“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在随后围歼整编第74师于孟良崮地区的紧要关头,两位将帅的战友情再一次经受住了冰与火的考验。当时主攻孟良崮的是4纵和9纵,9纵指挥员以部队伤亡太大为由和粟裕在电话中讨价还价。粟裕一时无法说服对方,陈毅随即走向电话机拿起话筒为他解围,他斩钉截铁地说道:“刚才粟裕同志讲的,就是我的意见,你们要坚决执行。”于是,电话那头立刻平静了。在华野强大的火力攻击下,74师三万余人最终全部覆灭。捷报传来,全军振奋,指战员纷纷称赞粟裕的用兵如神。陈毅紧紧握住粟裕的手说:“老伙计,这个仗,你硬是越打越神了!”之后,陈、粟合力又取得了沙土集战役等重大胜利,直到1947年11月陈毅因到晋冀鲁豫中央局联系工作而短暂分开。回顾孟良崮战役等多场战役,陈、粟精诚团结、通力合作,不断开创战场新局面。如果没有陈毅的坐镇指挥、统筹人事,那么粟裕纵有通天本领亦不能发挥;反过来,如果没有粟裕的精心布阵,那么陈毅纵有鸿鹄壮志亦不能作战成功,“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确实名至实归。

解密我军与“刘邓”齐名的另一对军事搭档“陈粟”

◆1947年1月,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时合影,左起:叶飞、丁秋生、韦国清、邓子恢、陈毅、唐亮、粟裕、陈士榘、谭震林。

1948年初,毛泽东提出了“江南跃进”的计划,当时到达陕北的陈毅也非常赞同这一计划。但是,粟裕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应暂缓渡江。4月初,陈毅回到华野与粟裕见面,在听取粟裕分析暂留中原歼敌的原因后,陈毅马上心领神会并勉励其分别报告刘、邓并向中央军委“斗胆直陈”。后中央召陈、粟赴阜平城南庄面议此事,粟裕向书记处详细地汇报了自己的看法,中央同意暂不渡江南进。5月初,陈毅因中原工作需要离开华野。在陈毅工作调动时,粟裕“二让司令”,强烈要求中央让老首长留下,后来,看到中央决心已定,粟裕则请求保留陈毅的一把手职务不变,以待陈毅,直到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两人再聚首。

四、结为亲家情谊续传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先后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军委副主席、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外交部部长。粟裕先后担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二人各自在不同岗位继续为党和国家事业不倦工作。二人并肩战斗的革命生涯虽已结束,但他们的革命友谊却如青松般四季长青。

解密我军与“刘邓”齐名的另一对军事搭档“陈粟”

◆1958年5月,粟裕出席军委扩大会议,前排左起:粟裕、谭政、萧劲光。

1958年在反“军事教条主义”中,粟裕遭到批判,过去的功绩逐渐被淡化,连毛主席大加称赞的苏中“七战七捷”也鲜被提及,本人更是被许多人避而远之。但是,陈毅却对粟裕表现出了高度的关心和同情。在一次批斗粟裕的大会上,粟裕作了大会检讨,陈毅上前紧握昔日战友的手说“讲得很好”,带头鼓掌表示通过,从而使粟裕少受了许多折磨,保护了粟裕。“文革”时期,陈毅受到林彪、江青等人迫害致病,因“文革小组”从中作梗,丧失了最佳治疗期,于1972年1月6日逝世。10日,粟裕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参加了老领导、老战友陈毅的追悼会。“文革”尚未结束,粟裕把陈毅的小儿子陈小鲁接到自己家中加以保护。1975年,粟裕的女儿粟惠宁与陈毅的儿子陈小鲁喜结连理,从此陈、粟两家结成了儿女亲家。1984年2月5日,粟裕因病逝世。但是,两位将帅的友谊并未因为一代人的逝去而画上句号,他们的友谊通过下一代传承了下来。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dangshiboc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